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服务要突出“原创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创新活动的核心是信息创新,信息创新贯穿于人类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高质量的信息创新必须建立在高技术含量的信息资源保障和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基础之上,而高技术含量的信息资源保障和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突出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的“原创性”问题,这应作为衡量现代信息服务效益的一个根本性指标。现代信息机构开展信息服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始终与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相同步、相协调,同创新者、社会实践者所经历的创新过程相一致。“原创性”既是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和人类知识创造的本质体现,也是维系现代信息服务的机制保障。现代信息服务的开展必须充分体现信息社会的这一本质要求,把信息服务的“原创性”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和信息运行机制中加以研究。
用户接受和利用信息的根本目的是要消除用户在科学决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某一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而消除不确定性的程度则取决于用户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知识点和有效信息单元其原创性内容所占比例的多少和准确程度。因此,从信息创新的内在本质上要求信息创新的实践活动,必须站在客观事物的原本属性和描述这些属性的信息的本来意义的基础之上进行,现代信息服务及其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必须充分体现“原创性”的特征,这是用户能够正确使用信息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所谓“原创性”,就是要在充分尊重信息原来意义的基础上揭示和整合信息内容,即按照信息本身已有的内容特征、信息结构和信息组成规律,对信息资源集合体进行科学的分割并使之单元化,再根据用户多层面的实际需要和信息需求特点进行重新组合,并形成新的、多元化的信息表现形式和信息产品。信息服务内容所体现的“原创性”必须与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行为和消除不确定性的程度与过程相同步。信息机构提供信息产品所包含的内容要与加工、整合前的原本信息的内容在本质上相吻合,也就是信息服务中提供给用户的信息及信息产品,必须同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原本信息在内容上趋于一致,充分体现信息服务的“客观性”。笔者以为,对信息的加工、整合应该根据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征,以及用户的具体信息需要乃至用户在获得所需信息之后,利用该信息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时的客观实际等综合因素,从4个层面上突出“原创性”特征。
1 符号表述的物理层面
符号表述的物理层面主要是指代码、文字、语言、计算机编码等符号及序列化的结构信息或载体形态信息。一方面,对该层面信息要素的加工、整合,要严格地按照信息符号的编排规则、语法意义和载体转换规则展开,充分体现表述信息的物理结构层面上的“原创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该层面反映的信息内容属表层或浅层的初始信息,它是对事物比较直观的表面属性的一种纯客观性描述,一般情况下该类信息只表述事物的现象而不涉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与意义。如表述或描述事物所处的时间、地点、气候、温度以及物质的质量、色泽、味道、体积和各种文字、语言、代码、计算机编码等符号本身的各种客观信息。因此,对该层面信息要素的加工、整合要完全尊重客观事实,并能够原汁原味地描述和体现信息“原貌”。信息服务人员只需按照客观事物的原有特征和信息的符号规则、语法特征、载体转换规则进行有序化处理,对信息产品反映的内容本身不作“质”的变动,因此,对该层面上加工、整合的信息处理方法简称为“物理整合法”。笔者认为,“物理整合法”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信息载体或媒介之间的转换整合,即由一种载体转换成另一种载体或多种载体,由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或多种媒介;二是语种或不同符号之间的转换整合,即由一种语言或符号形态转换成另一种甚至多种语言或符号形态。无论是哪一种转换形式,在信息处理时必须按照语法规则、符号规则或信息编码规则以及用户习惯使用的标志性的形式特征,作为加工、整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的客观标识。据统计,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自然语言,其中经常使用并有文字的语言大约500多种,而诸如分类、主题等专门用来进行信息整序的人工语言也有数百种。由于各个语言种类其表述信息的方法、符号及排列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不同语种描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编译等信息处理时,既要兼顾到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又要充分地揭示不同语种描述信息的知识点和有价值、有效用的信息单元的形式特征,实现语种之间、表现形式之间物理上的最佳衔接,并尽量避免在语种、载体、媒介或符号转换中有可能出现的信息失真、信息遗漏和信息噪音等情况,确保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原创性”品质。
2 信息语义的复合层面
一般来说,用来表述信息的代码、文字、语言、计算机编码等符号信息往往具有更深层次的间接含义,而且这种含义理论上存在着多种指向。因此,对该层面信息要素的加工、整合其“原创性”特征的主要表现是确保符号信息原已具有的多种理论意义。该层面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内容性描述。著名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Saussuye)曾指出:语言符号的特征可以由“所指”和“能指”两个方面来确定。这里的“所指”是语言符号形式背后所指示的那个客观事物,即人们意识里建立的各种具体概念;“能指”是语言符号形式自身所能指向的那个客观事物的“音响—形象”以及和其他事物相联系的全部关系。由于信息的语义层面涉及到“所指”和“能指”两个方面,是“所指”和“能指”两个方面的复合,所以,信息服务中对语义层信息资源的加工、整合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处理好“所指”与“能指”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目标就是要理解和把握语义层面的信息内容,而要把握语义层面的信息内容,用户首先要接触“能指”层面的形式信息以及相互关系,在掌握“能指”层面形式信息以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再逐步理解和把握“所指”层面的概念信息,而且用户对理解和把握“所指”层面的概念信息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它要经历一个逐步认识并使“能指”层面与“所指”层面趋向一致,并在多种层面上实现相互匹配的过程。因此,现代信息服务中要特别重视在“所指”和“能指”两个信息层面上构筑复合型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既要保持“所指”和“能指”所涉及因素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注重挖掘两者之间已经建立或有可能建立的偶然和必然联系。信息机构研制的信息产品必须充分地揭示以上两个方面的复合信息内容,使用户既能通过“能指”层面的形式信息获得信息资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又能通过“所指”层面的概念信息理解和运用获得的信息内容,并在社会实践中指导用户的信息行为和创新活动。
3 信息本义的原创层面
