〔摘要〕本文就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 维目标”的实施方法,根据笔者所在课题小 组的课堂实践总结出了如下做法。主要是: 围绕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 目标,以旧导新,完成知识转化递进;从学生 已有知识出发,轻松实现目标,将知识的传 授过程变成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知识和 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发挥“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独特作用,快乐达成目标,并注重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善用 实验操作,实现过程性目标,进而实现过程 与知识的融合。笔者最后指出:数学知识和 技能是数学学科的“肌体”,探究过程和方法 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 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落实三 维目标做法
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已深 入人心。众所周知,三维目标是一个总体目 标的三个方面,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依存,而 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从数学学科的角 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 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 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1 围绕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 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 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 目标的实现去展开。例如,根据《圆柱体积计 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 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①以复习长方体体 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②进入探 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圆柱 体体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 导,明确转化的方向。③动手实践,完成转 化。让学生通过分、切、拼等操作活动,完成 长方体到圆柱体的转化。④保证课堂练习的 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 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 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我 们可以安排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通过动手切、平移和拼接,将圆柱体 转化成长方体;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 括,归纳出圆柱体体积公式;然后,利用公式 去解决求体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 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
2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轻松实现目标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 有知识背景及其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经历 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将知识的传授过程 变成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知识和运用知 识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时, 在创设问题“你能想象一亿有多大吗”之后, 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分小组进行讨 论、交流、合作,想办法举例说明。学生通过 思考和尝试,设计出了很多方案。不同小组 交流、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 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与 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 小,进而体会一亿有多大,还让学生明白:选 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 度会有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数学课堂既能让学生的 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又能分享到别的同 学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途径,还可以激发 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 展学生的思维。
3 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独特作用, 快乐达成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教学目 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附属的,不仅 具有自身的独立意义,而且与其它教学目标 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主要起着激发学生亲近 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思维等作用。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轴对称 图形的概念、特点”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目标。通过让学生“剪、折、画、说”的方法认 识了轴对称图形,并自主概括轴对称图形及 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积极参与数学 活动”的,对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 欲”,当他得出结论时,不但学习了探究数学 知识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 索与创造,感受到数学的美”;并“在数学学 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积 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会 发生积极的变化。
4 善用实验操作,实现过程性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新 知识时,常常设计一些数学实验,给学生提 供一个观察实验的条件。一个合理的实验往 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数 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突破重点难点,实现 过程与知识的融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 “余数的除法”时,教学的重、难点是使学生 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教学设计时, 设计了一个用小棒搭正方形的实验,让学生 分小组分别用4 根、5 根、6 根、7 根、8 根、9 根、10 根、11 根、12 根、13 根、14 根、15 根、 16 根、17 根……可以搭成几个正方形,还剩 余几根,怎样列式,并想一想为什么剩余的 小棒不能再搭成正方形了?通过讨论比较和 反馈形成板书: 4÷4=1(个)……0(根) 5÷4=1(个)……1(根) 6÷4=1(个)……2(根) 8÷4=2(个)……0(根)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
学生在搭正方形时非常容易知道剩余 1、2、3 根就不可能搭成一个正方形,如果剩 余的根数是4 根或比4 根多,还可以再搭正 方形,直到剩余的根数比4 根少,从而较轻 松地突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重点、 难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操作,讨论比 较,学生的抽象概括等思维品质以及自主、 实践、合作和学习方式的掌握,都得到了一 定的培养,实现了过程与知识的融合。
如果说,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科的 “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数 学学科的“灵魂”,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 体现数学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教学只重 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机械练习,忽视过程 和方法的探索,学生就如同被剪开了茧的蝴 蝶,虽然省去了痛苦的挣扎,但却失去了练 壮翅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瓜州县三道沟学区五 四小学
论文作者:曹丽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1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5
标签:目标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过程论文; 方法论文; 正方形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1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