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的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沈冲[1]2001年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皖籍汉族人抗原肽处理相关运载体(TAP)等位基因多态性及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低渗溶血法提取人血白细胞中的DNA,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其中叁个位点的引物采用了错配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50例RA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血样进行TAP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寻找RA易感和抗性相关基因型。结果 TAP2 665-A和565-A在RA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RA组TAP2以379-V、687-S、665-T及565-T为主,四种等位基因频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RA组379-II(8%)、637-GG(8%)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AP2-665、565在RA组都以纯合子TT(62%、70%)为主,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而对照组均以AA(80%、78%)为主,且显着高于RA组(P=0.000);RA组TAP2D、TAP2E、TAP2I和TAP2K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除TAP2K外,其它相应的Pc均小于0.05,表明TAP2D、TAP2E和TAP2I可能是RA的危险因素。等位基因单倍型TAP2B、TAP2J和TAP2L在RA组的频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对RA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且后二者相应的Pc值均小于0.05。一结论 皖籍汉族人TAP等位基因除具有与其他地方人群共同的多态性特点外,还具有有别于其他地区人种的自身特征。皖籍汉族人存在KA的易感和抗性TAP等位基因。

孙建[2]2013年在《河南省漯河地区中老年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极易漏误诊,晚期会导致关节肌肉功能丧失,使RA患者预期的生存期减少3-10年。英国一项研究估计英国每名患者每年的平均成本为5-8万英镑,中国每年的医疗费用不断升高,成都地区3年中临床应用的缓解疾病的抗风湿性药物(DMARD)用药金额2907.39万元,平均年增长率11.6%。另一方面我国风湿病专业起步晚,很多非专业医生对此认识不够,早期诊断有相当大困难,以致贻误病情。因此,RA筛查和防治不仅成为国际风湿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而且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各国相关机构积极开展对RA流行病学的研究,如英国的Norfolk,法国的EPIRHUM-2以及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RA研究中心、NIH、CPR以及北美SONORA等。其中发病率研究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如英国开展,亚洲国家除日本外大部分为患病率的研究。RA全球患病率约为1%,平均年发病率约0.02-0.05%,北美、北欧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后的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因各种原因对RA流行病学做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的1981年世卫组织与国际抗风湿病联盟合作制订了世卫组织/ILAR控制风湿性疾病社区导向计划。COPCORD项目目标是帮助减少风湿性疾病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缺乏的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区,并考虑疾病的可能的危险因素并预防风湿性疾病进一步发展。亚洲的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中国以及印度:中东的科威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先后开展了COPCORD研究。中国于1984年首次开始了国内的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内地的RA患病率从0.2到0.37%不等,大陆南北RA患病率没有明显区别,也没有种族的显着差异。风湿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进行,但是他们大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或系统的方式进行,从方法论问题上可能存在潜在的偏见,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调查结果。以上的研究在诊断上一般使用的都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标准,但其不能区分早期RA或早期关节炎。为此2010年美国和欧洲的抗风湿病联盟(The 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EULAR)提出了(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重点关注疾病的早期特征。临床滑膜炎是新的标准中心,其中包括发生关节炎的关节数量,血清异常升高以及急性期症状的持续时间。鉴于最新的2010年ACR/EULAR方法论严格的开发标准,所以推荐未来任何的以人口为基础的流行病学使用其标准进行RA的发病率和或患病率的调查。RA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性别,年龄,吸烟,社会经济状况。大多数这些因素都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关联。保护因素包括饮酒、妊娠,口服避孕药,鱼类,橄榄油和素食等。我国目前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对国内RA患者危险因素知之较少。