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地理学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_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学论文,路径论文,总体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1-08-11

30年前,作为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的首任主任,李旭旦先生提出了“复兴人文地理”的口号[1]。30年来,中国的人文地理学无论是在基础理论、技术方法,还是在各类应用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30年,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向何处去?这当然会有不同的思考,如人本化、再人文化、社会化、微观化等。但无论如何,人文地理学科学化,是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

1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对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学术界有过非常热烈的讨论,其中对于“科学化”的讨论则最为热烈。有人认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是一种不正确的提法,甚至有人非常激烈地用“被科学化”来表述。但个人认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目标,即“被科学化”,而且应该成为一个主动追求的目标。依据是:

(1)地理学整体性的自然科学属性。人文地理学由于更多地关注经济社会现象,从而与自然地理学有很大的不同,但应该指出,这仅是这2个部门分支学科的相同中的相异,仅仅是大同小异。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过于强调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点,曾是割裂地理学整体性的重要缘由。李旭旦等老一辈人文地理学家当初在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同时,其实还基于当时的现实背景,特别强调了地理学的统一性,强调统一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的建设[2]。显然,如果将地理学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学科属性还是现实需求,无疑都应该选择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

(2)规划应用不是排斥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理由。任务带学科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的出现,为人文地理学参与其中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确实需要针对各种具体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需要良好的经济社会方面的素养,似乎不需要科学化的人文地理学作为支撑。但这完全是认识上的误区。换个角度看,正是由于目前人文地理学理论储备相对不足,技术方法相对落后,才使得人文地理学虽然广泛参与各种规划应用项目,但真正取得有分量的成果并不多见。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吴传均院士就提出了加强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倡议,后继的陆大道院士则以点—轴系统理论[3-4]的提出而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一倡议。显然,强化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本就是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或基本含义。

从其内涵看,虽然学术界尚未有人对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下过专门定义[5],但都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此作过深入剖析。例如,宋长青、冷疏影曾从方法论角度对此问题作了精辟评析:“数据采集、方法论建设已成为地理学研究中关键环节,方法论特征最能体现学科特征和性质。在分析方法上,人文地理学逐渐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进入到定量分析阶段。开始加强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加强空间分析方法、加强模型分析方法的研究。这些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通行的方法。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引入和建设,逐渐提高了人文地理学的量化水平。从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地方”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人文地理学体现出强烈的自然科学色彩,人文地理学数据采集方式又具有强烈的社会科学特色”[6-7]。

因此,所谓人文地理学科学化,是指社会经济这样的文科式或社会科学式的研究对象需要理科式或自然科学式的学科思维、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撑。具体而言,至少应当具有以下2个基本约束条件:①需要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强化过程分析和规律探索;②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实验方法。

2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

科学化无疑是一个动态概念、进程概念,但“化”成什么样子,总是需要一个基本明确的目标设置,因此,科学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目标概念。那么,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基于以往的研究过程与体会,本文拟提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2大总体目标。

2.1 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

基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属性的界定,不难得出结论,即地理学的理论都应该是空间结构理论。这包括2层含义:一是没有空间概念,不能用地图表达的理论都不是地理学理论;二是地理学的理论可以由非地理学者提出,古典区位论中的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都不是地理学者;亚欧大陆演化图式、欧美空间结构转换模式等的提出者[8-9],也不是地理学者。

而从发展现状看,目前虽然有不少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如核心边缘结构理论、海港空间结构理论、点轴系统理论、双核结构理论等[10-11],但显得零散,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至今没有梳理清楚。更主要的是,人文地理界一直认为中心地学说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但是没有研究上述这些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与中心地学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因此,构建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就成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核心任务。本文认为,这一任务具体可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进一步发现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应该说,目前人文地理学相关的理论模式还相对太少,远不成系统。因此,如何进一步发现、挖掘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就成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核心内容。我们知道,区域规划的前提是深入的区域分析。在区域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解剖其个性,更需要在此过程中找出不同区域之间的共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性的分析,从而为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提炼提供基础。

