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小麦品种氮磷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差异研究

不同小麦品种氮磷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差异研究

李艳[1]2004年在《不同小麦品种氮磷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差异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小麦不同基因型间氮磷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差异。本文选用137个亲本材料测定子粒、叶片和茎秆的氮磷含量,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选用29个普通小麦品种(系)在两种环境条件下设置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氮磷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小麦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遗传聚类分析,将137个小麦亲本分为叁类。第1类包括38个亲本,属于氮高效亲本;第Ⅱ类包括53个亲本,属于吸氮能力差亲本;第Ⅲ类包括46个亲本,属于氮低效亲本。小麦亲本磷素利用效率的遗传聚类分析,将137个小麦亲本分为叁类。第Ⅰ类包括60个亲本,属于磷低效亲本;第Ⅱ类包括53个亲本,属于费肥亲本;第Ⅲ类包括24个亲本,属于磷高效亲本。氮和磷均高效的亲本材料有7个。 2.对普通小麦品种(系)氮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差异研究表明,在正常环境和肥水亏缺胁迫环境条件下子粒、叶片和茎秆中平均含氮量的高低均为子粒>叶片>茎秆;子粒、叶片和茎秆中氮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均极显着;肥水亏缺胁迫条件下,各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极显着大于正常环境的氮素利用效率。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均筛选出氮素利用效率较高和较低的小麦基因型。正常条件下子粒、叶片和茎秆中氮含量及氮利用效率的遗传率分别为54.69%,52.21%,24.36%,44.45%;肥水亏缺胁迫条件下子粒、叶片和茎秆中氮含量及氮利用效率的遗传率分别为45.98%,30.48%,17.41%,32.19%;子粒、叶片含氮量和氮利用效率的遗传率相对较高。 3.对两种试验条件下氮利用效率与有关性状相关分析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条件下茎叶含氮量愈低,穗数和千粒重愈高,则氮素利用效率愈高。在肥水亏缺胁迫条件下,子粒含氮量、千粒重和小穗密度愈高,氮素利用效率愈高。相反,叶片含氮量和不育小穗数愈低,则氮素利用效率愈高。即氮素在小麦植株体内的转运效率就高。 4.对普通小麦品种(系)磷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差异研究表明,在正常环境和肥水亏缺胁迫环境条件下子粒、叶片和茎秆中平均含磷量的高低均为子粒>叶片>茎秆;子粒全磷和磷素利用效率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极显着,叶片和茎秆全磷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着差异;正常条件下小麦磷素利用效率显着大于肥水胁迫条件。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均筛选出磷素利用效率较高和较低的小麦基因型。正常条件下子粒、叶片、茎秆中磷含量及磷利用效率的遗传率分别为33.89%,17.03%,4.37%,34.01%;在肥水胁迫条件下子粒、叶片、茎秆中磷含量及磷利用效率的遗传率分别为51 .43%,5.59%,29.14%,34.82%。 5.对两种试验条件下磷利用效率与有关性状相关分析的研究表明,正常条件下茎叶含磷量愈低,则子粒含磷量愈高,磷素利用效率也就愈高;肥水胁迫条件下子粒含磷量和穗数愈高,则磷素利用效率愈高,而叶片含磷量和结实小穗数愈低,则磷利用效率愈高。 6.对两种试验条件下小麦不同器官氮磷含量间相关分析的研究表明,两种环境条件下子粒全氮高,则子粒全磷和磷利用效率就愈高;茎秆中含氮量愈高,则子粒和茎秆中磷含量及磷素利用效率就愈高;叶片中含磷量愈低,则氮素利用效率愈高,磷素利用效率也就相应提高。

