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郝薇薇

 郝薇薇

 (临汾市中心医院 心内科;0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对象分别选自该院急诊科循证护理干预实施前 (2016 年 11 月—2017 年 10 月) 与实施后 (2017 年 11 月—2018 年 10 月) 各自接收的 60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为 Ⅰ级的有 3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0.0%,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2,P=0.008) ;研究组的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3.3%、1.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5%、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04,4.821,P=0.027,0.028)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6.7% (χ2=5.886、 P=0.015) 。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急救治疗同时辅助于循证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荐。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应用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133-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对象分别选自该院急诊科循证护理干预实施前 (2016 年 11 —2017 年 10 月) 与实施后 (2017 年 11 月—2018 年 10 月) 各自 接收的 60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标准:病历资料完善;符合急 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标准;经 CT、MRI 检查确诊;对该次研究知 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障碍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认识 功能异常;严重药物过敏史。研究组患者男 36 例,女 24 例;年龄 45~69 岁, 平均 (53.3±4.7) 岁;梗死部位:前壁、广泛前壁、后壁、下壁各 17 例、16 例、 12 例、15 例。对照组患者男 39 例,女 21 例;年龄 46~71 岁,平均 (54.3±4.5) 岁;梗死部位:前壁、广泛前壁、后壁、下壁各 19 例、18 例、15 例、8 例。该 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都完善相关检查,遵医嘱给予吸氧处理,加强心电监测,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控制休克,告诉患者要卧床休息,警惕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又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组建一支循证护理小组

根据自愿原则组建一支循证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充分掌握循证护理流程, 并安排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负责对循证护理方案的制定及监督管理,邀请院 内权威急性心肌梗死主治医师及质控委员会作为此次研究顾问。查阅相关文献 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将如何有效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 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该次循证问题。

1.2.2 寻找循证依据

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通常发生在 9:00-12:00、13:00-16:00 这二个时间段,且发病后 24 h 内是心律失常的高发期, 此外不良情绪、用药依从性及饮食不合理等均是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诱发因 素。组内成员以此作为循证支持依据,通过开会讨论制定出针对性的循证护理 方案。

1.2.3 循证护理方案实施

(1) 加强病情监测:大量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时 间规律,9:00-12:00、13:00-16:00 是其主要发病时间,究其原因主要可能是因 为这二个时间段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水平较高,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冠状动脉 阻力增加,心肌供血不足所导致。为此在这二个时间段需加强对患者的病情监 护,做好心电监护,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症状,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2) 心理 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由于病情的影响,濒死感较强,其心理健 康往往不容乐观。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做好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度,并告诉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对病情的影响,列举一 些康复实例以增强患者的信心,降低其心理应激水平。 (3) 饮食护理:加强对 患者的饮食指导,告诉患者饮食要合理,营养要均衡,饮食要低盐低脂为主, 并注意多饮用水,多吃一些高纤维食物,以免发生便秘。 (4) 用药护理:根据 患者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用药知识,提高其 遵医用药行为。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自觉活动能力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分级进 行比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动过速、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对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通过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通过[n (%) ]表示,进行χ2 检验,计量资料通过 ( x2 s) 表示,并进行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χ2=6.982 P=0.008) ,见表 1。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很高。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它充分考虑了患者的身心状况,充分结合科学证据、医院条件和医务人员的经验,制定了一个具有高度可行性的科学护理计划。它的应用可以从各个方面加强病人的护理,更好地改善他们的身心状况,提高他们积极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帮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加快康复进程。

本研究显示,循证护理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循证护理组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评分、积极应对问卷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循证护理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心功能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和积极应对水平,缓解焦虑情绪,改善心功能和睡眠质量,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结束语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循证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更高,P<0.05;循证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更短,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十分显著。本研究结果证实,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因此,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柒媛.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医学信息,2018,29 (3) :213-213.

[2]王建超,周国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26 (2) :214-216.

论文作者:郝薇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郝薇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