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应渗透现代意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应论文,意识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从以下几方面向学生渗透现代意识教育:
一、核心意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地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已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已是世界上粮棉产量最多的国家;初步建成了全国铁路、公路、内河、航空互相配合的交通网;千年为害的黄、淮、海、辽等河已初步得到根治;城乡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丰功伟绩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国情国策意识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和建设。因此向中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意识教育意义深远。地理学科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地理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形、气候、各种自然条件有利也有弊。据此我国制定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国土资源政策;“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建设新型乡镇”的城市发展方针;以及“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步进行”的环境保护政策等等一系列国策。
三、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当今的信息社会,国际间相互依赖和协作关系日益加深,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互相渗透,各国人民之间交往日益频繁。使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这是时代的要求,是“面向世界”的需要。同时,因为中国的前途同世界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世界性问题的解决,并非一国的能力所及,需要国际间共同协作。在让学生认识加强国际间协作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国际上还存在着尖锐的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利用投资和关税、贸易市场,盘剥和控制发展中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厂建到发展中国家去,以转嫁环境问题。
四、资源与环保意识 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教学中通过煤炭、石油、矿产、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世界与我国人均拥有量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开发和利用中应倍加珍惜。通过工农业生产、资源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环境效益,使世界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失衡,珍稀动物濒灭、大气、水体污染及荒漠化加重……因此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五、科学教育意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教育事业维系着民族的兴亡、国运的盛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立下科学创造的志向,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为品质。同时还应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兴旺则科技发达,科技发达才能实现经济腾飞,经济腾飞又能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造就一批更优秀的人才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六、经济与商品意识 经济是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培养学生经济与商品意识是“面向现代化”的要求。现代社会中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没有经济实力,就无法搞建设,就无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就会被取消“球籍”。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如果不懂经济,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和需要;不懂商品价值规律,就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呛水”。应利用课本中工业、农业生产和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等内容,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体会经济成就的取得、资金的积累来之不易,从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按经济和商品规律办事的指导思想。
七、竞争与协作意识 未来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中国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需要参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一个人在成才的路上也要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竞争。竞争的挑战给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竞争活动,如各种知识竞赛、作业展览、地理小制作评比、祖国在我心中演讲赛等,使学生直接投身于竞争的环境中,从而激发其竞争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竞争的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是各个部门分工与协作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作关系(如经济与环保、经济与教育、工业与农业等)。个人成就的取得,离开了与别人的分工协作,搞所谓的个人奋斗,也只能处处碰壁。
除了上述各方面外,现代意识教育因素还有自主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风险意识、创造意识、信息意识等,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