(2)构建中心地等级体系的演化模型。中心地学说自1933年提出以来,已有近80年历史。虽然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反复修改已渐趋完善,但演化过程模型始终无法解决,致使其至今尚未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中心地学说虽然称为地理学两大理论基石之一,但由于无法提供确定的时空参数条件,导致其他空间结构模型无法与其实现对接,从而也就无法构建起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显然,只有在解决了中心地等级体系演化模型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现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与中心地学说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既然中心地学说是所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那么在不同的时空参数条件下,其他空间结构理论都应该能够找到与中心地学说的对接点[12]。当这一步工作完成以后,也就意味着构建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的条件基本具备。

(3)梳理不同空间结构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廓清中心地等级体系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即可以中心地学说为基础,通过现有不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与中心地学说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从而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可供展开的思路有以下2条,即类型学的展开思路和发生学的展开思路。

路径Ⅰ:类型学思路。借鉴自然地理学关于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研究经验,可以认为,对于人文地理学而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的构建,其基本的类型构成也应当由水平型的空间结构模式与垂直型的空间结构模式两大方面所组成。一方面,水平型空间结构模式的提炼依赖于对多样性区域类型的界定、共性空间分布规律的挖掘;另一方面,目前有关垂直型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国家,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还有较大的潜力。

路径Ⅱ:发生学思路。从发生学角度考虑,中心地学说、双核结构模式、海港空间结构演化模型3个理论,事实上分别基于内生型、过渡型、外源型的区域发展背景。具体而言,均质平原是上述3个理论共同的假设条件,其实也是所有区域空间结构模型提炼的必要条件,但充分条件则各不相同。或者说,区域发展过程的不同,衍生出不同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及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类型。由此,至少从发生学角度而言,这3个理论模型可以构成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一个重要视角。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可用下图予以简洁的表达(图1)。

图1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

Fig.1 Ideas about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2.2 构建一套相对成形的空间分析方法

方法论的进展无疑是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另一重要内容。除哲学层面、理论层面的思辨外,具体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当前人文地理学科学化而言更显重要。其中,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取得质的进步,是人文地理学科学化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标志。

2.2.1 基于地理学学科特性所衍生出的两大方法论 源于不同的理论思潮和学者素养,人文地理学已衍生出种类繁多的各种研究方法,方法论的讨论也最为热烈。但从科学化角度而言,核心就是由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衍化出来的两大方法。

(1)综合性与系统分析方法。一直认为地理学最大的缺憾是没有将综合性转化为一种普适性的分析方法。依据综合性,地理学发展出来的是人地关系论,但地理学仅发展到了哲学思辨层面、理论分析层面,而没有进一步将其转化为一种通用性的分析方法。系统论(运筹学)、线性规划与投入产出分析等是有效处理综合性的技术方法,但并非由地理学发展出来。应该说,这一块的技术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人文地理学在其中的着力点并不太多,可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当然,该方法由于能较为有效地为人地关系的处理提供定量分析结果,故其应用价值和潜力非常巨大)。

(2)区域(空间)性与区域(空间)分析方法。地理学的第二个特性是区域性,并且地理学依据其区域性发展出了区域分析方法,但这种方法更多的是属于个案式的分析方法。或者说,仅局限于区域性,地理学发展不出通用性的分析方法,但从区域性中剥离出空间性,以空间性为基础,则有可能发展出一套通用性的分析方法。依据在于:

第一,在地理学4个流派中,空间学派的出现,就是由于以往的区域学派过于重视区域的个性挖掘,从而阻碍了普遍性规律的发现,而空间学派则更侧重于空间分布内在规律性的分析。因此,地理学如果能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空间分析方法,就不仅是地理学科学化所需,也有可能成为一套服务于其他多个学科的通用性分析方法。

