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档案教育的缺陷与对策_教育论文

新中国档案教育的缺陷与对策_教育论文

新中国档案教育的缺憾与补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憾论文,新中国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00)02-0019-02

The Regrettable Imperfection and Remedy in ArchivalEducation of New China,by ZHANG Chang-hai

档案教育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档案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教育也是实现档案学理论指导档案工作实践的途径之一。二十世纪,中国档案专业教育从无到有,从不甚发达阶段到较发达阶段,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档案教育规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凡此,自不必言,本文旨在指出中国档案教育的弊端,并力图寻求解决之道。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跨世纪的档案事业不无裨益。

缺憾之一:盲目扩张

本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仅存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和天津市河北区干部大学档案系两家档案教育机构。进入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设立档案系或档案专业,这种局面可以用“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来形容。80年代后期统计资料表明:当时已有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市河北区干部大学、辽宁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杭州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郑州航空工业学院、空军政治学院、西藏民族学院、郑州大学等34所普通高等院校以及14所成人高等院校设立了档案系或档案专业。此外,北京、天津、河北、四川、江苏、上海、河南、甘肃等19个省市还设立了48个中等档案教育点。显然,这种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张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虽然部分教师有机会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进修,以弥补其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不足,但这种进修当时仅限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毕竟占少数,且属于“现学现卖”型,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可以说,中国的档案教育是在没有充分师资力量准备的情况下而盲目扩张的,当时的实验设备、教材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也是不足的。因此,当时甚至现在,档案教育虽有量的增加,而无质的大量提高。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一定关系,当时“文革”刚结束,百业待兴,没有充分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中国人民肯定会有急性心理。

联想起现在的扩招,它同样具有这种弊端。据说,高校扩招后,其基础设施如图书馆、饭堂、宿舍出现“不够用”现象。于是,一些学生不得不出去租房子,饭堂不得不提前或延长开饭时间,中午又不得不加一节课。笔者就想:扩大基础设施后再扩大招生,岂不是更好?一些有识之士批判中国教育的职业教育化倾向,不是没有道理的。

档案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张也是造成今天档案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档案部门不同于其他部门,它吸纳人才乏力。

缺憾之二:档案教育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档案教育结构有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种。档案教育横向结构就是档案教育的办学形式,档案教育的纵向结构也就是档案教育的层次。

我国档案教育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第一,档案普通高等教育;第二,档案成人高等教育,它是指利用脱产、半脱产和业务时间对成年人进行档案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如:档案函授高等教育、档案夜大学、档案业余大学、档案职工大学、档案干部训练班等;第三,档案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第四,档案自学高等教育。

档案教育的纵向结构也就是指档案教育的层次,它可分为档案高等教育和档案中等教育两个层次。档案高等教育又可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教育三个层次。档案中等教育主要包括档案中专教育和档案职业高中教育。

这两种结构均存在弊端。横向结构存在的弊端是:过分强调了档案普通高等教育,把其当作骨干和主体。这种倾向在档案教育初办时期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因为档案普通高等教育可以为档案成人高等教育、档案广播电视教育、档案自学高等教育、档案中等教育提供师资力量。而实际情况是,当时甚至现在,我国在职档案人员没有经过档案教育训练或系统档案教育训练的占绝大部分。“另一方面,档案干部的数量在较大的基数上依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平均五年翻一番,加以从业者的流动性,使档案干部中未受过档案专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比例居高不下。”①这样,在职培训应是我国档案教育的重中之重。

档案教育纵向结构存在的弊端:过分强调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过分忽略了低层次人才的培养。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侧重培养高级档案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档案业务管理与指导和高、中级档案科研人才。档案专科生教育和档案中等教育侧重培养档案专业技术应用人才、操作人才。现代管理学的能级原理认为:一个稳定的结构(如档案学人才结构)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不同能级的复杂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每一单元根据自身能量的大小而处于不同的地位,以此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层次应占有一定比例,否则就不能达到系统优化。在档案专业人员中,应用性、操作性人才应占绝大多数。因此,培养这种类型的人才应是档案专业教育的重点。片面地强调高学历,那是学历浪费,会降低教育的经济效益。

缺憾之三:教育内容、教材更新跟不上时代步伐

教材内容陈旧,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通病,很少能够找到一个学科的教材是最近一、两年出版的。拿《档案学概论》来说,目前高校中使用的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由吴宝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个版本由赵越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三个版本由任遵圣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任遵圣主编的《档案学概论》出版得最晚,于1989年出版,距今已10年之久,档案学是发展得很快的一门学科,十年之内,档案学概论方面的内容更新了许多。经过实践证明,有些理论甚至是错误的。而“档案学概论是档案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本专业各门课程中的高层次的基础课、带头课、入门课”,②其后果十分明了。

另外,档案专业课偏重于理论与历史,而忽略了与时代接轨的业务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而这些技术正是信息革命浪潮推动下的档案工作所必需的。这样下来,很多档案专业学生毕业时还是“机盲”、“网络盲”,与“大学生”称号十分不相称。

缺憾之四:实践环节薄弱

档案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基础理论也是必要的,但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最近了解到两则来自档案馆的信息:1.档案专业大学毕业生操作能力太差;2.有的档案馆负责同志说:档案人员无需上大学,到档案馆实习实习就可以了。

对于第一则消息,我们不妨作以下分析:它直接反映了我们档案学教育中实践环节的不足。现在各大学的档案专业教育也都有毕业实习这一环节,但毕竟太匆匆,仅两三个月而已。短短的实习环节并不能使学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档案,也不能使他们接触到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固然档案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个角色转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应在毕业前部分地完成。但我们也不能根据第一种现象而完全否定档案教育。档案教育对于启发学生档案学思维、提高其理论思维能力作用是很大的。那种认为档案专业人才培训仅靠到档案馆实习实习就能达到目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它指出了实习环节的重要性,但有矫枉过正之嫌。对于档案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他们的操作能力差是暂时的。

缺憾之五:专业口径狭窄

由于受苏联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过细。在本科教育中,如哲学又分为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等细的专业,档案学又分为档案学、科技档案管理学等专业。笔者认为,这种过细的专业划分,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它也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为过细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很小。

一种不良倾向的制止,首先在于发现问题,问题提出后,其补求救施应当说是显而易见的。

档案教育布点太多,解决措施就是合并。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校亟待合并,可合并为5~6所,如中南区一个,西北区一个,如此等等。档案中等教育、档案职业培训布点要多一些,但也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个即可。

档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八个字。为适应档案学科调整为管理类学科的需要,要开设管理学基础、信息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为提高档案学人才素质,中外优秀文化、科学思维方法、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

针对实践环节薄弱,各大学可联系几个档案馆作为固定的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安排实习环节。

目前,我国的档案专业有的属于历史系,有的属于信息管理系。笔者认为,档案学专业归属信息管理系十分合理,因为档案从本质上来说属信息,归并到信息管理系的档案专业可与本系其他专业协商按系招生、分流培养,即入学前一两年不分专业,以后再分专业培养,这样就可以大大拓宽知识面,使学生的就业范围有所扩大。

标签:;  ;  ;  

新中国档案教育的缺陷与对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