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心医院 湖南株洲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颅内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颅内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颅内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颅内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颅内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颅内压;脑血管痉挛
颅内压是脑内容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在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位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与脑室与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连,因此临床一般以脑积液的静水压表示颅内压,通过穿刺小脑延髓池和侧脑室的压力表示颅内压[1]。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且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与颅内压的升高有关,并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颅内压检测是神经外科术中常规的监护手段,本次的研究中将分析对颅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作用,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包括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5-75岁,平均(50.2±5.5)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中动脉瘤例5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0例,Ⅲ级10例。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均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在25-75岁之间;均经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Ⅲ级。
排除标准:行非颅内动脉瘤夹闭治疗者(如介入栓塞治疗);其他原因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动脉瘤夹闭术后未实施颅内压监测者;临床资料记录不完整者。
1.3 方法
使用法国SOPHYSA颅内压监护仪,该仪器主要包括主机和光电感应器两部分,术中将感应器放置在硬脑膜下或者脑室内,在监测前首先预调为零出现参考值,并选择适当的报警值,连续观察并记录脑内压指数,在监测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复查颅脑CT或MRI,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时间3-9d,平均(6.0±1.5)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颅内压评价标准
≤14mmHg为正常,>14mmHg、≤20mmHg轻度升高,>20mmHg、≤40mmHg中度升高,>40mmHg重度升高。
2 结果
本组共35例患者,25例患者术后的颅内压水平在5-20mmHg之间,以脑血管扩张剂和脱水剂治疗后好转,生命体征维持在正常水平;颅内压水平在20-40mmHg之间者有8例,经MRI检查显示有5例脑血管痉挛,3例为急性脑水肿,脑血管痉挛者经脱水机和脑血管扩张剂治疗后好转,脑水肿患者使用脱水剂并脑室外引流处理,症状缓解;2例患者在术后的10-12h内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行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术后3d死亡。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多数患者为先天性动脉瘤,也可因动脉血管壁的天性缺陷或血管腔内压力升高而引起,其发病年龄比较广泛,多发于40-66岁患者中。多数患者在动脉瘤未破裂前无任何临床症状,发生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大脑后动脉部位的动脉瘤则会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症状[2]。动脉瘤发生破裂,可出现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脑膜刺激征,随后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并伴有意识障碍和相应出血部位的神经定位症状,若出血较多形成大的血肿,则病情会急剧恶化,出现脑疝,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因此颅内动脉瘤一经确诊后需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式之一,该手术方式是根据患者术前的影像学检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将动脉瘤暴露后并进行分离,之后将动脉瘤夹闭。虽然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可防止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但是无法改变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组织生理、病理的改变,仍会有部分患者遗留认知功能障碍或运动功能障碍,且动脉瘤夹闭术后常容易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水肿及再次出血等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的脑内压增高,对预后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术后监测颅内压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对症处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自上世纪60年来颅内压监测技术在临床开始应用,便广泛的被颅脑损伤诊治指南中推荐作为颅脑损伤术后的常规监测手段[4],且在医学水平和颅内压监测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在脑血管病和和脑肿瘤手术的治疗中颅内压检测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颅内肿瘤夹闭术中通过进行颅内压监测,能有效的预防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及时发现水肿、颅内出血或者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情况,为术后的病情观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在本次的研究中35例患者中术后颅内压水平在5-20mmHg之间者25例,采用脑血管扩张剂和脱水剂治疗后,生命体征维持在正常水平,预后良好;颅内压水平在20-40mmHg之间者8例,括5例脑血管痉挛,3例急性脑水肿,经脱水机、脑血管扩张、脑室外引流等对对症处理后,患者的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的10-12h内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者2例,急行颅脑CT间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行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术后3d死亡。说明术后颅内压实施监测能够反应脑水肿的发生情况,对脱水药物的使用提供指导,并且能够判断患者脑灌注压的具体情况,避免脱水剂的盲目使用,预防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5]。另外在动脉瘤夹闭术中为降低颅内压会打开脑池,从侧裂置管便于在术后持续引流血性脑积液,同时也可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代谢产物在吸收过程中发生脑血管痉挛,减少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在动脉瘤夹闭术后除实施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外,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和神经功能变化,必要情况下及时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对术后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实施颅内压监测可持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指导,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亮亮,何朝晖,朱继,等.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压监测临床价值的探讨[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40(12):1541-1545.
[2]谢江涛,王云莉,苏永永,等.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铁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2017,46(6):735-736.
[3]严政,张金男,赵丛海,等. 临时阻断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安全性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6):1014-1015.
[4]刘朋然,靳张宁,蔡新旺,等. 颅内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术后迟发性脑缺血分析[J]. 天津医药,2017,45(2):176-179.
[5]何巍,刘荣耀. 不同时机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病例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5):2529-2531.
论文作者:周海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动脉瘤论文; 颅内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脑血管论文; 蛛网膜论文; 颅脑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