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pion7302心脏起搏系统临床应用经验

Champion7302心脏起搏系统临床应用经验

一、Champion7302型心脏起搏系统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杜传随[1](2021)在《经皮临时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皮临时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36例拟行非心脏手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且动态心电图示2-3s的R-R间期或停搏。随机分为经皮临时起搏(transcutaneous cardiac pacing,TCP)观察组(C组,n=20)和经静脉临时起搏(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TVP)对照组(V组,n=16)。观察两组起搏频率分别为70次/min和50次/min患者的SBP、DBP。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开始前(T0)、诱导后5 min(T1)、切皮后5 min(T2)、切皮后30 min(T3)和手术结束后60 min(T4)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心率(heart rate,HR),术后第1 d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结果。比较围术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起搏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手术类型以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起搏频率SBP、DBP:起搏频率为50次/分时的SBP和DBP高于70次/分时,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0、T1、T2、T3、T4时点,两组患者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起搏器植入及工作情况:V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起搏器故障2例(1例患者存在心搏脱落,1例患者起搏器工作异常),术中需要全程起搏1例,需要间断起搏10例,不需要起搏5例。C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起搏器工作正常,术中需要全程起搏1例,需要间断起搏13例,不需要起搏6例。两组患者术中需要起搏器起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d肌钙蛋白I结果均<0.02ng/m L,肌红蛋白结果均<61ng/m L,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情况:V组一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未发生血肿、感染、心肌穿孔等并发症,C组患者术后未发生皮肤烧伤,骨骼肌、心肌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7.起搏费用和手术等待时间:V组起搏费用1886元,C组起搏费用475元。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TCP和TVP二者效果相当,均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患者围术期的风险。TCP操作简单快捷,减少患者创伤,节省住院费用。

蔡国强[2](2016)在《多功能支气管导管紧急心脏起搏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如何提高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是重要的临床命题,如何选择科学、快捷、有效的紧急心脏起搏方法来实施抢救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问题。紧急气道心脏起搏可在解决人工呼吸支持的同时实施紧急心脏起搏。本研究为了系统对比不同气道位置(包括气管、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起搏较球囊漂浮起搏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了解气道起搏的特点和优势,明确气道起搏的优选方式。方法:本研究以成年杂种犬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电刺激迷走神经诱导法建立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以气管、支气管与心脏解剖关系为理论基础,自主设计改进起搏电极的新型气管导管起搏装置,分别选择气管、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球囊漂浮起搏四种不同起搏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系统地获得气道起搏心电图、起搏建立时间、起搏阈值电压等方面的具体数据,了解气道起搏的特点和优势,并确定起搏优选方式。结果:1)有效性:以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判断依据,气管起搏、右主支气管起搏、左主支气管起搏与球囊漂浮起搏组一样均可进行有效心脏起搏。2)起搏建立时间:气道起搏时效性优势明显,球囊漂浮起搏组365±52.98s,气管起搏组40.38±4.57s,右主支气管起搏组41.79±3.04s,左主支气管起搏组45.82±3.16s。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起搏建立时间,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3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右主支气管起搏组与气管起搏组起搏建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右主支气管起搏组起搏建立时间少于左主支气管起搏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起搏搏组与左主支气管起搏组起搏建立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起搏电压阈值:各起搏组阈值分别为:球囊漂浮起搏组1.54±0.29V,气管起搏组11.75±0.76V,右主支气管组4.04±0.31V,左主支气管起搏组9.32±0.90V。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起搏电压阈值,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3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各气道起搏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右主支气管起搏组起搏阈值最低。4)优选起搏方式:经气道优选起搏方式为右主支气管起搏,本实验起搏位置根据门齿距离和胸部正侧位起搏电极X光定位片判断定位于中段右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测量距离门齿39.80±0.61cm。结论:1、本研究验证了气管起搏、右主支气管起搏和左主支气管起搏三种起搏方式和球囊漂浮起搏一样均能进行有效起搏,是可靠的紧急心脏起搏方法。2、本研究结果显示右主支气管起搏组起搏建立时间少于左主支气管起搏组,气道起搏三组中右主支气管所需起搏阈值电压最低,所以右主支气管起搏在有效性、时效性方面优势突出。我们的研究为气道起搏法提供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和应用依据。3、本研究设计了拥有发明专利的带有专用气道起搏电极的支气管导管,实验结果说明该导管易于固定,电极与支气管粘膜接触紧密,导电性良好,不损伤气道粘膜。5、气道紧急心脏起搏为心肺复苏中呼吸、循环复苏快速、有效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牛芳[3](2014)在《术中应用临时起搏器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非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中,时常有些患有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手术时需安置临时起搏器渡过术中风险。但在部分患者中,临时起搏器在围手术期中并未发挥起搏功能,且安装临时起搏器存在静脉穿刺损伤、心脏内导联的机械刺激作用、起搏器导联的电活动、血肿、感染或血栓形成、起搏失败等一系列并发症,增加了病人的风险,且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非心脏手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多项临床资料,评价临时起搏器在术中和术后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围术期临时起搏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非心脏外科手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74例,根据术中起搏器工作情况,分为起搏组与备用起搏组,其中起搏组90例,备用起搏组184例,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上述指标的水平在组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心律失常下起搏器工作情况不同,合并窦缓及Ⅲ度AVB、房颤伴长间歇、快慢综合征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P<0.05),而合并Ⅱ度AVB、双束支阻滞、完全左后分支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较少(P>0.05)。不同年龄阶段起搏器工作情况不同,年龄大于70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中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P<0.05),年龄小于70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中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少(P>0.05);合并不同心脏疾病时起搏器工作状态不同,其中在合并扩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情况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明显较高(P<0.05),而在合并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高心病时的起搏器的工作状态较少(P>0.05)。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无影响(P>0.05)。中小手术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少,而大手术时高(P<0.05)。结论1.对于合并有严重窦缓(心率<50次/分)及Ⅲ度AVB、双束支阻滞、房颤伴长间歇、快慢综合征的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可降低手术中危及生命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使手术顺利进行。2.对年龄大于70岁且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可降低术中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合并有扩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可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对于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保护意义不大。3.虽然全身麻醉下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所占比例较局部麻醉和腰麻高,但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4.中小手术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少,而大手术时高。老年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前,如果存在以下情况时,不论手术大小、麻醉方式如何,最好先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1)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Ⅲ度房室传导滞;(2)房颤伴长间歇(>2s);(3)快慢综合征。当患者存在如下情况并合并扩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时,在行大手术、全麻时可先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以保证手术安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阻滞、完全左后分支阻滞。