第二,如果说以往对于要素关联的分析产生了运筹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应,当前对于空间关联的分析则完全有可能产生通适性的空间分析方法。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妨作出如下初步判断:如果说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建基于系统论,即要素关联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话,那么,空间分析方法的突破,完全有可能再一次带来更深刻的方法论革命。事实上,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学术界对此分析方法非常重视,相继成立了专门性的空间分析研究机构。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空间分析中心有:美国哈佛大学地理分析研究中心(CGA)、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空间综合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SISS)、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高级空间分析中心(CASA)等。为取得空间分析方法的重大进展,中国的人文地理学能否与GIS专业一起共同对此攻关?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议题。

2.2.2 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的理论框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空间分析方法相继引入人文地理学的定量研究中,这显然大幅度提升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水平,但是,对于人文地理学究竟应该形成怎样的空间分析框架,目前尚未有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究。基于以往对空间分析方法的认知和实践,以及基于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需求的分析,本文拟构建以下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理论框架(图2)。对于图2,拟作以下说明:

(1)理论展开层: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不是现有各种空间分析方法的堆砌拼盘,而应该基于学科的特性而从本源层面予以构建,即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但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自然地理学中的区域,仅是均质区域的概念;人文地理学中的区域,除均质区域外,更多的是功能区域的概念。这样,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并进一步分解为点状、线状和面状三大要素,寻找处理这3大要素各自及相互之间内在空间耦合的表达技术,就成为展开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或者说,人文地理学所需要的空间分析方法,比自然地理学要复杂得多。

(2)要素表达层:基于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上述展开思路,即可以将现有空间分析方法纳入其中,并作初步归类:一是点状要素空间分析方法。目前最为成熟的是元胞自动机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定量测度城市空间组织的演化过程。二是点状要素与线状要素的组合分析,目前较为成熟的有城市空间扩展方法和空间可达性分析方法。三是面状要素的空间分析方法,目前代表性的方法有3个,即:空间数据挖掘方法、空间数据离散化方法和空间数据多尺度分析方法等[13-15]。

图2 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理论框架

Fig.2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patial analysis of human geography

特别需要指出,在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中,面状要素仅是点线面3大要素之一,而在自然地理空间分析中,面状要素的分析则构成其全部。由于以往中国GIS与自然地理结合较为紧密,因此,面状要素的空间分析方法是发展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

(3)集成分析层:这一层面的空间分析方法事实上不是通用型的而是针对特定目的而集成的,因此往往需要点、线、面3类要素的综合空间分析,是高度综合的空间分析模型的构建。在我国,代表性的有:地理区划类分析方法(如主体功能区划、城市经济区划等)、要素适宜性分析方法(如土地适宜性评价、城市地质条件评价等)、公共设施空间公平性分析方法(如基础设施或公用设施服务空间可达性与空间公平性评价等)等[16-17]。

2.2.3 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的重点拓展领域 对于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还需要作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但至少以下4个方面的领域,需要予以深化的研究。

(1)可达性分析技术的拓展。在上述所有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中,由于侧重于区域中点状要素和线状要素的空间关系处理,故可达性方法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种方法。它是提升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定量化水平,并继而提升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分析水平的重要工具,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充分发展。

目前关于可达性的技术方法,事实上主要是关于时间距离的讨论[18-21],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展可达性的内涵和应用空间,是对可达性方法进行深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应该说,完整的可达性度量方法应该包括:距离法、累积机会法、等值线法、重力模型法、概率法、频率法、平衡系数法、时空法、效用法、基于矩阵的拓扑法、基于空间句法的拓扑法等。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标准GIS工具难以直接用于各种条件下的可达性计算过程,已有的GIS集成工具也无法较为全面地涵盖各种可达性度量方法,因此,在构建完善的可达性度量体系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有GIS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能力,将可达性度量方法的适宜性模型集成到GIS软件平台上,以形成通用型的可达性空间分析软件。本文认为,这将可以成为人文地理学进行定量空间分析的基本工具。