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各地的RA流行病学也不相同,国内在中部地区进行的RA流行病学调查未见有报道,故此次在河南南部漯河地区进行COPCORD研究,同时使用最新的2010年ACR/EULAR诊断标准统计调查,揭示漯河市成年人群RA的患病率、知晓率,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于2011年7月~2011年12月在漯河市城区4个社区,漯河市辖区内两个县市区4个社区,农村8个,抽取样区内4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参检人员进行一般情况及病史的问卷调查,做全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2.研究方法研究分为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抽样调查阶段,对抽样区所有4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关节评分=1分且时间>6周或者关节评分>1分的这部分研究对象,进入第二阶段,即化验检查阶段,抽血进行血清学和急性时相反应物测定。3.问卷调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风湿免疫科专科医师、研究生和实习生作为问卷调查员,采用集中调查为主和入户调查为补充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行为习惯,类风湿关节炎及危险因素筛查,家族史,详见附表4.质量控制按样本量的1%进行重复调查,运用重复调查资料对样本的代表性及可靠性进行检验,血生化检测应符合实验室质控标准。5.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依据ACR/EULAR2010年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定义包括4个部分,4个部分得分的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类风湿关节炎。6.统计学方法所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相关化验检测数据均使用EpiData3.0软件专人输入计算机,数据经整理后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以漯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性别构成标化疾病患病率。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趋势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RA相关因素分析。检验水准a=0.05。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调查居民8610人,有效样本8274例,应答率为96.10%,年龄45-91岁,平均年龄(61.36±7.39)岁,在年龄段的分布中,60-65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占27.50%(2275人)。在性别分布方面,男性3361人(40.62%),平均年龄(62.78±7.59)岁,女性4913人(59.38%),平均年龄(60.38±7.09)岁,男女比例为1:1.46。2.RA诊断定义中各部分基本资料2.1受累关节分布情况大关节中受累最高的是膝关节和肩关节,膝关节左右两侧的受累的比例分别为5.63%和5.66%,合计高达11.29%。肩关节的受累率为7.88%,左右两侧分别为3.87%和4.01%,小关节以指间关节为主,大约为2.01%,评分分别为0、1、2、3、5分的患病率分别为13.62%、7.57%、2.79%、1.87%和0.23%。男性总体关节痛患病率显着高于女性(χ2=18.075P<0.0001),主要体现在大关节受累,而小关节受累患病率低于女性,(3.11%VS2.32%,χ2=4.630P=-0.031)。在年龄分布上,关节受累评分为2、3和5均在60-64岁获得高值,此年龄段关节受累率分别为2.90%、2.02%和0.26%。2.2受累关节持续时间关节评分为0、1、2、3、5分持续时间>6周的比例分别为12.75%、6.79%、2.45%、1.76%和0.21%。2.3血清学检测血清学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与抗环瓜氨酸多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抗-CCP)抗体滴度均呈现偏态分布,RF和抗CCP抗体低滴度阳性和高滴度阳性率分别为6.62%、1.96%和5.48%、1.55%,其中男性中RF和抗CCP抗体低滴度和高滴度阳性率分别为4.19%和1.05%;0.72%和4.76%,显着低于女性。关节评分为3和5分的研究对象,RF和抗CCP抗体低滴度阳性和高滴度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关节评分为1分的研究对象(P<0.05)。2.4急性时相反应物检测情况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的阳性率分别为17.48%和14.27%,升高率为19.75%。在进行男女间性别比较发现,女性ESR升高率显着高于男性(22.22%VS10.21%,χ2=23.123P=0.0001),CRP升高率在性别间也具有同样的趋势(16.58%VS10.73%,χ2=6.460P=0.011),急性时相反应物升高患病率随关节评分增加而升高,趋势性检验(χ2=152.675P<0.0001)。3.RA的患病率漯河市中老年人群类风湿关节炎的粗患病率为0.76%,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进行标化后,其患病率为0.71%。在年龄分布中,65-69岁和60~64岁两个年龄段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13%和0.84%,标化后分别为1.10%和0.77%;性别间比较显示女性患病显着高于男性(1.02%VS0.39%,χ2=10.513P=0.001)。4.RA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女性)、居住楼层(一层)、吸烟和遗传因素是RA的重要危险因素5.RA的知晓、认知和治疗情况在确诊的63例RA调查对象中,有47人知晓自己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炎,知晓率为74.60%,但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正确认知的研究对象仅为29人,认知率为46.03%,治疗情况也不乐观,多集中于当地的小医院或私人诊所,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1.43%和18.57%。结论:1.首次使用2010年ACR/EULAR标准用于漯河地区流行病学调查2.RA患病率为0.71%,女性为1.02%,男性为0.39%3.RA发病和性别以及居住环境有关系4.漯河地区RA知晓率治疗率都较低。