昝亚玲[2]2012年在《氮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籽粒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小麦是北方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人体所必需的氮、钙、铁等矿质元素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降水条件下氮磷投入对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和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探讨水分、施肥量与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和矿质营养品质的相互关系,旨在为优化旱地小麦水肥管理,实现旱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施氮量增加,小麦产量显着提高,施氮240kg N ha~(-1)时达最高值6244kg ha~(-1),比对照提高124%。继续增加氮肥用量,产量不再增加。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植株氮磷钾吸收量提高,施氮320kg N ha~(-1)时达最高值,分别为200kg ha~(-1)、20kg ha~(-1)和121kgha~(-1),比对照提高275%、65%和183%。随施氮量增加,百公斤籽粒需氮量显着增加,需磷量显着降低,需钾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及利用效率降低,磷偏生产力及磷素利用效率提高;播前降水在269~422mm范围时,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及氮磷偏生产力随降水增加显着提高,降水超过422mm时,氮磷钾吸收量及偏生产力降低。2.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籽粒氮、铁、锌、铜、铬、镍、铅、硒和钴含量显着增加。施氮量为160kg ha~(-1)时,籽粒铬、镍、铅、硒和钴含量达最高值,比对照分别提高30.4%、7.0%、45.0%、57.1%、32.5%。施氮量为240kg N ha~(-1)时,籽粒氮、铁、锌和铜含量达最高值,比对照分别增加44.4%、37.1%、12.0%、37.5%;随播前降水增加,籽粒磷、镁、铁、锰、锌、铜、镍和镉含量显着提高,降水为422mm时,籽粒磷、锌和镉含量达最高值,分别为3.2g kg~(-1)、27mg kg~(-1)和40.1μg kg~(-1)。降水为484mm时,籽粒镁、铁、锰、铜和镍达最高值,分别为1117mg kg~(-1)、54mg kg~(-1)、35mg kg~(-1)、4.3mg kg~(-1)和0.70mg kg~(-1)。3.随施磷量增加,小麦产量和植株氮磷钾吸收量显着提高,施磷100kg P2O5ha~(-1)时均达最高值5703kg ha~(-1)、145.9kg ha~(-1)、18.5kg ha~(-1)和93.5kg ha~(-1),比对照分别提高32%、18.0%、47.6%和27.4%。继续增加磷肥用量,以上参数无显着变化。随施磷量增加,百公斤籽粒需磷量增加,需氮量和需钾量显着降低。随施磷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及利用效率显着增加,磷肥偏生产力降低;播前降水在269~386mm范围时,植株吸氮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及磷钾利用效率随降水增加显着提高,降水超过386mm时,以上参数则降低。氮素利用效率在降水为478mm时达最高值45.9kg kg~(-1)。4.随施磷量增加,小麦籽粒磷、钾、钙、镁、铬、铅、硒和钴含量均显着提高,施磷100kg ha~(-1)时达最高值,比对照分别提高18.1%、8.8%、3.5%、7.2%、32.8%、61.1%、22.2%和35.6%。继续增加磷肥水平,以上参数均显着下降。小麦籽粒氮、锰、锌、铜和镍含量随施磷量增加显着降低;随降水增加,籽粒磷、铁、锰、锌、铜、镉和镍含量显着提高,降水为422mm时,籽粒磷和锌达最高值,分别为2.9g kg~(-1)和33mg kg~(-1)。降水为484mm时,籽粒铁、锰、铜、镍和镉达最高值,分别为59mg kg~(-1)、30mg kg~(-1)、4.5mg kg~(-1)、0.78mg kg~(-1)和14μg kg~(-1)。5.养分投入水平提高,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均显着增加。低养分投入时,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及穗粒数对产量起决定作用。高养分投入时,决定于单位面积穗数。不同小麦品种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差异显着。低养分投入时,高产品种氮肥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比低产品种高6.3~61.6%、52.1~122%、9.8~25%。磷肥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较低产品种高31.2~33.3%、58.9~126.3%、7.0~24.9%。高养分投入时,小麦偏生产力明显下降,且低产品种较高产品种更敏感。6.养分投入水平提高,小麦籽粒氮、镁、铁、锌、铜、铬、镍和铅含量增加,籽粒磷、钾和锰含量降低。不施肥时,小麦籽粒氮、磷、镁、铁、锌、铜和镍含量比施肥更能体现各品种间差异。施肥时,籽粒钾、钙、锰、铬和铅含量比不施肥更能体现品种间差异。小麦籽粒磷含量与籽粒氮、镁、铁、锰和锌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籽粒锌含量与籽粒氮、铁、锰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

卢艳丽[3]2006年在《糯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近年来育成的31个糯玉米杂交种为材料,通过2003-2004年大田试验,研究了糯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分析了不同品种糯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分配及转移动态,探讨了糯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关系,并对高产、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糯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在同一供肥水平下,糯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存在着显着的基因型差异。生产鲜穗、鲜籽粒及成熟籽粒糯玉米的氮素利用效率品种间变异范围分别为57.82 kg/kg~98.65 kg/kg、39.43 kg/kg~61.31 kg/kg和31.70 kg/kg~53.70 kg/kg;磷素利用效率品种间变异范围分别为193.95 kg/kg~342.25 kg/kg、127.35 kg/kg~219.76 kg/kg和96.55 kg/kg~181.61 kg/kg;钾素利用效率品种间变异范围分别为55.86 kg/kg~101.44 kg/kg、35.37 kg/kg~63.54 kg/kg和33.24 kg/kg~67.68 kg/kg。聚类分析指出,无论其收获产品是鲜穗、鲜籽粒还是成熟籽粒,均属于高产、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品种有6个,属于高产、磷素高效吸收利用的品种有2个,属于高产、钾素高效吸收利用的品种有5个,其中只有凤糯2146和京科糯267两个品种属于高产、氮磷钾均高效吸收利用基因型。对糯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对品种改良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糯玉米品种鲜穗和鲜籽粒产量,改良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起主导作用,提高品种成熟期籽粒产量,改良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和利用效率应该并重。2.糯玉米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转移过程的基因型差异糯玉米植株氮磷钾含量随生育进程逐渐下降,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随生育进程的增加均呈不对称的S型曲线变化。氮磷养分的S型积累曲线可用Richards方程(W=A/(1+be-kt)m)

