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角度对工业化概念的再认识_人力资本论文

从发展角度对工业化概念的再认识_人力资本论文

从发展的角度重新理解工业化的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4-0023-06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它似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同义语。但以往工业化概念和对各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研究更多地局限在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强调制造业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这一数量的变化。现代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两部门界限,在过去工业化研究中仅作为接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部门的服务业,现在已经担当起增加制成品附加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的重要职能,农业在一国工业化进程中也已经不再是消极地为经济转移剩余劳动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的现代关系以及现代化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全新概念。

一、工业化概念的沿革

工业化概念的实质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选择的发展方式或发展战略。早期工业化概念强调的是各国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专业化生产,取得收益,以带动本国经济增长。由此推论,发展中国家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当然它们也有大量的自然资源,但劳动力剩余的比较优势是突出的。在这一条件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形成初级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获取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是实现工业化最实际的选择。这一观点极端的论述认为,即使是单一农产品的生产专业化,也可以导致生产率的快速上升和资本积累,而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上的出口可以成为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这一观点还以丹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工业化成功的先例加以说明。但这一观点忽略了这些国家实现发展后,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特别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的巨大变化。正是基于这一点,对工业化的研究转入对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的内部经济原因研究,创建传统工业化理论。

1.农业和工业两部门结构变化理论。

这一理论被称为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是工业化结构理论的最初形式。二元经济强调经济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资本主义领域(工业)和传统糊口型领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领域不断扩大,传统糊口型领域逐渐收缩,当二元性消失时,发展得以实现。该理论的核心是,工业化始于工业需求的自发扩张。扩张的动能在于,农业劳动力的低生产率(假性失业)和劳动力的供应充分弹性(无限的)。农业向工业提供过量的劳动力(注:这里的劳动力是指同质的和非熟练的劳动力。),工业劳动力的工资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由此,压低了工业劳动力成本。工业领域较高的需求、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成本带来较高的利润,利润又重新投入工业形成资本。由此反复,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完全转移出来,边际产出在工业和农业两个领域相等。

对二元经济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假定条件——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假性失业)。“如果农业生产率为零,则通过修筑道路可以使生产为正,经济可用这些人从农业转向修筑道路而获益并得到增长”。[1](P202)由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二元经济理论只是解释19 世纪英国发展的理论。[1](P202)

二元经济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领域会带来经济发展。不过,该理论对于实现发展和消除二元性方面提出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强调工业化是工业领域的现代化和发展;二是工业化要注重传统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和发展。后者为现代工业化理论提供了研究思路。

2.工业领域产业关联理论。

工业化不仅仅是理论的抽象,而且是现实经济的体现。富国大部分是工业国家,穷国则不是。探索穷国内部工业及工业结构问题构成工业领域产业关联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集中在对“主导部门”的研究。

对于主导部门有不同的解释,但可归纳为三个特点:一是自身有很高的增长率;二是同其他经济部门有很强的关联性;三是能带动其他经济部门高增长。主导部门通常是指几个部门,而且在工业增长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主导部门也是不同的。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纺织业曾在英国经济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美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则依赖铁路的发展;采用现代加工技术的原料和食品工业,以及采用蒸汽锯生产的木材工业曾是瑞典工业化初期的主导部门;而1873年丹麦发展的肉类和乳制品的生产推动了该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工业化历程中,从棉纺织工业,到由以铁路和军用品为基础的重工业综合体系,再到木材、纸浆、乳制品,最后是各种消费品制造业都充当过主导部门。显然,工业化进程中“各部门的发展并没有一定顺序,也没有哪一部门有奇异的魔力”。[2](P58)而这些曾在历史上被认为是经济发展推进器的主导部门现在已被“电子元件、简易机床、在淡季向国外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所替代。[1](P237)当今半导体芯片、 数控机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绿色食品正在逐步成为新的主导部门。

