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中医医院 安徽池州 247100
摘要:目的为分析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收集时间段为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纳入我院门诊确诊并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中分别纳入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治疗方法与对照组完全一致。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实施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22/30)。两组治疗疗效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过程中配合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治疗疗效有确切意义,值得临床加以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针灸护理;周围性面瘫;应用效果探微
1导言
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正常生理功能无法维持。中医学认为,该疾病多是由气血两虚、正气不足和营卫失调所造成的。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是确保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病例收集时间段为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纳入我院门诊确诊并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中分别纳入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纳入对照组中的30例患者中,男性为17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35~60岁,平均年龄为(42.5±1.8)岁;纳入观察组中的30例患者中,男性为16例,女性为14例,年龄为35~60岁,平均年龄为(41.9±2.6)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2方法
2.2.1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主穴取穴分别为地仓穴、翳风穴、风池穴、太冲穴、颊车穴、合谷穴,配穴取穴分别为太阳穴、足三里穴、中脘穴、阳白穴、承浆穴、下关穴。每次针灸在主穴基础之上配合2~3个配穴,针灸治疗方法为平补平泻法平次,行针至患者有酸麻或肿胀感为标准,得气后留针时间为15.0~30.0min。针刺治疗频率为1次/天,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d,共治疗3个疗程。
2.2.2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治疗方法与对照组完全一致。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护理方法为: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前,让患者摆放好舒适体位,深度吸气后屏气3.0~5.0s,然后缓慢呼吸,同时帮助全身放松。向患者讲解病情,了解是否有针灸相关禁忌证,询问清楚是否有饥饿、疲劳等症状。同时密切护患双方交谈的方式告知患者在针灸期间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告知患者针灸施治的方法与操作要点,强调患者需要在针灸期间保证心态的平稳,放松肌肉,意守病所。提高患者依从性,以告知患者在进针、行针过程中配合进行适度呼吸运动,以取得更好的意守感传效果。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有局部疼痛的感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对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实际情况的观察。天气寒冷时需要提供毛巾遮盖患者暴露皮肤,同时做好对扎针部位的保暖工作,避免受风。针灸完毕出针时应当注意用消毒棉签对针孔进行适当按压,以免出现血肿或出血症状。针灸后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局部疼痛、红肿症状,对面部表情肌瘫痪改善情况进行记录,指导患者加强对面部肌肉功能的训练。提供镜子并要求患者对照镜子做吹口哨、鼓腮、鼻炎、皱眉、以及露齿等运动。针灸治疗要求患者不得使用冷水洗脸,可用毛巾蘸取温热水对面部进行热敷,每次维持5.0~10.0min,每天进行2~3次,以促进患者面部血液循环功能的改善。同时,可指导患者对患侧面部肌肉进行按摩,以预防面部麻痹肌肉萎缩,加速康复,达到减少并发症以及后后遗症发生率的目的。
2.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疗效评价标准为:①显效,经治疗干预后患者面部表情恢复正常,面部功能正常,运动时面肌完全对称;②有效,经治疗干预后患者在静态状态下面部未见异常,运动状态下面肌无法完全对称,闭目不完全;③无效,经治疗干预后患者面肌瘫痪症状未见改善或缓解(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4统计学处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方法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方法检验,在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22/30)。两组治疗疗效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结果见表1。
4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面神经损伤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风寒或者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气血麻痹、脉络失养导致的面瘫,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本研究中发现,和对照组相比,采取针灸护理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针灸护理前,首先了解患者是否有针刺禁忌、疲劳、饥饿等情况,另外将针灸的过程告知患者,使其处于舒适体位,减轻其心理压力,心平气和的接受治疗;②针灸过程中,为防止扎针处受风,为患者加盖毛巾。并且实时监测患者由于疼痛、出血及其他一般临床情况;③针灸后知道患者进行面部肌肉锻炼,按摩患侧面部等促进恢复,防止麻痹肌肉萎缩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5结语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缩短治愈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嵬,赵志恒.护理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6,(10):213-216.
[2]李立娟,张靖.分期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256.
[3]程小丽,丁文静,朱亚玲,姜涛,王静.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评估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1):174-175.
[4]张光琴,杨艳,曾令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5,(11):170.
论文作者:房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6
标签: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面瘫论文; 对照组论文; 面部论文; 方法论文; 疗效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