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机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监督检查论文,税收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但由于目前不少地方和部门对非税收入的认识不尽一致,特别是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政策界限不够明确,加之现行体制政策滞后与法制观念淡薄等因素影响,政府非税收入还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运行效率偏低、违纪违法行为层出不穷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一、非税收入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财政部门按中央、国务院关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定,特别是完善“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对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比较还存在多种问题和差距。
1.财政预算内、外资金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有机结合,收支计划编制“两张皮”
规范的部门预算,要做到财政性资金统一调度、统一安排,收入一个“盘子”,支出一个“漏。斗”,不允许出现任何“体外循环”现象,并要实现“收与支”完全脱钩,就是单位的支出与单位的收入没有必然的联系,单位的支出依据其工作职能、工作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但现实中并非如此。一方面政府鼓励单位应收尽收、应缴尽缴,不断扩大预算外资金总量,以便政府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各单位与政府和财政部门讨价还价,单位资金调控规模小,难度大,有的单位收了资金拖着不缴,甚至坐支挪用;有的单位前面缴钱,马上又提请用款,财政管理仅仅成了资金“中转站”,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难以发挥。
2.收费项目管理依然混乱
收费项目管理是收费管理的源头,既要坚决制止乱收费或变相乱收费,又要各项收费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尽管各地落实中央指示,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各种收费项目给予清理,但仍有些单位和部门存在将取消项目变相收费、混入其他项目合并征收以及行政事业性与经营性服务性界定不清等问题。
3.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分类不清,管理措施跟不上
有的单位还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概念来管理政府非税收入,有的项目管理不到位,存在流失和混乱现象。如: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政策不完善,存在很多流失漏洞,对于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财政部门不能及时跟踪问效,随意性、盲目性很大。有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缺位”,国有资本权益得不到保护。如有的地方将改制后的国有股利、红利等没有直接交国库,而是借予企业搞经营,几千万元、上亿元的人民群众血汗钱白白流失。
4.收入征缴监督“缺位”
非税收入既然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应像抓税收任务一样的力度来抓。现在人员队伍参差不齐,像一个年非税收入近两个亿的大(县)市,非税收入专管人员仅有几个人,更为不适的是,不少单位至今还没有成立“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仍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那套班子将就管理。为此,必须进行大胆改革,尽快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非税收入监督管理机制。
二、明确非税收入监督检查的重要意义
强化对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财政性资金安全运行,切实规范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益,是党和政府积极赢得人民群众拥护与信赖的重要条件,与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有密切联系,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需要。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强化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机制是推进新形势下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非税收入隶属财政资金,它取之于广大公众,而能否全部有效地用于经济和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并起到最佳效益,就需要对这些资金的运行全过程加强监督。在不断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下,应当构建有效的机制,保证广大民众对非税收入监督和检查的实现,确保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强化非税收入监督机制,是保证政府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条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税收入收支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收入能否依法征收入库,支出能否按预算要求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政府宏观调控及社会发展政策能否及时、有效落实到位。因而为确保宏观政策的实施效能,就必须有健全有力的非税收入监督机制来保障。
3.强化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机制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
无数事实证明,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由于受个人或者局部利益驱使,导致非税收入收支偏离正确轨道,甚至贪污、挪用和滥用财政性资金,是多年来难以避免的“难症”。如有的单位将非税收入私设“小金库”,成为单位的“自留园”,随意取菜(财),乱发奖金、补贴,有不少违法人受到党纪国法惩治。大量事实说明,由于监督检查机制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以致巨额财政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往往在事后才能发现。这时难以挽回的损失不仅在于经济上,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警钟告诫我们,健全非税收入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三、强化非税收入监督检查的对策
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涉及牵扯各部门和各单位方方面面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行为,改革难度大,管理障碍多,要从根本上堵塞漏洞,促使非税收入发挥最大效益,就必须不断健全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才能保证非税收入管理不误入歧途。
1.明确落实好非税收入收支预算任务
目前各地非税收入预算编制与预算内收入编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非税收入的收与支,各部门任务不明确,完不成任务也没有责任追究制。在财政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分配,轻收入”的问题,直接表现在:涉及分配资金的事抢着干,涉及收入征缴的事躲着干。原因是财政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资金分配的计划性、制度性、规范性要得到充分的体现,非税收入管理者要转变理财观念,把工作主要放在抓收入上,真正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当年非税收入预算任务完成。另外,对各单位收入的积极性也要充分调动,可出台地方性非税收入奖惩办法,实行超收“分档分成”的办法,对收费部门完成任务或积极争取引进资金的落实奖励政策,对不完成收入的单位给予相应经济处罚,对乱收乱用、应征不征、应罚不罚、随意减免等违纪现象,严厉追究单位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
2.加快非税收入监督法制化进程
首先,要尽快建立涵盖整个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新机制,除按上级财政法规执行外,地方可以出台一部比较完备的非税收入管理办法,明确监督人与被监督人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违反财经法规的法律责任。财政部门也可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原则。其次,要加强非税收入监督工作和法规宣传。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与监督作用,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让全社会明白一个道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如山东省招远市就推行了收费政策公示制度,让人民群众都知道为啥收费,该收多少,应缴或拒缴,都明明白白。三是加大非税收入监督执法和处罚力度。财政监督处罚一定要达到使违法违纪者胆战心惊的力度才能生效,绝不能让违纪违法者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捞到半点好处。并要将处理事和处理人有机结合,真正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3.改进监督检查方式
在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方式上,要走出事后集中检查的老套路,把重心转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监督,使日常监督贯穿于非税收入的全领域,做到事前审核不留漏洞,事中监控不留死角,事后处理不留情面,形成“环节审核与过程监督并举,专项稽查与日常监控并行”的监督检查新格局。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应逐步通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会计委派制,代理记账,加大对会计人员违纪处罚力度,在保证会计人员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会计监督实现。
4.完善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技术体系
一要建立灵敏的信息系统,运用电子信息网络全面追踪检查非税收入活动,提高监督检查效应。二是掌握先进的侦查手段,非税收入监督机构必须注重科技进步和经济运行动向,及时引导干部掌握新财税会计、审计及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掌握先进的侦查取证方法,提高查处错综复杂案件的能力。三要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管理。财政部门要通过严格执行统一印制、发放的票据管理方法,从源头上预防和防止治理乱收费,从制度上规范收费行为,通过票据的验旧换新和年检,及时纠正和查处有关部门和单位执行政府非税收入政策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四要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在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预警作用。通过详细披露违纪违法案件的追查过程,为监督检查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业务参考,通过实施向社会公开曝光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例,教育群众,促进全社会遵纪守法意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