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限责任公司论文,法律问题论文,股权转让论文,再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的文章《谈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在本报发表后(2001年8月10日),又陆续接 触了实践中一些新的情况,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的复杂法律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 认识,故尔再次抛砖引玉,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股东优先购买权问题
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 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视为同 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 此条规定确认了股东在一定条件下对转让出资(下称股权)的优先购买权,但在实践中还 存在一些法律未作明文规定的复杂情况需要加以解决。
(一)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问题
某有限责任公司有A、B、C三股东。A股东持有公司股本的55%,为控股股东,B股东持 股40%,C股东持股5%。A股东欲将其持有的公司股本全部转让他人。B股东要求在同等条 件下,对其转让的部分股权即公司股本的15%行使优先购买权,达到持有公司股本的55% ,取得公司控制权。A股东则认为,优先购买权不能部分行使,其联系的股权受让方之 所以同意受让股权,就是为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如B股东通过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控制 了公司,剩余的40%股权,对方是不会接受转让的。所以,A股东要求B股东或者放弃行 使优先购买权,或者对全部股权行使优先购买权。B股东不同意其主张,且也无力收购 全部股权。双方由此发生争议。
在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股权时,其他股东对转让的股权能否部分行使优先购买 权呢?笔者认为,虽然法律对此无明文规定,但分析立法本意和法理,部分行使优先购 买权是允许的。
首先,从法律规定看,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并未禁止股东部分行使优 先购买权的情况。法无禁止,便为可行。
其次,从立法本意看,公司法之所以规定股东(下又称老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目的 就是为保证老股东可以通过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维护其既得利益 。提供这种保护的立法依据:一是根据有限责任公司兼具有资合与人合的性质。其人合 的性质要求公司股东之间具有很强的合作性。当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时,在新 老股东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对老股东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为维持公司之 人合,立法赋予老股东优先购买权,以便其选择是否接受新股东的合作。二是对老股东 对公司贡献的承认,是保护老股东在公司既得利益的需要。公司是老股东经营发展的, 当股东发生变化时,应当优先考虑对老股东既得利益的维护,其中便包括对公司的控制 权利。其实,如果法律不是将老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列入优先考虑范围,根本就不会赋 予其优先购买权。对公司的控制权既包括对原有控制权的维护,也包括对新控制权的优 先取得。当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就可以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或足以维护其既得利益时 ,老股东没有必要收购全部转让的股权。对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承认,应当包括在立 法本意之中。
再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是可分物,法律允许对其分割、部分转让。出让的股东可 以出让部分股权,受让的股东也可以受让部分股权,优先购买权当然也就可以部分行使 。在实践中,确实存在股权受让方为取得公司的控制权才同意受让股权的情况。这时, 股权转让的标的物已经变为随特定比例股权而存在的公司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标 的物具有不可分的性质。但是,如前所述,在公司控制权方面,法律是优先保护老股东 利益的。优先购买权的行使顺位在先,其地位要高于为取得公司控制权的非股东受让方 的利益。所以,老股东对优先购买权是全部行使还是部分行使,完全可以自行选择,不 应受制于受让方取得公司控制权的利益。对老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而言,转让的股权仍然 是可分物。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老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而使原定受让方因无法取得公司控 制权拒绝受让剩余股权时,出让的股东有无权利要求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老股东受让 剩余股权,即老股东有无剩余股权强制收购义务。在我国证券法中对上市公司收购者的 强制收购义务作出了规定。其第八十七条规定,在要约收购中,“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 ,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 ,收购人应当收购”。但是,这项义务仅适用于上市公司的收购,目的是为维护公众公 司中广大中小股东即社会投资者的权益。在现行立法中,没有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 此项义务。因为有限责任公司不具有公众性,不涉及到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对当事人意 思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不应由法律强制规定。所以,即使是由于老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 买权而使原定受让方拒绝受让剩余股权,出让的股东也无权要求该老股东受让剩余股权 。
当由于老股东主张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而使股权转让无法进行时,如果拟转让股权的 股东坚持退出公司,就只能寻找新的受让方,或者解散公司进行清算,甚至因此可能使 公司陷入僵局。当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法律允许的其他手段曲线 达到目的。
(二)执行程序中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在法院对股权的执行程序中,也应当充分保障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8)15号](1998年7月8日)第 五十四条规定:“对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被冻结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人民法院可 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征得全体股东过半 数同意后,予以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 投资权益或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不影响执行。”这一规定承认有限责任公 司股权转让时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由于规定的程序不够明确,造成实践中执行时仍可 能出现一些问题。