阳显斌[4]2011年在《小麦磷高效利用品种筛选及其生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素是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土壤有效磷缺乏的问题普遍存在,施用磷肥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差,且易于被土壤吸附固定为非活性磷而导致其利用率低。筛选具有高效利用磷素遗传潜力的小麦品种,对提高磷素养分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有限的磷矿资源及减轻土壤中磷素蓄积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土培盆栽试验,分析小麦不同品种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并探讨磷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利用磷素的生物学及生理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低磷水平下,小麦不同品种生物量、磷浓度、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磷素籽粒生产效率等存在显着差异。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与成熟期,单株生物量的变幅分别为0.46-1.09g、0.85-2.10g、3.00-7.00g、3.85-12.88g;磷浓度变幅则为2.21-4.26mg/g. 2.38-4.42mg/g、2.44-4.96mg/g、1.30-5.09mg/g。随生育期的推进,磷素累积量、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对生物量形成的影响程度呈现减小的趋势,而扬花期-成熟期提高磷素的吸收、转移再利用有利于提高生物量。分蘖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CV=16.26%)、拔节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CV=14.99%)、扬花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CV=13.29%)与成熟期磷素籽粒生产效率(CV=20.52%)的品种差异较大。高效利用品种CD1158-7和省A3宜03-4具有较高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而低效品种渝02321磷素生产效率较低;高效品种CD1158-7和省A3宜03-4的籽粒产量是低效品种渝02321的1.98倍、1.78倍。2.不同施磷处理下,小麦磷高效(CD1158-7、省A3宜03-4)和磷低效品种(渝02321)在不同生育时期其物质生产能力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存在差异。随施磷量的减少,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减少;同一施磷处理,磷高效品种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高于低效品种。不施磷、施磷10mg/kg, CD1158-7、省A3宜03-4的籽粒产量是渝02321的1.84倍和1.74倍、1.64倍和1.27倍。低磷处理,磷高效小麦品种植株能够积累较多的氮素;扬花期之前,磷高效品种氮素积累量占其全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高于低效品种。拔节期、孕穗期氮素分配比例为叶>茎>根,扬花期为叶>茎>穗>根,而成熟期为籽粒、颖壳>茎>叶>根。拔节期和孕穗期磷高效品种根的氮素分配比例高于低效品种,而扬花期和成熟期磷高效品种穗(籽粒)氮素分配比例较高。小麦植株磷素积累主要集中在拔节期以后的生育时期,其量占全生育期的82.32%-94.23%。低磷处理,高效品种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磷素积累量高于低效品种,孕穗期尤为突出。扬花期之前,磷高效品种根的磷素分配比例不施磷处理下较高,以满足其生命活动所需,有利于其活化土壤中的磷素。不同施磷处理下,拔节期、孕穗期及扬花期,磷高效品种的钾积累量高于低效品种。不同器官钾素分配比例拔节期和孕穗期均为叶>茎>根,扬花期为茎>叶>穗>根,成熟期为茎>叶>籽粒、颖壳>根。成熟期,磷高效品种在颖壳和籽粒的钾素分配比例高于低效品种。3.在磷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特征方面,不同施磷量,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大于非根际土壤;随施磷量的减少,小麦磷高效品种(CD1158-7、省A3宜03-4)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于低效品种(渝02321)。不施磷处理,小麦磷高效品种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是磷低效品种的1.23倍和1.19倍(拔节期)、1.79倍与1.35倍(孕穗期)、1.55倍与1.12倍(扬花期)。随施磷量的减少,拔节期不同磷效率小麦茎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着的降低,其趋势较孕穗期和扬花期突出;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叶片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呈增加的趋势,而扬花期则表现减少的趋势,但扬花期不施磷处理较施磷30mg/kg的活性高。不同生育时期,低施磷量小麦磷高效品种茎和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较高。随生育时期的推进,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顶一叶的SPAD值随施磷量的减少而降低,其趋势较顶二叶和顶叁叶的突出;不施磷、施磷10mg/kg、施磷20mg/kg及施磷30mg/kg,磷低效小麦品种顶叁叶SPAD值高于高效品种。

