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美国新闻:对美国主流媒体现状的调查与分析_美国媒体论文

世纪之交的美国新闻:对美国主流媒体现状的调查与分析_美国媒体论文

世纪之交的美国新闻业——美国主要媒体现状考察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新闻业论文,世纪之交论文,现状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6月4日至18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北京市新闻代表团一行11人,应美国新闻总署邀请,对美国的新奥尔良、华盛顿、纽约、亚特兰大和洛杉矶等五个城市进行了访问。其间,出席了一年一度的全美调查性报道年会,访问了与会的全美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IRE )的执行主席和部分出席会议的记者、编辑。此后,重点考察了12家新闻机构,包括三家报社、一家杂志社、四家电视网、两家广播电视管理或中介机构、一家媒介研究机构和一家新闻教育机构。

通过这次考察访问,对美国各类大众传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和发展,对其在集团化运作、媒介经营与管理、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新闻报道内容与方式的变化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较为全面、具体的了解。

美国是世界上新闻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媒介竞争最激烈的国家。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卫星电视、光缆电视与数字压缩技术的迅速普及,美国的大众传播业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媒介发展的集中化与媒介产业的综合化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美国的报纸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报业集团手中。近一、二十年,媒介的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单一媒介的发展,很难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发展的有利地位。据“自由论坛”的媒介顾问Gene P.Mater先生提供的数据,20年前全美拥有1700家日报,但由于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的发展,使一些报纸被迫倒闭,报纸总数也降至目前的1500家。在这1500家报纸中, 发行量不足5万份的有1300家,发行量5至10万份的有125家,发行量10至25万份的有40家,发行量25万份以上的只有不足30家,其中发行量最大的《今日美国》可达到230万份。它所属的甘尼特报业公司是美国目前最大、 发展最快的报业集团,拥有95家日报,35家星期日报、7家电视台、11 家广播电台以及甘尼特新闻社、《美国周末》杂志和北美最大的户外广告公司。美国的报业集团,早已不是单一报纸媒介的集合体,而是拥有包括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在内的综合化媒介托拉斯,以“联合舰队”的形式抵御市场竞争的大风大浪。

纽约时报公司,则是从《纽约时报》发展而成的大型媒介联合企业,1963年创建,1969年由家族公司转为股份公司。除拥有美国“三大报纸”之首的《纽约时报》外,还在中、小城市投资办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它拥有美国第三大通讯社——纽约时报通讯社和特写辛迪加——美国报业联盟,还拥有多家日报、周报、杂志及电台、电视台、电子报刊、图片社和造纸厂等。集团的发展为其主报——《纽约时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过去6年内,大多数美国大报都在缩小, 无论人员、记者站还是订户数都在减少,但《纽约时报》的利润却不断增加,不仅新建了两个印刷厂,股票也从21美元上升到71美元。媒介发展的集中化和媒介产业的综合化,已成为美国媒介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色。

90年代后,特别是1995年以来,美国媒介产业的综合化趋势又有了新的变化:与媒介相关的其他产业(如娱乐、电信、电脑等)与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业的兼并、购买、联合已成为新的潮流。1995年以来,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娱乐集团——美国迪斯尼公司兼并了ABC (美国广播公司),西屋电气公司收购了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时代——华纳公司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所属的特纳广播公司合并。 其中,迪斯尼公司以190亿美元收购ABC,创下了媒介产业集团兼并的最高纪录。拥有570亿美元资产的迪斯尼公司1997年的营业额近225亿美元,其广播电视部分的营业额为65亿美元,约占总营业额的30%,成为与艺术制作和乐园旅游并驾齐驱的迪斯尼公司三大支柱型产业之一。由于迪斯尼公司的兼并,也使ABC在美国广播电视业的竞争中有了坚实的后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美国的媒介产业已突破单纯的报业集团或媒介集团的界限,向更大规模的综合信息产业集团的方向发展。虽然这种兼并与联合追求的是更大的利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使其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媒介多种功能的开发和新的传播技术的应用更为扩大。

二、大众传播的分众化与媒介市场的细分化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大众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分众化(或小众化)的趋势,任何一家媒介在关注广大受众普遍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受众不同的需求。报纸的扩版和广播电视中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媒介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使受众各类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分众化的趋势对广告客户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便于他们在目标消费群体感兴趣的媒介、版面或节目中投放广告,使其更为集中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广告收益,这反过来又加快了大众传播分众化的进程。

