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一、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夏衣热·艾尔肯[1](2021)在《尿液CD163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壁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多个系统,可导致恶性高血压。CD163是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参与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过程。炎性介质参与与免疫功能的紊乱与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我们研究了尿液CD163水平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的表达。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1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6例健康志愿者尿CD163水平。分析尿液CD163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尿CD163水平[68.20,(38.25~158.78)pg/ml]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43.86,(23.30~60.71)(pg/ml)](P=0.003)和健康对照组[30.76,(9.30~54.16)(pg/ml)](P<0.001)。此外,有肾损害的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尿CD163水平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的患者[86.95,(47.61,192.38)pg/ml]vs[41.99,(17.70,71.95)pg/ml,P=0.008]。血管炎患者的尿液CD163水平与血清肌酐、血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呈正相关(r=0.378、0.307、0.301,P值均<0.05)。结论: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尿液CD163水平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尿CD163有可能成为系统性血管炎合并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胡锡慧[2](2020)在《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gA 血管炎(IgA vasculitis,IgAV),以前称为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系统性小血管炎,IgAV的特点是血管壁白细胞浸润,免疫球蛋白A沉积。其临床表现常有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痛、关节痛等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受损(肠出血、肠穿孔及肠套叠)、肾脏及其他器官(脑、肺等)损害,甚至可危及生命。且部分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次数的皮疹复发。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IgAV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患儿早期起病隐匿,实验室检查可无异常,导致诊治延误,病情迁延,有小部分患儿甚至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儿皮疹的反复和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影响患儿的预后,目前尚无预测这些症状发生的金指标。因此,探讨影响儿童IgA血管炎预后相关临床的危险因素,对早期干预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对IgAV患儿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87例IgAV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发病诱因、有无关节肿痛或腹痛、有无消化道出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肌酐、尿素氮、C3、C4、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尿液蛋白谱、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采用统计学软件对IgAV患儿临床表现、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中完善肾脏活检患儿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可预测患儿肾脏病理结果严重程度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1.287例IgAV患儿,其中<6岁的患儿有104例(36.2%),≥6岁的患儿有183例(63.8%),两组对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87例IgAV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33例患儿发生紫癜性肾炎(11.5%),254例患儿未发生紫癜性肾炎(88.5%),对这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血清肌酐、IgG水平在IgAV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87例IgAV患儿皮疹复发情况:59例患儿皮疹反复(20.6%),228例患儿未见皮疹复发(79.4%),对这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血清C4水平与IgAV患儿皮疹复发相关,在复发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gA/Fib、尿白蛋白/肌酐(ACR)、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在肾脏病理严重程度上有差异。5.IgA/Fib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轻;ACR、24h尿蛋白定量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重。结论:1.血清C4水平下降是儿童IgAV皮疹复发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2.IgA/Fib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轻;尿白蛋白/肌酐(ACR)、24h尿蛋白定量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重;3.年龄大于6岁,IgAV患儿容易发生紫癜性肾炎。第二部分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对IgAV患儿以及对照组患儿白细胞及其分类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并进行年龄分层比较。方法:在第一部分基础上,收集所有287例IgAV患儿以及同时期入住我院行择期手术160例患儿的白细胞及其分类的资料,包括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count,N)、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count,M)、嗜酸性细胞计数(Eosinophilic count,E)、嗜碱性细胞计数(Basophil count,B),并且计算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ratio,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 Lymphocyte ratio,PLR)。年龄按照0-4岁、4-6岁、>6岁分为三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年龄、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结果:1.三个年龄层中,与对照组相比,IgAV组N、NLR、PLR升高,LMR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NLR诊断IgAV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亦发生改变。2.287例IgAV患儿中,单纯型共46例(16.0%),腹型共49例(17.1%),关节型共116例(40.4%),混合型共76例(26.5%)。不分年龄层时,NLR、LMR、P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其他临床表现类型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年龄层比较后,4-6岁年龄层中,仅有N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腹型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岁年龄层中,NLR、LMR、P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其他临床表现类型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不分年龄层时,NLR、LMR、PLR在IgAV患儿有和无胃肠道症状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年龄层比较后,仅有>6岁年龄层中的IgAV患儿的N、NLR、LMR、PLR在有和无胃肠道症状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个年龄层中,N、L、NLR、LMR、PLR在紫癜性肾炎组和非紫癜性肾炎组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LMR、PLR与IgAV临床表型相关,且需考虑年龄因素。