孙旭杜[4](2014)在《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室起搏的方法学和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尝试经CS植入心室电极实现常规心脏起搏,克服传统经三尖瓣右室心内膜起搏潜在的风险,为改进心脏起搏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植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连续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收住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符合CSPE和ACC/AHA《指南》普通心脏起搏Ⅰ类适应证的患者61例,(男31例,女30例,平均年龄63.89±12.15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7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4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2例,房颤伴长间歇8例。随机分为经CS心室起搏的研究组和传统右室起搏组。所有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2.所有患者术前行心脏超声评价三尖瓣返流情况。研究组先行CS逆行灌注造影寻找起搏靶静脉或直接用标测电极、普通右室电极探查CS开口,然后将普通右室电极或经推送长鞘将专用左室电极送入靶静脉,经影像定位及电生理定位满意后固定电极,其余操作同传统起搏。传统右室起搏组采用跨三尖瓣植入右室电极的常规方法完成手术。3.采集基线资料,手术X线曝光时间。记录手术后即刻、出院后不同时段的起搏效果、起搏相关并发症、起搏系统参数以及三尖瓣返流情况等指标,分析经CS心室起搏的优劣及实施经CS心室起搏的方法学和安全性。4.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以P<0.05判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基础病种类等基线资料差异无显着性(性别:男51.72%,女48.28%与男50%,女50%;年龄:63.14±13.23岁与64.4±11.54岁;身高:161.95±9.27cm与163.19±9.48cm;体重:59.73±10.87kg与60.14±14.36kg;P均>0.05)。6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器实现心室起搏(成功率100%)。除研究组1例失访外,6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98.04%),最短随访3个月,最长随访12个月,平均随访3.86±1.88月。2.两组患者共选用VVI起搏器8例,DDD起搏器53例,起搏器类型无组间差异显着性(P=0.873)。研究组心室起搏成功率低于对照组(65.52与100%,P=0.001),研究组未能实现心室起搏的10例(34.48%)患者改行了传统右室起搏。研究组首先采用普通右室起搏电极经CS起搏的8例中失败的6例(75%)改行传统右室起搏且成功。参照CRT技术植入专用左室电极的21例患者中17例(80.95%)成功,4例(19.05%)失败并改行传统右室起搏且成功。研究组心室起搏成功的19例分别采用了心大静脉上游6例(31.57%)、左室高侧支静脉4例(21.05%)、左室侧静脉6例(31.57%)、心后静脉1例(5.3%)和心中静脉2例(10.52%);其中普通右室电极仅2例成功(成功率25%),采用CRT专用左室电极和专用输送鞘成功17例(成功率80.95%),采用CRT专用左室电极成功率高于普通右室电极(80.95%与25%,P=0.009)。对照组32例右室起搏的电极分别定位于右室尖13例(40.63%),右室间隔部19例(59.37%)。3.研究组3例(10.34%)不良事件分别为术中发生CS夹层1例和心包积液1例(共6.9%),术后膈肌刺激1例(3.4%)。对照组无不良事件(0%),61例患者均未死亡,给予相应处理后起搏器均运行正常。两组间起搏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性(10.34%与0%,P=0.203)。4.研究组植入心室电极X线曝光时间长于对照组(7.43±5.56min与,3.85±2.21min P=0.01)。两组植入心室电极X线曝光时间均与性别、身高、体重无相关性(P均>0.05)。5.术中检测,研究组起搏阈值稍高于对照组(1.43±1.05v与0.79±0.69v,P=0.009),但两组的起搏阈值均在安全范围。两组心室电极的感知灵敏度相当(10.77±4.96mv与9.66±2.93mv,P=0.367);研究组心室起搏的阻抗稍高于对照组(884.35±476.52Ω与615.48±214.89Ω,P=0.010),但两组的起搏阻抗均在安全范围。6.术后1月及术后3月随访,研究组心室起搏阈值均稍高于对照组(1.16±0.76v与0.83±1.01v,P=0.024;1.12±0.76v与0.66±0.28v,P=0.004)。两组的心室感知灵敏度相当(12.85±6.41mv与11.21±7.10mv,P=0.449;13.67±6.25mv与12.74±7.73mv,P=0.684)。研究组心室起搏阻抗稍高于对照组(737.18±251.19Q与555.13±185.23Ω,P=0.006;758.18±217.22Ω与540.42±179.99Q,P=0.03)。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和起搏阻抗均有降低趋势且均在安全范围。两组的心室感知性能均有改善趋势,但以上动态变化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7.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三尖瓣返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96.55%与100%,P=0.96)。术后1月研究组三尖瓣返流面积增加的例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41.18%与62.5%,P=0.260)。术后3月对照组三尖瓣返流面积增加的例数明显多于研究组(71.8%与29.4%,P=0.004)。术后研究组平均三尖瓣返流面积较术前无显着增加(P=0.158),传统右室起搏组平均三尖瓣返流面积较术前有所增加(P=0.004)。结论1.在常规心脏起搏患者中采用经CS心室起搏替代跨三尖瓣右室心内膜起搏经典术式,具有有效、可行、简便、可重复等特点。有可能避免跨三尖瓣右室起搏潜在的致三尖瓣返流、电极脱位、心内膜感染难治等诸多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索。2.采用普通心室电极尝试经CS心室起搏的成功率偏低,借助成熟的CRT技术采用特殊左室电极则成功率显着提升。经CS心室起搏和传统跨三尖瓣右室起搏的X线曝光时间均与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无相关性,但经CS心室起搏X线曝光时间稍长于传统右室起搏。随着起搏系统软硬件和植入技术的改进,曝光时间可进一步缩短。已开展CRT应用并熟练掌握左室电极植入技术的团队,不存在常规心脏起搏术中实现经CS心室起搏的技术障碍。3.经CS心室起搏的术中和术后会发生CS夹层、心包积液、膈肌刺激等起搏相关并发症,但发生率并未高于传统右室起搏。经CS心室起搏的起搏参数并未劣于传统右室起搏。提示经CS心室起搏安全、可行。4.经CS心室起搏可获得更趋于中心型心室激动的QRS波形态与时限,可避免传统右室起搏极易导致的LBBB QRS图形,使起搏治疗更符合生理性,似可改善起搏患者的远期预后。5.对于禁忌跨三尖瓣起搏、未能实施CRT、已经存在LBBB的患者,经CS心室起搏似可作为传统右室起搏的替代。

