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高校学生贫困与消费行为现状研究_高校学生论文

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学生贫困现状与消费行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行为论文,西部地区论文,贫困论文,高校学生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11)04-0156-05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反映了社会各个时期的变化和特征,同时也反映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由于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主要特征为:第一、经济来源渠道狭窄。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依靠父母和亲友的劳动收入,只有少数学生在校内外做勤工助学。也有极少数学生,主要靠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维持消费水平。第二、消费水平差异显著。经济来源的单一性和依赖性决定了大学生生活消费情况不一,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男女差异、年级差异等。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老、少、边、山、穷地区的中低收入家庭,他们不仅经济来源渠道较窄,而且消费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贫困面较大。这将对其在校期间的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就业与择业,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和国防的巩固产生不良的影响。

目前,很多学者分析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于大学生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函数的基本参数缺乏关注,以规范分析居多,实证资料不够充分[1];第二、缺乏西部民族高等院校学生贫困现状的评估和分析[2]。鉴于此,作者利用来自西部地区某民族高校的学生综合情况调查数据库构建了学生需求函数,重点分析了民族高校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并利用需求函数的参数构建了民族高校大学生消费的基本“贫困线”,全面描述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贫困现状和消费结构,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数据介绍与基本描述

以下分析使用的数据来自于我国西部地区某民族高校2007年的学生综合调查数据库。调查涉及学生家庭背景、收入、消费、学习、思想政治、就业等方面的详细信息。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部学生近1/5的样本。经过数据清理,共获得有效样本数2218人。样本中,农村生源占69%,少数民族学生占45%,硕士研究生占14%,女生占56%。问卷还调查了学生近三个月平均月收入和消费情况,样本学生的平均月消费总额为478.1元。其中,分年级比较看研究生的消费要远远高于本科生;本科生消费水平差异不大,但是年级越低,平均月消费水平越高;城市学生消费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学生;分性别比较看,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差异不明显。这充分反映出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学生的分布及消费特征。如图l所示。

从消费结构分析,学生的基本消费分为11个支出项目(“电话费”包括手机与座机花费合计;“保健、医疗”包括健身费用),分别按照年级、性别和城乡生源分组分别对学生的消费结构进行比较。

图1 近三个月学生月平均消费总额的多重分组比较

一是分年级比较消费结构,除了硕士研究生以外,各个年级本科生饮食支出都占了接近60%的比例,为最大的开支项目;学习方面的支出次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支出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电话费支出成为学生的第三大支出项目,平均每月花费在40元左右,硕士研究生的电话费支出比例高于本科生,本科生各个年级差别不大。二是分性别比较消费结构,虽然男女生消费总额非常接近,但是结构上呈现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男生饮食消费支出比例显著高于女生(男生60%,女生52%),女生在服装和零食方面的支出比例显著高于男生,其他支出项目的结构非常接近,显示出鲜明的性别特征。三是分城乡比较消费结构,从消费的绝对额观察,城市学生在所有的支出项目上都要高于农村生源学生的平均水平,相对差异最大的项目依次是:饮食、电话费、计算机、服装、零食与上网花费;从百分比观察,则农村学生的饮食支出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学生,但服装、零食与电话费则是城市学生百分比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民族高校的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低。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占15%,500至800元的占59.5%,800至2000元的占20%,2000元以上的占到5.5%(《北京晨报》,2007年11月13日报道《北京七成大学生月消费低于800元》);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每月用于吃饭的费用平均为450元,占月均生活费的约60%。而在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学生样本中,消费的25分位为300元,75分位为520元,每月消费在800元以上的学生仅占样本的10%。样本学生平均月收入为545元,从样本学生家庭2006年的收入情况看,其家庭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仅为291元,接近每两个家庭成员的收入才能够满足一个大学生的月消费(还不包括学费和住宿费在内)。如图2所示,分农村和城市比较来看,农村家庭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仅为201元,城市家庭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也仅为486元,相比较农村学生月平均消费为426元和城市学生月平均消费为595元而言,农村学生的生活费负担更为严重。

图2 学生收入、消费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从学生消费不平等程度来考察,样本学生月消费的Gini系数为0.298(95%的置信区间为0.282~0.312),与之相应的样本学生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Gini系数高达0.597相比,西部民族高校大学生消费相对不公平程度要低很多。学生生活费主要由家庭负担,学生消费相对平等是以贫困家庭成员的更大幅度消费削减为代价,由于供养大学生,贫困家庭本来的收入不平等就会被放大和加剧,可能导致“因教致贫”的问题。

二、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学生消费函数与消费行为估计

为进一步分析民族高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和贫困现状,利用ELES需求函数[3]来估计样本学生的消费函数。

Stone线性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为式(1):

利用式(3)和式(4)估计的模型截距与斜率,基本需求和需求的收入弹性列示在表1中。斜率系数就是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元的收入增加,相应在各个项目上消费增加的金额。结果显示,学生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项目主要是饮食和学习支出。从相对水平——收入弹性来看,收入弹性比较高,接近“奢侈品”的项目主要是恋爱、服装、医疗保健支出等。饮食支出具有明显的必需品性质,收入增加1%,饮食支出仅增加0.28%。