张德园[3](2020)在《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策略探讨和达格列净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在引起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病因中,DKD也是最常见的疾病。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的患者人数不断攀升,DKD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逐渐被认识。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的数据,T2DM 患者中进展为 DKD 的比例约在40%,在发达国家中,这个比例更高,达到50%左右。DK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高血糖始终是引起和维持靶组织和器官持续性损伤的始动因素。长期的慢性高血糖可引起肾脏微血管循环的障碍,增加了肾小球囊内的压力,从而损伤了肾小球滤过屏障,同时加重了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的堆积,对肾小管间质也会产生促纤维化的不利影响等。另外,高血糖状态下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end products,AGEs)、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各种炎性因子等产生增多,这一过程伴随着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发生,加重了对肾脏的损害。长久以来,微量白蛋白尿被公认为是早期DKD的标记物,也是其主要诊断指标。按照ADA推荐,测定尿标本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是筛查和确诊微量白蛋白尿的金指标。但也有不少研究发现,微量白蛋白尿在早期DKD的诊断上有一定的缺陷,不仅体现在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肾脏病变不一致上,同时还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的进展与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没有相关性。另外,白蛋白尿的测定还会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如运动、尿路感染和心力衰竭等。在临床上,正常白蛋白尿的糖尿病肾脏病(normoalbuminuria diabetic kidney disease,NADKD)患者也并不少见。这些都提示微量白蛋白尿可能并不是早期发现DKD的最佳标志物。鉴于此,临床迫切需要识别和发现比微量白蛋白尿更敏感、更特异的能够反映早期肾脏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以尽早诊断DKD。目前DKD的标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血糖控制、严格血压达标和使用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近些年来,随着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SGLT-2)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人们对肾脏在高血糖的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肾脏作为糖尿病发病和治疗的靶器官地位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这导致了抑制SGLT-2的新药物的开发。SGLT-2抑制剂正是通过抑制肾脏对钠和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葡萄糖排泄来防止血糖水平升高。除了降低血糖外,SGLT-2抑制剂还有其他作用,如减轻体重、降低血压、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尿酸(uric acid,UA)的水平。这些作用,不仅有助于T2DM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同时可能间接地预防和改善了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DKD。另外研究显示,抑制SGLT-2还可以产生直接的肾脏保护作用,包括减轻肾小球的超滤过和肾小管细胞的肥大,以及减少葡萄糖对肾小管的毒性作用。一些大型临床研究也表明,SGLT-2抑制剂延缓了 T2DM患者白蛋白尿发生、进展和肾功能下降的速度,降低了肾脏替代治疗或因肾脏疾病死亡的风险,对T2DM患者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关于SGLT-2抑制剂对于早期DKD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因此,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多种血清和尿液的生物标记物在早期DKD中的诊断价值。我们分别选择了与肾小球损伤、肾小管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等四个方面相关的13种生物标记物,期望可以寻找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早期DKD的诊断指标,为早期干预和治疗DKD、降低肾衰的发生风险提供临床数据。第二部分我们选择了一部分T2DM早期DKD患者,使用了第一个在中国上市的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观察了治疗前后,尿白蛋白和第一部分内容中对于早期DKD具有诊断价值的部分标记物的变化,探讨达格列净在T2DM早期DKD患者中的肾脏保护作用。第一部分血清和尿液生物标记物在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1.研究13种生物标记物在T2DM患者不同白蛋白尿期的变化,探讨其与UACR的相关性。2.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判断生物标记物在早期DKD中的诊断价值,试图创立有效的DKD诊断模型。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本部分纳入了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287例(其中男性163例,女性124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分组主要根据UACR值,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normal albuminuria,NA组)144例(UACR≤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microalbuminuria,MA组)94例(30 mg/g<UACR≤300 mg/g)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linic albuminuria,CA组)49例(UACR>300mg/g)。对照组有42例,全部来自我院健康管理中心的正常体检人群。2.研究指标检测收集所有入组对象性别、年龄、身高、体重(weight,W)、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2DM患者需记录病程,收集眼底病变情况。所有入组对象空腹10小时以上,清晨采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Cr)、胱抑素C(cystatin C,CysC)、UA、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采集所有入组对象空腹过夜后清晨第1次中段尿,测定尿白蛋白和Cr,用于计算UACR。同时测定尿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足细胞标记蛋白(podocalyxin,PCX)、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的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beta-glucosaminidase,NAG)、α1 微球蛋白(alpha-1-microglobulin,α1MG)、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等。为了消除尿液浓度的影响,所有以上尿液指标均以尿Cr值作为校正。3.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开展统计描述和分析。应用Shapiro-Wilk法检查研究数据是否为正态性分布,使用均数±标准差代表具有正态性分布的变量,若不符合,应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来表示。组间的比较通过单向方差分析方法(ANOVA)进行统计,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Student检验进行分析;多组间非正态分布的材料比较使用秩和检验。定性的数据资料用构成比来记录,检验方法为χ2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检验生物标记物与UACR的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用于分析各种生物标记物与UACR之间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生物标记物与早期DKD的关系。采用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和特异度等参数,来评价各种生物标记物和联合多种生物标记物的诊断价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NA组、MA组以及CA组的年龄、BMI、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病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FBG、Cr、eGFR、TG、HbA1c 和 13 种生物标记物(尿 Tf、IgG、PCX、NGAL、NAG、α1MG、8-OHdG、TNF-α、IL-18和血CysC、TBIL、UA、NLR)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CA组的尿Tf、IgG、PCX、NAG、α1MG、8-OHdG、IL-18 和血 CysC、UA、NLR 较其它三组明显升高(P<0.05)。CA组的尿NGAL和TNF-α较对照组和NA组明显升高(P<0.05)。CA组的血TBIL较NA组和MA组降低(P<0.05)。MA组的尿Tf、IgG、PCX、NGAL、NAG、α1MG、8-OHdG、TNF-α、IL-18 和血 NLR 较对照组和NA 组明显升高(P<0.05)。NA 组的尿 Tf、PCX、NGAL、NAG、α1MG、IL-18和血TBI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DKD患者的尿Tf、IgG、NGAL和TNF-α与UACR显着相关(P<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Tf、IgG、NGAL和TNF-α与早期DKD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4.