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拆“围墙”携手攻难关——上海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集中优势人才和项目,创造多项重要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项论文,围墙论文,难关论文,上海论文,科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 (记者吴学霆 张咏晴)在基因研究这一当代前沿学科领域,成立仅8个月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 因涌现出多项重要成果,已引起国际生命科学界的瞩目。这就是上海市在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中,拆除“科”、“教”间的“围墙”,集中优势人才和优势项目获得的一个成功例证。
南方中心由不同系统的10家单位参股组建,40多名科研人员分别来自上海二医大瑞金医院、中科院、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和肿瘤医院等,分属教育和科研系统。该中心集聚国内生命科学各路精华,实行了一系列新的运行机制,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去年,该中心完成的“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获重大进展”被评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同列榜上的另两项与上海有缘的科技进展也都是“科”、“教”联手的结晶:“我国转基因羊研究获重大突破”,研究单位是上海医学遗传所和复旦大学遗传所;“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研制成功”,则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全国10多个教育和科研单位参加研制。
相对独立的“科”、“教”两系统频频携手攻关,接连产出重量级成果,这是近年来上海和全国科技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科研工作者们普遍认为,现代科技突飞猛进,而学科划分又越来越细,联合攻关是大势所趋。高校和研究所彼此有一定的分工,有的在基础研究上占优势,有的则强于应用研究,联手益处甚多。如在转基因羊研究中,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的曾溢滔和黄淑帧教授着重解决了基因移植到山羊体内的创新技术路线,而复旦大学基因治疗研究室薛京伦和邱信芳教授则提供目的基因及其检测方法。而在此前,这项基础性研究已进行了10年。上海自然博物馆与复旦大学最近联手对10具“古哈密人”骨骼个体进行 DNA测序,其成果被认为对揭开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关系之谜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院士陈竺认为:“未来的科学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大科学气势的学者。”近年来,上海的“科”、“教”合作从零星到频繁,范围从科研拓展到教学,甚至已有合办大学二级学院的先例,表现得越来越紧密和自觉。那么,双方能不能更进一步,在体制上确保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关人士提出,高校有生源充足、人才众多的优势,科研院所则有研究设备先进、研究课题前沿的有利条件,两者之间应打破围墙,实现整体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