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应向素质教育转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应向论文,思想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3年开始,全国不少省市陆续实行“3+2”的考试方案,理科考生不再考政治,这一决定给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波。这一重大举措究竟是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深化改革,由此摆脱困境?还是有可能把中学思想政治课引向更深的困境?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忽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一些学校也把思想政治课放在副课位置上不予重视,甚至不能公正对待政治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少政治教师也是忧心忡忡,人心不定。中学思想政治课确实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只有加快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子,才能早日走出困境,而理科考生不参加全国政治统考无疑是在这一转轨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这里我就如何实现这一转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深刻认识思想政治课应试教学的种种弊端,这是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思想前提。
李鹏总理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必须下决心纠正长期存在的单纯应付考试的倾向,这种不良倾向使学校和学生忽视德育、体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不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一味应付考试。如果不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误人子弟,造成严重后果。”李鹏总理所说的这种应试倾向及其严重后果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应试教学从根本上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及其教学目的与任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智育相统一的德育课程。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过程中,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过程是有机统一的,但两者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处于更重要的地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中学生,帮助中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逐步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但是,以知识的多少为主要考核目的和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优劣强弱的应试教学则完全割裂了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在这里,德育的成份虽有所体现,但却是次要的。这样,应试教学实际上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了一门单一的知识课。在这一观念支配下,应试教学就很难完成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与觉悟”三统一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其一、从掌握知识来看,应试教学以高考内容为教学依据,“要考的就教就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这样就必然妨碍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况且,对要考的内容还大量存在着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现象,因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常常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其二,从培养能力来看,虽然政治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有所提高。但这种能力的培养由于受高考内容的束缚而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迫于高考分数压力,许多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知识的满堂灌上面,局限在课本上面,没有多少时间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就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谓解题训练也只是按固定的公式和套路加以反复机械训练而已,除了培养学生解题速度与能力之外,根本无益于学生认识能力、思辩能力、操作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其三,从提高觉悟来看,应试教学注意的焦点在于升学成绩,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知识的讲解与记忆上。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张试卷很难考核出学生的实际思想觉悟,往往是以知识的多少代替品德的好坏,正因如此,应试教学导致许多教师只重知识的灌输,而严重忽视对学生思想觉悟的培养。学生也只关心考题考分,而根本不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对要考的内容,教师可以扣字辨句,大搞题海战术,而对于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许多教师则很少过问,有的还有意无意地束缚学生的思想。应试教学的结果往往使我们的一些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高手,思想品质的低能儿。应试教学致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越来越差。
第二,应试教学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思想政治课的改革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革新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与战斗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实际能力。但是,应考教学就像一根无情的锁链束缚着思想政治课改革,不管你怎么改,它都把你纳入追求升学率服务的轨道上去,难以达到教改目的。其一,从教学内容来看,只有在保证完成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学生所应了解的最新知识与信息,解答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与思想疑难问题,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说服力。但是应试教学唯考题是瞻,教师根本不敢离开高考划定的考试范围进行教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只能排除在外,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充实,教师讲课往往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越来越远,这是目前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从教学方法来看,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关键是要彻底革除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创造各种方法切实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但应试教学从根本上限制了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由于应试教学奉行的是“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宗旨,一切以学生能否掌握高考要考的知识为中心与目的。因此,应试教学选择的教学方法当然就是那种能够促使学生在短期内省时、省力和快速掌握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法。而启发式教学法则被认为是费力难见效的“笨办法”,与其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答案,还不如教师的满堂灌和包办代替来得神速有效。因此,应试教学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放在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上,为注入式教学法找到了丰厚的土壤和生存的基础。另外,大力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把“第二课堂”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也被视为额外负担而不能得到广泛开展,思想政治课被限制在课本和教室这个狭隘的小天地里。应试教学严重窒息着思想政治课的生机与活力,把它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和升学的“敲门砖”,一门“捞分课”,从而大大损坏了思想政治课的声誉,成为教师厌教和学生怕学的总根源。因此,唯有彻底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育,才是思想政治课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彻底解除升学考试的压力与束缚,切实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通过启发式教育来全面完成“知识、能力与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与目的,从而培养中学生高尚的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如何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向素质教育转轨?我认为首先要抓住时机,大胆突破。从整个基础教育来看,所有各科都面临着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任务。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承担转轨的历史任务。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培养中学生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这一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改变应试教学对中学思想政治的危害,也就决定着整个学校德育的改革成败,并对中学其它各学科的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家教委抓住当前整个社会愈来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有利时机,果断决定理科考生不参加全国统一政治考试。我以为这样可以把中学思想政治课从升学压力与应试教学的困境中彻底解脱出来,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从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可以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消升学考试并不等于取消政治课本身的考试制度,目的只是为了改变因升学考试而导致的重知识而轻觉悟与能力培养的倾向。相反,在应考现象得以纠正的同时,学校与教师方能更好地改革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制度与方式,诸如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挂钩的综合式考评办法、等级分制等都是比较适合思想政治课特点的考试方法。
有人之所以对理科考生不参加全国统考持相反意见,关键是认为全国高考是硬的,而各省会考是软的,担心失去了高考指挥棒,理科考生就不再注重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了。对此,我认为应该用积极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实际问题。其一,要看问题的本质,正如前面所述,在应试教学的束缚下,评多思想政治课教学虽然辛辛苦苦,但实效并不太大。与其说这样,还不如取消政治课全国统一考试,把考试权下放到省以至教师手上,让教师采用恰当的考试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其二,试图依靠高考指挥棒来迫使学生学习政治课,强制性的维持思想政治课的地位结果适得其反。相反,只有摆脱指挥棒的束缚,不为考分而拼命灌输和死记硬背,教师可以放开手脚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没有负担而学得积极主动,这样才能真正加强与巩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地位;其二,在理科考生不参加全国统考的情况下,虽然会暂时出现理科学生不重视甚至放弃政治课的学习等一些问题,但随着改革措施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的配套统一,加强管理,精心组织,这一问题是可以得到逐步克服与纠正的。
当前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把住学校和理科学生这两个关口。对学校来说,上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把学校对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领导和重视程度作为重要的评估内容,并力求量化,注重考核实效。对随意减少思想政治课课时与内容,随意裁减政治课教师,不能公正对待政治教师等一系列不合理现象,各级领导要认真对待,一级查一级,要追究责任。对于理科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既要加强引导与教育,激发他们新的学习动机与热情,又要严格管理,特别是要强化教育制度,增强各项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引导力,以便政治教师检查督促学生的政治课学习。只要我们坚决把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与会考成绩挂钩,与能否有资格参加统考乃至升学直接挂钩,我们就一定能使理科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与实际表现,彻底纠正平时不重视学习思想政治课,临到考前拼命背的现象,从而达到教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