殷健[3]2014年在《中国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自身免疫病于1999年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叁大杀手,同时被我国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的十类重大疾病之一。自身免疫病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费用高,造成这―叁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流行病学是人类认识疾病的强大武器。我国风湿病领域的流行病学起步较晚,而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患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干预治疗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均可能存在独特之处。因此,获得具有中国汉族人独特信息的第一手流行病学资料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认为,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最重要的是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方面入手。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这种由作用是导致众多复杂性疾病的元凶,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本研究旨在探讨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健康人群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吸烟与共同表位(Shared epitope, SE)是否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 RA)的发病产生作用,并且吸烟与共同表位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来自北美及欧洲的流行病学都认为吸烟与共同表位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大大增加的抗环瓜氨酸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oeptide antibodies,抗CCP抗体)的风险。这些流行病学的研究结论提示抗CCP抗体阳性的RA与抗CCP抗体阴性的RA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这一结果为后续的RA发病机制研究指明了方向。但是在不同人种中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在来自日本和韩国的研究表明SE与抗CCP抗体间并无统计学关联。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我国可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RA患者,了解吸烟、SE与RA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通路。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中国汉族人群HLA-B27在不同年龄段的阳性率情况调查。HLA-B27在1973年被首次报道与强直性脊柱炎(AS)相关,从那时起,HLA-B27就是一个重要的帮助诊断AS的遗传学标记。AS是一种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为0.22%,我们和国外的研究资料显示,AS病人HLA-B27阳性率为85~90%,而健康人群的阳性率为5~10%,这提示HLA-B27是疾病遗传所必须的基因。除AS外,B27还被认为与多种疾病相关,其中包括心脏瓣膜疾病、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的功能失常及某些传染性疾病。前期的研究表明,HLA-B27与ERAP1存在基因-基因间的交互作用,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了同一通路共同导致AS发病。目前HLA-B27在中国汉族人的阳性率尚无大样本的报道。监测HLA-B27有助于国家卫生机构制定AS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防治策略。第一部分中国汉族人吸烟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目的:1、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吸烟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2、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吸烟、共同表位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与抗环瓜氨酸(CCP)抗体等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人群与方法:(一)、研究人群:收集7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404例健康对照的全血和血清,同时收集患者及健康对照的一般信息、吸烟史及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二)、方法1、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联方法(SSP-PCR)来检测HLA-DRB1等位基因来鉴别共同表位。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CCP抗体、RF;3、采用Sharp评分评价关节影像学破坏;4、采用DAS-28评分来评价关节炎症活动程度。5、采用卡方检验来评价吸烟是否与RA相关,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来评价吸烟、SE与抗CCP抗体及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1、吸烟与中国汉族类风湿关节炎(p=0.52)及抗-CCP抗体(p=0.58)、RF(p=0.39)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之间并无统计学关联;2、吸烟、共同表位之间的环境-基因的交互作用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p=0.37)及抗-CCP抗体(p=0.50)、RF阳性(p=0.26)的类风湿关节炎之间并无统计学关联;3、吸烟与抗CCP抗体的滴度(p=0.73)、RF滴度(p=0.052)、关节侵蚀评分(p=0.056)、关节侵蚀的年进展速度(p=0.27)、DAS28评分(p=0.40)、患者的发病年龄(p=0.32)均无统计学关联结论吸烟并不是中国汉族人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危险因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自身抗体产生无关。吸烟-SE的交互作用与RA、抗-CCP抗体及RF无关。第二部分中国汉族人群HLA-B27在不同年龄段的阳性率情况调查目的:1、调查HLA-B27在中国汉族人中的分布情况。2、寻找与HLA-B27有交互作用的基因研究人群与方法:(一)、研究人群:本课题纳入的研究对象包括3068例来自长征医院体检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二)、方法1、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联方法(SSP-PCR)来检测HLA-B27等位基因。2、应用卡方检验计算HLA-B27在不同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及不同籍贯之间的差异。3、应用Illumina iScan芯片扫描系统对95例60岁以上健康人及2753例60岁以下健康人进行SNP检测,以期找到在老年人群中携带率下降的位点;同时根据HAPMAP数据库设计13个与AS相关的基因的TAQSNP,共计117个SNP位点,在Sequenom iPlex平台上对200例60岁以上健康人进行117个SNP位点的检测。4、在Sequenom iPlex平台上检测529例60岁以上人群及2539例60岁以下人群的外周血中,对步骤3中所找到的潜在SNP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在本研究所纳入的健康人群中,HLA-B27总阳性率为5.35%(4.55-6.14);在60以上人群(≥60岁)阳性率为3.55%(2.06-5.05),较其他年龄组阳性率的降低[p=0.031, or=0.6(0.38-0.96)]。南方人群和北方人群阳性率无明显的差异(p=0.059),男性与女性的HLA-B27阳性率同样无明显差异(P=0.20)。经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SEC16B基因可能与HLA-B27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导致携带者预期寿命减少(p=0.037).结论: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中国汉族人HLA-B27阳性率的大致分布情况。而我国的老年人(≥60岁)中HLA-B27阳性率是下降的,提示HLA-B27会减少携带者的预期寿命,SEC16B基因可能与HLA-B27基因共同参与了这一过程。但这一结论仍需更多设计更加严密的流行病学研究来证实。

