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农业科技论文,中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1世纪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态势
(一)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中国是地少人多的大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农业放在国 民经济的首位;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结构;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小康(部分 富裕)生活为中心;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力,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竞争意识,加强现代管理,面向两个市 场和两种资源,逐步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竞争的轨道。
2.战略目标:到2030年左右,我国农业整体上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家庭承包经 营为基础,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以(当代科技、先进装备与高素质农民合成的)现代农业生产 力为主力,以农产品市场体系、支农工业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 保 护体系为支撑,能够适应人口峰值期全国人口小康生活(部分中等富裕)需求的,能够应对 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局面的,向着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 农业。
(二)21世纪初中国农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总体来看,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农业将面 临如下机遇: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 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 前景 ;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 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 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 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政 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 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 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 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 ,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三)当前世界科技与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 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特别是农业,已发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 域 。以研究和掌握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主体的农业科学,在现代生命 科学尤其是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创新和促进下,不断产生出新的领域,引发出新的产业革 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1)全面加速。(2)多方突破。现代高新技术 不仅从理论、方法上而且还从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及基础学科,产生出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3)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 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 向拓展。此外,将航天科学与农业科技相结合,还可发展太空农业。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 飞速发展,使信息产业在农业领域得到了迅速成长。(4)不断拓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带来了新兴产业的拓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产业结构向更合理、更高层次上的 转变。例如,用于增加牛产奶量的牛生长激素(BST)产品,在美国于1994年2月被批准投放市 场,已有1.7万农场主(占全美奶农的15%)在320万头奶牛(占全美奶牛的34%)上使用了这一产 品,该产品1995年销售量比1994年增加了15%。据日本生物技术工业协会预计,2000年日本 生物技术产品及与之有关的产品年销售额将超过15万亿日元。现代信息技术使美国农村再现 繁荣,信息高速公路正在使该国的商业、乡村教育、医学等各个领域发生极大变化,并已全 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地域,80年代的农场合并、地价下降以及服务业衰退使许多人离开农村 ,到90年代,美国迁移到农村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开始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目前日本已有 很多地区的农业协同组合引进了“综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气象、土壤以及栽培、 防灾等信息服务,并为农户编制作业时间表,逐步进入信息农业新时代。
(四)二十一世纪必将迎来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从 科技角度来看,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传统的农业技术体 系,逐步建立健全由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开发体系,宏大的 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以及强大而稳定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所组成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机制。因此,高 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必然要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生物技术、信 息技术应起先锋和主导作用。可以预言,21世纪农业将出现第三次革命,其特点和内涵是: 在深入揭示生物生命奥秘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交融,从深度与广 度上大大推进农业科学的更新与拓展,并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 展。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其总目标是在21世纪初期使 科技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0%;要为未来养活好16亿人口和工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和农产品保障;要为中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做好科技储备;当前应十分重视高效农业、生态 农业、节水农业和食品工业等的发展,要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求继续深化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根据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业科 技大会精神,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针对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建 设和完善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第一,要建立结构布局科学、学科结构合理、队伍精干 高效的农业科研开发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对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农业科研机构, 要逐步转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科技服务类机构,可转为企业、进入企业或转为实行企业 化管理的中介服务机构;基础类、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和运行,政府 继续给予支持。第二,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切实加强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 农业社会化服务。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农民和企业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专 业队伍与农民组织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推广道路。第三,改革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开放、流动、 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 。第四,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在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鼓励企 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 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
(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方向与重点
1.因势利导地调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1)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提供技术支撑;(2)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3)为促进农 业产业化、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4)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 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5)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 供技术支撑;(6)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2.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我国对农业科技重点领域进行重大调整,要按照先进性、关 键性、基础性、普遍性、实用性原则,筛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急需的技术与技术体系,处于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以及农业基础 性研究工作。