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_均衡生产论文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_均衡生产论文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

1.区域划界理论

区域是地理学上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产物。区域与经济结合生成经济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区域与文化结合生成文化区域,如齐鲁文化、海派文化等;区域与行政结合生成行政区域,如苏州行政区、天津行政区等。无论是经济区域、文化区域,还是行政区域,在区域内,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痕迹或鲜明的区域特征。区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概念,正因为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就有了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等说法。换句话说,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特征,它们都带有区域演化和嬗变的痕迹,并具有非常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适应的潜质。这种潜质的现实化从根本上规定了区域的行政体现,也就是说,区域是一定行政区划内的区域,至多是多个衔接在一起、共性比较多的行政区划联合成的广义区域,如上面提到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

由于教育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据不同区位因子划分的教育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或行政区域不完全一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某一区域的教育系统是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前者必须适应后者,并受到后者的制约,因而经济区划是教育区划的基础。

2.区域教育理论

区域与教育结合就形成区域教育,区域教育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划内或多个衔接在一起、共性比较突出的行政区划联合成的广义区域内的教育,如上海的闸北教育、湖南的汨罗教育、珠江三角洲教育等都是带有区域特征的区域教育。每一区域内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评价以及相应的外部支持系统都具有统一性和相关性。区域教育是一个中观层次的概念,它相对于全国的教育整体而言是下一层次的子类,有的还是子类的子类。区域教育一方面体现区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能体现全国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域教育相对于具体学校而言,是上一层次的教育系统,它更多地体现了区域内教育发展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具体到某一学校则需要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调控。区域教育发展的规划和方向则由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可见整个教育在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它为职业教育的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少走弯路。

3.职业教育的地方性特点

与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职业教育的地方性特点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经济建设所必需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熟练的城乡劳动者。区域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一层次的劳动力基本上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投入要素,在广阔的地域空间上,这种要素虽然有所流动,但流动是非常有限的,绝大部分需“自产自销”。因为劳动力的供给行为具有就近供给特点。

有关实证研究早已证明,劳动力的流动率与教育程度、职业地位、技能水平成正相关。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流动率要高于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员和普通工人的流动率。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庞大的劳动大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地方”部队,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离不开发达的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走区域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先后走过了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时期,目前的区域经济则选择了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依据,除了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地区的规模经济等以外,在进入市场经济后,人力资源将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员、技术工人和城乡劳动者的,对于各区域经济(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发展来说,这类人员的需求量要比科学家和工程师大得多。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有其不合理的一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各种各样的区域理论中,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优势区位”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优势区位”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般要根据比较利益最大化原则,在综合比较各种区位因素后,选择一个优势区位去配置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根据这种主张,如果一个地区拥有比较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可以与区位的其他优势因素相配套,形成“软”、“硬”兼备的优势区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拥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实用人才构成了与有形物质资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无形人力资本。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正是在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意义上,在为一个地区积累人力资本的意义上,职业教育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当然,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职业教育的区域推进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变量因素,它们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统一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是矛盾的。这些变量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而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辽阔广袤,区域经济历来发展不平衡。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职业教育的拉动就大;反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就会不足。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表现在劳动力发展和劳动价值观念转变的差异上;从教育发展水平来看,表现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普及水平、教育质量的差异上;从区域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来看,也有极大的相关性。区域社会文化(心理)诸因素,如政治、宗教、艺术等都对区域职业教育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不同区域由于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也使职业教育带上浓厚的区域色彩。

三、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不同地区,其职业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不一样,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布局也各具特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功能组合及其结构的动态变化,构建了不同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类型。一般来说,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构成的要素包括区域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人力资源等,从形态特征和功能特征的角度,可以把这些要素分为四种类型,即原生性要素、次生性要素、流动性要素和管理性要素。这四种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组合,就形成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类型。而每一种要素的构成性差异,又会导致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类型结构与组织性的变化,从而形成若干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窦文章等同志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上述四要素,曾把区域教育的发展类型分为教育发展导向型、教育功能组织型、教育空间组织型和教育管理调控型。然后根据每一种区域教育类型组织和功能性的差异,又推演出若干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在教育发展导向型下推演出传统封闭发展模式和现代开放模式,在教育功能组织型下推演出外延式增长模式、内涵式增长模式和综合内生式增长模式,在教育功能组织型下推演出梯度滚动发展模式、等级放射发展模式和辐射互动发展模式,在教育管理调控型下又推演出计划调节发展模式、市场调节发展模式和计划市场协调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的区域有其一定的地域依托,它通常有一个或几个职业教育文化中心或职业培训中心,具有一定的辐射与服务作用,并形成相应的网络体系。每一个职业教育区域,都根据其特定的社会需求及职教自身的需要,选择或寻求最佳的区域教育模式,形成各自的职教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职业教育。在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职业教育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有集中型、相对集中型和分散型模式。其中集中型模式是在市(地)政府统筹下,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集中由教育部门主办,同时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行政区域较小、人口较少的地区比较适用,它能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使有限的职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相对集中型模式是指在教育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将职业教育的办学相对集中于几个主要部门与行业。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行业与部门办学的积极性,并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就业)统一在一起。分散型模式是指职教的发展主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由各部门、行业、私人及社会团体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来确定职教的发展,并主要依靠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引导和调节。它能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办学单位有较大自主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

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上,要么实行均衡发展,要么实行非均衡发展。由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变量因素,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一般采取非均衡发展策略。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各地区间职业教育的发展允许在速度、规模和层次上存在差异,即允许有条件的区域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上上移,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在发展规模上有所突破,允许国家的政策有一定的倾斜。

在发展初期,职业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策略可以有效地摸索和积累发展的经验,可以培养出一些发展的示范区域和区域典型,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发展极”。当然,非均衡发展战略实行到一定阶段后,势必会拉大不同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从而带来社会不公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采取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也理应如此。当职业教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非均衡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极”以后,必然会追求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指各个地区间的职业教育在规模、速度和层次上均衡推进,共同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间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等方面均不平衡,因此,要实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就必须采取各种援助的手段和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后发展效应。

一般来说,均衡发展考虑的主要是区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问题,而非均衡发展考虑的主要是区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效益问题。而在不同时期,考虑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公平和效益的取舍标准也应该有所差异。发展的差距大了,就应该把职业教育公平作为主要目标,采取均衡发展的策略;发展的差距较小时,就应该以效益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采取非均衡发展策略。

标签:;  ;  ;  ;  ;  ;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_均衡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