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是温州农业的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活力论文,特色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永嘉的乌牛早茶、平阳的马蹄笋、苍南马站的四季柚、洞头的羊栖菜……这些带着浓郁温州特色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格外抢眼。浙江省温州市市长刘奇说,“特色”是温州农业的活力,更是温州农业的潜力。一方面,温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资源多样性异常明显,很多农产品为温州特有;另一方面,温州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2亩,走“特色”农业是温州的必由之路。
2003年6月,《温州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和《温州市安全农产品发展规划》出炉。两个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温州特色优势农业新格局。如今,“城郊特色产业带”、“平原特色产业带”及“山区特色产业带”在温州已经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温州还获得了“中国马蹄笋之乡”、“中国花蚶之乡”等16张“国”字号的“金名片”,特色农业成了温州的金字招牌。
温州是怎么去打“特色”这张牌的?其实,温州抓的只有四个关键词。
首先就是“自然”。文成的哼哈山珍食品有限公司就是牢牢抓住“自然”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哼哈”的老板林红,早年在上海做服装生意。她看见上海人在超市里排队买山里货,便突发奇想,要把老家文成山里的野菜卖到大城市去。1994年,“哼哈”呱呱坠地。在大饭店、大酒店纷纷端出大鱼大肉招呼客人时,“哼哈”端出了山珍、野菜,以自然、淳朴迅速赢得市场。如今,“哼哈”旗下的各类山珍、野菜已经达到100多种,年销售额已超过亿元。
其次是“传统”。在温州有像“熊猫”炼乳这样的老品牌,也有“虹丰”水晶年糕、面干、粉干,更有把几千年的传统民间美食推向国际的“藤桥熏鸡”。
在温州鹿城的藤桥镇,世世代代都有熏鸡的传统。藤桥实业有限公司在继承传统藤桥熏鸡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对这一民间美食进行了规模化的市场运作,使“藤桥熏鸡”成为目前惟一一个带“熏”字的国家A级绿色食品。
有创新就有差异,有差异就有了自己的特色。温州特色农业的第三个关键词便是“创新”。
朱明春是个地道的农民,养了10年鸡,又卖了10年牛奶。2002年,儿子朱立科出奇招,在国内开了第一家“真鲜奶吧”。他把奶吧取名叫“一鸣”,用“牛奶+鸡蛋”研制出可口营养的蛋奶,在温州掀起“鸡蛋+牛奶”早餐革命。与此同时,他还在他的奶吧里推出牛奶面条等牛奶餐,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如今一鸣真鲜奶吧,已经开遍了温州城的大街小巷,到奶吧喝奶,成了温州人特别是很多学生必做的“功课”。
改革开放后,走南闯北的温州人,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如今,相对于其他地方,温州有了自己的“优势”:资金、技术、人才、理念。而这个“优势”,就是温州搞特色农业抓住的最后一个关键词。
由于气候和土地的制约,温州种葵花子是绝对没有优势。但温州的“大好大”却在当今的炒货市场上,站稳了阵脚。“大好大”用的是“借鸡生蛋”的策略,利用外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出资金、出人员、出管理”的“三出”原则,建设基地。如今,“大好大”已经在内蒙古建立了30多万亩葵花子基地,在河南建立了4万多亩的花生基地。
在温州,这样“走出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的企业数不胜数。目前,温州全市有170个经济实体,近2万人,在外建立基地,生产温州的特色产品。
自然、传统、创新、优势,抓住这四个关键词,温州做足特色农业的文章。但在温州人看来,特色就是竞争力,温州农业的这张“特色”牌,还要打得更响。
(摘自《吉林农村报》2006.12.1.⑧
联系电话:0431-899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