主导部门是产业链中的部门,是在同产业各部门的联系中产生的。这种联系分为“后向关联”(一个工业部门与它的供应者的关系)和“前向关联”(一个工业部门与消费它的产品购买者的关系)。选择产业链中何种产业作为主导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关键。一种选择是,发展中国家受到本国产业关联度较弱的影响,最佳战略选择是优先发展或把资金集中投放到那些有着强关联效应的产业上。这些产业应该是处于社会生产链条中间位置的那些产业。产出是其他产业的投入(前向关联),投入是其他产业的产出(后向关联),从而由强动力部门推动弱动力部门增长。另一种选择是,依赖于产业部门自身的关联性,采取政府计划、协调和鼓励,选择几项互补性产业同时投资,以扩大经济产出规模。第一种战略实际选择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关键性、大型的工业项目上;第二种战略实际选择的是具有不可分性和强烈外部性的社会公共项目投资。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要选择同一主导部门。“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有特征。因此,奴隶式地坚持已建立的平均发展模式(或当一个国家偏离这些模式时就忧心忡忡)是不明智的。……值得再次说明,巨型的水电站、钢厂或自动化炼油厂(虽是漂亮和动人的象征)却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或充分条件”。[1](P207 )工业化本身并不具有惟一的选择性。

3.梯度发展工业化理论。

梯度发展工业化模式是针对战后东亚地区经济成功发展而提出的工业化模式,称为雁行模式。该模式强调经济发展中不同产业的相互替代,递进式地推动经济增长。这一模式首先产生于对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的描述,后来发展到一国内不同产业的产业结构内在变动,即不同产业的兴衰变化过程。再进一步发展成研究一国到另一国的产业转移,即国际性的产业结构变化。而这一变化是与各国比较优势结构(生产成本、要素禀赋、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相对应的。一方面,“雁行形态”论述了后起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路径:(1)采取梯度发展方式,通过产业发展层次和替代,形成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2)抓住先进国家产业转移时机,运用比较优势, 参与国际分工;(3)利用后发优势,吸取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的发展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雁行形态”又成为已实现工业化国家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理论。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强调以“雁行形态”构建亚洲国家结构。即以日本为领头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国际上通常称“四小龙”为新兴经济群)跟随其后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其他国家则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用“雁行形态”固化或静态化亚洲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以限制后起发展中国家运用后发优势加速发展。但日本学者忽视了日本经济本身就是利用“后发优势”,不拘泥现实国际经济分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起发展中国家只要勇于创新,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把握发展时机,实现发展目标是可能的。

二、发展实践造就工业化新概念

传统工业化理论大多侧重于农业和工业,以及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由此,工业化实际被等同于工业发展。这似乎十分符合逻辑。但忽略了现代经济发展受科学技术影响和经济中科学技术含量增加的现实。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工业化已经不完全是简单的工业部门发展的概念。

1.服务业成为现代工业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服务业其学名为第三产业。最初是由费希尔提出来的。费希尔发现依据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比率经济可以分为第一、二、三产业。[1 ](P194)克拉克用统计数据计算各部门劳动投入和总产出支持了费希尔的理论。三次产业部门内部总产出的细划构建了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用数量表现产业部门关系。它使发展中国家可以量化自身的发展进程,而且在判断自身发展进程并进行比较时,无需再精心制作和改进一张投入—产出表,只需寻求与本国类似的或发展程度稍微先进国家的表格作为参考。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投入—产出表所表现的不同之处在于:(1)发展中国家投入—产出表显示的是一个经济结构松散的经济状况。行业间的交易趋于很小或全无,产出大部分变为最终需求。农业部门和与农业有关的行业构成了经济产出的主体。(2 )发达国家投入一产出表表现出行业间交易已变得较为复杂和数量上相对较大,产业构成转向加工和服务业,并有新的部门进入经济结构(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投入—产出表请参见金德尔伯格《经济发展》一书第195-196页的两张表。)。发达国家投入—产出表显示的经济结构应该是发展中国家未来需要实现的结构。发达国家投入—产出表反映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表明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已经不仅仅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而是与制造业相辅相成的重要产业。