陈丽娜[5](2014)在《不同囊袋处理方法在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囊袋处理方法在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绍兴第二医院行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更换的96例患者,男性59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71.37±12.33)岁。96例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传统囊袋组50例,平均年龄72±6.2岁,起搏植入时间8.3±2.6年,保持原囊袋,在原囊袋中植入新起搏器,另一组为新囊袋组46例,平均年龄71±10.4岁,植入时间8.7±2.2年,切除原囊袋,充分止血后在新囊袋中植入起搏器。观察两组电极更换情况,术中两组的起搏囊袋处理方法、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血肿发生率,囊袋感染率,胸大肌刺激发生率,并对患者行舒适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行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术,传统囊袋组囊袋处理时间2.6±1.6分钟,血肿发生率12%(6/50),囊袋感染率4%(2/50),体温增高发生率20%(10/50),患者满意度72%(36/50)。新囊袋组手术时间3.4±1.3分钟,血肿发生率6.5%(3/50),囊袋感染率0%,体温增高比率8.7%(4/46),患者满意度评估93.5%(43/46)。两组相比,囊袋处理时间新囊袋组轻度延长,但新囊袋组血肿发生率,囊袋感染率,体温增高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估均优于传统囊袋组,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在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术中,去除原囊袋方便易行,手术时间未见明显延长,但术后血肿发生率,囊袋感染率,体温增高发生率均显着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CRT、ICD等新型起搏器的更换中有一定价值。