对原创层面信息的加工、整合其“原创性”特征的主要表现是维持信息创制的本来意义。信息的原创层面是指信息创制者或信息发送者创制或发送、传播某条信息所特指的含义。一般而言,某条信息一旦被创制并发送、传播,在一定的时空条件和语言环境中必然有其明确而特殊的信息指向和内涵,这种特指的信息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不可改变的绝对性。一般意义上,人们从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信息”的支持,而用户在搜寻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进行“信息定位”,即理解和掌握信息创制者或发送、传播者创制和传播信息所特指的含义。目前,信息机构在实行信息服务创新工程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倾向,即一味地追求服务内容的所谓“新”。由于人类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信息与知识所表述的内涵越来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专业化特征,而信息服务人员不可能横跨所有的学科专业对专深的信息、知识内容进行全面、到位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信息机构在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发挥”和“无政府”现象,不能严格地按照信息的原义,有的甚至脱离信息的原创层面即创制、传送信息的本义,只凭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理解甚至是不正确的主观猜测加工、处理和整合信息,由此形成的二次、三次信息产品或新的信息资源表现形式以及提供的升值信息服务,就其反映的内容与被加工、处理的原信息内容在特指的含义层面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容易使用户在利用信息时产生歧异,导致用户使用的信息内容不是原汁原味的,而且可能是不正确的,这种服务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用户的信息行为。因此,现代信息服务中对原创层面上信息内容的加工、处理不能违背这一固有的规律,要尽可能实事求是地揭示和反映信息创制者或发送、传播者的本义,加工、整合形成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对信息原创层面的内容描述和反映保真度越高,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质量也就越高,对用户的参考、利用价值也就越大。
4 信息创新的拓展层面
对创新层面信息的加工、整合其“原创性”特征的主要表现是进一步挖掘和引申出信息使用者的效用意义。信息的创新层面,主要是指用户使用特定信息的效用层面,并结合用户自己的信息利用目的和信息利用能力而获得的一种有价值、有效用的信息。由于受信者承担的社会实践任务不同,利用信息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用户自身文化素质、知识背景、心理特征等存在很大的差距,用户最终获得和利用的效用层信息的水平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信息机构对用户效用层面上信息内容的加工、处理要尽可能地贴近和适应用户原有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以及用户利用信息将会面对的客观环境,创造性地开发出具有新质意义的并与用户相适应的效用型信息产品。故此我们不妨对其称为“创新整合法”。笔者以为,“创新整合法”主要包括3种类型:一是选择性创新整合法。表述信息内容的主要形式是“语言”,无论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都是一个复杂、有序的符号体系。信息机构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人工语言或自然语言的符号系统将收集到的“零乱无序”的对象信息“统摄”起来,利用语言符号系统的有序性来再现事物对象信息结构与用户需求目标的有序性的过程。因此,信息机构在加工、整合信息内容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需要选择哪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和语法规则,甚至哪一类语句或哪一个字词符号等表现形式能够正确表述对象信息的特定内涵问题,也就是要实现信息形式与信息内容的科学融合。二是演绎性创新整合法。其基本方法是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特殊情况下所得出的特征和结论,也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化过程。信息机构在运用“演绎性创新整合法”处理信息时,要努力细化和理解信息内容中一般性原理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观察和摸清特殊事件的特殊情况以及特定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信息产品的研制必须建立在科学演绎的基础之上。三是归纳性创新整合法。即从诸多同类或特殊资源中归纳出带有共同的、规律性的概念、原理、公理等一般性理论。信息机构通过对初步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细微的审核、推敲和判断,从中找出显现或隐含其中的新知识、新情况、新理论、新特点和新标识,同时,信息服务人员还要善于运用逻辑的、数学的或直觉的方法找出带有共性的或发展趋向性的特征和新的本质规律,从而为用户构建全新的“信息资源空间”、“特定信息利用空间”以及“信息创新空间”。
综上所述,强调信息服务的“原创性”就是要让用户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信息内容。所谓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或信息产品的精品化,并不是脱离加工、整合信息对象的原义另搞一套,而是要更深入地挖掘事物已具有的或代表其发展趋向的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信息。由于事物的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外显有一个过程,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出来,而人类对事物属性或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事物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外显和人们对事物属性或本质属性的认识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信息服务中对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首先应尊重事物发展和人类认识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既要客观地揭示信息资源的固有特征,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现有需求,又要充分地发挥“信息构建”功能,依据事物发展的趋势以及用户认识事物和搜寻、理解、掌握、利用信息的水平与能力,科学地预测与挖掘信息资源的深层特征和用户信息需求的潜在特征,并以此为纲目设计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特定信息利用空间”。具体而言,一方面,分类与主题标引、文摘编写、网页信息编辑、数据库信息描述等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处理,要客观地反映信息资源的“原貌”,尽可能全面地揭示信息资源的各个知识点和有价值的信息单元,不要人为地拔高、夹带或添加所谓“新”的信息内容,避免使传递的原本信息在内容上出现走样;另一方面,在编撰综述、述评、网络信息评估、信息资源利用指引等三次文献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提供预测性信息服务时,更要充分地发挥信息效用层面上的创造性,深入地挖掘和全方位地拓展信息的显在价值与潜在价值,尤其要注重预测用户在接受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效用价值,并把用户这种未来时态的“效用价值”作为加工、处理、整合、创制和提升信息的最主要依据,而且能够将预测所得到的成果化作多个知识点和信息单元融入三次文献的信息产品中。只有这样,形成的三次信息产品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高效益和高智能含量的,才能从信息的效用层面上真正满足用户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需求。建立在上述基础上的“原创性”信息服务,理所当然地对用户的信息利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信息加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