在调整相关协变量后,ROC曲线显示尿Tf、IgG、NGAL和TNF-α对T2DM患者早期 DKD 诊断的 AUC 分别为 0.876(95%CI:0.830-0.923)、0.910(95%CI:0.867-0.952)、0.896(95%CI:0.856-0.936)、和 0.813(95%CI:0.756-0.870)(P<0.001),四种标记物联合具有最高的AUC,为0.944(95%CI:0.913-0.975)(P<0.001)。结论1.早期DKD患者的尿Tf、IgG、NGAL和TNF-α与UACR显着相关,可以反映T2DM患者的早期肾脏损害。2.单个标记物的诊断价值方面,尿IgG>NGAL>Tf>TNF-α;尿Tf、IgG、NGAL和TNF-α的联合应用对于T2DM早期DKD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肾脏保护作用探讨目的观察达格列净对T2DM早期DKD患者UACR和其它生物标记物的影响,探讨达格列净对T2DM早期DKD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研究对象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伴早期DKD患者185例,调整降糖方案,达格列净组使用达格列净10mg一天一次,对照组可接受SGLT-2抑制剂以外的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稳定后出院,每4周内分泌科门诊随访一次,记录低血糖事件和其它不良反应,共随访24周。2.指标检测记录入院时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合并症、用药情况、血压、身高、W,计算BMI。隔夜10小时以上抽取静脉血,测定FBG、HbA1c、TC、TG、LDL、Cr、CysC和UA,计算eGFR。收集晨起时中段尿,测定尿白蛋白、Cr、Tf、IgG、NGAL和TNF-α,计算UACR。24周后,再次测量患者血压、W,计算BMI,并重新检测上述指标。为了消除尿液浓度的影响,所有以上尿液指标均以尿Cr值作为校正。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hapiro-Wilk检验方法判断所有计量数据样本分布的正态性,使用均值±标准差来描述正态分布资料,若非正态,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来表示。对于正态数据之间的组间比较,利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法,配对t检验法用于组内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检测非正态数据的组间比较,组内之间的对比采用Wilcoxon检验。用频数(%)来代表计数变量,对于这一部分数据组与组之间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方法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UACR改善与基线变量和治疗前指标之间的关联。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达格列净组和对照组完成随访的各8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使用药物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的SBP、DBP、W、BMI、FBG、HbA1c、TC、TG、LDL、UACR、eGFR 和血 Cr、CysC、UA 以及尿 Tf、IgG、NGAL、TNF-α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与治疗前比较,达格列净组治疗后的SBP、DBP、W、BMI、FBG、HbA1c、TC、TG、LDL、UACR 和血 UA 以及尿 Tf、NGAL、TNF-α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 SBP、DBP、W、BMI、FBG、HbA1c、TC、TG、LDL 和血 UA均明显降低(P<0.05)。3.治疗2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达格列净组的W、BMI、TG、UACR和尿Tf、NGAL、TNF-α均明显降低(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CR的改善与达格列净的治疗和无高脂血症呈显着相关(P<0.05)。5.达格列净组的低血糖、生殖道和泌尿道炎症、消化道症状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es ketoacidosis,DKA)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达格列净治疗可明显降低T2DM伴早期DKD患者UACR和尿Tf、NGAL、TNF-α排泄,提示达格列净对T2DM患者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达格列净降低肾小球的高滤过、改善肾小管功能和减轻体内炎症有关。

杨锦涛[4](2019)在《滤泡辅助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与意义: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失功的关键因素,目前对于其免疫分子机制认识尚不充分,临床上对于ABMR的治疗仍停留在非特异性抑制或清除产生抗体的细胞或阻断已产生的抗体作用层面,靶向性差。滤泡辅助T细胞是一类促进B细胞成熟、形成抗体的CD4细胞。外泌体是一种小囊泡,由细胞装配和释放,参与譬如细胞迁移、抗原提呈、免疫应答、肿瘤侵袭等许多生物学过程。Tfh来源外泌体与B细胞分化以及与ABMR相关性尚无报道。肾移植术后,供者肾小球内皮细胞最先接触到受者免疫细胞,研究两者之间外泌体的传递对于研究移植排斥至关重要。移植肾进入体内后将立即激活受体的先天性免疫,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归巢和并浸润到移植物中。单核/巨噬细胞表面配体能作用于内皮细胞上受体,发挥粘附、促炎功能,因此其可作为一个有效模型,研究肾移植后免疫细胞同供体组织细胞之间外泌体传递。本课题在前期对Tfh细胞在ABMR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分泌的外泌体在ABMR的作用,检测CRAD患者循环CD4+CXCR5+外泌体,分析其与ABMR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离Tfh细胞体外培养后获取Tfh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将其在SEB刺激下与B细胞共培养,分析其对B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不仅为阐明Tfh细胞辅助B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ABMR的预防和监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且以Netrin-1作为一种分子模型来讨论神经分子对单核/巨噬细胞和肾小球内皮细胞信息交流的影响,为理解器官同种异体移植后神经、免疫和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外泌体的传递提供新的见解。CD4+CXCR5+外泌体与肾移植术后ABMR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就诊的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失功(CR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时期术后肾功正常患者做为对照组。2、标本的采集:入组的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收集液标本,ABMR组患者标本均为临床确诊ABMR针对治疗前及时收集血清标本。3、研究对象分组:依据2013年ABMR的Banff标准分两组,包括ABMR及非ABMR组。4、外泌体分离方法:利用聚合物沉淀法提取。5、鉴定外泌体:TEM鉴定外泌体形状和大小;NTA技术鉴定粒径和浓度;Western鉴定分子标志。6、流式检测:使用包被抗CD63抗体磁珠结合外泌体,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XCR5等表面标志:使用Invitrogen公司的Exosome-Human CD63分离/检测试剂,使外泌体和磁珠结合,应用流式检测CD4、CXCR5、CTLA-4、HLA-G,比较ABMR组患者与非ABMR组患者之间CD4+CXCR5+外泌体的差异,分析其与ABMR的相关性。7、收集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肾移植术后的时间等和化验指标。8、数值数据记录为平均值土标准差(x±s)。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使用双侧Wilcoxon秩和检验来比较临床资料。Spearman等级测试相关性和配对t检验比较实验数据。P<0.05设定为具备统计学差异。结果:1、外泌体的基本特点:TEM显示,分离的外泌体呈茶盘型/半球形,具有凹面,粒径50-100nm;NTA结果显示囊泡粒径约100nm;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蛋白表达;CD9、CD81及TSG101这三种标志蛋白在血清分离出的囊泡中均有表达。2、流式细胞仪比较各组受者血清分离的外泌体及其亚型的差异:CRAD组病例血清和移植肾功能正常病例血清CD4+CXCR5+外泌体比例无明显差异。在CRAD组中,CD4+CXCR5+CXCR3-外泌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CRAD患者进一步分为ABMR组和非ABMR组,组间CD4+CXCR5+外泌体比例无显着差异,而ABMR组CD4+CXCR5+CXCR3-外泌体比例显着高于非ABMR组。3、流式检测Tfh细胞来源外泌体上HLA-G和CTLA-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CRAD组中HLA-G和CTLA-4的CD4+CXCR5+外泌体表达没有明显变化。CRAD患者中,ABMR组中CD4+CXCR5+外泌体上CTLA-4水平显着低于非ABMR组,但HLA-G水平差异不明显。结论:肾移植术后ABMR患者血清中CD4+CXCR5+CXCR3-外泌体增加,提示其和ABMR有关。ABMR患者血CD4+CXCR5+外泌体表面CTLA-4水平明显降低。ABMR患者外周血Tfh来源外泌体对B细胞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及分组:同第一部分。2、标本的采集:获取外周血,保存抗凝管中。3、分离PBMC:淋巴细胞分离液获取PBMC。4、分选滤泡辅助T细胞:磁珠法先阴性分选标本CD4细胞;再阳性分选CD4+CXCR5+Tfh。5、培养滤泡辅助T细胞:将Tfh加入含10%去除外泌体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48h。6、分离Tfh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利用聚合物沉淀法提取。7、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泌体中HLA-G和CTLA-4的表达。8、外泌体示踪实验:使用PKH67进行染色,然后加至B细胞培养,验证其是否被吞噬。