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

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

苑红[1]2003年在《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文中研究指明胡愈之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胡愈之在1919——1949年期间的活动及其所撰写的文章,探讨了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前进发展历程,并对近代新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做了相关论述。以期通过对胡愈之的研究来探寻一代知识分子是如何追求民主与科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纵向论述了胡愈之与新文化的同步发展历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多次撰写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响应文学革命中的白话文写作。随后,他又以一种极为开放的心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亲赴苏联访问,接受社会主义文化。当中华民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时,胡愈之又与文化界的人士力促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则是从新闻出版、近代文字改革运动、文学思想等叁个方面论述了胡愈之所取得的成就。在胡愈之的新闻出版实践中,他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新闻出版思想的基础,并在新闻出版的实践中体现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同时,他在编辑出版刊物中提出放眼世界的开拓性编辑方针。作为一位世界语学者,胡愈之毕生关注世界语的发展,并积极促进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在汉字改革的历史中,他积极推动汉字的拉丁化运动,力图使大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在文学艺术方面,他还积极向国人传播西方先进的文学理沦和方法,翻译西方着名的文艺作品。对于反映社会主义成就的苏联文学,他更是以探索一种革命道路的态度来学习。胡愈之在融合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即:在文学创作中既要秉承民族传统的精华,创作民族的文学,又要使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他的这些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第五部分是在中国新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对胡愈之近叁十年来所从事的文化活动的总结。他文化思想中的大众化因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普及;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促进了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在时代的客观要求下,他实现了文字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代表为社会政治服务。这叁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他对于近代新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胡愈之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脉络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同步发展。作为一名文化人,他在近代新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戴维斯[2]2014年在《世界文学视野下的民族文学发展诉求:《东方杂志》(1920-1932)欧美文学译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民国寿命最长的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从创刊伊始至终刊几乎没有停止对欧美文学的译介。本文通过梳理1920年至1932年《东方杂志》的所有杂志和相-关史料,试图从综合性期刊这一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时期欧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首先,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商务印书馆的经营发展状况、《东方杂志》原有办刊理念及1920年革新后新的译介理念,考察1920年《东方杂志》译介欧美文学面貌发生巨变的原因,并对总体译介方式作初步总结。其次,通过分析这一时段《东方杂志》的欧美文学译作与相关文章,分别从国别文学和文学流派的角度切入,讨论杂志译介的倾向性与接受特点。最后,根据上述分析,阐述本时期《东方杂志》透过译介欧美文学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学视野下发展民族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诉求。

王丽鑫[3]2017年在《《东方杂志》专号研究(1920-1931)》文中研究表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见证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并为其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1920年到1931年钱智修主编时期多种“专号”的刊行,在《东方杂志》的刊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方杂志》专号是以特殊的刊行方式发行,即每一期专号皆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编辑出版。钱智修主编时期《东方杂志》共刊行了二十一期主题专号。这些专号每期都有一个鲜明主题,涉及国际问题、国内时政、社会问题、思想学术等方面。这些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专号,在主题的选取上与时任主编钱智修、胡愈之等人的个人风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直观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编辑特色和编辑理念。同时,在这一时期的专号更注重与读者的良性互动,通过向公众刊行预告和采稿征文,使得此时期《东方杂志》专号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本文以钱智修担任主编时期的《东方杂志》专号为对象,从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的角度,考察其刊行的社会背景、编辑宗旨、主要内容、社会影响;并通过考察专号与《东方杂志》的关系,表明这种期刊形式给《东方杂志》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同时,揭示出专号与20年代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民族主义在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传播情况,以及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国际关系的关注。

辛莹[4]2014年在《胡愈之与中国世界语运动(1913-1940)》文中提出清末世界语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与当时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环境和中国人求新、求变的思想氛围,改造社会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有关。由于世界主义的信仰,以及对世界语改造中国社会、民族解放作用的认识,胡愈之成为世界语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对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执炬者。胡愈之一生致力于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本文主要考察胡愈之自学习世界语至下南洋之前参与世界语运动的实践(1913-1940),分析他推进中国世界语运动的主张和实践。文章基本架构分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世界语传入中国的背景;第二部分研究胡愈之发展中国世界语运动的主张;第叁部分详述胡愈之推进世界语运动的具体实践,主要研究他参与建立的叁个世界语组织,以及在进行世界语宣传工作时,不仅介绍了世界语本身,也通过世界语介绍中国抗日活动和新文字改革,结语是对胡愈之参与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总结。

程仁保[5]2010年在《走向革命:胡愈之的早期思想研究(1914-193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愈之是中国现代史上由自由改良走向革命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孜孜不倦地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思想是随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胡愈之从自由主义的改良道路到转向革命,经历了曲折的心路历程。在胡愈之的早期思想中,自由改良成分占很大比重,不过表现出较大的变动性;而他的民族主义的爱国思想则是始终如一的。早期胡愈之的主要言论平台——《东方杂志》中所发表的文章,还有其他相关文字,展示了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整个社会大转型的时代脉络中,胡愈之思想发展的历程;胡愈之早期思想形成中,受到时代、成长环境、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胡愈之所发表文字展示和勾勒了胡愈之的思想成长脉络,反映了胡愈之早期由处于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基本思想状态。他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思考,掀起思想波澜,并逐步左倾激进,从而坚定信仰,投身革命;胡愈之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胡愈之早期变与不变的思想状态。从胡愈之思想历程的变动中,探寻出规律性的认识,即革命不是单纯个体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及演化的必然要求与结果。因此,胡愈之在时代洪流中转变为革命知识分子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胡愈之作为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代文化先驱者之一,在新闻出版、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早期思想中变动的自由主义与不变的民族主义爱国心之间的结合,这种思想中看似矛盾的因素,正是说明了胡愈之的人格构成及其个性特征的多层面多维度。这些在胡愈之所从事的编辑出版事业中都有所表现。