美国各主要大报的售价都比较低廉,一般为25美分到50美分不等。除刊登重要的国际、国内新闻外,每天都由若干不同内容的“叠”组成,这些“叠”类似于我国报纸上的专版或专页,包括本地新闻、体育、商业、金融、生活、时尚、娱乐等不同的类别,每叠十几版至二、三十版,每天少则六、七叠,多则十几叠。虽然每天的报纸有几十页、几百页,周日甚至上千页,但分类明晰,读者可以直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广播电视中数字化频道的开发,也使节目内容从综合化向专门化过渡,如开办某个专项体育运动的频道,开办有关种花、烹饪、医疗、生态、法庭审理、股市行情等专门的频道或电台、电视台等等,以满足特定受众的需要。CB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近年来开办了网球频道,虽然受众不多,但多为有钱人,为此,奔驰、雪佛莱等汽车生产厂家专门在这个频道做广告,丰厚的广告收入使这个频道收益不小。一些规模很小的电台,也因其为受众提供专题服务而办得很好。

与大众传播分众化相对应的是媒介市场的细分化。与其他行业一样,虽然美国媒介产业的集中化和综合化成为一大潮流,但仍然有1500多家报纸、12000多家电台的1500多家有线与无线电视台, 每个媒介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生存的“空档”。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城市人口的迁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从市中心搬至郊区,从大城市移向中小城市,他们更关注自己生活的社区的事物,由此带来地域性很强的社区报纸的兴起和地方广播电视新闻的走红。在美国,几乎随处可见售价极其低廉、甚至是免费赠阅的社区小报,这些小报印刷精美,以当地新闻为主,广告占据了绝大多数版面,拥有相当数量的社区读者。在华盛顿地区,虽然有老牌的《华盛顿邮报》坐阵,但三家地方性小报仍办得不错,不仅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而且有不菲的广告收益。为此,一些颇有影响的大报,也不得不重视社区小报的挑战。发行量为165 万份的《洛杉矶时报》,在各个地区的发行量总是名列第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该报最近新办了70家地方小报,这些小报有自己的记者、编辑、随时与主报保持密切的联系,单独印刷的地方版报纸主要刊登社区新闻,附在主报中一起发行。《洛杉矶时报》试图以这种方式扩大在各个社区的影响,与社区小报竞争,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

小有小的空间,大有大的战略。与地方小报社区化相对应的是地方大报的全国化发展。美国在80年代以前,没有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报纸。1982年9月,美国第一家全国性大报《今日美国》创刊, 其办报宗旨是“为读者办报,要让读者从报纸中得到更多的新闻”;彩版多、信息量大、报道面宽、重点突出、文字简捷、图文并茂等是其主要特色。目前,该报是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除国内发行外,该报还专设国际版,每天通过卫星传递版面,在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地印刷。《今日美国》把自己定位于旅行时阅读的报纸,无意在地方性上与其他报纸竞争,而是作为全国性和世界性新闻的总汇。有人称之为“麦当劳报纸”、“快餐新闻”,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概括出该报的特色:快捷、通俗并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独特的版式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大幅照片和标题新闻,也是以零售为主的《今日美国》能够赢得为数最为众多的美国读者的要诀之一。

美国的另两份全国性大报是《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美国金融界最具权威性的报纸著称,专业性与综合性的恰当组合,使其一直位居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列。而《纽约时报》这一地域性很强的全国性大报,近年来将东部版与全国版(包括华盛顿版、中西部版和西部版)并重,不仅报道的内容有所不同,各种新闻的编排顺序也视读者对象的不同有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在过去六、七年中增加的都是全国版的订户。一向以保守著称的《纽约时报》十分谨慎地对待每一种新尝试。五年前其星期天版开始用彩色印刷,1997年9 月起主要版面全部改用彩版,但套色主要用于图片,标题、文字等绝大多数还是黑白的,以保持其严肃、庄重的一贯风格。作为以受过良好教育、对政府事物感兴趣的中等收入阶层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纽约时报》,从未试图成为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却是全美最具权威性的报纸之一。到1997年为止,该报荣获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奖项——“普利策新闻奖”74个,高居美国各媒介之首。保持地方性、扩展全国、坚守权威性,成为近年来《纽约时报》的主要特点。