9、将外泌体加入耗尽Tfh细胞的淋巴细胞培养基共培养48h,流式细胞术测量其中B细胞(CD3-CD19+细胞)和浆细胞(CD3-CD19-CD38+细胞)的比例。并用ELISA检测Ig浓度。结果:1、在ABMR组患者中,Tfh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上的CTLA-4表达降低,但HLA-G与非ABMR组无差异;2、Tfh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被B细胞吞噬;3、ABMR患者Tfh来源外泌体刺激B细胞分化、扩增,相对于非ABMR组,B细胞和浆细胞的比例分别增加87.52%和110.2%;4、ABMR患者中Tfh来源外泌体刺激IgG和IgA产生,但对IgM产生没有显着影响。结论:1、Tfh来源外泌体可以被B细胞吞噬;2、ABMR患者Tfh来源外泌体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并且能够增加IgG、IgA抗体生成;3、ABMR组患者Tfh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上的CTLA-4表达降低,但HLA-G的表达与非ABMR组无差异,推测外泌体可能是CTLA-4发挥免疫抑制效应的重要载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靶向递送HLA-G至内皮细胞方法:1、获取志愿者PBMC,分选单核/巨噬细胞;2、与丝裂霉素C处理过的肾小球内皮细胞以及来自相同志愿者的淋巴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3、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单核/巨噬细胞,分组加入Netrin-1及外泌体抑制剂GW4869,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巨噬细胞的表型及HLA-G蛋白的表达;4、MLC48小时后,从单核/巨噬细胞中除去刺激因子,然后将细胞加入到室的上部,并且预先在室的下部放进肾小球内皮细胞。培养48h后获取下部内皮细胞;5、流式检测内皮细胞表面HLA-G及其受体、黏附分子水平;6、聚合物沉淀法试剂盒分离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示踪实验检测是否被内皮细胞吞噬;7、外泌体同内皮细胞共培养,流式检测HLA-G蛋白水平。结果:Netrin-1促进了单核/巨噬细胞的表型转化和HLA-G的表达,神经突起导向因子Netrin-1刺激的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的递送促进内皮细胞中HLA-G及其受体的表达,单核/巨噬细胞在Netrin-1刺激后外泌体HLA-G表达的显着增强;使用抗体密封外泌体上的HLA-G,可以显着抑制Netrin-1组中内皮细胞的HLA-G的表达。神经突起导向因子Netrin-1促进单核/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HLA-G靶向递送至内皮细胞。Netrin-1刺激的单核/巨噬细胞抑制内皮细胞中促炎分子表达。结论:1、MLC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向M1极化,增强其HLA-G表达,神经突起导向因子Netrin-1能部分逆转这种极化,进一步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HLA-G表达;2、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靶向递送HLA-G至进内皮细胞,神经突起导向因子Netrin-1能促进这种传递方式。

朱彬[5](2019)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筛查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血压被证实是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临床症状之一。其中,系统性血管炎(SV)已被证实是顽固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其临床表现千差万别且缺乏特异性诊断及病情评估的生物标记物。因此,临床诊断、区别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以及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非常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SV的住院患者,深度解析SV及其亚组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SV的认识。并进一步研究SV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高迁率组蛋白B1(HMGB1)、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及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分析RDW、HMGB1、LAMP-2及其自身抗体其与SV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评判其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87例SV住院患者病历进行总结,其中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170例、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患者73例、大动脉炎(TA)患者44例,记录SV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SV及各亚组的临床特点。第二部分:根据SV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SV及其亚组中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明确诊断为SV的患者86例,同期收集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46例和健康对照(HC)者86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测定血清HMGB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IL-8和IL-23的水平。观察SV及其亚组间血清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第四部分: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各组间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观察各组间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的表达差异。分析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进一步评估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对于高血压人群中SV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第一部分:SV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以30-40岁和51-60岁年龄段最为常见,男女比例约为1:1。SV亚组中,AAV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5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1;PAN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6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男性略多于女性;TA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下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2.2。此外,SV患者以肾脏受累、高血压和发热为最常见首发临床症状。SV亚组中,AAV患者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肾脏受累、肺脏受累和高血压;PAN、TA患者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发热和头痛。SV患者病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脏受累,其次为高血压。SV亚组中,AAV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肺脏受累、高血压最为常见;PAN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高血压、头痛最为常见;TA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高血压、头痛、发热最为常见。进一步把合并高血压的SV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Ⅰ-Ⅲ级,结果显示AAV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以Ⅰ-Ⅱ级为主;PAN和T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以Ⅱ-Ⅲ级为主。在SV亚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肌酐(Scr)在AAV患者中的水平显着高于PAN和TA患者;而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在AAV患者中的水平显着低于PAN和TA患者。第二部分:SV活动期患者RDW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和HC。此外,SV肾损伤患者RDW水平显着高于非肾损伤患者和HC。相关分析表明,RDW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期评分(BVAS)、Hs-CRP、ESR、Scr和WBC呈显着正相关,与HB呈显着负相关。RDW是SV活动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SV患者中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EH和HC组;EH和HC两组之间血清HMGB1水平没有显着差异。SV活动期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且与Hs-CRP和BAVS呈显着正相关。SV肾损伤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非肾损伤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评估HMGB1与相关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HMGB1水平与IL-8和IL-23无显着相关。