车升国[5]2015年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叁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张子龙[6]2007年在《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是重要的食用油源和蛋白质饲料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相同遗传背景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子种皮薄,种子含油量普遍高于黑、褐籽,而且油无色素,少杂质,清澈透明;饼粕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和多酚类物质含量低,饲料利用价值高。因此,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及其相应的品种选育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菜育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外都把甘蓝型黄籽油菜作为油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先后有一批黄籽品种已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对于甘蓝型黄籽油菜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黄籽的解剖学、遗传规律、种皮生理生化特性、品质特性以及种子生理特性等方面,对于黄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调控规律等方面涉及甚少。本研究以甘蓝型黄、黑籽油菜4对近等基因系(L1,L2、L3,L4、L5,L6和L7,L8)为材料,对比研究了黄籽油菜和黑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及养分效率差异,探讨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生理机制。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又以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渝黄2号”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及氮、磷、钾、硼肥五因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和品质的调控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生育时期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吸收积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植株的含氮量和含磷量均以苗期最高,以后则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降低。苗期和越冬期黄籽油菜的含氮量较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黑籽低,但蕾薹期直至开花期和成熟期,黄籽油菜的全株含氮量都高于相应的黑籽油菜。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磷量高于黑籽1%~12%。钾主要分布在果皮中,在籽粒中的含量很低。开花期黄籽油菜的含硼量较低,但在成熟期黄籽油菜累积在茎中的硼开始向籽粒中运输,且黄籽的运输强度大于黑籽,成熟期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硼量与黑籽相当,有的甚至高于黑籽。黄籽油菜氮、磷、钾素的累积量均高于黑籽油菜,且籽粒中氮、磷的比例高于黑籽。2.养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后油菜籽粒中的氮、磷含量变化不显着,但硼的含量大幅下降,黄籽油菜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的降低幅度高于黑籽。低磷胁迫下黄籽油菜茎和籽粒中含磷量的下降幅度大于黑籽,而果皮中含磷量的降幅小于黑籽。黄籽油菜磷素、氮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均小于相应的黑籽。低硼胁迫下黑籽油菜钾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大于黄籽,说明黑籽的钾素积累量更易受低硼胁迫的影响。低硼胁迫后油菜植株茎和果皮中氮素的分配比例下降,而籽粒中的比例上升,且黑籽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黄籽的,表明低硼胁迫下黑籽中氮素的运转能力更强。3.运用Lynch对养分效率的评价方式分别对供试油菜的氮、磷、硼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L1和L8属于氮低效不敏感型,L2属于氮高效不敏感型,L7属于氮低效敏感型。黄籽基因型L1、L3和L5为磷高效敏感类型,而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磷低效不敏感类型。L3和L5为硼高效敏感类型,L1为硼低效敏感类型,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硼低效不敏感类型。研究发现,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均与产量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氮素吸收效率对产量的贡献更大。低磷胁迫条件下,磷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但正常供磷时,磷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硼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其次为硼素利用效率,硼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比较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氮、磷和硼素的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黄籽油菜的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高于黑籽,而土壤氮素依存率显着低于黑籽。供试黄籽油菜的磷素偏生产力、平均硼素生理利用率、硼素偏生产力和土壤硼素依存率均高于黑籽的。4.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苗期的生理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糖高氮低”是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一个重要的生理特性。无论是在不同的叶龄期,还是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均是黄籽油菜含糖量高,含氮量低。越冬期黄籽油菜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低于黑籽油菜,且硝酸还原酶活性在黄、黑籽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高于黑籽,但LAI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却显着低于黑籽。10叶期以前的干物质积累在黄、黑籽间无太大差异,但在10叶期到越冬期之间,黄籽的干物质积累显着低于黑籽。越冬期以后黄籽油菜单株干物质积累逐渐超过对应的黑籽油菜,到成熟期黄籽的单株干物重明显高于黑籽,且黄籽籽粒占干物重的比例显着高于黑籽的。5.以黑籽油菜为对照,研究甘蓝型黄籽油菜角果的生长特性及角果发育期间的生理代谢特点,结果表明,角果长在花后17天左右基本定型,而角果平均宽和表面积在花后24天左右才定型,以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角果的长和宽会略有下降,黄、黑籽油菜角果的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但供试黄籽油菜角果的平均长度和表面积均显着大于黑籽的,角果的平均宽在黄、黑籽之间无显着差异。黄籽油菜角果干物质最大积累强度(快速积累期)大于(长于)黑籽,而且黄籽油菜的果皮输出能力也比黑籽强。黄籽油菜花后各时期的LAI均显着高于相应的黑籽,黄籽油菜初花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角果成熟期的PAI以及角果的光合色素含量都不同程度地高于黑籽。黄、黑籽油菜角果的光合速率在角果发育的初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但在花后17~31天左右,黄籽角果的光合速率显着高于黑籽的。黄籽油菜果皮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酶活性以及果皮的SPS、GS活性均比黑籽的高,表明黄籽果皮中可以合成更多的蔗糖,可提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且角果有更强的氮素同化能力。黄籽油菜籽粒的SS活性高于黑籽,说明其“库”器官中蔗糖供应充足,蔗糖降解代谢旺盛,为籽粒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奠定了基础。在角果的发育进程中,尤其是从花后17天左右开始,油菜角果果皮的CAT和SOD活性在逐渐下降,而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但黄籽果皮的CAT和SOD活性都高于相应的黑籽,且黄籽这两种酶的下降较黑籽慢,此外,黄籽果皮的MDA含量也低于相应的黑籽,表明黄籽油菜果皮的衰老比相应的黑籽慢。6.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分析表明,黄籽油菜主花序籽粒产量及角果形态指标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油菜的,而主花序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在黄、黑籽之间差异不大。黄籽油菜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千粒重、千粒体积和角果表面积以及二次分枝籽粒产量和有效角果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黄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农艺性状主要是一次分枝起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其次是有效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而影响黑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是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株高和有效一次分枝数,其次是主花序角果表面积。7.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油分积累及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黑籽油菜的油分积累趋势基本一致,但从花后24天起,黄籽的含油量显着比相应的黑籽高,至成熟期黄籽的含油量平均比黑籽高3个百分点。各供试基因型油菜种子油分的最大积累强度都出现在花后30天左右,但黄籽油菜的油分最大积累强度大于黑籽的。棕榈酸含量在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油酸含量在开花至花后31天上升很快,之后迅速下降;亚油酸的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亚麻酸含量在17~31天呈下降趋势,以后维持在11%左右的水平;花生烯酸含量在花后17天时仅有1%左右,之后迅速上升,花后45天基本稳定在10%左右,直至成熟;芥酸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开花24天以后上升极快,成熟时达最大值。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趋势在黄、黑籽之间基本相似,但黄籽油菜的亚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黑籽高,而芥酸含量则较黑籽低,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8.油菜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含油量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但它们与芥酸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对黑籽油菜而言,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这叁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但与花生烯酸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对于黄籽油菜而言,这叁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呈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花生烯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黑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芥酸之间分别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和正相关,但黄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和芥酸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此外,花生烯酸与芥酸之间的相关关系在黄、黑籽之间也恰好相反。此外,对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由于品质性状中的花生烯酸、芥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角果农艺性状中的角果长、每角粒数、角果表面积、果喙长的相关引起的。成熟期种子的含油量与终花期果皮中的光合色素含量之间有显着正相关,与籽粒中的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含量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9.研究养分胁迫条件下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及黄、黑籽油菜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低氮胁迫下,种子含油量上升幅度小,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幅度较大,低氮胁迫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更大。无论低氮胁迫与否,供试基因型L1、L7和L8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都较高,而L2的一直较低。氮素对棕榈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有显着影响,低氮胁迫处理后黄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不变或者略有增加,而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小,但对低硼胁迫更为敏感。