戴文葆[6]1999年在《胡愈之的翻译事业——《播火者译丛·胡愈之译文集》编后记》文中研究说明一胡愈之(1896—1986年)以出版家知名于世。其实,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有相当多的成就至今尚未为人充分了解。须知五四新文化思潮涌现之前,年轻的胡愈之却是首先以翻译家的身份登上了文坛。1896年9月9日,胡愈之出生于山明水秀的浙东上虞县县城(今名丰惠镇)。1914年刚18岁时,他于10月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时编译所设叁个部:英文部、国文部和理化部。他被分配在理化部当练习生。理化部的

王大千[7]2009年在《胡愈之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愈之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既是我国先进文化事业的先驱,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他一生从事书、报、刊等媒介的编辑出版工作,长期担任期刊的主编和报纸的主笔,在漫长的新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胡愈之的新闻思想,既弥漫着自由主义对自主性、独立性及个人选择的追求,又散发着民族主义追随者对本民族的热爱与忠诚,对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的追求。他认为自由主义思想是解决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困境的有效药石,鼓吹新闻媒介在引导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争取新闻媒介报道和编辑的自主权,捍卫言论自由。而民族主义思想救亡图存的目标又是他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归宿。关于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胡愈之也做了细致的理论思考,他将西方新闻学理论中通常所说的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五大功能合并为叁大功能,即传播新闻、引导舆论和社会服务。强调新闻报道要忠于事实,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传播要注重时效性,新闻传播不仅要旗帜鲜明,还要讲究策略,内容具有针对性,报道范围全面,满足读者需要,分析深刻。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以胡愈之主办的报刊和撰写的文章为研究文本,探讨胡愈之新闻思想中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实质,分析理解胡愈之对新闻事业的性质、功能的认识,探讨胡愈之强调的正确预见和创新编排在报刊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期对当前新闻实践工作及理论探讨起到借鉴作用。

李云[8]2012年在《胡愈之主编时期的《东方杂志》(1920-1927)研究》文中认为《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于1904年创办的一份重要的综合性期刊,历时近45年,记载了那段时期中国社会的社会风貌及历史变迁。胡愈之是我国着名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作为《东方杂志》鼎盛时期的主编其更是对该杂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选取胡愈之任主编时期的1920—1927年的《东方杂志》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胡愈之任主编后杂志的各方面变化,如办刊宗旨倾向普及知识,宣传民主;内容丰富客观,言论深刻且贴近大众;栏目形式也更加规范,并能根据时势灵活调整。1920—1927年间的《东方杂志》在胡愈之的领导下通过各种创新举措,开辟了国际新闻报道,提供了大量优质翻译文学,并逐渐成为区别于同期其他刊物的特色,赢得了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扩大了广告收入,经营状况十分喜人。本文写作过程中充分结合1920—1927年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其特殊历史时期出版过的增刊、专号、纪念号等,细致研究该时期《东方杂志》的内容特色、栏目设置等方面的革新,分析总结其为当代新闻传媒留下的各种宝贵历史财富,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现今的媒体工作和媒介从业者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苑红[9]2003年在《胡愈之的文学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愈之的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出版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但是他始终未忘情于文学 ,他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五四新文化时期 ,他积极加入郑振铎、沈雁冰等组织的文学研究会 ,从事文学活动。他写过不少文艺评论文章 ,并翻译了西方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着作。他在广泛汲取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基础上 ,抓住文学的本质特征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世界的眼光、科学的见解来看待外部世界 ,从而形成开放进步的文学观

邢康[10]2009年在《简论新中国成立前胡愈之的政治活动》文中研究指明胡愈之是中国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逐渐的由一个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的少年,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不仅重视舆论宣传,又亲自参与革命实践,在抗战、解放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本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对胡愈之的民主革命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考察。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论述胡愈之从一个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及其转变原因。第二章:主要论述胡愈之面对日本入侵所从事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对胡愈之抗日救亡思想进行了一定的论述。第叁章:主要论述抗战胜利后,身为中共党员一份子的胡愈之,在帮助中共政权获取胜利的过程中所从事的统一战线活动。结语部分:对胡愈之新中国成立前的活动,进行了简要的整体评价。

参考文献:

[1]. 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D]. 苑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民族文学发展诉求:《东方杂志》(1920-1932)欧美文学译介研究[D]. 戴维斯.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3]. 《东方杂志》专号研究(1920-1931)[D]. 王丽鑫. 湖南大学. 2017

[4]. 胡愈之与中国世界语运动(1913-1940)[D]. 辛莹. 郑州大学. 2014

[5]. 走向革命:胡愈之的早期思想研究(1914-1934)[D]. 程仁保. 安徽大学. 2010

[6]. 胡愈之的翻译事业——《播火者译丛·胡愈之译文集》编后记[J]. 戴文葆. 出版广角. 1999

[7]. 胡愈之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D]. 王大千. 兰州大学. 2009

[8]. 胡愈之主编时期的《东方杂志》(1920-1927)研究[D]. 李云. 黑龙江大学. 2012

[9]. 胡愈之的文学观[J]. 苑红.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0]. 简论新中国成立前胡愈之的政治活动[D]. 邢康.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