亚组分析显示,PAN患者中血清HMGB1显着高于AAV和TA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MGB1是S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四部分:与EH和HC组相比较,SV患者中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显着升高。SV活动期患者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和HC,且与BAVS和Hs-CRP呈显着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为SV及活动期发生的危险因素。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S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5%和95.7%。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SV活动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4%和81.3%。结论:第一部分:SV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以30-40岁和51-60岁年龄段最为常见。SV亚组中,AAV患者主要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为主,PAN患者主要以31-60岁的中青年人群为主,TA患者主要以40岁以下女性青年人群为主。SV患者以肾损受累最为常见,尤其AAV患者。SV患者合并高血压也较为常见,尤其PAN和TA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高血压。部分SV患者中,尤其是PAN和TA患者起病时炎症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血管病变情况可能并不呈正比。此外,与PAN和TA患者相比,AAV患者更易发生贫血。第二部分:RDW水平在SV患者中是显着增高的,且可反应SV的疾病活动程度及肾脏受累情况。此外,高RDW水平可能是SV疾病活动期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三部分:SV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EH和HC组,且可反映SV的活动期、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此外,PAN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AAV和TA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HMGB1可成为SV的一个潜在生物标记物,为SV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高血压人群中SV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尤其是在PAN中。第四部分: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较之EH和HC组是显着增高的,并且可以反映SV活动期的严重程度。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为新型生物标记物对于SV的诊断及活动期评估以及高血压人群中SV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贾倩[6](2019)在《β2-MG与ADA联合检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多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导致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性疾病。原发性EBV感染多呈隐性感染,有临床表现者近50%表现为IM。I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一致认为免疫病理损伤与其密切相关。35岁是我国儿童EBV感染的高峰年龄,感染率高达90%。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眼睑水肿、肝脾肿大、皮疹、肝功能损害、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及首发症状的多样性,而易被误诊。由于儿童的自身发育特征特别是婴幼儿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一些常规的实验方法对于诊断儿童IM存在一定局限性,有些实验需要特殊设备,费用较为昂贵,不易普遍开展,尤其是广大基层医院,且目前又没有新的检测方法出现。β2-微球蛋白(Bata2-microglobulin,β2-MG)是细胞表面人类淋巴细胞抗原(HLA)的β链(轻链)部分,与免疫球蛋白稳定区的结构相似。血清β2-MG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的有核细胞内,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β2-MG在一些淋巴增殖性疾病中明显增高。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是一种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代谢酶类,参与细胞免疫,是T淋巴细胞活力的标志物。鉴于IM患儿多表现为B淋巴细胞的增殖,T淋巴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因此本研究拟探索新的检测指标为目的,检测血清中与淋巴细胞相关的β2-MG与ADA在IM患儿中的表达水平,辅助诊断儿童IM,以探讨β2-MG与ADA联合检测对儿童IM临床诊断的价值,同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β2-MG与ADA在普通生化分析仪均能检测,且结果稳定,重复性好,敏感性高,方法简便快速,且价格低廉,具有在一般的实验室均可开展的优势。方法:1研究对象病例来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内科,分3组:(1)IM组:明确诊断为IM的患儿80例,其中男性患儿44名,女性患儿36名,年龄6个月13岁,平均4.61±3.40岁;(2)非IM组:首诊症状与IM相似,诊断为非IM的住院患儿120例,其中男性患儿61名,女性患儿59名,年龄3个月14岁,平均4.26±3.51岁(其中包括最终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30名及病毒感染患儿68名);(3)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儿童40例,其中男性20名,女性20名,年龄6个月12岁,平均4.55±4.20岁。各组间性别、年龄均无显着差异。所有入选者均签署医院科研伦理和知情同意书。2检测内容收集所有受试儿童每人2份血液样本,分别进行以下项目的检测:2.1分离血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β2-MG的含量,采用胶体金增强免疫法测定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的含量,采用酶法测定ADA活性,采用速率法测定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和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的活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BV特异性抗体,包括EBV衣壳抗体Ig M(VCA-Ig M)、EBV早期抗体Ig G(EA-Ig G)和EBV核心抗体(EBNA-Ig G)、EBV衣壳抗体Ig G(VCA-Ig G)及抗体亲和力。2.2全血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LYM);采用涂片分类法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2.3检测指标在各组间进行对比,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β2-MG与ADA联合检测对IM的临床诊断价值。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用SNK-q检验,方差不齐用Dunnett-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β2-MG与ADA联合检测对IM的诊断效能,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研究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IM组的β2-MG、Cys C的含量;ADA、AST及ALT的活性;WBC、LYM及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着高于非IM组及健康对照组IM组:β2-MG的含量为4.30±1.05 mg/L,Cys C含量为0.96±0.22mg/L,ADA的活性为55.19±18.97 U/L,AST活性为64.68±26.37 U/L,ALT活性为69.09±23.82 U/L,WBC为14.38±7.01(×109),LYM为10.31±6.14(×109),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为10.37±8.55(%)(其中大于10%的有32例,最低为2%,最高为40%);非IM组:β2-MG的含量为2.40±0.99 mg/L,Cys C含量为0.85±0.21mg/L,ADA的活性为29.68±15.43 U/L,AST活性为33.61±18.43 U/L,ALT活性为22.90±13.16 U/L,WBC为9.47±4.14(×109),LYM为4.30±2.26(×109),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为5.15±4.39(%);健康对照组:β2-MG的含量为1.60±0.51 mg/L,Cys C含量为0.85±0.11mg/L,ADA的活性为16.81±3.27 U/L,AST活性为21.95±4.94 U/L,ALT活性为11.0±4.24 U/L,WBC为6.21±1.27(×109),LYM为2.73±0.85(×109),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为0.78±0.73(%)。IM组的β2-MG和Cys C的含量,ADA、AST及ALT的活性,WBC、LYM及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着高于非IM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非IM组β2-MG的含量,ADA、AST及ALT的活性,WBC、LYM及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Cys C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M组抗VCA-Ig M阳性患儿与抗VCA-Ig M阴性患儿的β2-MG、ADA水平无显着差别80例IM患儿抗VCA-Ig M阳性23例;抗EA-Ig G阳性44例;抗VCA-Ig G 80例均为阳性,且均为低亲和力抗体。