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新视野的认识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对社会主义新视野的认识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旗帜。几十年来,我们始终在坚持社会主义。我国现在的发展方向 ,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行思想观念的 根本变革。

一、从注重经济社会形态到注重技术社会形态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 成的极其复杂的有机体。看待社会形态,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形态,至少有两个基本角度:一个是社会制度的角度、经济社会 形态(即一定经济基础和相应上层建筑的统一)的角度。马克思把人类自古以来的社会制 度,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 社会是其第一阶段)。此即“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另一个是生产力角度、技术社会形 态的角度。马克思讲过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手推磨时代、蒸汽磨时代,他在《资本论 》中还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 象。”[1]这体现的就是技术社会形态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社会迄今大体经历 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四个阶段。

看待社会形态的社会制度角度和生产力角度,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可是,长期以来 ,我们通常比较重视前一角度,却严重忽略后一角度。似乎“主义”问题或社会制度, 就是社会形态的全部,统摄全部社会生活。这是一种片面的、以偏概全的观点。

实际上,社会形态的更基本方面,是生产力状况,是直接由它决定的经济以及文化发 展水平。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各种社会制度都是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以一定生产力为基础、受生产力制约并且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 服务的。而且,生产力并不是单纯的物,而是人的力量,不过不是哪一个人或少数人的 力量,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基本部分就是劳动者。就此而言,人民群 众是生产力的主体、担当者和体现者,而生产力则是人民群众素质、发展水平、本质力 量的最重要表现。所以,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产 力的主体化、人格化,就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客体化、对象化,则集中表现为生 产力。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是统一在一起 的。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低,决不仅仅是个生产力问题,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 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实质标志着国民素质的基本水平,进而影响和制约 社会制度及其具体体制的建设,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也 告诉我们,各种社会形态的差别,虽然也表现在社会制度方面,但是,更基本和更具有 决定意义的差别,还是表现在经济(以及文化)发展水平方面。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 发展的主要标准”[2]。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形式,而生产力发展 才是社会形态的内容。所以,在分析社会形态的过程中,生产力角度、技术社会形态角 度,是比社会制度角度、经济社会形态角度更根本的角度。现在,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从技术社会形态角度看,总体上仍然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综合,而 其重点在后一方面。它表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主 义制度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我们应该更多地注意技术社会形态的角度,以便夯实社会 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从根本上把中国推向前进。

二、从注重制度模式到注重价值取向

迄今为止,人们大多把社会主义主要甚至仅仅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而且,这种社会 制度好像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或“平台”,似乎哪一天跳上了这个“平台”,就进入了 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则无论实际情况发生多大变化,都不能调整和改变这个模 式或“平台”,否则,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

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 ,应该有自己的制度规定。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其一,仅仅把社会主义当作一 种社会制度,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还有没有比它更根本的方面?其二,我们对社会主 义制度本身应当如何把握,是否存在着某种确定不变的“模式”?

在这方面,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其实质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强调,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 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 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些论断,体现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角度: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 。

当然,这个价值取向是变化发展的。最初,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端,主要强调, 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压迫,注重实现人们之间的公平、平等和一切人自由和全面的发 展。这也是过去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后来,邓小平和我们党从多年经验 教训中认识到,注重公平、平等是正确的,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更为根本,尤其是在中 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仅仅注意公平,很容易沦于普遍贫穷。因此,在坚持马克 思上述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条的 地位,从而使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包含效率与公平(以前者为基础)这样两个基本方面。 所谓社会主义,就是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公平的统一,通俗地说,就是让老百姓普遍过 好日子!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科学的、合理的,必须坚持。而且,作为价值取向,它 对于具体条件差别很大的不同时期都有普遍指导意义。现在,我们党把本世纪前20年我 国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同作为价值取向或根本目的的社会主义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 该说,建立在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是更根本的,因为它代表 着社会主义的实际价值、实质意义。唯物史观指明,作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统一的社 会制度,是由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决定的,是为它们的发展服务的,并且要随着它们的变 更而变更。因此,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实现人民富裕幸 福)是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固然十分重要,但终归是为前者服务的手段。换言之, 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规定,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 专政,以及它们的具体实现形式等等,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内部结构,它回答的是“ 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的问题。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或 作用,它回答的是“我们要社会主义干什么”的问题,抓住了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实质 。

过去,我们注意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在很长时间里,我国人民却处于普遍贫穷状 态。用当时一些农民的话说:“社会主义好,就是吃不饱。”这是固守作为手段的社会 主义而忽视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或价值取向的典型表现。试问,我们要这种吃不饱饭的社 会主义有什么意义?这种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又怎么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而不能拘泥于实现 它的手段。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制度、体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符合社会主义价 值取向的制度、体制,则必须调整和变革。

至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由于它诞生的时间很短,实践本身很不充分,还 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 阶段,将实行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以及相应的按劳分配。后来,我们在实践 中逐步认识到,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单一的按劳分配,不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因此,作了很大调整,这集中体现在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之中。 而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并不存在一张现成的“图纸” ,我们只要按图施工,就能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譬如,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我 们不久前才认识到要以市场经济为方向,但距离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还很远。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我们目前还没有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明确的目标模 式,而只有一些原则,显然更不成熟。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情况,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的情况相似。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待于人类去创造。愈是在这种情况下,把握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愈加重要,它为我们在经验不多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根 本目标和方向。

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成熟,决定了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成熟。所以,不能把我们现有的关 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神圣化,以为它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随 着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态,并不存在僵 化不变的固定模式。社会主义在试验中,社会主义在形成过程中,社会主义在不断变化 中。我们要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注意尊重实践的检验,注意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 果。离开这些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只能陷入纯粹的空想,决没有科学的社会主义。

三、从社资绝对对立到互相取长补短

在当今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它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三个代表” 思想在这方面也提出了新观点。江泽民同志2001年“七一”讲话和十六大报告都强调, 世界是丰富多采的,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彼此尊重,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 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坦率地承认了资本主义制度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承认了它同现实社会主义各有长短,因此才有互相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的可能和必 要。这同过去那种简单化的“社会主义先进、资本主义落后”、“资本主义已经垂死、 腐朽”、“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等观念具有重要差别。这集中地代 表了我们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新高度,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认识的新高度,对于 我们在现阶段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特别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 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要同资本主义互相取长补短,同我国依然处于农业社会,而资本主义发达 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有直接关系。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 疑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和文明成果。即使在社会制度和体制建设方面, 我们固然在某些方面优于资本主义国家,但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建立在农业社会 基础上的社会制度肯定在不少方面落后于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我 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一点。而且,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少数人阴谋策划的结果,而 是各个阶级和阶层长期斗争、协调、磨合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各种力量所构成的“ 合力”造成的,它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广大劳动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历史的必 然性。否则,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一般规律就不起作用了。从实践 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吸收了先进科技、管理、人才、资 本等宝贵资源,而且从中借鉴了市场经济体制、公务员制度、法制观念、民主体制以及 国际贸易规则等文明成果。这些,已经并将继续促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只要我 们坚持这种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博采众长的科学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会越 走越宽广。

标签:;  ;  ;  ;  ;  

对社会主义新视野的认识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