无论磷、硼胁迫与否,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均显着高于黑籽的。磷素、硼素及其互作只对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而对棕榈酸、油酸和芥酸的影响不显着。低硼处理使供试黄籽油菜棕榈酸含量提高,而使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降低。10.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主序、分枝农艺性状及最终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水平下,主花序有效长主要受密度、氮素的影响,且氮、硼互作对其有一定影响。主花序的籽粒体积随施氮量的增加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密度、磷、钾和硼素对其无明显影响。主花序角果形态指标对密度和氮、磷素较为敏感,而钾素和硼素对角果的形态指标影响不大。主花序角果PPA与密度及施肥有一定关系,尤其与氮素的关系密切,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PPA也有一定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效应。对主花序角果SNPA影响最大的是硼素,氮素和磷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SNPA也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主花序群体产量,而密度过大之后,由于个体生长条件变差,因此也会进而影响主花序的群体产量。在本试验水平下,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体积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素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硼素互作均对一次分枝籽粒体积有显着影响,且均呈协同正向互作。磷素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钾素,随二者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密度和钾素的互作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也有极显着影响,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主要受氮素的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也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磷互作以及氮硼互作对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都有显着影响,且都呈等量促进,差量抑制的正向互作效应。密度与一次分枝角果长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角果长逐渐变小。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一次分枝角果长也有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密度条件下,钾素对一次分枝角果长的影响也不相同,可能表现为正效应,也可能表现为负效应。密度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有正效应,氮素与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之间呈抛物线关系。氮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极显着负效应,密度和磷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正效应,而钾素和硼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无显着影响。氮素与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硼素和密度对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有负效应。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密度,其次为氮素。密度与氮素之间互作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也有影响。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加大,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呈极显着上升的趋势,钾素与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硼素互作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也有影响,硼素的施用必须视密度的具体情况而定,高密度下配施较多的硼素才能保证获得高的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而言,磷素和钾素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互作,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是等量促进的关系。氮素对单株有效二次分枝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度,而对群体有效二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氮素和磷素与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的关系密切。在本试验条件下,要保证“渝黄2号”籽粒产量在2178.06 kg/hm~2以上,密度的取值范围是11.66~11.99万株/hm~2,肥料的优化方案为:施N 201.60~211.58 kg/hm~2,施P_2O_5 115.20~124.80kg/hm~2,施K_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49~1.61 kg/hm~2。供试因素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和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以及对群体干物重的影响基本一致,各供试因素主要是影响了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进而间接对籽粒产量和群体干物重产生影响。11.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含油量、产油量、脂肪酸组成及籽粒中色素含量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供试因素中对含油量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无论是主花序种子含油量还是一次分枝种子含油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下降,但氮素与主花序胚含油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氮素互作、密度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钾素互作都会对主花序胚含油量产生显着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保证“渝黄2号”种子产油量在940.80 kg/hm~2以上的最优栽培措施是:密度取11.82~12.15万株/hm~2,施N 197.10~207.53 kg/hm~2,施P_2O_5 115.08~124.92 kg/hm~2,施K_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51~1.63 kg/hm~2。供试因素对产油量和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基本相似,说明高的产油量必须以高的籽粒产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加大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增加硼素施用量来实现增加产油量的目的。本试验设计水平下,硼素与棕榈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随着硼素施用量的增加,棕榈酸含量表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最大值→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趋势。5个供试因素中对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磷素,磷素与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对亚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钾素,钾素与亚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氮素和磷素对亚麻酸含量影响较大,二者与亚麻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对于亚麻酸含量有等量抑制,差量促进的作用。磷素与硼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磷素对花生烯酸含量影响较大,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花生烯酸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芥酸含量高低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氮素对籽粒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大,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叶绿素a含量逐渐上升。氮素和硼素对籽粒叶绿素b含量影响较大。各试验因素对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均无显着效应,表明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很可能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赵学强[7]2003年在《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钾效率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砂培试验、土培试验和大田试验,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经筛选的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的形态学、生理学和营养学基础,同时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氮、磷、钙、镁、铁、锰、铜和锌等元素的吸收和分配差异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小麦钾高效基因型的筛选环境和筛选指标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 1.钾胁迫下小麦根冠比升高而其他形态学指标(根长、株高、根体积、根重、根数量、地上部生物重等)降低,但根冠比与胁迫程度有关,随着时间的变化,根冠比规律也有变化,开始时根冠比不施钾大于施钾,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根冠比不施钾和施钾接近,如果胁迫过度,根冠比不施钾小于施钾。不同钾效率小麦基因型之间在同一钾水平根冠比相差不大,甚至钾低效基因型比钾高效基因型根冠比还大。因此,根冠比不是不同基因型小麦钾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钾高效基因型在两个钾水平下特别是钾胁迫下地上部比例高于钾低效基因型,这表明不同钾效率基因型之间的钾效率差异机制主要体现在地上部比例,较高地上部比例是不同基因型小麦钾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钾低效基因型根重K0/K1%高出钾高效基因型最多而根冠比高出较少甚至为负数,表明钾高效基因型是以相对较高的根冠比而不是以相对较高的根重适应钾胁迫。砂培研究小麦钾素营养差异不太合适,而土培和田间试验采用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较好,这与筛选结果一致。 2.营养液试验通气处理和施钾处理影响了小麦钾营养效率的表现。通气处理增加了根长和叶绿素含量却降低了其它形态学指标,而施钾处理降低了根冠比和叶绿素含量却增加了其他形态学指标。小麦钾素营养效率与根长和根冠比绝对值没有直接关系,与根体积、根鲜重和根数量绝对值有一定关系,而与地上部生物重和株高绝对值有较 论文题目: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钾效率差异性研究 密切的关系。 3.小麦钾素营养效率高低与叶绿素含量J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 吸收面积没有亘接关系,而与根系比表面积关系密切,钾高效基因型 在钾胁迫下以更大的比表面积来适应养分胁迫。 4.用K”吸收动力学参数Km和Imx对不同基因型小麦钾效率分类 的结果与经筛选的结果相一致,低Km和高Im。是钾高效小麦基因型的 钾离子吸收动力学特征。不同基因型小麦Km和Im。在不同钾水平下表 现规律不相同,Km和 I删x值的大小受到小麦本身钾营养状况影响,同 一基因型小麦在不同钾水平下可能是以不同机理吸钾的。 5.不同的栽培环境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钾素营养特征存在差异。 水培条件下绝对或相对较高的钾含量和钾利用效率是钾高效基因型的 营养特征:砂培条件下相对较高的钾含量和绝对较高的钾积累量是钾 高效基因型的特征Z土培条件下绝对较高的钾积累量和相对较高的利 用指数是土培钾高效基因型的特征;大田条件下相对较高的钾含量、 绝对且相对较高的钾积累量和绝对较高的钾利用指数是钾高效基因型 的特征。KI水平下钾高效基因型钾积累量、钾利用效率和钾利用指数 大都高于钾低效基因型。与 KO相比,KI提高了钾含量、钾积累量而 降低了钾利用效率和利用指数。营养液培养和砂培钾营养学指标与土 培和大田结果不同,可能是水培和砂培作物对钾的奢侈吸收造成的。 总体上讲,土培作为研究钾素营养效率差异较好。 6.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分配也存在差异。 施钾处理提高了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磷、钙、镁、锰、铜和锌的积累 量但却降低了铁的积累量。钾低效基因型各种矿质养分积累量受施钾 处理的影响较大而钾高效基因型受影响较小。钾胁迫下钾高效基因型 植株其它养分吸收量绝对值、其它养分吸收量与钾吸收量比值的绝对 2 摘要 值和相对值都比钾低效基因型高,这表明钾高效基因型在钾胁迫下能 够保持较高的其它矿质养分吸收能力来维持本身的生长和养分平衡。 7.经济吸钾量和钾经济利用指数可作为小麦钾高效基因型筛选 的较好指标。但生物学指标和经济学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所以可D 以用生物学指标代替经济学指标进行筛选来缩短筛选周期。 8.栽培环境、采样时期和培养方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的钾效 率表现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常规营养液试验、通气营养液试验、土培 试验、大田试验及常规营养液试验时期*结果较为一致。大田和土培 仍是较好的筛选环境,但砂培?

