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汉语教学现状透视_台湾论文

台湾汉语教学现状透视_台湾论文

透视当前的台湾国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台湾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摩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台北中山女子高级中学、新竹私立曙光女子高级中学和台湾义学国中四所学校的四节国文教学录像:《小熊皮诺查的中央山脉》、文言小说《范进中举》、古文《醉翁亭记》和《爱莲说》,感慨颇深。这几节课的整体特点,就是教师重视解读文本和传授语文知识,重视教学生在学文中学习做人,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一、基于“课程纲要”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台湾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同时具有语文教育、文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性质,欲达成之目标如下:一、达成语文听、说、读、写之学科能力指标。二、学习经由各类文学作品之欣赏与写作练习,开拓生活视野,培养审美情操,认识复杂人性,养成广大的同情,以及表达自我内心,引发人我共感的能力。三、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理解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经由文化经典与当代生存环境的对话,开发文化反思的能力与尊重多元的精神。”纵观四节国文课,四位老师的教学都在指向课程目标。无论是讲解文本,还是拓展延伸,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联系当下,教学都在指向语文教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有侧重点地进行或语文教育、或文学教育、或人文教育。

《小熊皮诺查的中央山脉》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终身致力于台湾自然生态事业的人物鹿野忠熊的描写和歌颂,旨在唤醒人类对生态的热爱和保护。教师在细致讲解主人公鹿野忠熊为生态献身精神的过程中大量拓展和延伸,学习了一个人对事业应有的热忱,对自然应有的热爱,对生物应有的关爱,对他人应有的奉献,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忧患意识。

《范进中举》这节小说教学课,教师几乎就是吴敬梓本人了,她揣摩透了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的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她抓住了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描写,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所寄予小说中的爱憎和讽刺:读书人沦为科举俘虏,人格扭曲却不自知;社会上人情反复、世态炎凉。

《醉翁亭记》整节课的教学活动由六个议题构成:文章怎么以“乐”字贯穿全文,请结合你的体会,说说欧阳修之乐究竟为何;“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本意与后世用法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亲近自然的“美感体验”具有抚慰创伤、安顿心灵的力量,请结合自身的体会说说原因;请由欧阳修的文章和生平事迹,说说你所领略到的儒家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态度,并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收获;本篇蕴含着对大自然美景的描述,请分享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身而为人,拥有上天所赐予的生命是何等的珍贵和美好,该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开创璀璨的人生,又该如何以同情心去尊重别人关怀别人,一起共创美好的社会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式是学生就这六个议题做汇报,教师做适当点评。这样的一节课,借用教师自己的话:“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在这堂课上得到不管是认知、情意还是技能方面的学习。”

《爱莲说》这节课教师围绕莲的七个特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展开教学,并引经据典,适时联系实际生活教育学生要做“君子”。并就相关的语法和写作技巧做了介绍,旨在使学生更好地学文、更好地表达自我。

二、基于“课程纲要”的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指向的对象。所谓基于“课程纲要”的教学内容,是指教育教学工作者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台湾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的要求,在教学文本的过程中,选择的与目标相适应的语文知识、创生的语文生活情境。

文本本身就是一部分教学内容。因为台湾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范文之选材,必须具有语文训练、文学欣赏及人文素养之价值。”四节国文教学课,教师普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从遣词造句的匠心,到基本文意的疏通,到人物性格的分析,到谋篇布局的手法,到作品主题的揭示,每一节课教师都几乎做到了逐字逐句的讲解。

语文知识,包括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也是一部分内容。我们把字词、语法、修辞、写作技巧和文学常识称为工具性知识;“我们把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于人生有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内容称为人文知识”。(李山林:《语文课程的人文知识基础及其教学》)台湾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要求讲授语文的知识,“每课宜有课文之深究与鉴赏,并详细补充相关之作者生平、范文背景、生字难词之训解及活用、相关语文文学资料之介绍说明”。四节国文教学课都非常重视对语文知识的教学。《爱莲说》中教师对“菊之爱”这种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的介绍详细而且耐心,在当堂讲解后进行当堂练习。对文中用“菊”和“牡丹”做正反衬托“莲”的写作手法也做了详细的介绍。《醉翁亭记》中教师学习了“剥笋法”的写作技巧(教师语:所谓“剥笋法”,就是作者像摄影师的镜头一样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慢慢地把读者的目光聚焦在你要注意的主题上面的一种特写方式)、“……者……也”的句式及对偶、互文、错综、借代、层递等一些重要的修辞。《范进中举》的执教者对小说的言语本身和言语技巧——作者对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描写和对文章写作详略布局的用心做了深度的挖掘。