(2)计量经济模型与空间分析技术的融合。近年来,区域一体化、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问题,已成为多个学科的热点研究议题。事实上,在全球价值链视野下,基于动态DCI和CGE分析技术对区域一体化、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问题的研究,既是创新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

理论上,对区域一体化、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问题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基于C-D函数中不同要素的作用并结合其在空间上流动的特点,将其区分为基于FC(自由资本)模式和FE(自由企业家)模式上的区域公平与福利补偿问题。这样,对区域一体化、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的研究,就自然地可以转化为在市场力作用下的产业配置问题,即可以转化为市场规模、交易成本和生产力空间布局问题的研究。体现在方法上,即如何运用空间计量和动态CGE仿真技术对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各种政策效果进行仿真实验和实证评价,运用ArcGIS、GeoDa、Matlab等软件对区域间产业空间再布局指向进行动态模拟,从而可以对区域一体化的福利补偿路径进行优化筛选[22-23]。

(3)综合性时空谱系空间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与无线电的短波、中波、长波类似,对于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空间分析,可以考虑从以下2个层面展开:一是演化过程的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3个尺度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近年来,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由于可以对一个信号将不同尺度(频率)的波动或趋势逐级分解开来,产生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时间尺度的数据序列称为本征模函数IMF,从而成为分析和预测区域经济未来演化态势的重要工具[19]。二是空间尺度的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技术。袁林旺利用平行核平滑方法构建空间滤波器组,提出了一种数据自适应的空间多尺度分解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给定的分解规则,对偏态空间数据进行迭代分解,进而在无需特别指定分解层数的基础上,得到原始空间过程的层次性多空间尺度数据结构。以中国人口和GDP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模型适用于具有空间异质性的空间数据多空间尺度分解[25]。显然,从未来发展看,将这2种基于不同波谱的空间分析方法融于一体,是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环节。

(4)依赖于空间概念拓展的新的空间分析技术的出现。众所周知,欧几里得在公元前300年《原理》一书中基于点(没有面积)、线(没有宽度的长度)、面(仅有长度和宽度)概念而建立的几何学理论体系,依然是研究空间概念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石,也是目前空间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然而,黎曼几何则认为,正像磁场或电场的物理结构取决于磁极或电荷的分布一样,空间的度量结构则由物质的分布来决定。显然,如果以黎曼几何中的空间概念为基础,则可以发育出另外一种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26]。

3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实现路径

对于如何实现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目前尚无公认的说法。除在“任务带学科”大旗下进一步投身实践,更加重视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凝练和提升之外,本文基于我们以往的研究基础和研究体会,拟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实现路径。

3.1 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主要探索的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它的思维对象是具体的有形的物质世界和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科学思维具有探索性和理论性等思维特性。其中,科学思维的探索性是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客观世界运动发展规律的活动,它需要各种科学思维能力的具体参与,比如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从而在理性上认知世界的本原;科学思维的理论性是指通过概念、公理、知识体系和逻辑论证来反映人的认识关系和客观世界。形成理论性的思维特性要在实践中捋清3条思路:①形成概念、公理、定理的思路;②进行推理、论证和计算的思路;③提出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爱因斯坦说过,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以2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①以欧几里得几何学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②文艺复兴时期证实的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的重要结论。可以说,逻辑原则和实验原则是近代以来科学思维的2个主要特征。

其中,逻辑原则是科学思维三原则之一,指遵循逻辑法则,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其中,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其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人文地理学理论模型的构建,即使仅按照归纳法,在区域分析中按现象发现、机理分析、数学推导、论域①界定4个步骤,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模式来。

3.2 融合资源环境基础

毋庸置疑,人地关系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甚至地理学的核心研究议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7-29]。

从其具体定义看,“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因此,虽然在前面说过,从人地关系角度难以提炼出相应的理论模型来,但是,将资源环境等“地”的要素融合进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型构建中来,将有助于多种类型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发现,从而可以极大地丰富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体系。