抗VCA-Ig M是IM患儿处于EBV感染早期特异性抗体,根据抗VCA-Ig M结果将80例IM患儿分为抗VCA-Ig M阳性患儿23例,抗VCA-Ig M阴性患儿57例,抗VCA-Ig M阳性患儿的β2-MG的含量为4.34±1.14 mg/L,ADA活性为56.78±19.24 U/L;抗VCA-Ig M阴性患儿的β2-MG的含量水平为3.96±1.00mg/L,ADA活性为54.55±18.99 U/L。两组β2-MG、AD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β2-MG及ADA与淋巴细胞计数及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均不相关β2-MG、ADA与LYM相关性分别为r=0.157,P>0.05;r=0.092,P>0.05。β2-MG、ADA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关性分别为r=0.034,P>0.05;r=0.111,P>0.05。β2-MG及ADA与淋巴细胞计数及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相关程度弱,基本无相关。4.IM患儿肝损害组ADA活性高于IM患儿肝功正常组;IM患儿肝功正常组ADA活性明显高于非IM组及健康对照组80例IM患儿中存在肝损害的有52例,占所有IM患儿的65%。肝损害患儿的ADA活性为59.0±18.86 U/L,高于肝功正常患儿ADA活性49.04±14.2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M患儿肝功正常组ADA活性显着高于非IM组ADA活性29.68±15.43 U/L及健康对照组ADA活性16.81±3.27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IM组β2-MG及ADA水平高于肺炎支原体组和病毒组IM组中β2-MG含量为4.30±1.05 mg/L,ADA活性为55.19±18.97 U/L;肺炎支原体组β2-MG含量为2.33±1.02 mg/L,ADA活性为27.69±11.68U/L;病毒组β2-MG含量为2.40±0.93 mg/L,ADA活性为29.54±17.76 U/L。IM组β2-MG含量、ADA活性均显着高于肺炎支原体组、病毒组(乙型流感病毒、柯萨奇A1、B7、副流感病毒、埃可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ROC曲线分析β2-MG与ADA联合检测对诊断儿童IM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β2-MG诊断I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灵敏度为88.8%,特异度为83.3%,约登指数为0.721;ADA诊断I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灵敏度为82.5%,特异度为83.3%,约登指数为0.658;β2-MG与ADA联合检测诊断I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84.2%,约登指数为0.742。β2-MG、ADA以及β2-MG与ADA联合检测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对AST、ALT、WBC、LYM、Cys C及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的检测;β2-MG与ADA联合检测准确性更高,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β2-MG和ADA,最佳Cutoff值β2-MG为3.05 mg/L,ADA为39.50 U/L。结论:1.血清β2-MG、ADA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AST、ALT、WBC、LYM、Cys C及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且两者联合检测优于单项,对于辅助诊断儿童IM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2.肝损害可能不是IM患儿血清ADA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但肝损害可增强ADA活性升高程度。IM患儿β2-MG、ADA水平与淋巴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基本不相关。3.β2-MG与ADA对于辅助鉴别诊断IM、肺炎支原体感染及一些其他病毒感染,有一些参考价值。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王涛[8](2018)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分期的关系,同时研究血清suPAR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等临床指标的关系,为早期DKD提供新的血液生物学标记物,为DKD的诊断、干预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收集了 106例2型DM患者和33例对照者,依据Mogensen标准,将DKD分为5期。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采集受试者空腹血样和尿标本进行包括生化在内的检测。使用ELISA法测定血清suPAR。结果:所有受试者血清suPAR浓度平均为595.10±436.99 pg/ml,其中位数为450.17 pg/ml,P25为351.83 pg/ml,P75为 711.50 pg/ml,范围为 130.17~3496.83 pg/ml。不同性别组间(P>0.05)和不同BMI组间(P>0.05)的suPAR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是与年龄(P<0.05)及DM的病程(P=0.001)相关。随着DKD的进展,从DKD Ⅱ期开始,血清suPAR水平开始有逐渐升高,到DKD Ⅲ期以后,与对照组和单纯DM组的受试者相比,受试者的血清suPAR水平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受试者血清suPAR的水平与是否患有高血压病有关(P<0.01),但是与高血压的病程无相关性(P>0.05)。同时与合并冠心病(P>0.05)、脂肪肝(P>0.05)无关,但是与合并脑梗塞(P<0.01)和动脉粥样硬化(P<0.01)有关。既往使用胰岛素(P<0.01)、胰岛素促泌剂(P<0.01)、二甲双胍(P<0.01)的受试者,其血清suPAR水平较未使用者有明显差异;而使用阿卡波糖(P>0.05)、ARB/ACEI类降压药(P>0.05)、钙离子拮抗剂(P>0.05)、β受体阻滞剂(P>0.05)以及他汀类药物(P>0.05)者,其血清suPAR水平较未使用者则无区别。受试者血清suPAR水平与收缩压(r=0.277)有相关性,而与舒张压(r=0.141)和心率(r=0.031)无相关性。血常规指标的分析中,suPAR与红细胞(r=-0.611)、血红蛋白(r=-0.588)、淋巴细胞(r=-0.38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r=0.527)相关;与白细胞(r=-0.162)、中性粒细胞(r=0.081)、单核细胞(r=-0.17)、嗜酸性粒细胞(r=-0.077)、嗜碱性细胞(r=-0.175)、血小板(r=-0.07)无关。尿检指标的分析中,suPAR与尿微量白蛋白(r=0.679)、尿肌酐(r=0.316)、UACR(r=0.338)、24 小时尿蛋白定量(r=0.394)、尿液比重(r=-0.400)相关;而与尿pH(r=-0.138)、尿NAG酶(r=0.192)无关。在尿常规定量指标的分析中,suPAR与尿蛋白(r=0.731)、隐血(r=0.277)相关,而与尿白细胞(r=0.075)、尿糖(r=-0.135)、尿酮体(r=-0.191)均无相关性。在血生化常规指标的分析中,suPAR与总胆红素(r=-0.390)、直接胆红素(r=-0.407)、间接胆红素(r=-0.37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32)、视黄醇结合蛋白(r=0.570)、肌酐(r=0.663)、尿素(r=0.309)、尿酸(r=0.243)、eGFR(r=-0.646)有相关性;而与甘油三酯(r=-0.133)、总胆固醇(r=-0.05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61)、血糖(r=0.133)、白蛋白(r=0.176)、球蛋白(r=-0.040)、空腹胰岛素(r=-0.038)、空腹C肽(r=-0.136)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其他临床危险因素后,血清suPAR水平与UACR(β=0.874)、尿微量白蛋白(β=0.868)、血清肌酐(β=1.147)水平呈正相关,与eGFR(β=-3.614)和血红蛋白(β=-2.840)水平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suPAR诊断早期DKD的最佳切点值为499.33 pg/ml,相应的AUC为0.763(95%CI 0.663-0.863),尤登指数为 0.497,敏感性为 54.7%,特异性为 95%。结论:血清suPAR水平与DKD早期独立相关,并与后续分期关联。血清suPAR可能是诊断早期和监测DKD的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邹春鹏[9](2017)在《CTLA-4-Ig在超声微泡促进下穿透肾小球滤过膜保护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一种严重且危害性较大的慢性并发症,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及蛋白尿是本病的特点。有报道称中国20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达9.7%,其中30%70%的患者可能发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N)。DN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由遗传易感性及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许多学者针对DN的诊治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但尚有很多问题不能完全阐明,因此在DN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十分有限。近些年研究发现,足细胞损伤和凋亡与蛋白尿有直接关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Immunoglobulin,CTLA-4-Ig)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常用于免疫系统疾病,最新的基础研究表明,CTLA-4-Ig可将足细胞作为靶目标进行干预,从而减少足细胞损伤,以达到治疗DN的目的。