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要素与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要素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内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62(2006)03—0120—05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成果,未能在城乡居民之间公平地分享。除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人均收入出现过较快增长以外,在其余大部分时间里,收入增长的较大份额为城市居民所拥有。当前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最突出的时期;① 同时,中国成为现在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②
在大量相关研究文献中,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主要被归结为一系列显性制度因素。比如:工业化偏好的经济发展战略;③ 城乡利益集团失衡的政治影响力;④ 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⑤ 等等。这些因素,均可以导致有利于城市的收入增长和利益分配格局。
前述研究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假定城乡经济存在着无差异的生产函数。收入差距仅来自于影响收入创造的外部环境。对于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虽然不能否认非均衡制度这类外生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力,但也应当注意到此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疏漏:中国的城乡经济并非是同质的,城乡收入并非源自相同的生产函数。
本文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城乡经济增长源泉的差异问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可以纳入经济增长模型来进行。本文借助内生增长理论中的卢卡斯(R.E.Lucas)模型⑥ 和贝克尔、巴罗(G.S.Becker and R.Barro)等人的代际效用函数⑦ 等分析工具,试图在不考虑制度差异的基础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做出一种新的解释,并给出这一理论解释所包含的政策含义。
一、理论分析
卢卡斯曾建构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函数。这一理论工具将人力资本视作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资源。⑧ 依据卢卡斯模型,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根源,应当是城乡部门生产函数中的人力资本差异。或者说,在城市部门,居民收入主要是人力资本投入的函数;而在农村,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投资,尚未成为家庭收入增长的基本源泉。不同的收入增长源,有着不同的收入创造效率,必然导致收入增长结果的差异。
人力资本差距导致收入差距的机制是:第一,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技术进步率,被认为决定于人力资本建设部门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而新技术扩散的范围和速度,也与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正相关。在以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资源的丰裕度,成为决定收入增长的关键。第二,人力资本投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扩展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机会,促进企业家才能的增长,从而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创造能力。第三,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使物质资本边际收益下降的临界点推后;同时,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新资本设备对旧设备的替代。第四,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已有投资越多,新投资的回报率越高。这种递增的收益源于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构成人力资本核心内容的技术和知识是一种公共品,在其使用中存在着非排他性;而且,知识存量能够直接参与新知识的生产。人力资本形成的这种扩散性和累积性,使得以其为推动力的经济增长呈现为一种自我强化的持续发展过程。
城乡部门不同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率,是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乡经济的内生变量。在说明城乡人力资本差距的形成机制时,代际效用函数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贝克尔和巴罗等人假设,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是利他的。在包含子女数量及其消费水平的家庭效用决策模型中,他们内生地解释了人力资本和生育率的决定问题。
假设:家庭收入由人力资本决定,人力资本规模报酬递增;人力资本积累是上期人力资本的函数:h[,t+1]=γh[,t];成人拥有单位时间。
家庭效用函数为:v(h)=Bh=W(c,n,u′)。其中,B为正常数, 表示家庭效用是人力资本的增函数。c是父母的消费,n表示子女的数量,u′为子女的效用。
设父母的消费:c≤h[1-(r+k)n]。其中,k 为用于子女物质产品消费的时间比例;r表示用于子女人力资本消费的时间比例;1-(r+k)n 是父母用在自己消费上的时间比例。设子女的效用为:u′=v[h(r)]。
第t代人的代际效用函数为:
设:β,η独立于h,并且:
W(c,n,u′)=(cn[η]u[′β])[1/(1+β)]
由于v(h)=Bh,则B满足:
同时假设(r)=Pr[ε],其中p为常数,ε人力资本的回报率。
代际效用函数揭示了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微观机制。在人力资本收益率提高的背景下,家庭决策的最优化过程,是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或者说在满足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小于该项投资未来消费贴现率的条件下,生育率的下降是人力资本积累率提高的原因。根据代际效用函数,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家庭生育率差别的结果。
二、实证检验
以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分析样本,考察城乡部门人力资本、生育率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性。
城乡收入差距(dinc)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表示,其相关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⑨ 城乡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dedu)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服务支出与农村家庭人均文教服务支出的比值表示,其数据采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⑩ 和《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1) 用城市居民生育率与农村居民生育率之比来表示城乡生育率差距(dbir),数据来自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统计司《人口和计划生育参阅数据》,样本区间为1978—1987年。其中,1978—1981年数据为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结果,1982—1987 年数据为全国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结果。
首先,运用格兰杰检验方法(Granger no-causality test)(12) 构造以下模型,来检验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因果关系。
Δlndinc=c[0]+a[0]Δlndinc[,-1]+b[0]Δlndedu[,-1]+μ(1)
Δlndedu=c[1]+a[1]Δlndedu[,-1]+b[1]Δlndinc[,-1]+μ(2)
Δlndinc、Δlndedu分别表示对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差距求对数,再取一阶差分,dinc[,-1]、decu[,-1]分别表示收入差距和人力资本差距的滞后一期变量,μ为误差项。模型(1)的零假设为b[0]=0,意味着人力资本差距的增大不是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模型(2)的假设为b[1]=0,意味着收入差距的增大不是人力资本差距增大的原因。
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模型(1)模型(2)
解释变量系数 T检验值
解释变量
系数
T检验值
