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职业化与校长专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化与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有几百万中小学校长,他们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队伍,却一直面临着职业定位的尴尬。比如:有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把校长等同于教师进行管理,有的则把校长当做行政官员纳入党委组织部门进行管理,而校长自己亦不能确认自己的身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许多校长认为,自己的职业就是教师,校长不过是教师职业中的一个职位而已。我们认为,要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必须首先明确校长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权利。无论将校长定位于教师、行政官员,还是职业校长,都将直接影响到校长的角色认同、任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专业培训,因此它既是一个事关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未来职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实践问题,有必要梳理清楚。
一、校长职业化
关于校长职业定位的第一个问题是,校长所从事的劳动是否已经发展成一种社会职业。因为,校长只有成为一种社会职业才能将自己与教师、行政官员区别开来,才可能有独立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否则,就谈不上校长的职业定位,也就谈不上校长队伍的科学建设问题,更谈不上校长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那么,校长是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对此,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褚宏启教授作了肯定的回答。笔者认为,所谓职业就是劳动者为获取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的类别。职业有几个关键特征:(1)从业者以获取报酬为目的,(2)能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3)有普遍的社会需求和较大的从业群体,(4)工作内容独立而稳定,(5)有一定的从业规范。对校长而言,第4、5条十分重要。校长所从事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它与教师、行政官员所从事的工作区别在哪里?这种工作是否稳定?校长的从业要求与教师、行政官员的从业要求一样吗?从现实来看,毫无疑义,校长应该是一种职业。[1]
既然校长是一种职业,那为什么国内还有许多人特别呼吁校长要职业化呢?早在2000年《光明日报》就刊登了张兆林的《时代呼唤职业校长》一文,而2001年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的成立,更是掀起了校长职业化的热潮。此后,学者和研究人员亦积极响应,先后有数篇论文见诸报刊。[2]
综合来看,各类报刊所说的校长职业化的含义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使用者并没有明确意识到校长已经是一种职业了,因此还要宣传提升校长的职业品质,使校长变成一种专门的职业;另一种,就是将校长职业化等同于经理职业化和企业家职业化。这种认识,在校长职业存在的环境上强调“市场化”、“全球化”等;在校长的职责上强调经营、资本运作和追求利润;在校长的素质要求上强调投资、经营、管理、战略规划的能力等。
笔者认为,对于前一种含义,要从两方面去完善,首先是确认校长已经是一种社会职业了。其次是探讨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校长的职业品质。这也是本文力图回答的问题。对于后者,笔者认为,它是对当今时代变化的及时回应,它为校长的职业发展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理念。但过犹不及,它缺少对教育自身特征的关怀。比如:他们很少关注教育的中心议题是培养人,很少研究教育教学、教师和学生,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够,即绝大部分学校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困难,他们忽视基础教育的非营利性和育人的基本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本土化地全面深入地理解校长职业化的含义。
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根据前面1、4、5条特征来看,校长还不是一个纯粹的职业,所以校长职业化即是指:校长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程度不断地提高,从而成为职业的过程。要提高校长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程度,促进校长职业化,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非普通化,使校长成为一种有社会地位的职业。校长是一种社会职业,这在国内外已有明文规定,本来应该是无需争论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包括很多校长本人对此都不大清楚。他们常常片面地认为,校长就是教师,或者是教师的教师。因此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提高全社会(包括校长)对校长职业的认同,认识校长重要的社会作用,提高校长的社会地位。
2.非行政化,使校长独立为专门的社会职业。这是相对于行政化而言的。我国传统的校长管理制度,就是把校长行政官员化,即按照行政级别分类管理。这种做法有多种弊端。一是校长隶属关系不清。比如:校长在有的地方归组织部门管,有的地方归宣传部门管,有的地方则由县长或区长直接任命。二是造成校长工作方式上的缺陷。比如:校长如果被定位为行政官员,则其在学校往往容易采取行政的管理办法,但学校并不是一个行政组织。三是容易被上级行政机关随时侵权。校长作为独立的职业,本身应该有系统而稳定的工作内容,有明确的职责与权利。而作为行政官员,校长就必须服从上级的领导,因此,校长自身的合法权利与义务难免受到随意的干涉。
3.非教师化,使校长从教师职业中分化出来。校长应该有从教的经验,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但校长毕竟有自身独特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范围、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有关部门不能按教师的要求来选拔校长,任职者也不能以教师的角色来当校长。
4.非计划化,提高校长职业的市场流动性和市场价值。校长职业化的一个含义就是承认校长和企业家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甚至稀缺的人力资源,他应该通过市场的选择和竞争体现自身的价值。当然,并非所有的职业都可以市场化,比如公务员。校长职业的市场化肯定也会有很多弊端,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当前提倡校长职业化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促进校长上下左右的市场流动,提倡用多种方法体现校长的不同价值。
5.非平庸化,提高校长的职业素质。校长作为独立的、专门的社会职业,有独特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那么,提倡校长职业化,就应该在分析校长工作的基础上找出校长职业的素质要求,并不断提高这种职业素质。
6.非无序化,建立规范的校长管理制度。校长职业化就意味着应该加强对校长的规范化管理。管理部门应该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职业经理人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校长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主要与校长的职业规范与激励制度有关。它应该包括任职标准;工作职责、聘用条件、考核、流动等内容。
二、校长专业化
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职业化的过程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过程。社会分工的一种岗位,其品质不断提升,终会质变为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这一阶段就可称为“职业化”。同时,该职业的专业品质和专业程度不断提高,其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职业表现为更高级的形式,就变成了一种专业,这一变成专业的过程就可称为“专业化”。所以,就一种社会分工的进化历程来看,职业化的过程和专业化的过程有一段时间是重合的、不可分割的,职业化往往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奏,而专业化则是职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强调的是,校长专业化指的是校长职业的专业化,二者是同一条道路的不同阶段,而不是两条道,更不是分道扬镳。