吕阳,李玉琴,范英超[6](2011)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体外起搏抢救1例》文中指出1临床资料1.1病例摘要患者,男,81岁,因"突发胸痛1 h"于2009年11月23日入院。既往1998、2004年曾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后间断服用阿司匹林、鲁南新康等药物,心绞痛时有发作;高血压病史7年,血压最高180/100 mmHg,间断口服降压药,监测血压控制正常。

李华承[7](2011)在《右室中位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双盲的方法,使用起搏测试参数、心电图、彩色多普勒、生活质量评分及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来评价右室中位间隔起搏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优劣。方法纳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且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42例,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入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P) 21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 21例。RVSP组在X线影像学下将右室室间隔部分区,并结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将主动导线精确定位在右室中位间隔部。记录起搏器植入过程中心室导线固定耗费的曝光时间、导线测试参线、心电图、彩色超声检查及随访第3月的一般资料、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评分及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结果右室中位间隔组及右室心尖部心室导线固定所耗费的X线曝光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室起搏后的QRS波形态均有稳定的特征性变化,RVSP组结合X线影像分区用于指导导线定位。RVAP组起搏后的QRS时限明显宽于RVSP组,术中两组的感知幅值无差别,而RVSP组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电流、阻抗略高于RVAP组,差别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在3月的随访中两组心室起搏阈值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P<0.05),虽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但均在临床要求的安全范围以内,不影响起搏器正常的起搏和感知功能。术后彩色超声测量两组SPWMD、IVMD、室间隔及左室侧壁中段与基底段相比达峰时间、达峰速率及快速射血起始时间的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评分及6分钟步行试验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RVSP组仍优于RVAP组。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中未出现起搏导线脱位、起搏、感知不良及起搏相关的感染。结论本研究在X线影像下将右室室间隔部分区,主动导线能精确地固定于右心室中位间隔部。术中心室导线固定曝光时间短,起搏后的体表QRS波明显窄于RVAP组,组织多普勒测量左、右心室间及左室内同步性好,长期随访导线参数稳定,无脱位和起搏、感知不良。我们认为该部位是较理想的RVSP起搏部位。

王方正[8](2010)在《起搏器治疗的发展与前景》文中研究表明从1958年首次问世至今,起搏治疗已成为心律失常,特别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法。心脏起搏器被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发明,并与因特网分获美国国立工程院最高奖。起搏治疗在中国也日益成熟,2009年全国有超过5万例患者接受起搏治疗。随着中国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起