市场的高度细分化,迫使媒介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市场的需要及受众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状况等等,以确定受众的范围、内容的选择、传播的方式、印刷(播出)的时间及广告的征集等一系列问题,使媒介的分工日趋合理。

在社区报纸与全国性报纸,报纸与杂志,报纸、杂志与广播、电视,广播与电视、以及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与新兴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准确地把握媒介定位,恰当地选择生存空间,是各类媒介面临的首要课题和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

三、媒介功能的多元化与媒介服务的人本化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包括舆论导向、传承文化、传播信息、普及教育、参与服务、提供娱乐等等。美国媒体近年来在媒介多种功能的开发上大动脑筋,使报纸由“新闻纸”向“实用纸”转化;使广播电视在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更多、更全面地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服务。

如《洛杉矶时报》近两年新增设了烹调专页, 每周三出版, 每叠12至20页不等。洛杉矶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不仅保持着各自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也拥有各自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洛杉矶时报》开设烹饪版,旨在介绍各国、各类食品的制作方法。为此,报社专门设立了一个烹调实验室,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烹调实验,必要时还要采访各大饭店的厨师,或深入华人、菲律宾人、俄罗斯人等各国移民居住的社区,了解各种食品的做法,为烹饪版提供素材或依据。到目前为止,该报的食品部为报社赢利不少,也满足了洛杉矶人喜欢不同食品的需要。

在美国,媒介更多地是被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并尽可能多地开辟它的各种功能,特别是传播信息的功能、服务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等等。在各种功能的实施过程中,则更多地体现出人本化的特点,“为受众着想、为受众服务”是很多媒介的共同准则。美国许多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时间表,是严格按照人们的作息时间、人们生物钟的节律来安排。以ABC(美国广播公司)为例,清晨7∶00至8∶30,即人们上班前, 是杂志型节目《早安,美国》),该板块要闻突出,形式轻松活泼;傍晚6∶30,是晚间新闻节目,由美国当今电视节目主持人“三巨头” 之一的彼得·詹宁斯主持,其《今晚世界新闻》和《ABC 晚间新闻》是该电视网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此后至晚上10∶00,穿插安排了三个各具特色的栏目:调查性报道节目《20/20》,直播类新闻节目《黄金时间现场直播》和政论性节目《夜线》。其他类型的节目,如家庭主妇爱看的轻松的“脱口秀”节目一般安排在上午做午饭前,儿童节目一般安排在下午放学后,影视、娱乐节目一般安排在晚间新闻类节目之后等等。美国的一些电台服务的人本化特色表现得更为具体:华盛顿的一家电台在每天早上一小时的新闻节目中,既有地区性新闻,又有关于气候、交通等方面的消息。孩子上学时,母亲们不仅知道是否应为孩子准备好外衣或雨伞,而且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午餐吃的是什么……。有人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美国媒介的这种服务意识和人本化趋势:“当你打瞌睡时,立刻会有人递上一个枕头”。

媒介竞争的加剧和媒介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使媒介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受众的权利和需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满足。“人本化”观念不仅在媒介的传播内容上得以体现,在媒介运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有意识的关注和施行。

四、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与传播手段的高科技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面临着两个严峻的挑战:一是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二是建立在新传播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的出现所带来的新的竞争。

作为对抗广播电视的有力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报纸推出电子版,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新闻的采集、传递、存储、查找、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最终以键盘和终端屏幕代替笔和纸,以电子报刊补充纸介报刊,直接对广播、电视提出挑战。目前,美国的一些主要报刊都开设了自己的电子版,其中《今日美国》电子版是全美网上读者最多的电子报纸,每天有100 万以上的用户进入网址,免费查阅信息,其收入主要依靠广告,目前还没有赢利。美国报刊的电子版,并不是纸介报刊的另一种形式,大量报纸版面上容纳不下的信息进入电子版,报纸上的消息只占电子版的20%左右。人们的阅读习惯往往是先看电子版,然后再查阅纸介报刊。电子报刊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纸介报刊,而是电视,不仅可以在时效性上与之一争高下,而且可在详尽性和可反复查阅性上占有自己的优势。美国的读者主要是在办公室查阅电子报刊,在家中进入互联网络的人比例不大;随着家用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美国电子报刊的前景相当可观。