(1)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为重点,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 优质、高产、专用农作物,加速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速猪牛羊肉、奶 牛、细毛羊的品种改良及产业化技术,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大天然林保护技术及生态工 程建设技术研究开发力度,调整林业结构;加强远洋渔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水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科技攻关计划、跨越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 、农产品商品粮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等多种途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产品加 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中小企业科技基金、 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方面的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 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 范 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3)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 产业化。通过国家高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转基因植物专项基金、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新产 品试制计划等多种途径,加速农业科技产业化,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兴农业企业。在种子、 园艺、饲料、养殖等高效的农业领域,以及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具 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农业高科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 力。(4)以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推进节水农业技术的 革命,促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天然林保护工程、植树种草、扩大植被技 术为重点,加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资源、草山草坡、作物秸杆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防治、水污染综合治理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充分利用农业资 源,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5)推动区域研究与开发活动,加速西、中、东部经济协调 发展。把重点放在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部和东北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建立不 同类型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试验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及中低产田综合治 理的研究开发与试验区,带动这些地区农业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6)加快乡镇企业技术进 步和星火密集区建设,推进农村小城镇进程。要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技术改造 升级和集中布局,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转变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把亿万农民带入大市场,增加社会就业和农 民收入;要利用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搞好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鼓 励、引导东部的乡镇企业向西部进军,参与西部大开发。要大力开辟农村二、三产业,充分 发挥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更多的农 民能够在小城镇就业,加速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7)大力发展创汇农业 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随着农产品贸易的一体化,要重点发展我国有比较 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组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测体系 ,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等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8)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确保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国家基础性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农业基 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确保农业科技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建立一批具有 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造就一支宏大、高效 的农业科技队伍。
二、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素有精耕细作的优良 传统,但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基本上还处于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范畴,尤其是 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农业机械化程度、饲料转化率和猪牛出栏率等指 标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见下表)。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高峰 期将达到16亿人口,既要实现小康富裕,又要顺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作为国民经 济基础产业的农业必然要肩负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实现,必然要求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 的 改造,加快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这既是当代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表1 我国同发达国家农业总体水平几个主要指标的比较
项目指标 中国
发达国家
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42%
70%-85%
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农业劳动生产率 粮食1450公斤
粮食2-10万公斤
肉类70-80公斤 肉类3000-4000公斤
粮食单产
326公斤/亩 413公斤/亩
肉牛胴体重 169公斤 305公斤
作物良种覆盖率 80%以上 100%
化肥当年利用率 30%-40%60%以上
灌溉水利用率
35%-40%60%以上
机耕率:54%; 机播率:28%;
农业机械化程度 机收率:14%全面机械化
(二)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整个经济的增长方式的转变是 同步进行的。其转变的特点是:
1.农业生产中的科技、知识含量不断提高。随着技术进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应用,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系统化不断深入,农业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科技 含量和知识水平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2.现代生物产业和信息产业正在形成。生物产业的突破主要表现在生物技术、光合作用、 生物固氮、抗性机制及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生物产业的发展还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植物转基因新品种的应用;(2)重要经济作物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3)主要畜禽改良推广; (4)动物用生物制品;(5)微生物发酵工程;(6)基因工程多肽药物产业化;(7)生物技术疫苗 产业;(8)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
信息产业的突破表现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的飞速发展,不仅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化 的水平,使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而且成为新的农业产业增长点,形成农业信息产业,使农 业产业发生巨大的分化。信息技术对农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精准农业”的诞生和飞速发展 。其主要目标是提高资源的产业潜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施合理生产、 科学管理,以便获取最佳的农业投入产出率。
信息技术还在以下方面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1)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农业资源、生态和 生物系统的生产和生长模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数字模拟研究;(2)空间信息技术在农 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为农田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3)农 业装备的智能控制,主要是利用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提高装备技术水平,通过办公计算机对田 间作业机械下达管理信息和进行故障诊断;(4)农业信息系统的集成与网络服务,如建成面 向生产者应用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业技术的 指导与咨询,实施农产品的网上交易等;(5)利用先进的传感与处理技术,快速获取农业环 境信息,并处理成地理信息图形,纳入GIS系统支持管理决策。
未来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从田间作业、运输,到清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信息 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3.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日益完善。
4.政府的法律和农业政策的支持与保护不断强化。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直接支持,促 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和农村的稳定发展。
(三)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包容经济问题、科教问题, 同样要包容整个中国农村稳定、有序、文明的社会发展问题。因此,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 代化建设,离不开农业经营体制、产业化建设、科教兴农以及提高农民素质为主的精神文明 等诸多问题。
1.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 的概念。(2)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经济的概念。农业现代化 的最终目的是使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增长, 农村经济繁荣,而且这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外部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生产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机制。(4)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农业现代化既是 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 个显著特征是人工—自然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这种人 工—自然系统存在形式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能生产出满足人类生存、生活需要的生活必需 品;另一方面能持续地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继续 得以存在。生活必需品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少,无不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程度。