刘志强[9](2008)在《永久起搏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01~2007-05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326例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症。结果并发症共20例次,其中误穿刺3例、气胸1例、冠状静脉窦口夹层1例、冠状静脉注入气泡1例,引流条断裂1例、感知障碍2例、电池提前耗竭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起搏器介入的心动过速1例、电极脱位3例、囊袋血肿4例、囊袋感染1例。结论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提高鉴别能力、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

胡永涛[10](2006)在《双腔及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DDD及DDDR起搏器治疗患者的疾病分布特点及术后近期并发症,DDDR起搏器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5年9月169例DDD起搏器及DDDR起搏器临床应用资料。结果:(1)169例DDD起搏器及DDDR起搏器患者,男性95例,女性74例。其中心电改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3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或)窦房传导阻滞14例;非心电疾病:扩张性心肌病5例,肥厚型心肌病3例,其他疾病9例;病因分布:原发性高血压83例,冠心病36例,糖尿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其他疾病8例。(2)植入性心脏双腔起搏器治疗显着改善临床症状(P<0.05),临床疗效明显。(3)双腔起搏器术后近期并发症分别是囊袋内血肿(2例),心室电极微脱位(1例),气胸(1例)等。(4)DDDR起搏器的特点突出。结论: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主要适应证,在DDD及DDDR起搏器治疗的患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房室传导阻滞,病因分布以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为多见,住院期间双腔起搏器术后近期并发症依次是囊袋内血肿,电极脱位,气胸等,DDDR起搏器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DDD起搏器。

二、Champion7302型心脏起搏系统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mpion7302型心脏起搏系统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临时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围术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临时起搏器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多功能支气管导管紧急心脏起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紧急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2 紧急心脏起搏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3 气道紧急起搏的优缺点和局限性
    4 实验研究的设想
    5 实验研究假设
    6 新型气管导管起搏装置的设计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基础指标分析
    2.2 起搏有效性分析
    2.3 起搏时效性
    2.4 优选起搏方式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术中应用临时起搏器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合并疾病及心律失常类型
    1.4 起搏器植入方法及起搏方式
    1.5 统计方法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心律失常类型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2.3 年龄及合并心脏疾病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2.4 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2.5 手术大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讨论
    3.1 植入临时起搏器的常见并发症
        3.1.1 导管移位
        3.1.2 心肌穿孔
        3.1.3 导管断裂
        3.1.4 膈肌刺激
        3.1.5 心律失常
        3.1.6 穿刺并发症
        3.1.7 感染
    3.2 植入临时起搏器的指征
    3.3 心律失常类型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响
    3.4 年龄及合并心脏疾病种类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3.5 麻醉方式对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3.6 手术大小对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3.7 临时心脏起搏的应用概括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4)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室起搏的方法学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术语对照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论着专着情况
致谢

(5)不同囊袋处理方法在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简写、缩写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体外起搏抢救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摘要
    1.2 抢救过程
2 讨 论

(7)右室中位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起搏器和和导线系统
    1.3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基础情况
    2.2 术中及术后参数测试
    2.3 两组患者手术后QRS波宽度(Ⅱ导联)比较
    2.4 多普勒测量
    2.5 术后3月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及6分钟步行试验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缩略词表
附图

(9)永久起搏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病例
        1.2 纳入标准
    2. 研究内容
    3. 统计处理
结果
    1.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2.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
    3.与电极导线相关的并发症
    4.与囊袋相关的并发症
讨论
    1.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2.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
    3.与电极导线相关的并发症
    4.与囊袋相关的并发症
    5.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永久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双腔及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3 植入方法
    4 随访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Champion7302型心脏起搏系统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临时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围术期的应用[D]. 杜传随.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多功能支气管导管紧急心脏起搏的初步研究[D]. 蔡国强.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3]术中应用临时起搏器的价值研究[D]. 牛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4]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室起搏的方法学和安全性研究[D]. 孙旭杜.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2)
  • [5]不同囊袋处理方法在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术中的应用[D]. 陈丽娜. 浙江大学, 2014(11)
  • [6]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体外起搏抢救1例[J]. 吕阳,李玉琴,范英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10)
  • [7]右室中位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照研究[D]. 李华承. 兰州大学, 2011(10)
  • [8]起搏器治疗的发展与前景[J]. 王方正.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0(05)
  • [9]永久起搏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D]. 刘志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 [10]双腔及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D]. 胡永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06(11)

标签:;  ;  ;  

Champion7302心脏起搏系统临床应用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