为了迎接电子报刊的挑战,美国电视业也积极回应,最有代表性的是占有世界电脑软件市场80%的微软公司,两年前与美国三大商业广播公司中的NBC(全国广播公司)联手,成立MSNBC,充分利用微软的技术和NBC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雄厚实力和巨大影响力, 使其形成良性的互动,在互联网络上向CNN及各报电子版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在MSNBC的互动性网址上不仅可以传送文稿,而且可以传送声像信息,它兼有电子报刊和电视的优势,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特征。MSNBC每天有4000 页信息上网,如遇重要新闻,但又不到中断NBC正常播出的程度,NBC的新闻主播就到MSNBC来播新闻,并在晚间新闻中再报, 使其新闻更具竞争力。MSNBC免费供用户查询和使用信息,完全依靠广告收入;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内,广告费已从1996年的1.25亿美元上升为今年的10亿美元,预计两、三年内可以基本做到收支平衡。微软与NBC 的携手不仅意味着微软的网络技术与NBC的声誉、实力的结合, 而且是信息产业与媒体产业的联合,代表了媒介传播的网络化与传播手段高科技化的结合。

与以往的传播媒介最大的不同,是报刊电子版和网络电视的时效性与交互性,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按媒介预先安排好的版面和时间获取新闻或信息,而是可以自主地从网络上选择和查询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真正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和传播手段的高科技化还对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操作手法等诸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深度报道已成为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报道方式之一的今天,已召开了21届年会的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今年年会的主题是“计算机辅助报道”。据一项调查表明,在1996年,美国有四分之一的印刷媒体(大约751家)几乎每天使用互联网络, 超过三分之二的媒体至少每月使用一次。越来越多的记者把互联网络作为自己采集信息、检索、考证资料、编辑新闻的重要手段。此外,运用最新的信息传送和接收设备,新闻记者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就新闻事件做同步的现场报道,使“新闻”的概念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为“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而大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感染力。

传播技术的变革还带来传播体制的变化。以1985年成立的“发现”电视网(Discovery)为例,这个成立只有13年的新型电视网, 目前有3000名员工,世界上145个国家播出它制作的节目,订户达1.27亿户。 目前它拥有10个电视频道,除探索、学习、动物世界和旅游四个频道外,还有生活、科技、文明、儿童、军事、健康6个数字频道。 我国中央电视台前些年的《动物世界》、现在的《人与自然》中的一些节目,以及近几年转播的《探索》频道节目,都是“发现”电视网的佳作。最近,在全美61个媒体(包括享誉世界的美国《全国地理杂志》)的质量评估中,“发现”名列第一。该电视网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没有自己的制作人员,采用从制作公司买片及与有关机构联合制作的方式,控制节目的质量。面向国内播出的6 个数字频道有专门的网络负责人,一些节目放到各地集中去做,在编辑、制片人把关之后,再次进行质量控制。“发现”还有自己的经营实体,如录相带制作和零售商店等等,使其“产、供、销”成龙配套。

总之,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和变革,对大众传播媒介既是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美国的各类媒体正各自采取相应的措施,运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媒介,以适应信息传播网络化与传播手段高科技化的新趋势。

五、新闻普及的社会化与新闻人才的专门化

在美国,新闻传播虽从属于上层建筑,但又是一种产业,各媒体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作为一种产业,新闻媒体不仅需要培育市场,也需要培养人才。

美国是现代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发源地,新闻业的发展与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其“新闻自由”被写进宪法,一直受到法律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新闻业的发达与全民的新闻意识的普及,与有意识的培育媒介市场,培养新闻媒介的消费者直接有关。

