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 张仲臣[1]2012年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是目前常见而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患者自身术前已经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更容易出现黄斑水肿。虽然这一问题已经被广泛认同,但是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真正机制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是目前较先进的医学诊断成像技术,它可以在组织结构内进行分辨率高达微米级的断层扫描成像。由于OCT是通过光学原理
佚名[2]2004年在《眼底病专题》文中认为S1-01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治疗新进展严密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眼科S1-0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Shikun He(何世坤)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Ophthalmology,Keek School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Doheny Eye Institute,Los Angeles
赵欣, 张仲臣[3]2013年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对比分析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糖尿病患者59眼以及无糖尿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患者54眼手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资料。结果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28.05±20.131)μm,术后1d黄斑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29.56±20.279)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个月黄斑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235.78±19.836)μm、(242.83±20.966)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上皮层视网膜术前平均厚度为(174.61±17.887)μm,术后1d、1周、1个月神经上皮层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178.92±18.596)μm,(182.75±19.559)μm,(189.71±19.211)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色素上皮层视网膜术前平均厚度为(53.47±8.014)μm,术后1d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4.39±7.134)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5.76±7.260)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5.05±7.558)μm,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1周开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神经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d时已经开始增加,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周时增厚,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这说明对于糖尿病患者,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相比,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更容易受到白内障手术的损害,且恢复较慢。
胡然[4]2016年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观察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研究不同眼轴高度近视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折迭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前,术后一周,一月,叁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oveal retinal thickness,FRT)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的病例资料来源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6年01月至2016年05月期间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迭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63例(80眼),男性32例(39眼),女性31例(41眼),年龄48-79岁,平均(63.52±7.56)岁,其中32例(48眼)白内障患者是眼轴长度>26mm高度近视,31例(32眼)白内障患者是眼轴长度在22mm-26mm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根据患者的眼轴长度分成3组,A组(22mm<眼轴≤26mm)共31例32眼,男16例(16眼),女15例(16眼),B组(26mm<眼轴≤28mm)共21例30眼,男10例(14眼),女11例(16眼),C组(眼轴>28mm)共11例18眼,男6例(9眼),女5例(9眼)。入选患者年龄,性别统计学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术后均用OCT行视网膜黄斑区扫描及国际标准视力检查,记录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月,术后叁月术眼的FRT和BCVA。分析不同眼轴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PHACO术前及术后FRT和BCVA之间相关性。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各组白内障患者眼轴,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被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患者PHACO术前FRT分别为:A组:226.00±10.00μm;B组:208.75±6.65μm;C组:199.00±14.14μm;B组和C组患者FRT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患者在PHACO术后一周,一月,叁月分别检查BCVA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且A组BCVA显着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一周、术后一月、术后叁月各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叁月时A组、B组和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3所占比例分别96.88%,83.33%,44.44%,眼轴和术后BCVA呈负相关。各组在术后各时间点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术后FR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术后一月FRT较术前增厚,差异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叁月FRT下降,与术后一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相比,高度近视(眼轴>26mm)患者术前OCT检查发现FRT明显变薄。2.各组患者术后BCVA均较术前显着提高,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迭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安全有效提高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的视力。3.在白内障术前行A超检查眼轴长度和OCT检查FR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患者的术后视力。4.高度近视(眼轴>26mm)患者PHACO术后一月易发生黄斑水肿引起FRT增加,术后叁月后FRT下降,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眼球内环境逐渐趋于稳定,黄斑区水肿减轻,部分患者BCVA可能进一步提高,术后FRT增加越明显则术后BCVA越差。OCT检查可以为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的潜视力预测及必要的随访治疗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黄舒甜[5]2016年在《多孔灌注前房维持器和粘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影响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程多孔灌注前房维持器连接灌注液与常规粘弹剂维持前房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纳入分析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0例113眼随机分成两组,47例54眼随机分入多孔灌注前房维持器组,53例59眼随机分入粘弹剂组。主要观察指标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超声乳化时间、超声乳化能量、能量累积复合参数(超声乳化能量乘以超声乳化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及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的变化。结果: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2、多孔前房维持器组和粘弹剂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前(183.46±14.30 μ m vs.186.83±18.50 μ m,P=0.08).术后1周(193.24±16.88μ m vs.201.44±20.88μm,P=0.02).术后1月(206.48±14.94μ m vs.209.61±18.60 μ m,P=0.07).术后3个月(205.02 ±15.69 μm vs.209.66±18.93μ m,P=0.04),两组术后不同时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1周及术后3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孔前房维持器组内高、低平均累积能量为(0.31±0.10 vs.0.06±0.04,P=0.00),粘弹剂组内高、低平均累积能量为(0.24±0.15 vs.0.05±0.03,P=0.00),两组内不同累积能量复合参数下在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对比中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可引起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多孔灌注前房维持器连接灌注液维持前房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术后1周及术后3月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影响较粘弹剂小。