臧慧[8]2007年在《钾肥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土壤中钾的有效性、钾素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及小麦钾肥施用量及运筹进行了较多研究,然而不同研究选用的品种类型、供试土壤肥力水平、钾肥用量和运筹方式不同,钾素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论不尽一致,且目前研究较集中在中筋和强筋小麦上,对弱筋小麦品种研究相对较少,对适量施用氮、磷肥基础上如何合理配合钾肥研究结论也不多。本试验于2005~2006年在扬州大学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盆栽试验场进行,以弱筋小麦宁麦13、扬麦15和扬辐麦2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氮磷钾施用比例和钾肥运筹比例对不同弱筋小麦品种植株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弱筋小麦合理施用钾肥提高产量、改良品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弱筋小麦植株性状影响不同,适量提高钾肥施用比例,不同弱筋小麦品种植株叶面积、茎蘖数、次生根数增加,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扩大,光合生产能力增强,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钾肥施用比例过高则不利于苗期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地上部叶片面积、茎蘖发生数量及成穗数、物质积累量均有所降低,影响籽粒产量形成和品质改良,以N:P2O5:K2O为1:0.6:0.6处理最优。不同弱筋小麦品种苗期植株性状对钾肥的反应存在差异。2、在合理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钾肥用量或提高钾肥追施比例,可提高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过量施钾或追施比例过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下降,以N:P2O5:K2O施用比例为1:0.6:0.6,钾肥基追比扬辐麦2号以5:5、扬麦15和宁麦13以7:3易实现优质高产。3、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适量增施钾肥施用量和适当提高钾肥追施比例,能提高植株成熟期N、P2O5和K2O含量和积累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N:P2O5:K2O施用比例为1:0.6:0.6,钾肥基追比为7:3或5:5时较有利于植株养分的积累。4、根据本试验研究结果,综合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要求,适宜的钾肥施用模式为N:P2O5:K2O为1:0.6:0.6,钾肥运筹为基肥:拔节肥=7:3或5:5为宜。

