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民族院校改革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民族院校改革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民族院校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院校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和全国一样,进入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的历史阶段。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客观上对民族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将对民族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民族院校作为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综合性高等院校,数十年来,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民族教育改革还滞后于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民族高等院校既面临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建设所提供的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日益严重的竞争与挑战。民族院校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才能适应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的需求。

认真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将对民族院校提出哪些方面的改革要求”这一课题,从理论高度和实际操作方面,重点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供有关领导和民族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适应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民族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发展,需要得到优先发展的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造就各类专门人才,是民族高等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四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向全党郑重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这就是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总体状况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民族地区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宏伟目标,民族地区的国民素质就需要全面的提高,特别是需要培养大批少数民族经济、科技、管理和其他应用型人才。可以说,民族地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较之非少数民族地区更为迫切。因此,主动适应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计划经济模式下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变为提高民族地区国民素质的教育,就成为民族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专门人才的民族院校就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职责,面临的改革任务也更加繁重。

深化民族院校的改革,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族高等教育体制,使教育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民族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不仅要改革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传统的办学体制,而且要树立一种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看待教育的全新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所配置的资源中,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源头来自高等教育。随着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族院校必须转换运行机制,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在民族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并不是说把民族院校推向市场,而是要让民族院校的改革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目前,我国已有13所民族院校。其中有国家民委直属的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北、西南、中南、西北第二、东北民族学院,以及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北、西藏民族学院。这些民族院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产物。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民族院校有着比较确定的服务地区和服务对象,即主要面向占全国国土面积64%的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培养为占全国人口8%的少数民族服务的专门人才。在40多年的发展中,民族院校始终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面向民族地区的实际,面向民族地区的需要,面向民族地区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族院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民族地区实际,培养目标也有所侧重,经历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和技术干部为辅到培养政治干部和技术干部并重的战略性转变,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建设人才。

在民族地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族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面向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办学,以培养民族地区迫切需要的经济建设人才为主要目标,特别要把培养大批少数民族经济、科技、管理等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这就要求民族院校在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专业结构、经费投入、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招生和毕业生就业诸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建立适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模式。在改革的同时,增强民族院校自身的活力。以培养经济建设人才为主,并不意味着民族院校不设立培养党政干部的专业。从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民族院校本身的优势来讲,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今后仍是民族院校办学的目标之一,但这部分专业的需求量较少,其侧重点应放在发挥民族院校干部培训的功能上。

二、积极稳妥地改革办学体制,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办学的运行机制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民族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之举。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李鹏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报告的精神,今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理顺政府与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关系。高等教育要逐步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级为主的办学与管理体制。中央行业主管部门除继续办好少量行业特点明显、有特殊需要的高等学校外,多数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要逐步下放给省级政府领导,或实行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其目的在于增加高等学校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民族院校的改革要适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注重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民族院校和全国高等学校一样,在教育发展问题上,不是数量、规模、速度,而是质量和效益的问题。我国仍然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却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教育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是长期存在的矛盾。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就是在国家不追加或少增加对民族院校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和管理水平,优化专业结构,充分调动各族教职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全国13所民族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就要求积极稳妥地改革民族院校现有的办学和管理体制。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探索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的路子。

国家民委已确定,对6所委属民族院校逐步简政放权,由对所属院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宏观管理。今后一个时期,对委属民族院校继续实行以国家民委为主的办学和管理体制。这从民族院校的行业特点和民族问题的特殊需要来看,无疑是必要和正确的。同时,也和民族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不相矛盾。

