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同义词的理据:湘语壮语深层现象系列论文之一_螳螂论文

螳螂异名的理据——湘语中的壮语底层现象研究系列论文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湘语论文,壮语论文,异名论文,螳螂论文,底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猴子,还是瘊子?

螳螂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昆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挡车”两个成语,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了,“螳臂”、“螳斧”、“螳拒”还凝固成了双音词。螳螂的异名也非常多。据查,汉语典籍中有二十来个, 不知道还有多少方言叫法没写到书面上去; 壮语中, 螳螂叫daekmax,它的异名在《壮汉词汇》中就有十一个。 (注:本文所引壮文材料,均摘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编《壮汉词汇》,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俗语说“好汉有三个绰号”,螳螂也许是昆虫世界中一条好汉了。

笔者是湖南邵阳人,这儿的螳螂有一个特别的异名,说起来与孙大圣们的名字“猴子”完全同音。这不免使人纳罕:螳螂是一种低级的昆虫,死到临头都没一点儿预感,还要去搞什么“螳拒”;而猴子属高等哺乳动物灵长目,著名语言学家俞敏风趣地称之为人类老祖宗的堂兄弟。二者在品位上相距遥远,形态和习性上很难找到多少共同点,而且又都是挺常见的,人们在称呼它们时语音上为什么不加区别呢?

但是,通语中另有一个与“猴子”同音的名词,这就是“瘊子”。螳螂的邵阳异名,莫不竟是“瘊子”?可这一下子也说不清。因为,“瘊子”是俗称,雅名叫“赘疣”,医学上叫“扁平疣”,是人手背或面部的皮肤上边一种豆粒大小的丘疹,算一种病态。它们与螳螂的形态特征,似乎也难以联系起来。这样,螳螂的这个异名,要写到书面上就叫人犯了难:不管是写做“猴子”还是“瘊子”,都名不副实,让人产生误会;写的[hou[2]]音字,就更加没有道理了。

难处还不止这一点。就算只在口头说,也会影响理解。对邵阳人来说,听到人说“瘦得像[hou[2]]子”时,头脑里会出现猴子和螳螂两个形象,究竟何者为是呢?很难说。因为形容人瘦,既可以拿猴子做比,也可以拿螳螂做比。用猴子做比的很常见。清代有一本《笑笑录》说:“王琪、张元同在南京晏元献公幕下,张肥大,王以太牢目之;王瘦小,张以猕猴目之。”甚至“猴瘦”还成了双音词。用螳螂做比的例子,如艾青《怜悯的歌》:“他的头发卷曲,皮肤黧黑,身体瘦削得像一只螳螂。”柳州市管螳螂叫“马郎扛”(不知道该怎么写,只好用汉字记其音),“瘦得像只马郎扛”这类说法,也经常可以听到。因此,邵阳人要追究“瘦得像[hou[2]]子”的真正含义,还得费一番口舌。

这仅仅是邵阳人自找麻烦吗?不是的。至少在部分壮族同胞中,也存在同样的麻烦。说详下文。

二、螳螂异名之理据

为了说明壮语daekmax及其异名的理据, 我们先说说汉语螳螂的异名,以便比较。汉语螳螂的异名虽多,但多数是能说明其理据的,不难理解。下边先引几条古代的说法。

《尔雅·释虫》两次说到螳螂:“莫貈,蟷蜋,蛑”又:“不过,蟷蠰。”

《方言》卷十一:“螳螂谓之髦,或谓之虰,或谓之蚌蚌。”

《说文·虫部》:“堂螂,一名蚚父”。黎按:段玉裁注本改蚚为斫。

《吕氏春秋·仲夏记》高诱注:“螳蜋一曰天马,一曰龁疣,兖豫谓之拒斧。”黎按:高注《淮南子·时则训》同,唯龁字作齿,拒字作巨。

《艺文类聚》引郑志答王瓒问:“今沛鲁以南谓之蟷蠰,三河之域谓之螳蜋,燕赵之际谓之食疣,齐济以东谓之马敫。”

《广韵·麌韵》:“蜛蚥,螳螂别名。”

《集韵·昔韵》:“炻,虫名,螳螂也,一名炻蜋。”(黎按:火旁石字本作虫旁,暂代。下同。)