张红, 田芳, 冯文国[6]2005年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白内障顺利进行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的变化。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50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33眼合并糖尿病或葡萄膜炎或高度近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2、4、6、8周及3个月的黄斑部变化及60只正常眼的黄斑部。结果正常人中心注视点厚度为(151.5±11.1)μm,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中心注视点厚度增加,但单纯白内障组仅于术后4~6周有显着性差异;单纯白内障组10眼(20%)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6周,包括8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9眼(90%)于6个月内自愈;合并症组13眼(43.3%)出现术后黄斑水肿且消退缓慢;术后各期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呈现厚度增加的趋势,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尤其是糖尿病、高度近视等易患黄斑水肿者,少数人会出现黄斑囊样水肿,但绝大多数人可自愈,预后良好。
陈永铃[7]2010年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黄斑厚度变化的初步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选自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因原发性青光眼和白内障在湘雅医院眼科住院的病人及医院体检的正常人。分为4组:A组: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34例3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5例4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C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40例48眼,行小梁切除术。D组:正常组,22例44眼。采用OCT测量A、B、C各组术前、术后1周、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D组正常眼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并比较各组及各组间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1.D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89.82±25.24 um。A、B、C各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96.82±41.88um、190.53±26.65um、182.75±36.86um。A、B、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术前、术后1周、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96.82±41.88um、228.79±45.73um、225.94.±41.38um。术后1周、4周同术前比较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术前、术后1周、4周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90.53±26.65um、191.53.±26.96 um、202.40±26.11 um。术后1周、4周同术前比较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仅于术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组术前、术后1周、4周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2.75±36.86um、187.96±34.03um、184.17.±39.28um。术后1周、4周同术前比较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组和C组术前眼压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401,P=0.019和r=0.382,P=0.007);B组术前眼压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205,P=0.176)。6.A组术后视力与术后1、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423,P=0.013;r=-0.404,P=0.018);B组与C组术后视力与术后1、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008,P=0.957;r=0.220,P=0.147)和(r=-0.226,P=0.123:r=-0.160,P-0.277)。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可导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厚,在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时增厚更为明显。2.OCT是临床上观察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黄斑变化的一种简便,快捷,无创伤的方法。
吴葛玮, 陈萍[8]2011年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方法: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患者56例56眼,行术前及术后1,3mo黄斑区OCT检查,观察术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及视力变化。结果:56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241.3±9.9μm,术后1mo为(260.7±16.8)μm,术后3mo为(245.6±17.6)μm,术后1m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0),术后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137)。术后1mo,2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术后3mo,1眼黄斑囊样水肿消退,另1眼黄斑囊样水肿较前略降低,其余眼未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术后3mo大部分黄斑水肿消退。
冯文国[9]2003年在《易患黄斑水肿者超乳术后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文中研究说明黄斑水肿是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术后视力不佳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与患者自身眼底状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长短、术中后囊是否完整、术后炎症反应的程度等因素有关。虽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具有切口小、损伤轻、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是术后黄斑水肿仍时有发生。尤其是那些患有糖尿病、高度近视或葡萄膜炎等疾病的患者更易于发生黄斑水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近年来新兴的眼科检查仪器,它的纵向分辨率高达10μm,可以无损伤地活体显示黄斑部的断层结构,并且能定量测量,具有很好的客观性与重复性,是观察黄斑部病变的最佳手段之一。 本文研究应用德国Zeiss-Hunphery公司生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易患黄斑水肿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黄斑部的改变。分别观察24例33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一周、四周、八周、十二周黄斑部的图象变化。其结果如下: 1.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大于0.25,术后第一周视力0.25~0.5者7眼,0.6~1.0者26眼。至术后第十二周视力0.25~0.5者5眼,0.6~1.0者28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正常人黄斑中心凹注视点厚度为151.5士11.lpm,将中心注视点厚度大于3SD即185 pm定为异常界限,有13眼(43.3%)自术后第四周出现黄斑部神经上皮层增厚超过正常,其中5眼于术后第十二周自愈,17眼 (56.7%)术后黄斑部保持平滑的中央凹曲线,另有3眼于术后第一周起即有明显黄斑水肿,至术后十二周仍呈水肿状态.术后第四、八、十二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比术后第一周显着增加。 3.与普通白内障患者相比,易患黄斑水肿者术后各期黄斑中央凹厚度均明显增加,黄斑水肿发生率显着增高,而且术后黄斑水肿消退迟缓。 4.术后各期黄斑中央凹厚度与视力的负对数成正相关,r分别等于0.46的0.52(P(0.01). 5.正常黄斑部地形图呈中心薄(蓝黑色),四周厚 (黄绿色)的山谷样外观。术后中心蓝黑区域趋向黄绿色变化,尤以术后四的八周明显,以后逐渐恢复弯隆样外观。 总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厚度呈现增加的趋势,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波动,尤其是象糖尿病、高度近视或葡萄膜炎等易患黄斑水肿者更为明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具有分辨率高、可重复性好的特点,能够准确反映白内障术后黄斑部的变化,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断及观察其转归提供重要依据。
白洁[10]2010年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选择29例(36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为-6.00D~-17.25D),观察分析术后第3天黄斑部0CT改变,寻找视力难于提高的原因。结果 12眼表现为黄斑水肿,视网膜厚度增加;7眼表现为黄斑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变薄;3眼出现黄斑部中心凹附近局限性视网膜浆液性脱离;2眼出现黄斑全层裂孔;12眼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改变,对于早期明确白内障术后低视力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观察均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研究现状[J]. 赵欣, 张仲臣.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2]. 眼底病专题[C]. 佚名.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4
[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J]. 赵欣, 张仲臣.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4]. 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观察研究[D]. 胡然. 苏州大学. 2016
[5]. 多孔灌注前房维持器和粘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影响的比较[D]. 黄舒甜.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6].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J]. 张红, 田芳, 冯文国. 眼科研究. 2005
[7].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黄斑厚度变化的初步观察[D]. 陈永铃. 中南大学. 2010
[8].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J]. 吴葛玮, 陈萍. 国际眼科杂志. 2011
[9]. 易患黄斑水肿者超乳术后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D]. 冯文国. 天津医科大学. 2003
[10]. 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C]. 白洁. 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暨第八次东北亚国际眼科学术会论文汇编. 2010
标签:眼科与耳鼻咽喉科论文; 白内障论文; 视网膜论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论文; 黄斑区论文; 黄斑水肿论文; 白内障的原因论文; 黄斑病变论文; 糖尿病论文; 超声成像论文; 乳化作用论文; 高度近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