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辩证法自然观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变革--从普里戈金对庄子哲学的仰慕看_自然观论文

中国古代的辩证法自然观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变革--从普里戈金对庄子哲学的仰慕看_自然观论文

中国古代辩证自然观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变革——从普里高津推崇庄子哲学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观论文,庄子论文,中国古代论文,普里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代辩证自然观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变革,两者存在内在的联系。本文仅就普里高津何以推崇庄子的自然哲学这个侧面,对此问题作出若干阐明。

普里高津(I.Prigogine)又译普里戈金,是当代比利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和斯唐热(I.Stengers )合写的《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中,引用了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段话: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争于其所乎?孰主张是?孰纲维是?孰居无事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己邪?〔1〕

庄子这一段话的具体含义留待后面再说,现在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位现代科学家为何对一位2000多年前的中国哲人关于自然观的言论如此重视?

普里高津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者,这个理论的提出有它深刻的科学历史背景。

我们知道,19世纪的热力学和生物学都涉及到物质世界运动的方向问题,并作出不同的回答。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一个孤立的系统要朝着均匀、简单、消除差别的方向发展,即朝向退化方向发展。克劳胥斯把一理论推广到全宇宙,得出了“宇宙热寂论”的悲观结论。但达尔文的进化论却告诉我们:生物通过长期的进化,从单细胞生物发展出今天各种高级的动物,以至于产生了人这样极不简单、极不均匀的有机体。这样就产生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同生物进化论的矛盾,即退化与进化的矛盾。怎样才能把这两种科学思想之间所形成的巨大鸿沟统一起来呢?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在内的一系列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正是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相继产生的。

1969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包括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和某些社会、经济系统),当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有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空间、时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由于它需要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才能维持,所以叫“耗散结构”。系统的这种自行产生组织性的行为,叫做自组织现象;因而耗散结构理论又称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以时间的不可逆和系统的复杂性为出发点,分析自然界发展的方向性,从而把历史的因素引入了物理学。这个理论表明:自然界中的进化与退化,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存在于同一个总过程之中。这就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解决了进化与退化的矛盾,从而把物理学规律同生物学规律统一了起来。

在20世纪60~70年代,除了耗散结构理论以外,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创立了“协同学”(Synergetics), 物理化学家艾根(M.Eigen)创立了“超循环理论”。这些自组织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和过程所遵循的从混沌无序的初态向稳定有序的终态演化的客观规律,把动力学规律与统计规律、确定性与随机性、可逆与不可逆、必然与偶然等统一起来。这不仅是20世纪以来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创立之后,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重大突破,它带来了现代自然科学思想的深刻变革,在哲学上也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

普里高津在《从混沌到有序》、《从存在到演化》等论著中,精辟地分析了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认为,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曾经有过它们的黄金时代。牛顿用他的经典力学把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统一成为整个的宇宙,但却不可避免地造就了机械论的自然观,把一切物理和化学现象都归结为“力”,自然界被过分地简单化了。这种自然观把自然界描述为一个静态的、沉寂的世界,它不承认演化,否认时间的不可逆,无视随机性,并认为我们在认识自然的活动中只能充当旁观者。他还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凡是对自然界作静态的、可逆的、严格机械论的、简单化的描述,并把观察者与自然界截然区分的观点,都属于机械论。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仍属于“存在的物理学”而不是“演化的物理学”,至多是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

在普里高津看来,自然界是自组织的“有机体”,而不是“力的世界”。因此,当代科学思想变革的实质,就是要用有机论来代替机械论。他说:

自然的过程包含着随机性和不可逆性的基本要素。这就导致了一种新的物质观,在其中,物质不再是机械论世界观中所描述的那种被动的实体,而是与自发的活性相联的。这个转变是如此深远,所以我们在序言中指出,我们真的能够说到人与自然的新的对话。〔2〕

