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理念论文,课程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念和实施建议。毫无疑问,新课程的实施给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巨大的冲击,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则是新课程实施的强大阻力。新课程呼唤着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关于历史课程理念的创新
世纪之交的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比起以往任何一次教学改革,不但规模更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课程理念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1.课程目标的创新
课程目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历史课程目标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大目标并重。《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体验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探究的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认识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倡人文精神,强调人文教育,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理念和目标之一。如《标准》在前言中特别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措辞委婉而观点鲜明,标志着历史课程目标由重知识的灌输和储存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表明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课程功能的显著升华。新的历史课程目标充分呈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教育理念。
2.课程内容的创新
长期以来,为克服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历史课程内容注重追求科学性、系统性和系列化,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存在“难、繁、偏、旧”的弊病,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鉴于此,这次历史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整和更新发展,打破了以往课程内容过于封闭的弊端。由此出发,《标准》在课程的框架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教材应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像世界,从而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其次,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删繁就简,精当选择。最后,既要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历史发展的时空和学习内容的联系,又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简言之,历史课程内容应该丰富多样,充满个性活力,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和最后归宿,从而体现了历史课程建设中浓郁的人本意识。
3.学生学习观的创新
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得到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方面,新课程做了许多探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思考和研究能力。为此,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充满个性化的探究活动。第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大为增加。如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动脑筋”等栏目的设计以及“好书推荐”“网址推荐”等,有助于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渠道,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这些探索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4.课程评价观的创新
课程评价观的创新是整个课程标准中最富有建设性进展的方面之一。就评价目的而言,从以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课程评价的具体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优化。就评价维度而言,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最终指向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评价方法而言,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兼顾,从繁琐的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明确指出基于历史学习体验和感悟的特征,而不能以量化和客观化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就评价主体而言,从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师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者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这就使课程评价的重心发生变化,突出了学生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就难以改变,课程改革将会流于形式。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标准》的新理念,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教学是课程继续不断的生成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教学改革中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和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作出任何改变。现在的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这种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预先设计好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只有这样认识,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历史教学的特点:第一,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第二,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绝对权力,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第三,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输为主,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不够。第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是彻底地应试和接受评定。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应切实改变上述状况,确立新的教学观:第一,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第二,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第三,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第四,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转变。总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注重交往。要求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学到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初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3.教学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
就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索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必将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历史是历史学家通过论据构建的知识,这种构建是可以改变的。历史结论作为历史事件的结果,由于不同的人们、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对它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不同,其结果是会不同的,有时甚至会相反。历史学习是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从而对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进程作出自己的解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思考、体验,“悟”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观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鉴于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做到:第一,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第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创新的过程。第三,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教学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金卡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专家一语点破了只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中小学生的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理念要求不仅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别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