Δlndinc[,-1]
0.119562 0.309033 Δlndedu[,-1] 0.620211
1.088390
Δlndedc[,-1]
0.638491 2.089550 Δlndinc[,-1] -0.479338 -0.664356
R[2] 0.631021
R[2]
0.104225
ADR[2]
0.569524
ADR[2] -0.045071
DW值 1.809264
DW值
1.730669
F统计量 10.26108
F统计值0.698113
样本区间 1993—2002年样本区间
1993—2002年
两模型给出的结果显示,F统计量分别为10.26108、0.698113。在给定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上,F[,0.05](1,7)=5.59,也就是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1)的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即以95%的置信度拒绝b[0]=0的假设,所以可以认为人力资本差距的增大在Granger上构成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而反之则不成立。
其次,利用类似的模型来检验城乡生育率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模型如下:
dinc=c[0]+a[0]Δlndinc[,-1]+b[0]Δlndedu[,-1]+d[0]Δdinc+μ
(3)
dbir=c[1]+a[1]lndbir[,-1]+b[1]lndinc[,-1]+μ(4)
收入差距存在自相关。为消除自相关,模型(3)中加入了收入差距的一阶差分。模型(3)的零假设为b[0]=0,即生育率差距的增大不是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模型(4)的零假设为b[1]=0,表示收入差距的增大不是生育率增大的原因。
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模型(3)模型(4)
解释变量系数 T检验值
解释变量
系数
T检验值
Δlndinc[,-1]
2.249115 25.63304 Δlndedu[,-1] 0.089157
0.762651
Δlndedc[,-1]
0.616738 7.214196 Δlndinc[,-1] -0.801659 -1.927791
Δdinc 1.091998 14.44078
R[2] 0.987908
R[2]
0.432597
ADR[2]
0.983877
ADR[2] 0.243462
DW值 1.458412
DW值
2.436734
F统计量 245.0897
F统计值2.287244
样本区间 1978—1987年样本区间
1978—1987年
两模型的结果表明,F统计量分别为245.0897、2.287244。在给定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上,F[,0.05](1,7)=5.59,F[,0.05](1,6)=5.99。也就是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3)的检验结果是显著的,模型(4)不显著。所以,可以认为,生育率差距的增大在Granger上构成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反之则不成立。
三、结论及政策含义
城乡收入差距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解析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时,一个不可忽略的前提,是城乡收入产生于城乡经济部门不同的生产函数。其突出特征是,人力资本要素在城乡经济中的重要差别,而人力资本的差别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城乡家庭生育率的不同选择。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率所导致的低水平均衡,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重要原因;而城市部门已进入低生育率、高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率所推动的持续增长阶段。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策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应放在促进农村部门人力资本积累率提高和生育率下降方面。其政策目标是,实现城乡之间生育率和人均人力资本水平的趋同,在农村培育与城市部门同质的、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同等竞争力的收入创造主体。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包括:第一,促进农村部门人力资本积累率的快速提高,利用人力资本的增长效应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第二,借助人力资本增长对生育率的抑制效应,实现农村部门由高生育率、低人力资本水平的马尔萨斯稳态向低生育率、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增长稳态转变;第三,充分利用农村部门生育率下降创造出来的发展机会,将生育率下降所带来的人均储蓄的增加及时地转化为人均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
收稿日期:2005—12—18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项目(04D003Z)
注释:
① 城乡居民人均货币收入之比,1978年为2.57∶1,2000年提高到2.79∶1,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3.23∶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第357页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指出,仅看货币收入,非洲津巴布韦的城乡差距略高于中国,但把公费医疗、失业保险等非货币因素考虑在内,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参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4年2月25日。
③ 参见:Anne Krueger,Maurice Schiff and Alberto Valdes(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icultural Pricing Policy.5 Vols.Baltimore,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199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④ 参见:Michael Lipton,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Urban Bias in Word 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Robert Bates,Markets and States in Tropical Afric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⑤ 参见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和相对收入差距》,《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Shi,Xinzheng,Empirical Research on Urban- Rural Income Differentials:The Case of China.unpublished manuscript,CCER,Beijing University,2002; Shi,Xinzheng,Terry Sicular,and Yaohui Zhao,Analyzing Urban- Rur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quity and Justice in Transitional China,Beijing,2002,July 11—12;姚先国、 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林光彬:《等级制度、 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⑥ Robert 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pp.3—42.
⑦ Robert J.Barro,Gary S.Becker,and Nigel Tomes.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Families.Joumal of Labor Economics 4,no.3,Part 2,July,1986; G.S.Becker and R.J.Barro,A Reformulation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Ferti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p.103.
⑧ Robert 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pp.3—42.
⑨ 参见《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4年。
⑩ 参见《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3年。
(11) 参见《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12) 参见谢识予、朱弘鑫编著:《高级计量经济学》第3篇“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