正因为这样,他把《从混沌到有序》一书的副标题,称之为“人与自然的新对话”。

普里高津在进行科学思想的研究时,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这就是:中国古代辩证自然观的核心是注重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具有自发的自组织的观点;它与牛顿的机械论的世界观属于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因此,耗散结构理论等有关自组织理论的新学科,就其哲学思想、科学传统而言,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更为接近:

经典的西方科学和中国的自然观长期以来是格格不入的。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学),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3〕

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4〕

这就是他所以推崇庄子的哲学思想,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引用《庄子》中有关论述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宇宙起源或本原的问题是其首要的问题,也是历代哲学争论的中心之一。殷周时期的宗教观念以人格化至上神“上帝”或“天”作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这是一种典型的上帝创世说。西周末年,随着统治者的衰落,至上神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地以自然化的“天地”代替人格化“天帝”的地位。哲学家们纷纷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初步形成了以道为核心,以太极、气、阴阳、五行、八卦诸说为线索,以道家、儒家的自然哲学为支柱的独具特色的自然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在先秦时期就有两个完整的体系,一个是《老子》,一是《易传》。古人说“易老相通”这是有根据的,《易传》在某些方面可以看出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易传》又具有儒家的某些思想特征,这也是必须承认的。由于道家学派更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因此,道家的自然哲学比起儒家,相对地会更加丰富一些。

在对自然界的看法上,当时人们比较普遍地接受这种一种宇宙发生秩序:天生阳气,地生阴气,二气相合,产生万物。但进一步的看法则存在分歧:有一部分人认为在天地之前还有一个更早的存在物;另一些人却不这样认为。《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管子》的《内业》等四篇以“精气”为本原,《水地》篇则以水为本原。本文只讲老庄学派特别是庄子的辩证自然观。

老子相传名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名周,战国时代人,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在老子哲学中,道是最根本的范畴;而庄子的哲学思想,也集中地表现在对道的解释中。老子认为,天不具有人格,它只是一种自然状态,是万物中的一物,只不过是万物中最广大的一种客观存在罢了。而最根本的存在,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和混沌未分的东西却是“道”。所谓“有物混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老子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还是唯心,学术界长期存在不同评价。但老子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则是人们公认的。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的范畴,《庄子》书中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最为丰富,最富思辨性。他在“道”与“物”的关系上,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的泛神论的色彩。他的哲学思想中既有深刻的矛盾,又有精辟的见解,他知识广阔,文笔汪洋恣肆、恢诡谲奇,是中国哲学史中不多见的最有特色的哲学家。他的自然观中充满着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1)庄子用自然主义的观点说明自然界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前面提到普里高津引用的那一段话,出自《庄子·天运》篇。普里高津引用的并不完整。为方便读者,特完整地抄录如下: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争于其所乎?孰主张是?熟纲维是?孰居无事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己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5〕

在这里,庄子根据他所考察的诸多的自然现象,提出了一系列自然科学的问题:天是运转的吗?地是静止的吗?日月是相互争夺它们的位置吗?谁主宰和施行这些?谁为之树立纲维?谁闲着无聊而去干这些事?是本身机缄而使它们不能自己,还是它们的运转根本无法停下来呢?云层是为了降雨吗?降雨是为了云层吗?风从北方吹起,忽西忽东,在上空回转往来,有谁嘘吸着?所有这些,究竟是什么缘故呢?《庄子》以虚拟寓设的人物“巫咸祒”对此作了回答:

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6〕

这就是说,并没有什么东西在主宰,完全是事物自己的自然运动。人们只有顺着这个自然之理,才能功成而德备,实现天下安治。这种用自然原因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庄子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点。

(2 )庄子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同他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无为”思想紧密相联的。

他认为,万物所遵循的道,其根本的属性就是无为。道对万物的基本态度不是有意识的主宰,而是任其自然。他说:

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文武殊能,大人不赐,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7〕