方梁[4]2010年在《基于病机证素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基于“病机证素”理论,从理论及临床两部分围绕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中医病机演变规律进行探讨。理论研究:病因及发病学研究对于医疗实践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基因、分子水平,并取得一定进展。然而有一部分疾病由于病因发病机制复杂,至今难以完全阐明其发病机理,类风湿关节炎便是其中之一。目前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抗原介导,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病,与感染、遗传、内分泌、及环境、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其发病过程中多因素相互作用,多路径相互交错,至今仍未能形成整体而全面的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中医学发展的每一次飞跃皆以病机理论的创新为标志。周仲瑛教授历来重视病机理论研究,强调“审证求机”,近年来,结合其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复合病机”、“病机证素”两个新的概念,有望突破教科书式的死板辨证模式,建立一个以病机证素为核心、脏腑为主导的辨证论治新体系,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研究以“病机证素”理论为基础开展研究,结合古今医家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制定出10个病机证素及其辨识标准,并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临床研究:采用多时点(初诊、15天、30天、60天、90天、180天6个时点)纵向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进行前瞻性研究,现场调查并收集类风湿关节炎病例83例的临床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以及病机证素与临床一般资料、关节炎症表现、病情活动缓解、关节功能分级、生活质量、实验室检查指标等的相关性。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RA多发于女性,45-59岁最为多见,其发病与女性经胎产、居住环境潮湿寒冷、接触化工用品、家族遗传等有关。病机证素寒、湿、血瘀贯穿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演变始终。除寒、湿、血瘀外,气虚、风、热为活动期主要病机证素,风、气虚、阴虚为缓解期主要病机证素。热、气虚与疾病活动有关;缓解期虚性病机以气虚、阴虚为主。病程长,年龄大,关节功能分级重,病情重等均与虚性病机证素相关;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等关节炎症表现与病机证素风、寒、湿有关;同时,病机证素与实验室各检查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林玲[5]2007年在《汕头市澄海区涂城乡常见风湿病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农村常见风湿病流行情况、临床特点的变化,以及软组织风湿病的患病率,探讨某些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诊断治疗水平,为疾病防治对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调查队伍由3名风湿科医生和6名初级卫生保健人员组成。常见风湿病的调查采用修订的中国-国际抗风湿联盟(ILAR)《风湿病调查表》,软组织风湿病的调查采用APLAR-COPCORD的《软组织风湿病调查表》(草案)。按WHO社区控制风湿病规划(COPCORD)调查程序,即第Ⅰ、Ⅱ期由初级卫生保健人员挨户逐人询问;第Ⅲ期由风湿科医生对询问阳性者进行体检;第Ⅳ期对疑似病例进行相应的X线和实验室检查。X线片由2名放射科医生盲法分别读片,有分歧者经讨论达到共识。最后由3名风湿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按照相应的分类(诊断)标准做出诊断。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后以SPSS for Windows 11.5进行统计学处理。以2000年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为标准组对粗患病率进行标准化。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的诊断用美国风湿病学院(ACR)相应标准,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用Amor标准。疾病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职业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调查点共有16岁以上居民2350人,实际调查2350人,其中男1144名,女1206名,第Ⅰ、Ⅱ期调查率100%,第Ⅲ、Ⅳ期调查率为96.45%。有风湿痛者479人(20.38%),男性176名(15.38%),女性303名(25.12%);以腰痛最常见(12.81%),继以膝痛(5.66%)、颈痛(5.53%)。各部位风湿痛频率均为女性较男性多见。骨关节炎、软组织风湿病、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分别为10.68%,5.74%,0.30%,0.26%,0.21%。骨关节炎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12.44%比8.83%),以腰椎(7.87%)、膝关节(3.06%)、颈椎(2.38%)受累最常见,患病率低于北京、太原、上海等城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职业是骨关节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软组织风湿病以肱骨外上髁炎(0.98%)、回旋肌套腱炎(0.89%)、跖痛症(0.72%)、指屈肌腱鞘炎(0.68%)、足底筋膜炎(0.68%)较常见,纤维肌痛综合征少见,仅发现2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职业是软组织风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22例脊柱关节病(0.94%)中,强直性脊柱炎6例(0.26%),男女比例5∶1,未分化脊柱关节病16例(0.68%),男女比例2.2∶1。结论:汕头市澄海区涂城乡常见风湿病以骨关节炎患病率最高,其次为软组织风湿病、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痛以腰痛、膝痛、颈痛为常见,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骨关节炎患病率以腰椎、膝关节、颈椎为最高。软组织风湿病以肱骨外上髁炎、回旋肌套腱炎、跖痛症、指屈肌腱鞘炎、足底筋膜炎为常见。地理位置、年龄、超重(体重指数≥24)、职业可能是骨关节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可能是软组织风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常见风湿病的初级卫生保健及综合防治,骨关节炎的预防应从中年(尤其是女性)以前开始;控制体重、防止肥胖对预防膝骨关节炎有重要意义。