我们知道,发展的过程标志着分工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服务业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生产复杂化的加强。服务业产品意味着在出售一件有形产品的同时出售一系列补充性服务,促使新职业的形成。服务业伴随工业化成长和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部门。它开始由商业、交通运输,发展到金融、保险进而扩展到会计、信息、咨询、广告等等方面,从保证制造品的交换和流通,并进而成为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经济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现代服务业在一国工业化进程中已不仅仅是充当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而是成为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部门。

即使将现代工业化限定在提升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水平上,它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业,以及早前时期东南亚新兴经济群实现工业化时制造业的含义也有很大不同。制造业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了。比如,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普通机床被数控机床替代;信息业的发展又使计算机生产与信息服务结为一体。现代生产已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产品,而是将开发大量系列服务与提供物质产品紧密联系在一起。制造业已不仅是一个生产概念,服务业也深深地渗入其中。服务业创造出的新的网络化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给传统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元素,确立了规模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础。而服务业自身传统经营方式的改造,如餐饮业、零售商业等等更多地以特许连锁方式经营,又使服务业更符合现代规模经济的发展趋势。而更具现代意义的智能型服务业的产生、发展和扩大,“服务业已不仅是一种产品,人们更多地把它定义为服务提供者与服务需求者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种人格化的、或因人而异的、尽可能适合顾客需求的服务”。[3](P197 )现代服务业带动了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力资本成为实现现代工业化的基础。

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意味着劳动力可能分为熟练和非熟练两种,这时作为资本的劳动力就不是同质的而是具有异质性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产生于人们无法用传统生产要素解释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人们广泛地观察到,国民产出的增长快于土地、人时、物质的可再生产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投资或许是对这种差异的主要解释”。[4 ](P34)人力资本强调对人的投资,即教育程度、 健康状况和创业经历及经验投资。这里资本的同质性假定受到挑战,因为它不符合经济增长的动态化。“资本积聚无论是根据要素成本还是根据它的许多部分终生提供服务的贴现值,经济增长动态总是随着报酬率差异造成的资本不等量起伏的”。资本同质性使“经济增长的基本部分之一就被这种资本积聚掩盖起来”。[4](P35)

人力资本理论对资本同质性的否定以及它所建立起的资本异质性概念,使经济增长不仅是物质资本的函数,同时也是知识积累、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函数。人力资本具有的外部性又扩大了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注:因为知识本身具有外部性,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本应该同样具有外部性。除非知识形成技术并构成专利技术,掌握知识的人被部门或单位所有,不可流动,才能导致知识的不外溢。)。比如,制造商和软件生产者的专业化分工加速了信息工业的发展。再如,咨询业的发展,咨询公司建立的客户与市场的关系资料,利用信息从事经营的方式,促使他们充分利用新近发展的世界电讯网络和遥控技术,同时,又促进世界信息行业的发展。

在当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突现。1948—1986年美国增加值每年增长2.93%。资本投入每年增长3.35%,劳动投入每年增长2.20%。投入对增长贡献,资本投入每年贡献0.65%,劳动投入每年贡献1.79%,生产率每年贡献0.50%。三者分别占产出增长的22%、61%和17%。劳动投入贡献的2/5以上归因于劳动质量或在工作小时的不同类型之间的替代。资本存量不同类型之间的替代或资本质量占资本投入贡献的15%多一点(注:不同类型替代指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参见乔根森《生产率第1 卷:战后美国经济增长》第390页))。经济增长作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投资的集合, 其中,物质资本投资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机会,而人力资本投资和配置更重要,它提高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技术含量,即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向经济输送有技术和知识的人才,从而使经济增长不仅是速度的增长,而且包含经济内在技术水平的增加。这种技术水平提高会反映在生产率、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

