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注: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选编)_心理学论文

论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注: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选编)_心理学论文

论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注:第5届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化论文,心理学论文,大会论文,科学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从80年代开始,介绍、引进和移植了西方一些运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运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和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效果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某些西方运动心理学的理论似乎难以解释与预测我国运动员的行为,或者这些理论、概念与我国运动员的行为之间的联系是似是而非的。

体育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运动员的行为深受本民族、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的影响。遗憾的是,我国运动心理学虽有一些零星的本土性研究成果,但对本土化的宏观探讨和反思尚未专门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缺乏自觉意识,显得底气不足,力度不够。因此,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应根据我国的社会特点和要求,针对我国运动员需要解决的与心理学有关的现实问题,尝试发展自己的理论假设,采取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运动心理活动的事实真相,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心理依据,得到有实效且有特色的结果。这样才能对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运动员的行为有真正价值。

1 本土化是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运动心理学本土化作为一种研究取向,是一种“用当地人经过当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的浸润之后的心理及行为表现方法及方式来观察及研究当地人”[1]的研究态度和做法。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起步晚、起点低,以往的大量研究主要参阅西方文献资料,过分信赖西方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假设、概念体系乃至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不能真正反映我国运动员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没有真正描述和解释我国运动员的行为及心理。从而有意无意地抑制了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与哲学取向,使其难以表现在研究过程中,致使运动心理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体育运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国运动心理学宜着手以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为潜在变量,以中国运动员的心理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求针对我国运动员真实心理与实际行为的“本土化”的系统心理学探索,力争实现从“非本土化的”、“依葫芦画瓢”到“本土化的”、“自由创作”的飞跃。

重视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其深远意义在于对整个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主体性的反思活动,力图另辟蹊径,突破长期为西方所垄断的学术思考与表达之象征体系。也是中国运动心理学最终能对世界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贡献的必由之路。美国心理学家推蒂斯曾指出:“在得到中国的资料之前,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普通有效的科学,因为中国人口占了人类很大的比例,对于跨文化心理学来说,中国能够从新的背景上重新审查心理的成果。在这样做时,中国的心理学家应告诉西方的同行,哪些概念、量度、文化、历史因素可以修正以前的心理学成果。”[2]虽然他指的是心理学研究,而运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一个分支,当然也包括在内。因此,中国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也是世界寄予我们的厚望。

当然,倡导运动心理学本土化,不是国粹主义的表征。固然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但现代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与塑造,使得现代的中国人不同于古代的中国人。历史并不直接影响现代人的行为,它只是沉淀在现代文化之中,并通过后者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现代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代表了历史与当代影响的总和。

故此,中国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毋需另创一套独立的新理论,它只是提醒广大的运动心理学研究者要多采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行为习惯的理解和接受方式去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我国运动员的心理和行为。它更多地体现为运动心理学研究者的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只有经过这样的本土化过程,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才会扎根于中国,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心理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从而为丰富和发展世界运动心理学作出我们的贡献。

倡导运动心理学本土化,也并非排外的防御反应,丝毫不带有忽视学术引进和学术交流的意味。相反,强调本土化,是以学术引进和学术交流为前提的,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强调本土化。运动心理学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人类的知识,应由全人类共同分享,包括中国人。倡导本土化,是强调持有“扬弃”的辩证观,即取其精华,在消化吸收国外的合乎科学的学术理论和方法时,应考虑本国的特点,对引进、移植的理论和方法作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是强调应该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我国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人格特点及特有的心理问题、并研究适宜的运动心理调控手段、研制研究工具和手段。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不仅意味着要有民族特色,也应包括人类共有的基本特征,反映出国际研究的发展趋势。

2 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原则和范畴

运动心理学本土化应当研究哪些问题?中国运动心理学本土化包括哪些内容?关于这类问题的回答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或结果。不过,理性的回答应当涉及下述几点:

2.1 确定研究原则

2.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有的运动心理学很多学说或理论均出自西方学者,虽然它对整个运动心理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若全部用来解释或说明中国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显然会失之偏颇,产生东、西方文化碰撞以及不合中国国情的误差。例如,心理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最初是从西方心理治疗移植而来的。暂且撇开东、西方人类种族、生物学上的差异不讲,就文化而言,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古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沿革约定俗成的民族传统,已为中国运动员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心理训练方法必须结合我国运动员的特点进行修正,探索出适合不同项目、不同个性运动员要求的手段,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唯有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现实,从现实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会真正体现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初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发展世界运动心理学。

2.1.2 个人与社会相结合:人非自然物而是社会人,任何运动员心理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或文化背景。相对而言,中国运动员更多地受到来自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我’是包容式的,只要是有关系的人,他会待人如己;并且,中国人对待人的方式是根据对方与自己的亲疏远近而有差别。”传统上突出家庭成员,熟人间人际关系的中国运动员在一个以成就目标为唯一宗旨的运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我们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妒嫉心理、人情与面子有关。所以,中国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应该强调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它正如西方运动心理学强调个人或者前苏联运动心理学强调集体一样,是社会、文化影响所在,也是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的最重要特点或标志之一。

2.1.3 多重范式相结合:由于运动心理和行为具有多层面的复杂特点,不同的层面对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对同一层面问题的探讨,不同方法的研究往往又是相互补充的。因此,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应遵循多元化原则,也就是允许基本假说不同的研究范式同时并存并进。这些基本假说不同的研究范式本身虽然无法整合,但却可以在更高的层次就各个范式的理论课题或现象获得多方面的综合性理解。