《正字通》:“俗呼螳蜋为刀蜋,炻蜋乃刀蜋之讹。”又:“螳螂翼下红翅如裙裳,俗呼为织绢娘。”

此外,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所记还有勇虫、斧虫、杀虫、马穀;今方言中还有砍刀(开封)、禾老虫(湖南洞口)、马郎扛(柳州)、三角马楼(博白客家话)等。

对螳螂的各种异名,前人已作了不少研究,多数已涉及其理据。主要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一》解释螳螂的理据时说:“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这是读当为档,以为螳螂的名义,是“挡车郎”或今“挡车将军”。

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指出髦、蛑音同,莫貈之合声亦为髦,而又与髦音相转。他只是尚未点破:这些说法是把螳螂与猫相比,螳螂捕食时勇猛迅捷,类乎猫之捕鼠,因此得到与“猫”类似的名称;而螳螂之叫,正如猫之可叫咪咪。

《尔雅翼》分析“天马”一名的理据说:“盖骧首奋臂,颈长而身轻,其行如飞,有马之象。”

禾老虫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老虫”即《水浒》之“大虫”,也就是“老虎”。螳螂得此威名,大约也源于它捕食的勇猛迅捷。它既然可以比于猫,自然也就可以比于虎。在民间故事中,虎不是猫的徒弟吗?前边加个禾字,是为了同真正的“老虫”这百兽之王相区别,在南方,螳螂是经常生活在稻田禾苗之中的。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把螳螂与老虎相比拟,来源于方言中的斧虎二字同音,螳螂既叫“巨斧”,就被误解为老虎了。语言中这类误解并不罕见,下文就有例子。

织绢娘一名若没有搞错,可以与纺织娘之名相比。这是由于它们腹部膨大,才以女人为喻。这与“挡车郎”因其剽悍而以男人为喻,其理相同。“三角马楼”的马楼,借自壮语的maxlaeuz,义为猴子,三角则提示螳螂之头的生理特征,以与真正的“马楼”相区别。

刀螂、巨斧、斧虫、砍刀等名的理据,显然在螳螂那一对如螯之足的生理特征,理据透明,不必说解。蜛蚥则源于锯斧,不过把字的形旁改了,以免误会。“虰”的说法是《方言》作者把《尔雅》读错了,见郭璞注。马穀之穀,当为敫字之讹。马敫、炻蜋的理据不明,暂时存疑。“龁疣”的理据,见下节。

三、龁疣

螳螂一名龁疣,是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时说的,他在注《淮南子》时又作“齿疣”。据后人研究,齿乃龁字之讹。这个异名虽是高诱一人的记录,未见其它用例,却是大有来头,里边蕴涵着我们的先人的精细观察,对于今天解释汉语和壮语的螳螂异名,有着关键的作用。

“龁疣”是什么意思?至今诸辞书只以“螳螂”或“螳螂异名”作释,至于螳螂何以叫“龁疣”这个理据问题,辞书均不载。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需要从一个个字考虑。前文已经说明,“疣”本是一种疾病名称,病象是皮肤上长丘疹,俗称“瘊子”。“瘊子”与螳螂之间难以直接联系,这个把二者联系起来的任务,看来只能由“龁”字来完成。龁,本义是啮咬。这个意思可以同昆虫相联系:凡昆虫,多有啮咬的能力。但昆虫多着呢,啮咬并非螳螂区别于其他昆虫的特征。况且“啮咬”也无法与“瘊子”关联起来。看来它只能是个记音字(假借字),本义不起作用。“疣”实际像一般肿块,硬要把它与螳螂联系起来,也许只有螳螂那两只巨斧多少能沾点儿边。螳斧,邵阳人叫“锯齿”,意思是“锯齿状的东西”,用的是它的比喻义。那么,“龁”与“锯”两个字能联系起来吗?这倒有可能。“锯”字邵阳话念[ke[5]], 据张光宇研究,这是吴语鱼韵字(举平以赅上去)的一种古读,它扩散到湘语中来了,属于一种规律性现象(注:张光宇《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而龁字上古属物部匣纽, 读成类似[ket]这样的音, 不是没有可能——就是声母的发音变了一点儿,由舌根檫音变为舌根塞音,况且乞声本就是舌根塞音。 要是[ket]失去了韵尾,龁字的读音就同锯字相同了。看来龁字可能是锯字的记音字。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龁疣”实际就是“锯疣”,即“锯齿状的瘊子。”这个含义同螳斧的生理特征倒能挂上钩,只是把螳斧看做一种生理变态,对螳螂略显不恭就是了。说起来这也怪不得,螳螂的这两把“巨斧”也过分巨大,过分特别了。这样一来,“龁疣”一名的理据,同其它异名如刀螂、斧虫、蜛蚥的理据,就大体上是一回事了。在把“疣”叫做“瘊子”的地区,“龁疣”就成了“锯瘊子”,邵阳人则不知为什么又把“锯”字略去,单说成“瘊子”了。

最后还得说明一点,“瘊子”同“猴子”也不是没有关系。“疣”之所以叫“瘊子”,那理据正在“猴子”,在猴子臀部那块“红色臀疣”。邵阳人说,同猴子打交道,千万别拿“猴子疤屁股”这话开猴子的玩笑,要不然它就会向你张牙舞爪,没把你抓伤也会吓你一身冷汗。这是一种民俗观念,实际情况怕未必如此。但这种民俗观念,恰好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红色臀疣在猴子身上有着极其突出的地位。而正是这种认识让人们用“猴子”指称猴子的突出特征——疣:在写到书面时,为了以形别义,另造个分别字,写作“瘊子”。这个意思,用语言学的行话来说,就是“瘊子〈猴子”(“〈”读作“来源于”)。

四、daekmax异名的理据

壮语中螳螂叫daekmax,它另外还有十个异名。 现在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理据。

(1)daekmax daek是蚱蜢,max来源于汉语的音译,就是“马”。这是一个壮汉合璧词(语言学行话叫“混合词”[hybrid]),daek是壮语词素,max是汉语词素。螳螂之义怎么会用词素“马”来提示呢? 只要想想汉语中螳螂又叫“天马”,就可以悟到其中的奥秘。 daekmax的理据义(或称内部形式)是:如马的蚱蜢。这立即会使我们想起汉语的“蚂蚱”来,看来汉语中的“蚂”并非没有意义,它来源于“马”。不过也可以这样解释:“马”古有“大”义,只是这个“大”不只是指个儿大,还可引申指本事大。如果不是本事大,汉语中怎么会把它叫天马呢?

(2)daekanmax anmax就是马鞍。它也是来自汉语的语素,不过顺序倒过来了。 daekanmax 的理据是:披上马鞍的蚱蜢。 它的理据同daekmax的理据非常接近,仍是拿马来比拟。不过这儿是马鞍, 就不能以“马”有“大”义来解释了。这也是个壮汉合璧词,同上条一样,下边还有。壮汉合壁词在壮语中挺多,在汉语中也不少。两个语素含义相同而一壮一汉的例子最有特色。壮语词raemxdang (汤水)是壮语raemx(水)和汉语汤(dang)的合壁, 汉语邵阳话的“道锉”是壮语dauz(锉子)和汉语“锉”的合壁,意思还是“锉子”。

(3)daekyangj yangj的含义是“长腰刀”。yangj作为daekyangj的一个词素,显然在揭示那两把“螂斧”,通过揭示螳斧来给螳螂命名。其理据同汉语的斧虫、刀螂有异曲同工之妙。

(4)duzmehgangfouj duz表示的是动物的类名,meh是雌性义; fouj是斧头。gang则是猿猴。整个词要意译的话,可译作“持斧的母猿”(详见下文“马郎扛”)。

(5)duznganxcaengh nganx是“眼”的意思,caengh 的意思是“瞪”。这个词的理据是:鼓眼虫。螳螂的一对复眼突出得特别厉害,超过任何蚱蜢。壮人就根据这个特点给它命名。这是汉语中所未见到的,反映了壮族先民对螳螂生理特征观察得细致入微。

(6)duzyaeklwz yaek是钓,lwz是弓。弓指的是钓竿。 这个异名的理据, 仍在那一对螳臂。 螳臂如锯如斧如刀,这不难想到。 duzyaeklwz的创造者却换了一副渔翁的眼光来观察它,命名为“垂钓虫”,同样惟妙惟肖,确实独出心裁。这也是汉语中所未见的。命名者比类取象的多样性,反映了他们生活体验的丰富性和联想思维的灵活性。