同时,表1的结果还提供了基本需求水平的估计,从基本需求占实际支出的比例来看,民族大学学生的消费预算相对比较少,大多数消费项目的基本需求量占实际支出金额的85%以上,压缩消费的余地较小。

利用式(3)和式(4)的模型,同时估计了需求项目的自身价格弹性与交叉价格弹性。可以看出,服装、恋爱和学习的价格弹性相对要高一些,例如:服装类价格上涨1%,则导致消费降低0.24%;交通、电话费、计算机与上网三个项目价格弹性最低,具有一定意义上刚性支出的性质,即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较小。所有的交叉价格弹性皆为负,显示学生消费项目之间的互补品性质。比较大的交叉价格弹性集中在饮食消费项目对其他支出项目的弹性上。饮食价格上涨1%,主要降低其他消费项目的百分比几乎都在0.3%以上,除了电话费,计算机与上网、交通项目支出降低幅度都在0.2%左右。其他消费项目降低的百分比几乎都在0.3%以上。

从这些结果来看,饮食价格上涨对于民族高校学生有较大影响。一是因为饮食支出占了学生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并且基本需求占了实际支出的94%,学生承受能力极为有限;二是饮食支出价格上涨会极大影响学生其他项目的消费,使得他们大幅度削减其他消费支出。

三、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学生贫困现状分析

利用ELES函数估计的基本需求数据构建了样本学生的“贫困线”,其优点在于贫困线的设定基于样本学生面临的现实约束条件和消费行为,比之采用当地的官方贫困线更能够有效表达大学生现实的消费行为和预算约束。该分析不考虑水平公平问题,而认为民族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是合理的(不去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进行比较)。

根据表1的基本需求量计算合计数为433.24元,将这个金额设定为贫困线。常用的贫困测量指标包括贫困发生率、平均贫困缺口等,实际上是Foster等在1984年提出的FGT指数族之组成部分。[5]Foster指数的贫困计算表达式定义在式(5):

根据学生平均每月收入,我们全部样本人群的贫困发生率为53.1%,平均的贫困缺口额为59.9元。根据式(6)计算的FGT指数按照城乡生源分解的结果列示在表2。

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全部的三个贫困测量指标中,农村生源的贫困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他们解释了全部贫困指标的80%左右,城市生源的贫困仅占1/5左右;农村生源的陷入贫困危险度也大大高于城市生源。

Jenkins和Lambert在1997年基于Sen和SST 指数贫困的三维测度,提出一个简洁的图解方法称为“三个I贫困曲线”(Three“I”s of Poverty Curve,简称TIP)[7],三个I分别表示贫困发生率(Incidence)、贫困深度(Intensity)和不平等(Inequality)。

(严格来说,这条曲线横轴是按照收入排序,并非按照贫困深度排序,实际上是一条集中曲线,而非Lorenz曲线。但是计算贫困深度的Gini系数是使用其本身的排序加以计算。),即穷人的Gini系数;需要说明的是坐标(0,0)到直线的斜率为贫困人口的平均补差数。

按照城乡生源分组绘制了样本学生的如下TIP曲线图(图3)。

图3 分城乡生源学生贫困测量的TIP比较

图3的结果全方位比较了城乡学生的贫困情况,在整个人数累计份额上,农村学生的贫困情况都要明显超过城市学生(贫困的随机占优)。计算SST指数的结果显示,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的Sen 指数分别是21.78、12.28;SST指数分别为25.81、15.66;农村生源贫困发生率高、平均的贫困缺口大,但贫困生的Gini系数小于城市生源。

四、小结

通过对西南地区某民族高校学生贫困现状与消费行为的数据分析得出:1.民族高校学生月平均消费为478元,远低于东部地区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研究生的消费水平显著高于本科生,城市生源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生源学生的消费水平;2.学生消费中接近55%属饮食花费,学习的花费占8%左右;3.收入弹性比较高的项目是恋爱、服装、医疗保健支出,价格弹性比较高的是服装、恋爱和学习项目。交通、电话费、计算机与上网三个项目价格弹性最低;饮食项目的价格上涨对于学生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大;4.民族高校学生贫困面比较大,贫困发生率高达53.1%;贫困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源,约占贫困学生的约80%,平均的贫困缺口额为59.9元。

西部地区的民族高等院校,大都面临同样的情况,农村生源学生较多,学生贫困面大。目前,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学生获得助学金学生的比例大约在60%左右,奖学金比例大约在15%左右;助学金平均每年的金额为1800元,根据计算的贫困发生率和平均的贫困缺口60 元/月(每年720元),目前的奖助学金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正常完成学业的需要,但类似不可预见的通货膨胀、特别是饮食类价格的上涨等因素,对于高校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物价大幅上涨时期,国家应优先考虑对民族院校的补贴,使其学生不至于陷入贫困,保证他们的最低消费水平,保障学业正常进行与社会稳定。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因教致贫”问题在西部地区表现突出,要引起重点关注。按照该学校平均每年学费4500元,500元住宿费计算,加上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每个大学生年平均花费在1 1000左右,4年合计大约44000元左右。样本家庭的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生源为5838元,农村生源为2406元,农村生源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花费平均需要5个家庭成员的消费进行支撑,“因教致贫”是这些学生家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标签:;  ;  ;  ;  ;  ;  ;  

西部民族高校学生贫困与消费行为现状研究_高校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