这里的“赐”,是“私”的借字。意思是说,四时不同的气候,天不偏私,所以岁序完成;五官不同的职务,君不偏私,所以国家安定;文武不同的才能,大人不偏私,所以德性完备;万物不同的理则,道不偏私,所以无名。无名,所以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庄无为思想的真缔。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他还说: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芒乎芴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也。〔8〕

也就是说,天无为却自然清虚,地无为却自然宁静,天地无为而相合,万物乃变化生长。芒芴即恍惚,是指无形的状态。万物在无为的状态下无形中产生,这正是天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好说明。

(3)庄子和老子一样,他所说的“无”并非空无一物, 而是无形的状态、混沌的状态。他说: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9〕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形)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10〕

在他看来,世界的原始材料是无形的,没有名称。这是一种未分化的混沌世界。从无形到有形,从冥暗到显明,是万物生长发展的过程,也是道的运行的体现。

《老子》一书没有使用混沌(即浑沌)一词,但“道”其实就混沌。道就是一种恍兮惚兮看不真切的状态。《庄子》明确提出了混沌这个概念,书中有一则哲理深刻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竅,七日而浑沌死。〔11〕

这里所说的倏忽两帝,分别为南北两极之帝,中央之帝是面目未分、浑然一体的浑沌,是一种无差别的自然状态。一旦内在差异表现出来,浑沌就不复存在了。

(4)庄子所说的道,作为一种浑沌未分的自然状态, 其物质载体是气。万物的成毁,人的生死,都是气的聚散,也是自然而然的。他说: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盈,不位乎其形。……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12〕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13〕

庄子认为,道是无始无终的,每时每刻都处在永恒的变动和转移之中。而圣人最珍贵的则是那种无差异的同一。庄子哲学中,在不少场合,道被看作是宇宙的根源,是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从而导致他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而当他把道与气相联系时,又显然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

老庄哲学表达了对当时有等级差异的社会制度的不满,主张返朴归真,回归到原始状态的社会去。这种理想当然无法实现。但他们描写的作为道的根本属性的自然无为,以及道所展现的混沌状态,却有着经久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普里高津在致力推进现代科学思想变革的时候,把眼光转向中国古代的辩证自然观,尤其对庄子哲学情有独钟。他在引用了庄子的话之后,明确指出:

我们相信,我们正朝着新的综合前进,朝着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前进。也许我们最终能够把西方的传统(带着它对实验和定量表述的强调)与中国的传统(带着它那自发的、自组织的世界观)结合起来。〔14〕

普里高津之所以推崇庄子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是因为这种自然观与机械论的自然观格格不入,而与现代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却有其吻合之处。为此,普里高津向人们提出了要促进现代科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相结合的重要主张。他认为,现代科学中自组织理论的创立,对于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这个异乎寻常的发展,带来了西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古典的自然观的更紧密结合。〔15〕

普里高津关于现代科学思想与中国自然哲学思想相结合的观点,是哲学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当然,这个发现并不只是由他一个人做出的,但他是持这种观点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早在1698年,德国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就对作为《易经》思想核心的太极八卦图感到兴趣,并引起他的深思。从八卦图和六十四卦次序方位图中,他认识到远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就已有二进制记数的思想萌芽。

20世纪20年代以后,《老子》、《庄子》在西方非常流行。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1937年春访问我国时发现,他自以为最得意的科学创见“互补原理”(又称并协原理),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早就是一块哲学的基石,而“太极图”就是互补原理最好的标志和象征;以至于他把太极图放在象征他所获得最高荣誉的纪念碑纹章图案的中心。他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是“令人难忘的”。〔16〕

现代协同学也是自组织理论深入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学科,它的创始人哈肯说:

协同学含有中国基本思维的一些特点。事实上,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17〕

哈肯曾经多次访问我国,中国听众对他演讲内容的深刻理解使他非常感动。他认为,之所以能够这样:

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强调整体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确实,当我们研究复杂系统时,这种方法变得至关重要了。〔18〕

突变理论的创始人托姆,说得十分直截了当:

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我相信今天中国许多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会了解突变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19〕

在我国科技界,李约瑟(J.Needham)的名字是人所共知的。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生物化学家,更重要的是一位集中自己后半生精力,潜心研究中国科技史并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伟大文化使者。他在研究了西方与东方的科学与文化的差异之后认为,西方的自然观把世界看作一台机器,忽视或否认自然界的演化,坚持“非此即彼”的思维原则和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而东方的自然观则与之相反,把世界看作有机体,强调自然界的循环或演化,坚持“亦此亦彼”的思维原则和非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这是机械论与有机论两种自然观和两种思维方法的对立。他看出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所包含的自组织思想的萌芽,明确指出:

中国的“持久的哲学”是有机唯物论。〔20〕

中国人的世界观基于一条截然不同的思想方法,认为所有万物的和谐协作,不是来自自身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指令,而是基于以下事实:他们都是构成宇宙和有机体的统一体系的组成部分,他们所服从的正是其自然界的内在指令。〔21〕

他认为,西方自然观中的机械论观点已经严重束缚了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已到了必须吸收东方自然观合理思想的时候了。1958年,他在讨论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时深刻地指出:

现代科学对于人类文明所起的最大作用就是使整个世界在地面上统一起来。人类在向文化更高级的组织和联名形式进展的过程中,在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统一任务之中,我想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欧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汇合了。我们愈深入地研究过这两种文化,就愈深刻地感到它们就像两个不同的作曲家所谱写的两部交响乐曲,而其基本的旋律却是完全一致的。〔22〕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和李约瑟非常一致。他认为,西方文化的世界观基础是机械论,片面推崇阳性价值,是一种“阳性文化”;而中国古代自然观有着丰富的有机论思想,属“阴性文化”。根据阴阳互补的原则,西方应主动吸取东方文化的营养,以达到阴阳平衡,他说:

在诸伟大传统中,依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23〕

根据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这种评价,他预测:

在最近的阶段里,西方科学又最终克服这种观念(指机械论)而返回到早期希腊与东方哲学上来。〔24〕

美国科学史家萨顿认为,在科学发展史中,曾出现几次东方智慧的大浪潮。他热情地疾呼:

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为什么这不会再次发生?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25〕

我们认为,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的回顾,不是向古代世界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复归。在这种复归的过程中,应该吸收西方在过去几百年中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和西方文化中的一切精华,从而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现在,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全局来看,机械论将被有机论所取代,近代科学传统将被现代科学传统所取代,而现代传统中将包含中国古代辩证自然观的许多合理思想。经过理论加工的、同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相结合的中国自然哲学的精华,将成为新的科学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未来的21世纪中,新的科学传统既不是古代东方的,也不是近代西方的,而是东西方互补的、汇合了两者长处的崭新的科学传统。这已成为愈来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注释:

〔1〕〔5〕〔6〕《庄子·天运》。

〔2〕〔14〕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42、57页。

〔3〕〔4〕〔15〕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中译本序,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7〕《庄子·则阳》。

〔8〕《庄子·至乐》。

〔9〕《庄子·天地》。

〔10〕〔13〕《庄子·知北游》。

〔11〕《庄子·应帝王》。

〔12〕《庄子·秋水》。

〔16〕玻尔:《原子物理和人类知识续编》,商务印书馆(1978),第19页。

〔17〕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序,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18〕哈肯:《信息与自组织》中译本序,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19〕转引自赵松年:《突变理论:形成、发展与应用》,《世界科学》1989年第4期。

〔20〕〔21〕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 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第70、81页。

〔22〕李约瑟《四海之内》,三联书店(1987)第94页。

〔23〕转引自董光壁:《当代新道家卡普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第2期。

〔24〕灌耕编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第7页。

〔25〕萨顿:《科学与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第140 —141页。

标签:;  ;  ;  ;  ;  ;  

中国古代的辩证法自然观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变革--从普里戈金对庄子哲学的仰慕看_自然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