2.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1)经济结构现代化。经济结构现代化包括两个内容:应用 现代生态学原理,实现农林牧渔有机结合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应用现代 经济学原理,实现产供销结合与农工商结合的农村经济综合发展。前者强调的是农业产品的 多样化,是为最终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服务的;后者的实现则更好地保证前者自然生产的稳定 进行。(2)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含有两个层次: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实现 集约化生产;应用现代工程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工具、设备、设施的技术改革。(3)农 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指应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包括各种决策技术、管理信 息系统的采用等,实现农业管理企业化、信息化。(4)流通和消费过程现代化。在逐步实现 农业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的同时,还要实现农业产品流通现代化。过去农产品交易、流通采 用实物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交易电子商务化、期货交易、交易市场虚拟化已势 在必行。同样,随着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过程、农产品的加工、消费方式和消费 观念必须逐步变化,以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途径。农业现代化建设与传统农业相比,其关键是用现代工业 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农业,用高效便捷的信息 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其实质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生产要 素的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农业发展成为科技含量高的、市场化、专 业化和一体化的发达现代的基础产业,以及逐步建成居民生活富裕、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和谐地发展,即持 续发展的机制问题;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中,即持续发展的技术问题。具体目标是:生 态条件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农业产品品种、质量、数量能满足人们需要;农村经济繁荣; 人口适度。
(2)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之路应该是现代集约持 续农业,其具体内涵主要有:①在现代食物观念的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身体健 康;②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的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 结合,尤其要注意知识和科技的创新;③由目前以技术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转移到 以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④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和大力保护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⑤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发扬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精华;⑥切实保证农 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⑦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注意 逐步走向新的集体化、集约化、产业化和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济;⑧在重视粮食生产与积极 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从不同层次上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镇企业与农林(草) 牧渔、种养加、贸工农相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从而推进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 、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化和城 乡一体化的高层次融合。
4.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总起来看,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以现代工业 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 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 、高效、低耗,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 业综合产业体系。具体产业包括:(1)现代食物产业;(2)现代纤维产业;(3)现代饲料产业 ;(4)农产品加工业;(5)农业高新技术产业;(6)农用生产资料产业;(7)农村第三产业;(8 )区域优势产业;(9)新型现代农业,包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绿色食品农业、民俗 风情型、农业博览会型等类型。
5.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现 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一 切 政策都要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依靠科技进步,放手 依靠农民改变落后面貌,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我们的研究 结果,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概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内涵不断深化和 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根据现实国情,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未来我国农业现代 化,实质是以现代科学及其应用技术和现代工业及其装备水平为基础的农业。为此,21世纪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五个方面创造条件。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由机械、电脑操 作取代人力、畜力作业,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 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取代传统的生产技术,山水田林路统一布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 田,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数量、品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组织管 理农业,在不改变小农户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农民走上新的联合与合作之路,由贸工农 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总 体效益和农民收入;四是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取代“小而全”的自给自足或 半自给自足的生产,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工业装备利用率;五是用现代化知识武 装 农民,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是科学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 受程度和操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结果。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就 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同样,没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民,也谈不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2)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必须有一个发展阶段和建设过程,其速度取决于国家 工业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力、财力和科学力的提高。我国人口多,耕 地少,资金不充裕,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处在发展阶段。根据这一国情,我国农业现 代化建设的速度,总体上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国家经济资源在农业与非农业领域之间的再 分配状况,二是农民资本积累与投入的状况,前者体现为工农协调发展的关系,后者取决于 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水平。如果这个论点能够成立,那么,工农业协调发展就是农业现 代化建设的宏观基础,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就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微观基础。由此可见, 宏观与微观两者协调配合,通过经济资源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产业之间的有 机衔接,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就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3)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要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向产前和产 后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是改变农业弱 质地位、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
(4)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商 品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 。
(5)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社会、技术同农业自然资源与环 境保护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优化 配置,是实现跨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和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6)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发挥和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 工作的领导。
标签:农业论文; 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现代产业体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