3.3 基于发生学视角的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

在任务带学科的大背景下,人文地理学将更多的精力置于应用领域,基础性的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就显得相对薄弱,尤其是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是最为薄弱的地方,而规律性的分析恰恰需要长时段的过程分析。因此,对历史过程的充分重视,是未来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非常有潜力的领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地理学关注过程研究,不是着眼于具体历史事件的纠缠,而是基于长时段分析基础上的规律性挖掘。其中,布罗代尔的长时段观点,可成为观照历史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布罗代尔作为年鉴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其史学思想是年鉴学派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继承第一代年鉴学派史学思想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整套新的史学思想体系,尤其是提出了可以说是布罗代尔史学思想精华的“历史时间三分法”理论,对法国乃至世界学术界影响巨大。布罗代尔将历史时间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段即“结构”,指长期不变或者变化极慢的因素,如地理、气候、思想传统等;中时段即“局势”,是指一定时间(几十到一百年)中有一定周期和节奏的趋势或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等;短时段即“事件”,是指一些突发的事变,如革命、条约、地震等。布罗代尔认为历史无非就是3种时间段的辩证关系,长时段对历史起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中时段对历史进程起直接的重要作用,而被旧史学看重的事件(短时段)则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30-31]。

显然,历史演化角度的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3个时间尺度,以及区域分异角度的宏观、中观、微观3个空间尺度,给出了人文地理学分析区域的时空谱系。其中,长时段历史过程与宏观区域尺度,更是人文地理学最为擅长也是最需要特别关注的领域。

3.4 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

目前地理学共有3个二级学科,即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实际上,GIS仅是一门方法论的二级学科,因此,所谓现代地理学,应是融合了GIS技术或建基于GIS技术基础上的地理学。无论是自然地理学还是人文地理学,概莫能外。目前,自然地理学已较好地与GIS相融合,而人文地理学如何与GIS更好地融合发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发展难题。本文前面关于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的探讨,即是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找到人文地理学与GIS融合的联结点,从而成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技术支撑。

4 结论与讨论

1979年12月,李旭旦先生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地理学会第4届代表大会上建议中国复兴区域地理的同时,更应全面复兴人文地理学。他认为,复兴人文地理学绝不是要恢复20世纪初西方各国的人文地理学流派,也不在于全盘照搬现在流行于西方以福利为出发点的人生地理学,而是主张参考现代人文地理学的革新方向,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创立一门中国式的人文地理学。其中对于技术手段的创新,李旭旦先生强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能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使地理学有可能应用新的统计方法与技术手段,对某些空间规律的研究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来表达人地关系和区域差异与变化。针对计量革命,他认为,按照普通系统论的原则,一切系统具有共同的抽象性,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具有同型性。因此,数学模型既能说明自然规律,也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农业、工业、运输、人口、城市等人文现象的相关关系与发展规律[32]。李旭旦先生虽然在上述论述中没有用到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一词,但贯穿始终的,恰恰就是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内在精神。

应该说,对于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甚或对于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这些都是足以引起学术界激烈争议的话题。本文认为,无论是人本化、再人文化、社会化、微观化,还是本文提出的科学化等,这些多元化的论点,本身就体现了人文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都应该在不断的讨论中获得成熟和完善,从而使我们对于中国未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走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水平,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致谢: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当代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之一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衷心感谢陆大道院士、余之祥研究员和毛汉英研究员对本文一些观点的推敲、凝练和鼓励。

注释:

①论域是指一个理论的适用范围。这一概念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提炼特别重要,因为除了中心地学说这样的普适性的理论外,我们更多的是提炼适合于某种区域类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如本人提出的区域双核结构模式,仅适合于我国的沿海和沿江地区或至少有港口城市分布的地区。

标签:;  ;  ;  ;  ;  ;  ;  

科学人文地理学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