本研究中,第一步,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干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造模组共三组,每组15只,检测CTLA-4-Ig对糖尿病大鼠血生化指标、肾血流动力学、肾实质弹性、肾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第二步,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干预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共三组,每组15只,在第一步检测内容基础之上,检测肾实质组织中CD31、CD34、podocin、nephrin、B7-1的表达情况。第三步,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干预糖尿病肾病组,CTLA-4-Ig干预糖尿病肾病组,超声微泡干预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共五组,每组15只,检测内容同第二步。第一部分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目的:探讨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被随机分为CTLA-4-Ig组和糖尿病造模组,前者给予0.5mg·kg-1·w-1CTLA-4-Ig干预8-10周,直至糖尿病造模组全部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糖尿病造模组全部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后,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主干血流参数,超声弹性成像检测肾实质弹性,HE染色检测肾组织损伤,透射电镜检测足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糖尿病造模组和CTLA-4-Ig组的空腹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CTLA-4-Ig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均低于糖尿病造模组(P<0.05)。各组间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平均流速差有显着差异,糖尿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间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加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有显着差异,糖尿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间的肾弹性评分有显着差异,糖尿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肾组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糖尿病造模组和CTLA-4-Ig组都存在肾实质结构改变,糖尿病造模组较CTLA-4-Ig组严重。结论:CTLA-4-Ig能够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的肾脏功能损害,抑制肾动脉主干血流阻力增加和流速降低,抑制肾实质硬度增加,抑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抑制足细胞减少。CTLA-4-Ig可明显延缓2型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损害,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第二部分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目的:探讨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构建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被随机分为CTLA-4-Ig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前者给予0.5mg·kg-1·w-1CTLA-4-Ig干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CTLA-4-Ig干预8周后,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主干血流参数,超声弹性成像检测肾实质弹性,HE染色检测肾组织损伤,透射电镜检测足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肾实质组织中CD31、CD34、podocin、nephrin、B7-1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和CTLA-4-Ig组的空腹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CTLA-4-Ig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均低于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各组间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平均流速差有显着差异,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间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加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有显着差异,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间的肾弹性评分有显着差异,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肾组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和CTLA-4-Ig组都存在肾实质结构改变,糖尿病肾病造模组较CTLA-4-Ig组严重。CTLA-4-Ig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大鼠肾脏实质的CD31和CD34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都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组>空白对照组(P<0.05)。podocin和nephrin两种蛋白表达情况在三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B7-1蛋白表达情况在三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结论:CTLA-4-Ig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功能,降低肾动脉主干血流阻力,提高肾动脉主干血流流速,降低肾实质硬度,抑制足细胞减少。CTLA-4-Ig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CD31、CD34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增加podocin、nephrin的表达,降低B7-1的表达。CTLA-4-Ig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损害,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第三部分CTLA-4-Ig结合超声微泡辐照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探讨CTLA-4-Ig在超声微泡辐照下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构建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被随机分为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给予0.5mg·kg-1w-1CTLA-4-Ig+1ml·kg-1w-1超声微泡同步干预,同时超声辐照经静脉注射的超声微泡,CTLA-4-Ig组给予0.5mg·kg-1·w-1 CTLA-4-Ig干预,超声微泡组辐照给予1ml·kg-1·w-1超声微泡干预,同时超声辐照经静脉注射的超声微泡,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干预8周后,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主干血流参数,超声弹性成像检测肾实质弹性,HE染色检测肾组织损伤,透射电镜检测足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肾实质组织中CD31、CD34、podocin、nephrin、B7-1的表达情况。结果:空腹血糖,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四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肥大指数这三项指标,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和CTLA-4-Ig组(P<0.05),且后三组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CTLA-4-Ig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对照组。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平均流速这三项指标,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和CTLA-4-Ig组(P<0.05),且后三组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P<0.05);肾动脉主干血流收缩期加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这三项指标,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且均高于于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和CTLA-4-Ig组(P<0.05),且后三组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CTLA-4-Ig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对照组(P<0.05)。