(7)gangmax gang在壮语中指猿猴或长臂猿,max即马,直译可作“既象猿又象马的蚱蜢”(详见下文“马郎扛”)。

(8)gyanghmax gyangh的意思是“掷(镖)”。 这是从螳螂捕食动作的勇猛迅捷来给它起名的,与汉语的“髦”“禾老虫”的理据近似。max仍是蚂蚱之略称。直译可作“飙蚂”。

(9)maxmiq miq本来是好几个同音词的共同形式, 它们的意义分别是:拔(羽毛)、指责、淡黄色。但这些意义作为词素义来提示螳螂,或者不够贴切,或者根本不通。不过从miq这个音, 倒使我们想起了猫咪之咪。这样,它的理据可能是“猫一样的蚂蚱”,直译可作“猫蚂”,与gyanghmax的理据相通。

(10)maxlangzgangz这个词的理据比较复杂,下文详述。

五、maxlangzgangz(马郎扛)

柳州人把螳螂叫“马郎扛”,其理据何在?

本文联系壮语,把前两个音节看作一个词素,来作一番探讨。先看几个别的词:

(1)maxlaeuz猴子。

(2)maxlaeuzgam疳积病的一种[俗称猴子疳]。

(3)maxlaeuxsouj水车的摇柄。黎按:龙骨水车的摇柄, 邵阳叫“[hou[2]]子手”,壮汉两词同源。

(4)gofwngzmaxlaux骨碎补。黎按:中药名,似蕨。

让我们研究一下这四个词的理据。 (1 )中的max 如前文指马, laeux作为lingz的异名,壮语中泛指猴类动物。(2 )是一种疾病“猴子疳”。这个词里边的maxlaeuz却不是猴子,而是螳螂。为什么?疳积病多见于小孩,患者的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面黄肌瘦,二是腹部膨大。说这种病容像猴子,有点儿勉强,因为只抓住了一点:瘦。而说这种病容像螳螂就贴切了,螳螂既瘦削,腹部又膨大(参看第二节织绢娘的理据)。(3)是龙骨水车一个零件的命名,其中的maxlaeux, 邵阳也说成[hou[2]]子。但是,邵阳话的“[hou[2]]子”既可以指螳螂,也可以指猴子。那么,这个壮语词中的maxlaeux指的是猴子还是螳螂呢?看来指的也应该是螳螂。因为,龙骨水车的摇柄,见过的人大约都会想到它与螳螂神似, 而与猴子手有距离。 (4 )中的go 是植物名:fwngz是手,指的不是前臂,而是手指手掌部分;maxlaux则是猴子。这个名称直译可作“猴手蕨”,因为属蕨类,所以在后边加个类名。其所以命名为猴手,是因为蕨类植物新叶末端卷曲,汉语中的蕨手、蕨拳两词可做壮语命名理据的旁证。

十分令人注目的是:maxlaeuz这个词和邵阳话中的“[hou[2]]子”同样地奇怪:有时指猴子,有时却指螳螂。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因为它反映出汉语的邵阳话和壮语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联系,而且与近两千年前的高诱的注文有关。

壮语的maxlangzgangz和汉语柳州话的“马郎扛”音义均同, 到底谁借谁贷呢?如前文所述,在壮语中lang、ling是泛指猴类动物,gang则是指猴类中的猿(长臂猿),壮语把猴子叫du ling( 这里du是量词“只”),把猿叫du gang ling,即猿猴(在壮族的观念中,猿是猴的一种)。

这就说明,汉语柳州方言中的“马郎扛”是源于壮语的“maxlangzgangz”,意为“既象马又象猿的蚱蜢”。

六、螳螂是否daeklangz?

由maxlangzgangz(马郎扛)再推想, “螳螂”是否借贷壮语(或古越语)的daeklangz?如前所述,这里的daek (螳)在壮语中是蚱蜢类昆虫的统称,langz(螂)即猴子,可译为象猴子的蚱蜢, 这与螳螂的形象不是也很吻合吗。

螳螂及其异名龁疣、[hou[2]]子、maxlangzgangz 等在汉语和壮语之间输出输入的错综关系,是汉壮两族人民数千年来极其密切的联系的一面小而又小的镜子。

标签:;  ;  

螳螂同义词的理据:湘语壮语深层现象系列论文之一_螳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