张军锋[6]2012年在《山西省农村地区症状性OA流行状况调查及影响OA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①了解山西省农村地区症状性骨关节炎流行状况,探讨骨关节炎发生的危险因素;②研究可满足多个约束条件的改进样本结构的方法暨非线性多口径加权(the nolinear calibration weighting)的算法,并用山西省症状性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测试,验证其在骨关节炎及其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处理中的实用价值;③研究混合效应模型及其在症状性膝骨关节炎近期疗效评价中的作用,了解影响症状性膝骨关节炎近期疗效的因素;④研究伽玛脆弱模型在反复住院膝骨关节炎患者远期疗效中的作用,探讨影响症状性膝骨关节炎远期疗效、预后及疾病进程的因素。方法①在山西阳城、偏关两县选取乡镇和村,对选中村的16岁以上居民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社区控制风湿病规划(COPCORD)程序进行普查,有症状者由风湿科医生进行体检。可疑患者10天内拍相应部位X线片。X线片由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进行读片,最后由3名风湿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对症状性骨关节炎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筛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②在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中,我们总是希望调查所得到的样本对总体有最强的代表性,但对高维的复杂数据,在加权时需要同时满足多个约束条件,才能达到改进样本结构的目的。本研究采用Matlab软件的M代码编程来实现非线性多口径加权的程序测试,并使用山西省症状性骨关节炎调查数据对方法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进行验证:③在现阶段的骨关节炎治疗中,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仍然是临床最重要的短期目标,而对于多次住院的患者而言,我们常常会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多次的VAS评分,以评价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这样得到的资料各反应变量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相关性的。本研究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对276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和联合针灸治疗患者的VAS评分资料进行分析,对影响症状性膝骨关节炎近期疗效的因素进行探讨;④脆弱模型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风险模型,其中心思想是事件中的不同个体均有其或多或少的易于经历该事件的特性,即脆弱(frailty)。本研究将反复住院接受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的入院次数作为评价远期疗效的指标,采用伽玛用脆弱模型对276例反复住院的骨关节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影响症状性骨关节炎远期疗效(预后及疾病进程)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①两地共调查常住居民7126名,检查出骨关节炎患者1734例,患病率24.33%。在各关节患病率中,膝骨关节炎患病率最高,为13.79%;其次分别为腰椎(7.37%)、颈(3.38%)、手(3.27%)、肩(2.96%)、肘(2.90%)、跺(0.74%)、髋(0.59%)、腕(0.48%)、胸椎(0.52%)和足(0.49%)。其中膝、踝、颈、肩、手患病率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有无骨关节炎作为反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前进法进行变量筛选,入选标准α入设定为0.05,结果显示年龄、喜甜食、取暖方式、通风情况、婚姻状况、职业、学历、BMI以及伴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可能对骨关节炎患病有影响。②作为一种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求最小值的最优化方法,非线性多口径加权法校正后的样本比普通加权法校正后的样本更能反映总体的结构。而采用Matlab软件的M代码来实现非线性多口径加权的运算过程简便、快速。在不同抽样比率的模拟中,非线性多口径加权所估计的误差值都要比普通权数所估计的误差值小的多,也就是说,非线性多口径加权对样本的校正作用比普通方法要好的多;③混合效应模型允许数据间相关性和异质性存在,不仅可以对数据的均值进行分析,还能对方差和协方差进行建模,为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提供了建模的灵活性;此外,采用混合效应模型还可以更好地利用数据蕴藏的信息;多次住院症状性膝骨关节炎患者VAS评分数据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就缓解症状、减轻疼痛而言,规律地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联合针灸治疗的方法比单纯西医治疗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④使用伽玛脆弱模型对症状性膝骨关节炎反复住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常规西医疗法配合针灸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反复住院风险显着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的患者;男性骨关节炎患者反复住院的风险显着低于女性;体质量指数越高的骨关节炎患者反复住院的风险越大;前次出院时疼痛评分越高的骨关节炎患者再次住院的风险越大;此外,良好的健康教育依从性也对降低骨关节炎患者反复住院的风险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结论①山西省农村地区骨关节炎流行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因素众多,需引起各级医疗行政部门及患者的重视;②非线性多口径加权可以较好地改进样本结构,在症状性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他已知总体分布的调查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③用混合效应模型对多次住院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近期疗效评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数据蕴藏的信息,得到比通常单变量分析更可靠、更详尽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膝骨关节炎进行规律治疗,可以取得比单纯西医常规疗法更好的近期疗效。④采用伽玛脆弱模型进行骨关节炎远期疗效评价得到的结果可靠;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远期疗效而言,规律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健康教育依从性、保持正常的体重可以显着减少患者入院次数,明显延缓疾病进程。