该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法院征得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后,对被执行人在有限 责任公司中被冻结的股权予以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时,股东应在何时确定是否 行使优先购买权。在实践中,有的法院要求股东在以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股权 之前就决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放弃者签署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声明,不放弃者便要参 加股权拍卖等程序,或者按照法院确定的价格行使优先购买权,这是不妥的。首先,根 据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 资有优先购买权”。股权转让的“同等条件”如何,尤其是转让价格多少,是股东决定 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而这个“同等条件”不是由保留优先购买权 的股东与出让方或法院确定的,而是由出让方与第三方确定的。所以,当股东未放弃行 使优先购买权时,只有在以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股权的价格等“同等条件”确 定之后,未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股东才负有必须在合理期间内决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并 通知有关当事人的义务。要求不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股东参加股权拍卖等程序,也是不妥 的。因为优先购买权的优先,是在股权转让的条件都确定以后的优先,如果要求股东参 加股权拍卖等程序去竞买,那就完全没有优先权可言了。
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矛盾,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可能与现行的拍卖程序相 冲突。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 方式。拍卖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买受人是指以最高应价购得拍卖标的竞买人。”第五 十一条规定:“竞买人的最高应价经拍卖师落槌或者以其他公开表示买定的方式确认后 ,拍卖成交。”第五十二条规定:“拍卖成交后,买受人和拍卖人应当签署成交确认书 。”这些规定中均未提及拍卖价格确定后,股东优先购买权如何行使的问题。鉴于股东 优先购买权是一种实体性的权利,而拍卖仅是一种处分物品或者财产权利的程序,通常 而言,程序性的规定应当服从实体性的规定。所以,不能因为拍卖程序的进行,便否定 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如果在拍卖成交后,即“同等条件”确定后,不允许股东行使优先 购买权,那将是对股东权利的损害。但如果在拍卖成交后,允许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 以竞买人的成交应价购买股权,竞买人的利益又难以保障,而且与拍卖法的规定相冲突 ,由此形成两难局面。对此,需要法律作出明确解释规定。
拍卖法第六条规定:“拍卖标的应当是委托人所有或者依法可以处分的物品或者财产 权利。”有的人主张,附有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属于依法不可以处分的财产权利,不 能进行拍卖。笔者认为不宜作此认定。因为尽管股权附有股东优先购买权,但对出卖人 来说,是完全可以出售的,拍卖标的属于其依法可以处分的财产权利,不同的是买受人 的权利可能受到限制。股东对转让的股权保留优先购买权,不能理解为股权不能转让, 包括以拍卖方式转让。但是,为避免现行立法上的冲突,笔者认为,目前在股东保留优 先购买权的情况下,对股权的处分不宜采取拍卖方式。在不得不采取拍卖方式时,根据 拍卖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拍卖人有权要求委托人说明拍卖标的的来源和瑕疵。拍卖人 应当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瑕疵”,拍卖人应当向竞买人说明股东保留优先购买权的情 况。此外,如因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而使竞买人取得公司控制权的目的无法实现时 ,竞买人可以解除合同,并不承担违约责任。
二、对股权转让合同因实际履行而变更的认定
在实践中,股权转让合同订立后,当事人有时会以实际履行行为变更原合同中规定的 部分条款,并可能因此而发生争议。例如,合同中规定,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以公证等 为条件,股权转让的生效或全部转让款的支付以办理完毕工商变更登记为条件等等。但 是在实践中,当事人有时会以对合同义务的实际履行行为变更合同中的这些规定。如不 发生争议,皆大欢喜,但若事后发生争议,如何认定合同的变更,便成为实践中的一个 难题。
首先,在我国的合同法中,出于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维护,承认实际履行行为对合同订 立的效力。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 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 立。”第三十七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 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笔者认为,在合同的变更问题上 也应同样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应当在严格审查的前提下承认实际履行行为对合同变更 的效力。合同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法律、行政法规 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所谓“协商一致”的体现 方式,既包括以书面形式签署的变更协议,也包括双方承认的实际履行行为。法律并没 有禁止以实际履行行为进行合同变更。例如,合同中约定了股权转让合同自公证后生效 履行,但双方此后均未办理公证,一方履行了合同的付款义务,而对方又接受了付款, 这时就应当认定双方以实际履行行为变更了合同自公证后生效履行的约定。如一方以未 办理公证主张合同未生效或无效,要求退款,法院不应予以支持,否则有违诚实信用原 则。
其次,如何认定股权转让实际履行行为是否构成对合同的变更。笔者认为,应当考虑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无当事人的实际履行行为。第二,实际履行行为本身是否足以 构成对合同变更的认定。这就要求当事人实际履行的行为,应当是对合同重要义务的履 行,如付款、变更股东名册等,而且这些履行行为需是对原有规定限制条件的明确改变 。第三,实际履行行为是否为对方所接受,对方是否作出相应的承认行为,即当事人是 否协商一致。在此需注意,单方的实际履行行为不能构成对合同的变更,至多是表示出 一方变更合同的意愿。通常,对方的承认不能是消极的默认,而应当体现为明确的积极 行为,即对合同重要义务履行的接受或作出相应履行。也就是说,实际履行行为应当足 以明确表明双方取消原有规定限制条件的意图,否则,不能认定为对合同的变更。对此 ,应遵循合同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 未变更”。第四,对合同的变更不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标签:法律论文; 股权转让论文; 合同变更论文; 股权转让协议论文; 受让股权论文; 股权论文; 拍卖程序论文; 公司收购论文; 优先购买权论文; 股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