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和逻辑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和逻辑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和逻辑

顾海良

【提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赓续和拓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最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作出探索,更能揭示其中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理论境界和时代意蕴。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过程 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赓续和拓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最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作出探索,更能揭示其中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理论境界和时代意蕴。

同样的时间节点,联想、海尔崛起,他们见证了中国科研设计院所的成长,也正在继续亲历着中国设计产业发展的辉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与时代课题

恩格斯在对事物“过程”意义的阐释时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对事物“过程”的历史探索,是把握事物本质和内涵的必然的思想路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的发展,深刻地蕴涵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之中,生动地体现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最初30年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的赓续。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创新性探索,还是1956年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艰辛探索,都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和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推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也就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的过程。新时期开启之时,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根据时代变化的新特点,提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的总体思路下,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答和探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锐意进取、与时偕行,邓小平理论并没有终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这一重大课题接续探索,不断发展。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搞清楚的基本问题,要回答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就创造性地提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5]的观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坚定地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累了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同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没有终结“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如党的十七大指出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6]

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把发展问题,看作是能否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能否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问题、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课题,他的核心观点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7]。江泽民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8]。进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中回答的重大课题。我们党坚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后,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课题作出了新的回答。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特征、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回答。回答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作出新的全面的回答,而且更体现在对新时代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崭新课题作出的系统回答。回答的“创新性”,在于对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创新性回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等问题上,作出了多方面的原创性的理论贡献。由这种系统性和全面性融合而成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萃。

青年马克思在创立新的哲学世界观时提出,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要“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使之“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对“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一系列时代问题回答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事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的最壮丽的气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的理论逻辑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回答中,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指导思想和理论旨向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11]。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解,成为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理论逻辑。

1977年7月,邓小平在论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时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要毫不动摇地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12],对于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而且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地坚持。邓小平这些重要论述,在根本上是对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际提出的“进行第二次结合”思想的赓续。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的思想,凸显了对“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思想遵循,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开端。

长期以来,中国乳制品的进口市场集中度较大。进口来源地主要是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条件优势的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10],主要的进口国家是新西兰、美国、德国、法国等,如图2所示①数据是根据商务部历年数据整理所得。。这几个市场的进口量占整体进口量接近80%,且进口量相对稳定。

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涵和条件新变化的深刻把握和科学分析中,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新判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1998年,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面对改革开放新局面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新情况,江泽民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14]。一个“中心”和三个“着眼于”,使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获得了既适合时代发展、又焕发时代精神的新的内涵,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境界。

这一实践逻辑,突出展现了新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30]的根本导向作用。“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31],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中呈现的最为重要的结论。把握好和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中,切实贯彻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相互促进、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处理和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物质基础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实践中,原有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两个方面及其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实践创新、勇于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刚结束,习近平就代表新一届党中央宣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新时代满足“需要”的根本内涵。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对“美好生活”的内涵作出展开论述,提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8]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习近平认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18]2013年1月,习近平纵览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发表以来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历史”,勾勒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六个“时段”的历史过程。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百年的“大历史”,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8年12月,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时,习近平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9]

“创新”这个词是在与黄国平沟通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他强调,创新,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在实践中学习,注重市场效果反馈;创新,不仅要落实于科技方面,在企业制度、管理结构改造升级,人才引进等方面,也要不断创新。实则2000年左右,黄国平带领企业骨干完成了苏印总厂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体制改革,这不啻为企业发展历程中一次成功的创新,更加激发了企业员工主动奋斗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的理论逻辑昭示: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样,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真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2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标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主题和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结合的结果。“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22],就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最深刻的概括。

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治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 李莹莹 程玲慧 宋汝丹 等(2)24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的实践逻辑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23]。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处理过程,也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过程。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实现的,而对社会主要矛盾各方面的处理和解决也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完成的;另一方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和准确处理,是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得以衡量和检验的,实践不仅是检验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也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认识作出新的判断的重要根据。在这一意义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处理,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的实践逻辑。

[11][18][19][31][32][41][42][4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24页;第423页;第739页;第733页;第8~9、20页;第7页;第10、12页;第12页。

1978年兴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起着关键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重新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集中体现了这一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在“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中,从“解决人民的温饱”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实践进路,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这一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判断和处理,集中体现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6]的道理,呈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逻辑。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习近平提出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17]的思想,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获得了新时代的新的思想感召力和理论影响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在当代中国的新实践新发展中顺势而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结合而成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时代意蕴。

(1)通过加入 MgSO4,Na2B4O7·10H2O 等对粘结剂进行改性。在加入 MgSO4 4g,Na2B4O7·10H2O 3g时,粘结剂在120℃,24h时候完全固化,其初始强度为2.82MPa。

与此同时,习近平从新时代历史方位变化的大势上,提出“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如果不注意调整关系,不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29]

