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刘彬媛

刘彬媛

(双流区中医医院儿科 四川 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小儿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以头孢西丁静滴加补液对症治疗,外加中药直肠滴入;对照组以头孢西丁静滴加补液对症治疗,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视具体症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主要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8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配合中药直肠滴入对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关键词】直肠滴入;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329-02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疾病,居儿科之首。目前在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和美林等西药。此类西药虽退热快且服用简便,但易反复,对咳嗽、食欲差、腹胀等伴随症状无甚疗效。此外,往往含有激素或抗生素等成分,易产生副作用。而中药在临床上疗效显著,患儿退热后体温很少反复,且可兼顾缓解咳嗽、食欲差、腹胀等伴随症状。然中药熬制繁琐,婴幼儿口服困难,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运用。鉴于此,双流县中医医院儿科提出了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药直肠滴入法,本文就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统计分析,对其治疗机理加以讨论。

1.临床病例

1.1 病例简介

统计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双流县中医医院儿科收治的小儿发热住院患儿80例。治疗前临床检查血常规均为中性粒细胞偏高,超敏C反应蛋白大于10mg/L,显示有细菌感染。将80例患儿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4±2.6岁,其中病程小于24h的24例,24~48h的16例。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2±2.9岁,其中病程小于24h的25例,24~48h的15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表寒里热证辨证要点:①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或身痛;②咽红、口渴欲饮;③鼻塞、流清涕或黄稠涕,小便黄或大便干;④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⑤脉浮或滑数,指纹红或紫。上述①、②、④、⑤项必备,结合③项,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头孢西丁100~150mg/(kg·d)静滴加补液对症治疗,每日2~3次。外加中药直肠滴入:①药物组份:金银花10g,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各15g,牡丹皮10g,生石膏、青蒿各30g,柴胡、葛根各20g、桂枝6g;②操作用法:中药熬制法煎制,将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在拔除针头且涂有润滑剂的输液管端,将输液管缓缓插入患儿肛门内5~8cm,然后将中药缓慢注入患儿直肠内,并嘱家属用手捏紧其肛周臀部,防止药液返流,注药后保持侧卧体位;③每次注入药剂50ml,每日2~3次保留灌肠。

对照组:以头孢西丁100~150mg/(kg·d)静滴加补液对症治疗,每日2~3次。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视具体症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2.临床疗效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治疗3d后即可评价疗效①痊愈:用药24~48h,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②显效:用药24~48h,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③有效:用药48h后,体温有所下降或降至正常又有所回升,主要证候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用药48h后,状均未见好转,甚至加重。

2.2 临床治疗结果

对80例患儿在用药3d内的临床表现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两组样本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

表1两组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分析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对于小儿外感发热,中药直肠滴入法的疗效要优于常用西药。

3.讨论总结

中药直肠滴入疗法属经典的中医内病外治法,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书中言“又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此外《理瀹骈文》[3]也记载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和“内外治殊途同归之旨,乃道之大原也”等论断,明确指出了外治法与内治法皆遵循中医学基本理论,二者在医理和组方上区别不大,只是用药方式不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类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且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内大循环。因此,通过直肠注入药物避免了首过效应,有效消除了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显效更快。可见,中药直肠滴入疗法古已有之,且临床实践疗效显著,其既遵循中医学基本理论,亦符合现代医学对人体代谢系统认识。

小儿外感发热从中医病理上讲,属阳盛则热,邪气郁于阳分则发热。临床选用发汗解表、清热解毒药材,通过直肠滴入可快速起到退热、祛邪等作用。多数患儿也确实在用药后体温逐渐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且极少出现腹泻或腹痛等情况。因此,中药直肠滴入法以其治疗过程简便、见效快且疗效显著,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中医科技出版社,2002:260-263.

[2]梅国强,伤寒论讲义第2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92.

[3]吴师机,理瀹骈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l.

论文作者:刘彬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刘彬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