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私营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发展方向论文,私营经济论文,变化趋势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国情出发,调整和完善所有制政策,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十几年来,这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本文试图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中,分析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是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现实性和重点领域。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去年,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出1978年以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列表如下: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1978年 56% 43%
1%
1993年 42.9%
44.8%
12.3%
1995年 41.5%
43.9%
14.6%
以“八五”期间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不变为前提,同时以“八五”时期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为依据,有关部门初步预测出“九五”期间乃至2010年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变化,列表如下: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2000年38.5%41.3% 20.2%
2010年34.7%34.5% 30.8%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上述变化及其发展预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1、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已在我国形成。
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增加,但比重下降。这是所有制政策调整预期结果。
3、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国有经济,国有经济逐步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集体经济在竞争性行业迅速发展。
4、今后15年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还将继续下降,但仍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5、“九五”期间乃至下世纪初,非公有制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将会再翻一番。
6、随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投资和经营的企业(如股份制企业、合资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等等),不同所有制经济互相渗透的混合型经济会不断增加。按经济成分制定政策的办法要逐步改变。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经济在不同产业和行业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性。确保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的前提下,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继续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健康发展,三者不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而是互相促进和统一的。国家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要逐步从主要依靠政策倾斜,转到建立和完善平等竞争的环境上。
二、“九五”时期继续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客观必要性
“九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不利因素也是客观存在。除了农业基础薄弱,通货膨胀压力大之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也很突出。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客观上要求继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先看就业方面。目前,我国每年净增加人口1300多万人,今后五年,城乡新增加的劳动人口每年都在1000万以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富余职工分流将继续增加,至1994年末国有企业已从原岗位分流出富余人员约1200万,目前还有约1200万富余人员要继续分离;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破产涉及的职工人数也将不断增加,据劳动部门的统计,到1996年第一季度末,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工人人数已达530万人。初步预测,“九五”期间城镇自然增长和农转非形成的劳动力供给约3500万人,企业富余人员分流、破产等因素增加的劳动力供给约1500万人,两者合计为5000多万人。而同一时期,国有、集体企业可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仅为3000万。还有2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主要依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解决。近十几年来非公有制已经吸纳劳动力达7000多万人,今后五年再吸纳2000多万人就业完全可能。
再看资金方面。目前,国家财政十分困难,财政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中央财政的赤字居高不下,国债发行额逐年在扩大,主要用于弥补赤字和借新债还旧债,国家财政每年能用于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国家银行近年来吸收的存款虽然很多,但资金成本较高,运用效益较差,贷款质量下降,大量资金被呆帐、呆滞、逾期贷款压死,真正能运用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国有企业由于改革滞后,负担沉重,亏损面较大,效益多数不理想,不仅对银行的负债率高达80%左右,而且互相拖欠的数额也在增大,普遍感到资金紧张。在国家、企业资金不足的同时,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增长很快(当然分布不均,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32000亿元左右,手持各种有价证券(国库券、企业债券、股票等)约有7000亿元,加上几百亿美元的个人外币存款等,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在40000亿元以上。预计今后五年,个人金融资产平均每年还要以10000多亿元的速度增长,因而,“九五”期间,国家财政、银行的有限资金只能集中用于基础产业、重点建设和支持欠发达地区等,其他方面的资金不足主要依靠吸引外资,扩大城乡居民的投资渠道,继续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数量扩张、质量提高上档次、上规模。到1995年末全国个体工商户的自有资金和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量已达3261亿元,“九五”期间再吸引几千亿元资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三、今后私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除了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关键产业和行业,必须由国有经济垄断、独资或控股外,大多数产业和行业,私营经济都可以参与和进入。
根据我国国情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至少有五个方面应当成为今后私营经济发展的重点。
第一,劳动密集型企业。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最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是就业问题。私营经济应当认清国情,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投入少,用人多、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第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传统第三产业,主要是商业和各种各样的服务业。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流通产业和服务产业的比重会不断提高,私营经济投资和经营第三产业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第三,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日用工业品都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而大多数农副产品是供求紧平衡或供不应求;与农业关系不大的工业品价格趋于平稳甚至在下降,而与农业有关的工业品,特别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农副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这种趋势在今后五年至15年不会有大的变化。有远见的私营企业应当把投资向大农业倾斜,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服务企业。虽然这方面一次性投资较大,周期较长,但效益稳定持久,是利国、利民、利己的高效投资。
第四,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现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成果没有产业化、商品化,民办科技企业方兴未艾,私营经济在该领域大有作为,有利可图。
第五,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可采用项目融资,特别是运用国际上通行的BOT(BUILD建设、OPERATE运营、TRANSFER移交)方式试行,即政府作为委托方,始终拥有该项目的产权(控制权),并根据合同确保私营企业和社会的利益;私营企业则在合同期内拥有该项目的使用权,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经营,并在合同期结束将该项目移交给政府。
目前,国家计委已在抓BOT方式的试点,由北京大地桥基础设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与广西来宾电厂(第二期工程60万千瓦),按国际通行的BOT方式合作向国外资本招标引资。在试点的同时,国家计委正在制定有关BOT方式引资的法规条例,为逐步扩大BOT方式的试用范围创造条件。
我国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已经或正在准备与当地政府合作,参与地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温州的一些私营企业已经大量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大连华丰企业集团公司已参与当地高速公路的建设等。在探索国际性“项目融资”方面,比较规范的有以海南、深圳的三家私(民)营企业,即赛格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北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南方市场投资有限公司为一方,与四川省政府共同创办的“四川南方市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筹备领导小组”,已于1994年12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在成都成立。目前,该机构将对四川省基础设施方面的十大在建项目、十大后续项目、30个中小型待建项目进行分类、筛选、组合、包装,在报国家计委批准后向国际资本市场逐一推出。这是我国私(民)营企业与政府合作,为地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国际融资的有益实践。各地有实力的私营企业,都应积极地以不同方式参与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缓解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作出贡献。
今后,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原则上都将允许国内私营企业进入,政策上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逐步实现私营经济在区域上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拓展;在产业上由一般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扩展,由产业资本向流通资本、金融资本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