我们认为,改革民族院校办学体制,探索实行联合办学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借鉴国家教委和广东省政府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经验。为了更好地调动地方(特别是有关民族自治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使民族院校的改革更加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除中央民族大学外,西南、中南、西北、东北、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可以逐步实行国家民委与四川、湖北、甘肃、辽宁省及宁夏自治区政府联合办学,在领导体制上仍以国家民委为主,可先选择其中一所学校进行联合办学的试点。这样,上述民族院校仍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国家预算内的教育事业和基建投资仍由国家民委核拨,学校所在省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经费投入和资助。同时,有关省区则把设在该省区的民族院校作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发展科技、教育的依靠力量。民族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毕业生就业、科研方向等方面要优先满足所在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实行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办学,以定向培养人才为标志。如东北民族学院,它是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以工科为主的学校,所服务的地域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个别优势专业也面向全国民族地区。在保持国家民委直属领导体制不变、经费投资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它又可以同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学校所在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办学,也可以在加强相互协作和对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同有关省区的民族自治州(盟)县(旗)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学校定向培养上述地区或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这些地区或企业给予学校相应的投入、并坚持谁投入、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如有关地区或企业可承担学校部分基建和设备投资,其固定资产产权属于有关地区或企业,学校拥有使用权。经过“供需”双方的密切配合,可建立全面、稳定、长期的联合办学形式。这样,有利于教育面向经济建设,有利于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双向选择,有利于解决教育经费的短缺。

三是民族院校中有条件的系科可以和地方、企业联合办学,实行地方、企业参与管理。有的专业也可交给地方或企业办。同时,地方、企业也可以和学校共建、联办校办科技产业。

四是有条件的民族院校可以试行建立校董事会,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企业集团和个人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民族院校在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同国内各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之间的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联合攻关,使过去一所学校难以承担的任务得以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民族院校应通过联合办学,扩大服务面和专业面,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的同时,还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坚持多层次办学。坚持民族院校多层次办学的理由,一是民族地区对各类人才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二是全国民族院校发展的基础不同,学科、专业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三是全国民族院校所处的地区格局不同,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此,民族院校开展多层次办学的基本思路是:

要从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全国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既落后于内地和沿海,同时又呈现不平衡状态。如吉林省朝鲜族每万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他少数民族的平均水平却低于全国。民族地区多处于边远山区、牧区,文盲、半文盲率较高,需要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更急需大量初中级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民族院校既要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又要兼顾其它办学层次。要大力培养专科生,同时要办好干部培训、预科、职教和一定数量的中专,以适应民族地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民族院校在办学层次上要体现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即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去计划经济下片面强调均衡投入,既影响了“点”(即重点高校)的优化,又无法实现“面”的提高,制约了办学效益的充分发挥。为使全国民族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国家有关部门首先应保证对中央民族大学的支持,使人财物相对集中,从而办出培养民族学生的一流大学,力争使其进入“211工程”。中央民族大学则以培养各类本科和研究生为主。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还要增加对其他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的投入。各民族院校内部也要对教育经费实行非均衡配置,以形成学校的个性特色。这样,一方面可提高重点民族院校的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普通民族院校的社会适应性和自主办学的能力。普通民族院校在培养本科生和少量研究生的同时,可大力发展各类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办好干训部和预科。

全国民族院校所处的地区格局不同,经济、文化发达程度不一,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因校分类指导。如中央民族大学及中南、西南、东北、广东民族学院,分别建在北京、武汉、成都、大连、广州等经济发达的中心或沿海城市。这些院校办学的有利条件相对更多一些,因而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应迈得更快一些。应充分发挥这些院校在学科、专业等方面对民族地区的辐射作用。

民族院校应结合民族地区的资源结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状况,充分利用教学场所、实验设备以及师资、教材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职业培训中心。在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是最薄弱环节。有条件的学校或某些系科可试行挂两个牌子,如广东民族学院已率先试行。民族院校中的理工科,应积极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师资,这是提高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就业素质所迫切需要的。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也可拓宽民族院校办学的路子。

通过多层次办学,能够使民族高等教育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民族院校的改革更加适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努力调整专业结构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许多民族院校的专业结构已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增加了部分财经、政法和少量理工科专业。但是,由于缺少对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和专业改造的主动性,同时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民族院校的专业结构还存在不少缺陷,其中很多专业需求量不大,而急需的人才又培养得不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科专业比例偏高,占民族院校专业点总数的50%以上;二是文科专业中语言类专业比例偏高,应用文科专业比例偏低;三是工程技术等短线专业更少,需要大力充实和增补。此外,民族院校的科研机构90%以上都是社会科学类型。