那么,职业化过渡为专业化,或者说职业要发展为专业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涉及判断专业的标准。我们认为,它应该包括6个方面:(1)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必须具备一整套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它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从事的。(2)专业道德。它强调服务意识、顾客意识和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比如医生的救死扶伤。(3)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因为专业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所以非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不能胜任。(4)专业发展。专业人员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提高和发展,以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5)专业自主。它指从业人员在业务上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定权,可以不受专业以外因素的干涉。(6)专业组织。它指能形成有一定权威的自治组织。
校长职业要专业化,首先需满足职业的标准,然后还要满足以上6条专业标准。因此,在我国当前情况下促进校长专业化,实施校长人力资源开发,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完善的校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促进校长专业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校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我国曾经开展过几次有关校长素质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有的研究样本有限、方法落后,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结合国内外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人力资源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专业校长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和素质要求,从而构建校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谱系,为校长的专业发展和校长继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校长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这一点在国内尤为薄弱。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各样的校长培训中,除了政治思想教育,就再也没有校长自身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了;而在西方,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比如: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的6条校长标准中,第五条就是:“教育管理者作为教育领导,要通过正直、公平和道德的行动促进学生的成功”,后面才具体论述相关的要求和工作表现。还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州阿佩里学区规定的核心价值观是:(1)本学区应当在所有成员中发展和培育一种共同体的意识,即所有人在信任的环境中要努力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与兴趣。(2)有质量的教学以及其他给予学生、员工和公众的服务应当是学区的首要使命。[3]
3.完善校长培养和培训体系。作为专业人员,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教育和训练,比如医生、律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大学教育。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却没有专门设置校长专业的大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校长的培训体系,使每个校长在任职前就能够接受足够的专业训练,在工作中能够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
4.不断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专业校长必须不断地接受教育,吸收新的信息和专业知识,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校长必须建立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的理念。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要为校长提供充分的教育和训练机会,另一方面,校长自己必须主动地在工作中琢磨业务,总结经验,自觉地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5.尊重校长的专业自主权。校长的专业自主权,意味着校长对学校的事务有决定权,而这正是我国校长长期以来一直努力争取的重要权利。在这一点上,应该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划分不清,校长被行政机关捆住了手脚。二是校长的权力超出了专业范围,拥权自重,无所顾忌。
6.鼓励校长成立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可以对校长进行专业约束,并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社团活动是校长专业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校长社团组织并不发达。在美国,中学校长协会和小学校长协会会员众多,影响巨大。两大协会共同承担着制定专业标准、促进专业发展、进行专业交流的任务。此外,协会还直接影响美国教育政策的制定。
7.严格校长的管理制度。校长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都要求有效的校长制度管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校长管理制度,但这些管理制度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制度不系统、缺少理论的支持、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缺少操作性等。要促进校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我们必须在法律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校长准入制度、考核制度和升迁制度等。[4]
总之,校长的职业化强调校长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而校长的专业化则要求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自主权。
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校长职业化和校长专业化要并行发展,但各有侧重。通过校长职业化,我们要提高校长工作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社会地位,建立校长流动、竞争和获得合理报酬的市场机制,加强对校长的规范管理,培养校长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校长专业化,我们要发展校长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和专业社会组织,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最终,校长职业化将统一到校长专业化中去,从而提高我国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标签:行政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