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西财海峡新城幼儿园 610000
摘 要:教育从狭义上理解是学校教育,但是我们强调和重视的教育是更加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幼儿教育,也是学前教育,其多数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当中,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凸显出来。
关键词:幼儿园 家园合作 用心倾听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合作需要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够相互联系彼此之间的教育观念、思考角度和对幼儿的期望等。也正是因为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异,造成家园沟通不畅而出现了一些矛盾与误会,不仅影响到双方的心情和效率,更会给幼儿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沟通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实现途径是倾听,只有真正去“听”彼此的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或是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来交流,才能彼此感觉到亲切,产生更强的信任感,为家园共育做好准备。倾听需要“用心”,换位思考、语言艺术、情感真挚、沟通及时等都是用心倾听的表现,也是以下所要讲述的重点。
一、换位思考,用“心”倾听
用“心”倾听的前提是什么,是要认可彼此位置的态度,如果对对方的角色“不屑一顾”,很难有高效的倾听。家园合作的有效倾听,要做到换位思考。一方面,幼儿园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家长语言出现责问,甚至是态度急躁时,要理解他们身为父母的急切心情,理解他们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尽量从这些言语中获得关键信息,寻找沟通点。
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谅解他们一时的疏忽,理解他们工作的难度,尽量以提意见的方式与其来交流矛盾,并且能够做到信任他们。换位思考,最能触及幼儿教师和家长内心最柔弱的地方,最利于情感上的沟通。将倾听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其效果是是事半功倍的。
二、语言艺术,用“心”倾听
家园合作,主要是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一个沟通协作,许多任务也是由幼儿教师向家长进行说明的,如果没有语言艺术,很难让家长倾听到重点内容,也很难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语言艺术,要求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能采用更加平和、耐心的语气。这种表达说话的特点是一个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因为幼儿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活泼的孩子,其职业性格也必须是活泼、坦率。所以说话表达时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减少指导性或是命令性的语言,而是更多的与家长做一个合作。并且要用心听取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指导意见,记录做总结,使其真正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好。注意语言艺术,是对倾听家长意见的一个反馈,要根据不同性格的家长或是不同的事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面,体现灵活性。因为用心倾听便是代表思考,而用语言传递出来的内容能影响被倾听者的表达,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倾听过程的顺利与否。
三、情感真挚,用“心”倾听
情感是沟通交流的内在,如果在倾听方面没有情感,那么就不会与被倾听者产生互动,也就会造成单方面的“说话”而没有交流效果。幼儿的家园合作更要重视倾听的情感态度,要真挚诚恳。这其实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因为毕竟家长和幼儿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在倾听时,要表现出自己的这种态度,奠定交流的基调,同时拉近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情感真挚要对倾听内容做出及时的回应,并且多用“咱孩子”、“我们”等词,从而能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使得交流效果更好。同时,注意情感倾听和流露还需要注意场合,在不同的场合下采用不一样的语言内容,或是简洁,或是详细,或是平述,或是表扬。在接孩子进园或是送孩子出园时,要注意观察家长的心情态度,从而选择交流倾听的最佳时机。在情感态度上幼师和家长是平等的,所以倾听与交流也是双向的,要做好充分的语言和情感态度的准备。
四、沟通及时,用“心”倾听
幼儿的发展是迅速的,甚至家长来不及回顾,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从生活细节中也能发现,孩子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甚至是性格的养成都是非常迅速的。所以用心倾听需要及时,如果家长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某个瞬间会遗憾,教师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也会懊悔,不如减少这种失误,让沟通和交流更加方便一些。这要求幼师要及时倾听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中的一些表现,分析幼儿的成长特点,并且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机智教育。倾听及时,更能消除家长与幼师之间的隔阂,沟通的频繁让幼儿的生活更有连贯性,每个细小的行为都能被重视,成为成长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尤琴芳 用心倾听,引导淘气孩子健康成长[J].学周刊:a,2012,(2)。
[2]殷悦 用心聆听,融情歌唱——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探索[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0)。
[3]罗锦雄 用心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声音[J].师道,2005,(1)。
论文作者:邹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家长论文; 孩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幼儿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语言论文; 态度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