宋智勇[9]2011年在《水稻微核心种质资源N,P利用效率的筛选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化肥对维持全球作物的现有生产水平必不可少,而且对今后产量的持续高产更为重要,但是过量的施用氮、磷肥不仅降低了氮、磷的利用效率,而且造成了经济效益、水稻品质的下降,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充分发掘和利用作物自身的潜力,筛选氮、磷高效基因型水稻品种,是提高氮、磷肥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最理想途径。本研究以不同生态环境的186份微核心种质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在低氮处理(不施氮肥)、正常施氮处理(90kg N/hm2)以及低磷处理(不施磷肥)、正常施磷(45kg P/hm2)处理下,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全生育期氮、磷效率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分别以正常施肥和胁迫处理下的籽粒产量、株高、种质类型进行系统聚类,在此基础上,对供试水稻品种的氮、磷吸收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分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论施氮与否,不同基因型水平品种籽粒产量、株高以及不同种质类型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采用欧式距离和离差平方和的方法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籽粒产量、株高进行聚类分析,在不同施氮处理下,分别分析了不同籽粒产量类型、不同株高类型以及不同种质类型间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施氮与否,籽粒产量与抽穗期秸秆和稻穗中的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秸秆和稻穗中的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而与抽穗期秸秆、稻穗以及成熟期秸秆中的氮含量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株高与抽穗期、成熟期的秸秆和稻穗中的氮含量均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说明株高越高,植株各器官中的氮含量越低;而与抽穗期秸秆和稻穗、成熟期秸秆中氮素积累量以及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生产效率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施氮对籼稻品种氮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粳稻品种,且籼稻对氮素更敏感;同时,施氮也增加了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但对粳稻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更明显:籼稻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始终高于粳稻品种,但正常施氮更有利于粳稻品种的氮素积累。正常施氮处理,籼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高于粳稻品种;但粳稻品种籽粒氮素运转效率高于籼稻品种。分别以正常施氮和不施氮处理下的成熟期干物质生产效率、成熟期稻穗氮素积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进行聚类分析,将186份供试材料分成5类:高吸收高利用高产型、高吸收利用不协调低产型、低吸收低利用低产型、低吸收利用不协调低产型、低吸收高利用高产类型。获得了一批氮素高效和低效的材料,为下一步育种材料的选择以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了基础材料。2.不论施磷与否,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籽粒产量、株高以及种质类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差异。采用欧式距离和离差平方和的方法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籽粒产量、株高进行聚类分析,在不同施磷处理下,分别分析了不同籽粒产量类型、不同株高类型以及不同种质类型间的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施磷与否,籽粒产量与抽穗期、成熟期秸秆重,抽穗期秸秆、成熟期秸秆和稻穗中磷素积累量以及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收获指数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株高与秸秆中的磷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施磷能够明显提高植株各器官中磷含量,且对成熟期秸秆中磷含量影响最大;株高与成熟期稻穗中的磷素积累量呈显着负相关,而与抽穗期秸秆、稻穗以及成熟期秸秆中磷素积累量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在正常施磷处理,植株的磷素籽粒生产效率,随株高的下降而上升;而在不施磷处理,随株高的下降而下降。施磷对磷素收获指数与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具有同样的效果。随生育期的延长,籼稻品种磷含量的上升幅度均小于粳稻品种;而对于施磷处理而言,籼稻品种在抽穗秸秆、成熟期秸秆以及成熟期稻穗中的磷含量均高于粳稻品种;无论施磷与否,秸秆中磷素积累量在抽穗期均高于成熟期,且籼稻品种的上升幅度均小于粳稻品种;稻穗中磷素积累量在成熟期均高于抽穗期,但对于不同施磷处理,籼、粳品种间存在差异;干物质生产效率在成熟期大于抽穗期,而籼、粳品种的上升幅度在不同施磷处理下不同;成熟期稻穗重均高于抽穗期,且上升幅度均为籼稻大于粳稻;施磷影响了植株的磷素籽粒生产效率,且籼稻品种对磷更敏感,籼稻品种的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均高于粳稻品种,而这种差异在不施磷处理下更明显,株高在正常施磷水平整体高于不施磷处理,粳稻品种株高整体上均高于籼稻品种,且粳稻品种上升幅度大于籼稻品种。综合分析可知:磷素积累量、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磷素籽粒生产效率、磷素收获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等5个指标与磷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密切相关,因此,分别在正常施磷和不施磷处理下,以这5个指标将186份不同基因型材料进行聚类,将其分成4类:高吸收高利用高产型、低吸收低利用低产型、低吸收利用不协调低产型型、低吸收高利用高产类型。获得了一批磷素高效和低效的材料,为下一步育种材料的选择以及磷素高效吸收利用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了基础材料。