与《今日美国》同处一隅、隔街相望的美国报业博物馆,是普及新闻教育的生动课堂。这里不仅浓缩了100多年来美国的报业发展史, 也浓缩了包括广播、电视、杂志等各种大众传媒在内的整个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史。其精心制作的一部电视短片,用极为丰富、形象的画面,从几个侧面告诉人们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新闻。通过对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世界各国主要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典型画面的组合剪接,配之以醒目的字幕和凝炼的解说,即使对新闻一无所知的孩子,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这就是新闻”,继而进一步感受到“人类社会充满了新闻”、“人类社会离不开新闻”。它像一本普及型新闻教材,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读懂,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报业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从最早的印刷机、照像机,到最先进的广播电视传送系统和多媒体上的电子出版物。人们可以看到默罗、克朗凯特等美国电视界的“王牌”主持人当年主持的节目;看到记录历史上著名事件的报纸、杂志;占据几十米长墙面的大屏幕上,是世界上有影响的新闻事件精彩镜头的回放;参观者可以在临时性演播室中手执话筒“过一把”主持人的“瘾”,并可获得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的录相带,也可以在微机终端查阅新闻资料,检索最新的电子报刊……。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了解新闻、了解媒介,也可以直接体验和感受新闻工作,在不知不觉之中,揭开了新闻神秘的面纱,拉近了受众与媒介的距离。

美国报业博物馆是《今日美国》所属的全美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尼特集团投资兴建的,它既被当作文化事业免费向社会开放,又被当作一个特殊的产业来经营。博物馆中出售各种与新闻有关的纪念品;从印有报纸图案的铅笔、领带、服装,到印有各国文字“新闻”字样的杯子,印有诸多名记者、名主持人照片的“记者证”;从图文并茂的《世界新闻简史》,到重新排版印刷的当年报道几次重大历史性事件的报纸……。把新闻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把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和常识来普及,美国报业博物馆做法留给我们颇多的启示。

与我国媒介不同的是,美国的一些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介)公开向社会开放,欢迎各界人士参观。如总部设在亚特兰大的CNN, 每天都接待大批参观者。人们在这里不仅对CNN的机构设置有所了解, 而且直观地看到电视新闻制作的全过程,看到电视台工作人员忙碌的工作间和面积巨大的演播室现场,甚至可以看到他们所熟悉的著名的新闻主播,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做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快乐。孩子们对这类参观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仅使他们受到新闻知识的启蒙教育,也培养了新闻媒介未来的消费群体,经营并开拓着新闻产业现实与今后的消费市场。

与新闻启蒙的社会化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美国新闻人才的专门化。随着媒介竞争的白热化和新闻报道的专题化,对新闻工作的分工也日趋细化和专门化。首先,是编辑与记者的分工更加明晰,前期的选题策划、报道组织、资料收集,后期的图文搭配、标题改写、编辑制作等等,使各媒介的编辑队伍日益扩大和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播制,使集编辑与主持人职能于一身的电视新闻主播成为新闻节目最后的“把关人”。当然,他们身边还有另一位“把关人”——法律顾问,其职责是确保播出的新闻不越过法律允许的界限。

新闻人才的专门化趋势还表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不仅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还是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甚至专家。如《纽约时报》体育部的60名工作人员中,有人专门报道网球、有人专门报道高尔夫球、有人专门报道拳击……。随着报纸扩版和分众化的趋势,要求有关报道更注重深度的开掘和专业性的增强。在该报科学新闻部,负责健康方面稿件的是一位医学博士,负责心理方面稿件的是一位心理学博士,负责营养与健身方面稿件的是一位有好几个学位的编辑。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向以“通才”、“杂家”自诩的记者、编辑,在今天更应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

新闻人才的专门化趋势还有第三个表现,即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媒介定位和报道特点,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门化训练和培养。在美国一些大的新闻机构,刚走出大学新闻院系的毕业生首先从事的就是资料收集、检索、整理工作,从这一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了解媒介、了解媒介的报道规则和风格特点。《洛杉矶时报》在报社内部印发了一本取名《风格(STYLE)》的“蓝皮书”,将该报积累多年的写作中的表达方法、 一些名称的标准写法、一些地名的最新拼法等等逐一写成备忘录,供编辑部全体人员参阅,以此为初入报社或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记者提供一定的参照和规范。

总之,新闻启蒙的社会化是培育媒介市场的长期投入,新闻人才的专门化是占领媒介市场的有效做法。只有准确把握新闻产业与社会上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加大前期投入,包括培育人才和培育市场,才能使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标签:;  ;  ;  ;  ;  ;  ;  

世纪之交的美国新闻:对美国主流媒体现状的调查与分析_美国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