3.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工业化的条件。

在现代经济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完全可能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成果来改造本国产业和产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以农业为例,农业现代化是一国实现工业化的标志,因为农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传统工业化进程大多表现为工业化初期农业扮演了为工业提供资金、外汇,为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食品的重要角色;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能够支持自身的发展,同时工业剩余增加到除能保证自身发展外还能提供更多的剩余反哺农业,农业现代化就提到日程上来;最终当农业实现现代化时,整个工业化的发展就完成了。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贫穷而有效率”的农民而言(注:舒尔茨曾经这样评价农民,“在自己土地上的普通传统农民,他是以分厘而不是以元角为单位来计算边际成本和收益”。(参见迈耶主编《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第25页)所以,农民的贫穷不是由于资源利用无效率,而是由于他们支配的资源种类和数量有限。),技术进步可以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使得农业部门由以“资源为基础的部门转变成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当然需要明确的是,技术进步不是片面地局限于生产耕作技术上(注:“一般说,平均劳动的机械创新并不适合于资本稀缺而昂贵,劳动丰富而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农民的需要,“确切地说,他需要高产品种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生物创新”。(参见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桑加亚·拉尔主编《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第33页))。技术进步在于:(1)新的高产良种的开发;(2)专业化生产。开发有良好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和进行专业化生产是提高产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总产量增加,相对扩大土地面积,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对新品种需求引起的价格比率变动,导致新的高产良种给农民带来相对高的收益率。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标志着在工业现代化中,改进农业产业的技术,提高生产率从而使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现代化齐头并进是可能的。

三、结论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且现实的概念。它是现代发达国家发展进程中衍生出的理论概念,同时又富有较强的现代感,表现出当今经济发展某些趋势性特征。后来者不应拘泥于发达国家过去工业化的道路,而是要了解发达国家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性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不应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翻版,而应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生产力成果是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的前提。而这一发展首先体现在一系列量化指标上,如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增加,贫困程度的下降,等等。这些经济总量指标是结构指标的集合。

如果说工业化是以制造业为核心,则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产品竞争力的动力源。因为,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制造业带来竞争力。如海尔集团建立物流中心后,采购周期降低到3天,部件可在4小时内送到工位,产品配送全国可4天内到位。企业效率大大提高。呆滞物资降到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5 ]这使海尔集团在国内家电行业利润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

而农业对制造业的贡献也不只是农产品出口获取外汇、交纳税收,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资金。其实农业同时还为制造业创造广阔的市场需求。对美国、欧共体、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调查表明,农民满意的生活标准和农业效率与竞争力,是各国政府共同选择的农业政策目标。可见,即使在发达国家,农业都是不可忽略的产业。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和运用以及正确的农业政策选择,使农业有可能同步于工业发展,而不仅仅被作为一个为工业提供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部门。农业的现代化意味着剩余劳动力部分地在农业内部自我消化,由此,缩短农业边际产出等于工业边际产出的时间,加速工业化的进程。

总之,发展只表现为起点的高低,而并不需要从零起步,也不必完全走别人的路。“对于一个正在增长的社会来说,并不一定要重复诸如英国、美国或俄国的结构顺序和模式”。[2](P58)现在看来,我们前边所谈的20世纪中叶新兴经济群的发展模式大约已经属于工业化的“史前”史,因为现代经济更多地依赖科学技术,包括人力资本的增长。知识和人力资本作为“增长发动机”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中,两者具有“外溢效应”。一方面经济中知识(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不受限制地传递,不仅提高了知识拥有者和人力资本本身的生产率,还增加了劳动和物质资本生产率;另一方面知识的传播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这样发达国家采取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经济领域转移到现代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化,并非是今天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必须遵循的铁律,现代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赋予工业化新的内涵。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工业化概念可以使我们在更开阔的视野上,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发展成果,发展中国经济。

标签:;  ;  ;  ;  ;  ;  ;  ;  ;  ;  ;  ;  ;  ;  ;  ;  

从发展角度对工业化概念的再认识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