各组弹性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干预组<超声微泡辐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肾组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和超声微泡辐照组改变较明显,CTLA-4-Ig组和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改变轻于糖尿病肾病造模组和超声微泡辐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和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肾脏实质的CD31和CD34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odocin和nephrin两种蛋白表达情况在五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超声微泡辐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无明显差异(P>0.05)。B7-1蛋白表达情况在五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正常对照组<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组<CTLA-4-Ig组<超声微泡辐照组、糖尿病肾病造模组(P<0.05),超声微泡辐照组和糖尿病肾病造模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单纯CTLA-4-Ig和CTLA-4-Ig+超声微泡辐照均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功能,降低肾动脉主干血流阻力,提高肾动脉主干血流流速,降低肾实质硬度,抑制足细胞减少,可明显增加podocin、nephrin的表达,降低B7-1的表达。且CTLA-4-Ig+超声微泡辐照明显好于单纯CTLA-4-Ig。但两种方法对肾实质组织中CD31、CD34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CTLA-4-Ig通过保护足细胞达到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目的,超声微泡辐照有助于CTLA-4-Ig穿过肾小球基底膜达到足细胞,CTLA-4-Ig联合超声微泡辐照在对糖尿病肾病治疗方面明显好于单纯应用CTLA-4-Ig。

梁馨苓,史伟,刘双信,梁永正[10](2000)在《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尿单核细胞计数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手段判断肾炎细胞增生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7 例肾性血尿患者尿巨噬细胞计数及尿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比值,并与肾活检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7 例肾性血尿患者经肾活检分为不同类型的增生性肾炎组(19 例) 和非增生性肾炎组(8 例),发现尿巨噬细胞计数在增生性肾炎组明显高于非增生性肾炎组( P< 0-001),并且尿巨噬细胞计数随着肾炎增生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P<0-05);同时观察到增生明显的血尿患者,尿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非增生性肾炎组尿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比值无明显改变。结论 尿巨噬细胞计数及尿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肾炎细胞增生程度和肾性血尿预后的一种非创伤性诊断指标。

二、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尿液CD163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处理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CD163 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讨论
        1 IgAV发病机制
        2 IgAV与一般临床资料
        3 IgAV与胃肠道症状
        4 IgAV与紫疲性肾炎
        5 IgAV与皮疹复发
        6 IgAV与肾脏病理活检
        7 IgAV的预后
第二部分 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对照组/IgAV组
        2 临床表现类型
        3 胃肠道症状
        4 紫癜性肾炎
        5 皮疹复发
    讨论
结论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IgA血管炎与胃肠道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策略探讨和达格列净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血清和尿液生物标记物在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肾脏保护作用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4)滤泡辅助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D4+CXCR5+外泌体与肾移植术后ABMR的相关性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BMR患者外周血Tfh来源外泌体对B细胞的影响
    一、前言
    二、材料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靶向递送HLA-G至内皮细胞
    一、前言
    二、材料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外泌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
        1.3 相关定义或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RDW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和检测
        1.3 相关定义或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HMGB1与系统性血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事宜
        1.3 主要仪器与实验材料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定义或标准
        1.6 HMGB1与SV关系的Meta分析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及其联合诊断价值评估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事宜
        1.3 主要仪器与实验材料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定义或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标记物在系统性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β2-MG与ADA联合检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8)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件
致谢

(9)CTLA-4-Ig在超声微泡促进下穿透肾小球滤过膜保护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TLA4Ig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TLA4Ig结合超声微泡辐照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因素及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10)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指标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肾小球疾病中尿巨噬细胞计算 (CD14细胞/ml尿) 及尿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比值
    2.2 IgA肾病中增生程度与尿巨噬细胞计数比较
3 讨论

四、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液CD163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临床意义[D]. 夏衣热·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胡锡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3]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策略探讨和达格列净的干预研究[D]. 张德园. 山东大学, 2020(10)
  • [4]滤泡辅助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锦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5]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D]. 朱彬.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6]β2-MG与ADA联合检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价值研究[D]. 贾倩.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8]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D]. 王涛.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9]CTLA-4-Ig在超声微泡促进下穿透肾小球滤过膜保护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的研究[D]. 邹春鹏. 苏州大学, 2017(04)
  • [10]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 梁馨苓,史伟,刘双信,梁永正. 广东医学, 2000(01)

标签:;  ;  ;  ;  ;  

尿单核细胞计数在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