顾海永[10]2007年在《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于2004-2006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牧场实验田进行。以36个小麦基因型为材料,在0、9、12、15kgN/666.7m2 4种氮肥水平下,对小麦生育期、籽粒产量、物质生产特性、氮素利用特性和磷、钾利用特性的基因型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供试小麦基因型的氮效率作了评价,并进行了类型划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论施氮水平如何,小麦生育期均存在基因型差异。There随施氮水平提高,小麦全生育期明显延长,基因型间差异呈增大趋势。小麦基因型生育期结构存在显着差异,适量增施氮肥促进抽穗提前,继续增加施氮量,小麦抽穗期呈延迟趋势,随施氮水平提高,抽穗-成熟天数逐渐增加。从各生育期占全生育期的比例看,随施氮水平提高,播种-抽穗天数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抽穗-成熟天数占全生育期比例呈上升趋势。(2)无论施氮水平如何,小麦籽粒产量均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这种差异在不施氮条件下最大,随施氮水平提高,基因型间差异有减小的趋势。随施氮水平提高,氮素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增产作用逐渐减小。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分别有18、9、8、15个基因型在4种施氮水平下表现为高产类型,扬麦5号、扬麦15、徐974等基因型在4种施氮水平下产量均较高,均划归为高产类型;有很多基因型不同施氮水平下产量表现为不同的类型。(3)随施氮水平提高,抽穗、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的基因型间差异有减小的趋势;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总量的比例先增加后略有下降。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分别有21、9、15、17个基因型在0、9、12、15kgN/666.7m2水平下表现为高产类型,扬麦10号、扬麦15、淮麦19等基因型在4种施氮水平下生物产量均较高,划归为高产类型。(4)随施氮水平提高,抽穗、成熟期小麦植株含氮率和氮素积累量均呈上升趋势,抽穗期植株含氮率基因型间差异先减小后增大,抽穗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基因型差异均逐渐减小。随施氮水平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籽粒利用率均逐渐下降。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扬麦5号、苏麦6号、西系22等基因型在3种施氮水平下均划归为高氮素表观利用率类型,扬麦11、扬麦6号、西系22等基因型在3种施氮水平下均划归为高氮素农艺利用率类型,扬麦15、徐974等基因型在3种施氮水平下均划归为高氮素生理利用率类型,扬麦9号、扬麦13和扬麦15等在4种施氮水平下均划分为高效利用类型。以小麦籽粒产量与氮素籽粒利用效率为指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扬麦15在4种施氮水平下均表现为高产高效,而红3、扬麦5号和淮麦19在0、9、12氮水平下表现为高产高效,但在15氮水平下表现为其他类型。(5)随施氮水平提高,抽穗期小麦植株含磷、钾率均逐渐增加,但含钾率在高氮条件下略有下降;成熟期小麦植株含磷、钾率也逐渐增加,但在高氮条件下均略有下降。随施氮水平提高,抽穗、成熟期小麦磷、钾素积累量均逐渐增加,磷素积累量以成熟期最高,钾素积累量抽穗期最高。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对氮素吸收利用高效的基因型对磷、钾素吸收利用也表现高效。

参考文献:

[1]. 不同小麦品种氮磷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差异研究[D]. 李艳. 河南农业大学. 2004

[2]. 氮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籽粒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D]. 昝亚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3]. 糯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D]. 卢艳丽. 扬州大学. 2006

[4]. 小麦磷高效利用品种筛选及其生理特征研究[D]. 阳显斌.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5].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6].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D]. 张子龙. 西南大学. 2007

[7].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钾效率差异性研究[D]. 赵学强. 河南农业大学. 2003

[8]. 钾肥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D]. 臧慧. 扬州大学. 2007

[9]. 水稻微核心种质资源N,P利用效率的筛选与评价[D]. 宋智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10].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D]. 顾海永. 扬州大学. 2007

标签:;  ;  ;  ;  ;  

不同小麦品种氮磷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差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