从文本中挖掘人文内涵或者从文本出发引经据典,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是四节课共有的特点。台湾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要求:“范文讲授宜与选修科目、文学、文化名著阅读结合教学。”《小熊皮诺查的中央山脉》的执教者美慧老师就是文学、文化的化身。讲到古道时,她脱口而出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李白的《忆秦娥》。她用孔子的“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孟子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圣人的生态观去唤醒当代人的生态意识。她带领学生与西方一位热爱土地的西雅图酋长对了话,和张腾蛟一起《读山》,和徐国能一起忧思卡式世界,还跟余光中一起领略了文字的魅力。

除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生活情境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情境,就是现实生活,是执教者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生活中的相似情境引入课堂,用文本去启发生活,用生活去诠释文本。在《范进中举》《爱莲说》《小熊皮诺查中央山脉》几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时时注意联系当下的生活讲解文本,处处有意识地用文本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醉翁亭记》执教者做得更彻底,上述的六个议题每个题目都离不开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联系自身的实际”、“请举例说明”、“说说你的收获”、“分享你的看法”、“谈谈你的体会”。这与《纲要》中实现“经典文化与当代生存环境的对话”的目标相一致。国文教学解读经典,也解读生活。

三、基于“课程纲要”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过程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化及其时间流程”(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方法是“怎么教”的问题?过程是“怎么教了的”的问题。两者都以教学内容——“教什么”为前提。运用王荣生教授语:“我们以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教什么’。”(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基于“课程纲要”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是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性质,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四节课的过程大致相同:教师先详细介绍作者生平、范文背景,接着展示教学目标,然后分析全篇主旨、内容精义及段落大意,期间做生字难词之训解及活用、相关语文文学资料之介绍说明,并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台湾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要求:“教学重点以提示全篇主旨、内容精义及段落大意,以培养学生欣赏之能力。”这里只取《醉翁亭记》一课谈。教师在对教材选文分析之后,设置了十八个教学目标,包括六个知识目标,七个技能目标,五个情意目标。接着为这节课设置的教学重点:“一、阐述题解、指出教学重点,认解作者生平,重点式罗列相关作者的补充。二、讲解课文首段至二段的章法结构、句型、文意、修辞以及写作技巧。三、认解课文三段至四段的章法结构、句型、文意、修辞以及写作技巧,语文表达能力之检讨。四、全文的赏析观照,文章结构,综合比较。五、问题讨论,议题融入,应用写作与练习,全文总结,成果验收。”每一个重点的教学时间是一个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的第一个步骤是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展开实现目标的教学。

四节国文教学课,都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讲授为主。虽然看到的课堂除了《醉翁亭记》,其他三位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但是从教师的只言片语中就可以看出,讲授法并不是其他三位国文教师唯一的教学方法。《范进中举》中教师的一句话:“我们昨天念的整篇都在讲谁?评论的时候都评论谁?”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这节讲授课之前已经引导学生读书了,已经组织学生讨论了。我们看到的这节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讨论后的鉴赏。《小熊皮诺查的中央山脉》教师在讲解结束后,让学生用音乐演奏对诗歌的理解。看得出,学生们在课前已经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四、基于“课程纲要”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也叫教学质量评价,“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综合结果作出科学判定。旨在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使教学按一定方向和水平有序地达到既定目标。一般可分行为评定和效果评定”。这里只取后者,即效果评定意,指“以教学工作的最后结果,即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行为的变化,能力的增长,学术水平的提高)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这里所指的基于“课程纲要”的教学评价,是指教育教学工作者基于国文课程目标,针对国文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日常考查、平时练习、定期考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在范文学习、写作练习及课外阅读等方面进展之情况。具体指对学生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评价,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评价。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国文教学评量须以本科教学目标为原则,并注意情意目标的评量。”在考查范文学习“在人生修为中之参考价值”(台湾《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醉翁亭记》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就是一个典型的基于《纲要》的范例: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就是给出与文本、与生活相关联的,指向学生情感深处的六个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最后让每一个人填写“学习单”,将自己对议题的想法写下来。

注重对读、写能力的评价。读和写是台湾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的中国文科核心能力。所谓“读”指“利用进阶词汇、语法、修辞辅助教学。广泛利用文化知识,辅助阅读。鉴赏与评论各类作品”;“写”指“善用技巧遣词造句,善用写作技巧,流畅的表情达意,创作结构严谨的作品”。国文教学以及国文考查中对语文知识的重视,最终目的也是指向更好的阅读和写作。

标签:;  ;  ;  ;  

台湾汉语教学现状透视_台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