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说说剩下的_睡眠论文

跟我说说剩下的_睡眠论文

说说休息这件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这件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实话,让我和同学们讲讲“休息”这件事,特别是还要讲出点“科学”的道道来,我感觉颇有些勉为其难。因为这件事跟心理的关系更密切,医学知识实在帮不上太多的忙。不过,如果作为一个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读到博士的“老学生”(医学专业往往比其他专业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同时作为一个自身工作强度很大、也很需要学会休息的医生,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心得和认识。

不要害怕“太悠闲”

是真的,在读书和工作期间,我总会遇见一些很上进、很敬业,或是很有紧迫感的人,他们恪守着“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古训,对“闲下来”似乎有一种负罪感,总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医生也常常建议患者休息,但总有人说自己学业忙、工作忙,他们宁愿让医生开一堆药,然后继续加班加点。医生知道,很多病正是由于疲劳过度引起的,而很多病的最佳良药就是好好休息。我曾听到我的同事跟患者说:“事情是做不完的。”甚至说:“你休息几天,地球不会停止转动!”但要是他们不听,医生也没有办法。

身体垮了,再高的分数或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况且,身心疲惫本身也是效率的大敌。我个人觉得,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比“成功”更值得追求,而“悠闲”是一种非常值得培养的心态。

睡眠真的很要紧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脑力劳动者累的是“心”而不是“身”,所以睡觉对于疲劳的恢复“用处不大”,甚至还有人宣扬化整为零的所谓“达·芬奇睡眠法”,我表示反对。事实上,脑力劳动者长期处于伏案书写、打电脑等相对固定的姿势,维持这个姿势或动作的相关肌肉也处于工作状态,身体也是累的。

来了解一下睡眠过程吧。简单地说:我们的睡眠首先进入的是“浅睡眠”阶段,它是从清醒到睡眠状态的过渡期;接下来进入“慢波睡眠”也就是“深睡眠”阶段,这个阶段脑电波频率、呼吸频率、心率等都变得非常慢,全身肌肉松弛,是恢复体力的关键阶段;再接下来进入“快波睡眠”,大脑再度活跃,人开始做梦,这个阶段的睡眠对于大脑恢复和智力发育非常重要;在这之后,“浅睡眠——慢波睡眠——快波睡眠”的过程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周期循环每晚大约进行4次~5次,每一次为期1.5小时~2小时左右。

由此可见,再多的“小憩”也不可能代替完整的睡眠,因为它们大都还没到达“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阶段就结束了,身体和精神其实都没得到真正的恢复。当然,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特别是周末“补觉”不但无益反而容易让人更觉疲惫。我的建议是:适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停不下来,那就换一下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我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思考下去,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卢梭的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大脑皮质有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分为不同的功能区,这一区域活动,另一区域就休息。所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转换、形象思维活动和逻辑思维活动的交替、文科作业和理科作业的交换,等等,都能有效地帮助你减轻疲劳。

热爱是最好的休息

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已经玩了很久,按说已经放松得足够了,可是还会觉得提不起精神来?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玩的这样东西并非是你真正热爱的,而仅仅是用来“打发时间”而已。所以我们需要有些真正的兴趣爱好,课业之余去做自己热爱的事,就是一种很好的休息。乐此,就能不疲。假如有人说我就喜欢做题,那也不错啊。

热爱往往需要用新发现、新体验来维系,所以不妨去打破某种一成不变的状态,去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不要总是和固定的一群人打篮球,去挑战一下“高手”,无论输赢,都会让你精神振作。再比如骑车上学的同学可以试着探索一下学校与家之间不同的骑行路线,也许会让这件事变得有趣。这些都是“积极的休息”。

和他人在一起

最后我想说,许多时候疲倦和焦虑本质上来源于自身安全感的缺乏。对大多数人来说,和他人(家人、朋友等)融洽相处,并多和他们待在一起,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因为人类是一种有着群居本能的社会性动物,从非常远古的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用彼此分享与分担来确保自身与群体的安全了。

标签:;  ;  

跟我说说剩下的_睡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