2.2 确定研究范畴

就研究范畴来说,扎根于中国自己的特点,以中国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为立足点开展研究是必需的。因此,重点研究当前的现实问题,不仅是中国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的当务之急,也是本土化研究的突破点。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行中国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就应当包括中国运动员的需要、动机、自我、认知方式等个性心理,以及面子、人情、社会观、民族性等社会心理。

3 运动心理学本土化内容断想

3.1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训练理论和方法

3.1.1 与运动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工作传统,也是众多运动队多年夺取优异成绩的成功经验之一。我国的运动心理学工作既不能代替思想教育工作,更不能与之对立,而应当与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因为从实践上看,心理训练与思想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有合有分,在方法上有同有异,是有部分重叠的两个领域。

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固然,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训练在实施过程、方法上有点差异,但它们都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最终都是以改变行为为目标的。凡是成功的思想教育工作都必须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有时是以心理障碍的形式表露出来的,而有时又是以思想问题或意识问题的形式表露出来的。这就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更有效的方法解决。因此,将心理训练与思想教育工作密切结合进行,就会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富有成效,也更能体现出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特色。

3.1.2 与我国传统的气功相结合:气功是我国民族宝贵的传统遗产,有着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它对健身和增强体能、调节身心有着独特的作用。气功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人体“精”、“气”、“神”的锻炼,调整自身心理和生理机能,从而达到身心统一的协调状态。气功的入静、意念控制、放松静坐、意守和数息以及动作姿势的调整,均有感知、思维、表象、注意、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气功兼容并蓄了当代大多数心理训练方法,不同的只是层次更高罢了”。[3]例如,放松训练与气功中的静功、表象训练与气功中的意守和意念控制、催眠和暗示与气功中的放松静坐等,都有着相近的生理机制和途径。况且,气功训练已具有了一整套的训练模式,而且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同时,引进我国传统的气功,必将更加丰富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心理调控的效果,而且使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心理训练更加具有本土化的特色。

3.2 提高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质量

运动心理学本土化要从由观念上的探讨转而产生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突破至关重要。因此,运动心理学本土化的性质和目的要靠妥善的研究方法和适当的研究才能凸显和达成。迄今为止,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多数方法(尤以量表及问卷调查法为突出)是借鉴西方的。他们的研究方法大多数设计严密、手段先进、实证性强,保证了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应该说,这是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的一条捷径。但是,方法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方法的产生直接植根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并在解决特定文化背景特定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适当的方法应是有助于准确捕捉特定时空下现象的本质。例如,西方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量表及问卷调查法,是在西方本土衍生出来和适合于西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方法,它们当然值得我们借鉴。但一种方法在某个文化背景下能够有效,到另一个文化背景下则不一定能达到预测的效果。实践中确实也发现了有些量表对了解、解决我国有关的运动心理问题并非十分有效。有研究表明:[4]中国人有较强的社会赞许倾向、默认倾向、“中庸”倾向、避免反应倾向。如果我们完全不考虑中国人的这些倾向而套用西方的问卷调查法,所得资料就会失去或低效度。例如,采用一端为“极赞成”,另一端为“极不赞成”的7点评定量尺,中间如有“中立”、“无意见”或“无所谓”,则在“中庸”或“避免反应”倾向的影响下,很多原来有意见的中国运动员就会选择中立,以逃避表示意见。鉴于这种情况,就可以考虑将量表的中立取消。

引进和模仿西方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起步与展开十分必要;但这种状况的一律化和持续化,则显然不利于我国运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要建立运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形成运动心理学的科学传统,确立运动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必须以一定数量的、严谨的实验为基石”。但“实验法在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中还未形成传统”,[5]目前过分依赖描述性研究和相关性研究去产生科学发现是不可取的,固然它们有助于形成理论构想,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假设,但往往难以检验含因果关系的假说。

运动心理学实验研究并不一定要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而要理论构想明确简洁、实验设计精细巧妙。因此,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求我们自己动手研制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段。固然这常常需要花费众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质量是该学科成熟与否、发展快慢、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对我国运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3 扩展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

在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广度方面,不同国家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与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相似,就是将运动心理学的人力、物力偏重于竞技运动心理学方面,重点是服务于优秀运动员,强调运动心理学为运动实践服务的社会效益,着重研究高水平运动员心理选材、心理特征和心理训练等问题。相比之下,西方运动心理学研究范围则十分广泛。前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辛格认为,[6]运动心理学不仅应关注竞技体育运动,也应关注群众体育运动,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身体状态(正常人和残疾人)的人,都应有所关注,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马启伟博士也多次建议,将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更改为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以扩展其外延,拓宽研究领域。应该说,只有进行广泛范围的研究,才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又有利于运动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动力主要来自社会需要,其母学科心理学、相关学科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实际上也体现了社会需要。随着“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我国运动心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也很有必要拓宽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不仅要研究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心理学问题,而且应涉及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特殊人群(如,残疾人、疾病患者、肥胖者等)的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问题、身体锻炼的心理学问题、运动损伤与康复的心理学问题、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学问题等多层次的研究内容,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为促进运动效能的提高和增进全民身心健康发挥其学科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  ;  ;  ;  

论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注: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选编)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