彭江云, 李兆福, 刘路明, 狄鹏桃[7]2008年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学与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1]。RA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研究认为,其发病是遗传因素和

史方, 顾凯, 卢伟, 翁伟芳, 朱美英[8]2003年在《上海市关节炎患病率抽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上海市关节炎及其主要类型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 ,共抽取 6个街道 18个里委≥ 15岁的居民 75 75人。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登记已确诊的患者 ,并筛选可疑患者 ,然后对可疑患者作诊断性检查。结果 关节炎患病率为 6 .11%。其中骨关节炎患病率为 4 .18% ;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为 0 .5 2 % ;痛风患病率为 0 .2 8% ;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为 0 .2 8% ;反应性关节炎患病率为 0 .4 9% ;其他类型关节炎患病率为 0 .82 %。结论 关节炎与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和慢性胃肠道疾病显着相关。年龄、女性、肥胖是关节炎可能的危险因素。体力劳动、居住在农村是关节炎可能的保护因素。老年人和女性是关节炎的高危人群 ,通过控制体重、适度运动来降低关节炎患病的危险性。对关节炎患者不能忽视伴随慢性病的治疗。

宋继英[9]2013年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抗CCP抗体、AKA、APF和RF检测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住院患者的抗CCP抗体、AKA、APF和RF血清学检测指标,探讨抗CCP抗体、AKA、APF和RF血清学检测指标在R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沈阳市某叁甲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RA患者,共219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71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RA诊断分类标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学检查和X线放射学结果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一般情况:本组患者的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年龄为62.38±12.97岁,主要集中在50~79岁,占总病例数的75.4%(165例);女性患者171例,男性患者48例,男女比例为1:3.57;5月份入院人数最多,有33人,占所有入院人数的15%;病程大于12个月的RA患者最多,有154人,占总病例数的70.3%;无既往史的RA患者最多,有128例(58.4%),患高血压的RA患者有47例(21.5%),有胃溃疡的RA患者最少,有2例(0.9%);女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0.89±13.16岁,早于男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67.35±11.01岁(t=3.066,P=0.002)。②临床症状:93.6%(205例) RA患者有关节肿痛,60~69岁年龄组RA患者出现关节肿痛的比例高于70~79岁的患者(χ~2=8.559,P=0.003),45.7%(100例)RA患者出现骨质破坏,32.9%(72例)RA患者有关节畸形,出现关节畸形的比例在不同既往史RA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男性RA患者出现关节肿痛的比例(85.4%)低于女性RA患者(95.9%)(校正χ~2=5.25,P=0.022);不同病程RA患者中出现骨质破坏的比例不同(χ~2=32.073,P<0.001),病程大于12个月的RA患者中出现骨质破坏的比例(57.8%)高于病程为6个月~12个月的RA患者(22.5%)(χ~2=15.821,P<0.001),且高于病程小于6月的RA患者(8.0%)(χ~2=21.336, P<0.001);不同病程RA患者中出现关节畸形的比例不同(χ~2=29.997,P<0.001),病程大于12个月的RA患者中出现关节畸形的比例(44.2%)高于病程为6个月~12个月的RA患者(7.5%)(χ~2=18.387, P<0.001),且高于病程小于6月的RA患者(4.0%)(χ~2=14.641,P<0.001)③血清学检测:RF的阳性率最高,为93.2%,APF的阳性率最低,为25.11%;不同病程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率不同(χ~2=14.978,P=0.001),病程大于12个月的RA患者抗CCP抗体阳性率(74.7%)高于病程小于6个月的RA患者(40.0%)(χ~2=12.276,P<0.001),且高于病程为6个月~12个月的RA患者(55.0%)(χ~2=5.924,P=0.015);不同病程RA患者中CRP阳性率不同(χ~2=30.379,P<0.001),病程小于6个月的RA患者CRP阳性率(40.0%)低于病程为6个月~12个月的RA患者(85.0%)(χ~2=14.245,P<0.001),且低于病程大于12个月的RA患者(86.4%)(χ~2=28.776,P<0.001);骨质破坏RA患者抗CCP抗体的阳性率(81.0%)高于未出现骨质破坏的RA患者(55.5%)(χ~2=16.059, P<0.001),骨质破坏RA患者CRP的阳性率(88.0%)高于未出现骨质破坏的RA患者(74.8%)(χ~2=6.118,P=0.013),骨质破坏RA患者AKA的阳性率(51.0%)高于未出现骨质破坏的RA患者(30.3%)(χ~2=9.769,P=0.002);关节畸形RA患者抗CCP抗体的阳性率(80.6%)高于未出现关节畸形的RA患者(60.5%)(χ~2=8.77, P=0.003),关节畸形RA患者AKA的阳性率(56.9%)高于未出现关节畸形的RA患者(31.3%)(χ~2=13.281,P<0.001),关节畸形RA患者APF的阳性率(37.5%)高于未出现关节畸形的RA患者(19.0%)(χ~2=8.75,P=0.003);关节肿痛RA患者CRP的阳性率(83.9%)高于未出现关节肿痛的RA患者(35.7%)(校正χ~2=16.647, P<0.001)。结论:①RA患者年龄多在50~59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女性,5月份RA患者最多。②RA患者RF阳性率最高,大多数患者出现关节肿痛的临床症状。③男性RA患者出现关节肿痛的比例低于女性RA患者,60~69岁年龄组RA患者出现关节肿痛的比例高于70~79岁的患者。④骨质破坏RA患者的抗CCP抗体,CRP,AKA的阳性率高于未出现骨质破坏的RA患者;骨质破坏与病程有关,病程长的RA患者出现骨质破坏的比例较高。⑤关节畸形RA患者的抗CCP抗体、AKA和APF的阳性率高于未出现关节畸形的RA患者;关节畸形与病程有关,病程长的RA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的比例较高。⑥关节肿痛RA患者CRP的阳性率高于未出现关节肿痛的RA患者。⑦抗CCP抗体和CRP与病程有关,病程长的RA患者的抗CCP抗体和CRP的阳性率较高。

倪红燕[10]2011年在《类风湿关节炎危险因素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13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临床研究。结果阳性家族史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因素,另外中等以上体力劳动、居住环境潮湿、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感染疾病史亦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结论避免类风湿关节炎不利因素的发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类风湿关节炎的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 沈冲. 安徽医科大学. 2001

[2]. 河南省漯河地区中老年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D]. 孙建. 郑州大学. 2013

[3]. 中国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殷健. 第二军医大学. 2014

[4]. 基于病机证素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研究[D]. 方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5]. 汕头市澄海区涂城乡常见风湿病流行病学研究[D]. 林玲. 汕头大学. 2007

[6]. 山西省农村地区症状性OA流行状况调查及影响OA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D]. 张军锋. 山西医科大学. 2012

[7].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学与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J]. 彭江云, 李兆福, 刘路明, 狄鹏桃.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8]. 上海市关节炎患病率抽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史方, 顾凯, 卢伟, 翁伟芳, 朱美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9]. 类风湿关节炎中抗CCP抗体、AKA、APF和RF检测的临床分析[D]. 宋继英. 吉林大学. 2013

[10]. 类风湿关节炎危险因素的临床对照研究[J]. 倪红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标签:;  ;  ;  ;  ;  ;  ;  ;  ;  ;  

类风湿关节炎的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