另一方面,从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来看,不仅需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素质的党政管理人才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专业人才,而且迫切地需要大量各民族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商业贸易等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党政干部与总人口的比例都不同程度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党政干部中掌握科技和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更少。同时,科技人才和各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每年数以千计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1992年,全区少数民族干部中,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占39%,专业技术人员占61%。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区(包括汉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占干部总数的比例低5.6个百分点。其中,翻译、新闻出版、体育、艺术方面的人员占45.8%,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和农牧业科技人员仅占14.08%。这种状况既造成民族地区机构膨胀和财政紧张,又造成各类科技人才的严重缺乏。因此,改善少数民族干部的专业结构,提高素质,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当务之急。

我们从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民族院校调整专业结构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民族院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已势在必行。其基本原则和思路应当是,按照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各民族院校应充分挖潜改造,结合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优势和发展趋势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院校优势学科专业的作用,注意避免学科专业的重复和盲目设置。

民族地区当前正在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正面临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正在进行财税、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并实行沿边开放战略。民族院校应根据需要与可能,适时地多开设工程技术、财税、金融、工商、贸易、外语等专业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人才,同时要加强乡镇企业人才、普通和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对一般本专科专业,应逐步改造,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保存、改造和加强一部分基础学科。在继续设立培养民族党政管理干部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学科专业,要在论证和评估的基础上,增设一些民族地区大量需要、民族院校又有条件办好的新兴学科和应用性专业,即使是培养党政管理干部的学科专业,也要尽可能地增设有关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的课程。对民族院校各专业的学生,都要普遍开设汉语文、计算机和外语课程。

在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上,一方面要注意民族院校和兄弟院校民族班之间的合理分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全国各民族院校之间合理分工,克服民族院校向综合院校盲目发展的倾向。如中央民族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而新建的东北民族学院则以工科为主,现已招生500多名,设计算机、电子、生物学、机械、土建、应用物理、电磁等工程技术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会计等专业。东北民族学院的兴建,对于发展民族院校中的理工学科,改善专业结构和培养具有开放意识的少数民族工程技术人才极为有利。民族院校在调整专业结构时形成合理的布局分工,既可以适应民族地区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又有利于各民族院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和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力。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民族院校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形成了一套优良的传统。但是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部分同志对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还有的同志甚至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似乎没有多大价值和作用了,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些消极观念。事实上,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作为,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民族院校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源于各民族地区,毕业后又要回到民族地区去工作,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对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民族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着培养“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要着眼于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一切积极因素,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提高师生员工的理论素养。学校政治理论课要系统而有重点地对青年学生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要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并适当开设时事政策课讲座。特别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提倡民族院校都要开设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课程,把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以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改变部分大学生轻理想重实惠、轻奉献重索取、轻事业重金钱、轻奋斗重享乐的价值观念,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校内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深入进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加强法制教育。

要在不断总结和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基础上,研究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德育教材,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政治、教学、生活环境。各民族院校都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对从事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岗位及理论培训,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要制定若干倾斜政策,稳定骨干队伍,解决他们的专业职务、住房、生活补贴、外出进修等问题。民族院校党组织应加强自身的组织、思想建设以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工会、共青团的作用,要求党员、干部、教师在育人活动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民族院校的改革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国家民委已对委属民族院校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限于篇幅和水平,本文仅重点探讨了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办学体制改革、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此外,民族院校的改革同全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一样,还广泛涉及到教学改革、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科研工作和发展校办产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而振兴民族高等教育的关键又在于各级领导的重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样,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需要通过民族教育立法来加以规范。民族院校的改革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通过改革,真正使民族院校的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上一个台阶,效益有明显提高,为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民族院校改革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