我们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就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就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就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就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就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结晶,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特征。

这一实践逻辑,集中凝炼了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发展的价值旨向。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坚持把发展的目标和目的调整到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立场,也是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导向。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要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常犯错误的学生,或许会受到他人的歧视或嘲笑,心理严重失调,往往对教师有戒心和敌意,对教育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态度。因此,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找到同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并逐步建立友好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真正感到教师的真心实意。同时,还要教育全体学生正确对待他们,真心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愿意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改正错误。

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胡锦涛提出: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15]。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表明,我们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6],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思想精髓。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集中体现于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1979年间,邓小平认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目标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生前提出的,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实际上没有真正地做起来”;并指出“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34]。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5]。“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对“四个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新的阐释。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的历史逻辑

这一实践逻辑,显著呈现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进方向。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各方面“全面提升”的需要,[32]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33]的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作用,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指导性,既有当前的目标任务又有长久的战略规划。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更好地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对水权取得者进行审批,并确权登记发证;二是提供计量、监测等基础设施及法制保障,搭建水权交易平台,培育水市场;三是对水权交易进行监管,实行水资源用途管制,提供维护公平公正,弥补市场失灵等。

2001年4月,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6]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江泽民把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概括为:“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37]。当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江泽民指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结果。”[38]大道至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概括,最为凝炼地揭示了近百年来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主题,也最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

2011年7月,在回溯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时,胡锦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提出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三件大事”,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这“三件大事”,一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二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三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三件大事”,以“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39]为旨向,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2016年7月,在回顾中国共产党95年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时,习近平从“三个历史阶段”的“三次伟大飞跃”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作出新的探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内涵。这“三次伟大飞跃”,一是从1921年至1949年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从1949年至1978年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三是1978年以来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以“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为特征的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历史画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不断进取的历史逻辑。

我们回到本案例中,因为有这个虚压的存在,车身电脑无法判断点火开关是否有关闭动作,启动机无法正常工作,那么这个不正常的“虚电”从哪来的呢?

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问题作出新的阐释:

自然答案生成基于原始序列(问题)和匹配事实,预测输出序列。首先介绍序列生成模型的基础,然后介绍本文提出的前后向序列生成模型,最后对训练过程进行描述。

一是对“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问题作了展开论述。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41]。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整体概括。

二是对这里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问题作了展开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内核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从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上,就在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42],从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本质规定。

三是对新时代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四个伟大”作了展开论述。要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指出:“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43]“四个伟大”从历史逻辑上、也从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立场和原则及其目标、路径和保证的整体阐释,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2][9][21][2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97页;第497页;第73~74页;第70页。

[3][4][7][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第3页;第377页;第3页。

[5][12][34][3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第42、43页;第234页;第163页。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在CSMR边坡岩体质量分类方法中,除坡高指标外,结构面倾向与边坡倾向间的差值等9个指标的取值已有相应的区间,为了与工程的实际保持基本一致,本文对上述9个指标的区间取值也参照上述区间,同时对于原分类方法中无上限或下限的阈值情况,本文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适当选取。另外水电水利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以边坡高度为分类依据,将边坡分为低边坡(h<10 m),中边坡(10 m≤h<30 m)、高边坡(30 m≤h<100 m)、以及超高边坡(h≥100 m)。为了与本文中的等级划分相对应,本文将其分为低边坡、中边坡、中高边坡、高边坡以及超高边坡五个等级。最终各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

[8][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第362~36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4]。党的八大以后,围绕处理和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党的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在实践中并没有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误判为社会主要矛盾,导致“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经历了曲折发展。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结合单点登录、统一认证等手段,图书馆的各类应用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图书馆管理所需,比如:智慧资产管理、智慧资源管理、智慧决策、智慧监控、智慧办公等。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80页。

[15][39]《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4页;第523、524页。

[17][22]《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也在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媒体方式结合,是一种信息技术,目前主要包括计算机和视频技术两部分。而小学古诗词课堂,尤其需要强调诗词的情感和意境,诗词的画面感对于学生理解古诗词具有加强记忆和理解的效果。多媒体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利用多种感官吸纳,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古诗词的学习氛围中。

[2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

[23][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第501页。

[2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25]《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28][4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5页;第342~343页。

Java具有简单性、面向对象、分布式、健壮性、安全性、平台独立与可移植性、多线程、动态性等特点。Java可以编写桌面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分布式系统和嵌入式系统应用程序等。同时作为一种分布式语言,Java是跨平台构建高性能互联网架构的不二之选,尤其是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Java因为其简单简洁的语法定义、自动化的内存管理模式、可跨平台的稳定移植性受到人们的信任。

[29][3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830~831页;第774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36][3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1页;第1899页。

[3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0页。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47(2019)10-0010-08

【DOI】 10.19632/j.cnki.11-3953/a.2019.10.002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陈景彪

标签:;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和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