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云同志的农业发展思想与对策(下)_农业论文

蒋春云同志的农业发展思想与对策(下)_农业论文

姜春云同志谈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思路论文,同志论文,姜春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的上部分姜春云同志谈了三个问题,即:一、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布局上,正确处理一、二、三产业关系,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二、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三、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本期刊载的是下半部分,内容紧接前文。请注意阅读。

四、坚决依法保护耕地,搞好资源综合开发。

我国人多地少,要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珍惜、保护好现有耕地,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开发后备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如何保护耕地,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前几年,不少地方出现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占用了大片良田。据不完全统计,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圈占了2400万亩耕地,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区的耕地面积。城市建设也占用了不少耕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但仍未完全控制住。去年全国净减少耕地600万亩。照此下去,到下个世纪初,我国人均耕地将降到一亩以下。土地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田才有粮。没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无论如何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我们应着眼于长远,着眼子孙后代,着眼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充分认识保护耕地的战略意义。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贯彻《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决遏制耕地减少的势头。要抓紧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争取一两年内将全国基本农田都保护起来。要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和耕地撂荒行为。城市建设占地也要严格控制,不能无限制地扩展。对前几年开发区圈占的农田,凡占而未用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恢复耕种。目前,土地、河流、湖泊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对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还要立足于整个国土资源,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很大。自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计划以来,全国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5亿亩,开垦宜农荒地1900万亩。这些被改造和开发的土地基本上建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稳产高产农田,累计增产粮食470亿斤,占全国同期粮食增长总量的40%。同时,还增加了大量棉花、油料、肉类、糖料等农产品。围绕完成“九五”期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我们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力度。总结各地的经验,农业综合开发要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地搞,不能零打碎敲。从我国的资源情况看,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新疆、内蒙地区,开发潜力比较大。这些地方水土资源比较丰富,粮食商品率高,投资效益大。去年我到河南省周口地区、安徽省阜阳地区考察,每个地区都有上千万亩耕地,每亩投入100-200元,把井渠配起套来,增施一些肥料,再改良一下技术,可增产200斤粮食。地委的同志讲,国家给一些扶持,至少可向国家多交10多亿斤商品粮。黑龙江省土地资源更加丰富,有几千万亩优质农田有待开发。有关部门正在规划,提出“九五”时期,在开发潜力大的地方,选择10-20片,每片至少1000万亩,作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每个开发区都按项目、按工程来搞,实行责任制,国家给多少支持,向国家交多少商品粮,要签订合同。这部分商品粮作为国家储备,用于平抑粮价波动,应付大的自然灾害。当然,这件事落实起来有难度,只能逐步推行。

开发与开放结合,应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一个重要的指导方针。我国农村的改革走在了前头,对外开放则相对滞后。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尤其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外开放要搞得更多更好一些。对农业开发项目,应该象发展二、三产业那样,经过科学论证,采取多种形式,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补偿贸易、股份制经营、合资经营,等等,更多地吸收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开发步伐,提高开发效益。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建国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比较低,总的说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全国每年因灾减产几百亿斤粮食,损失上千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灾能力减弱,受灾和成灾面积都是增加的趋势。加强水利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已成为发展农业的根本大计,也是势在必行的一场硬仗。我们要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几件大事:

第一件,搞好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我国七条大江大河的中下游经常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这些地带多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方,人口占全国1/2、工农业产值占全国70%。一旦发生洪水,就要造成巨大的损失。最近,我在湖北、湖南检查防汛工作,看到长江沿岸堤防险象环生,有的地方大堤高于地面许多米,一旦决口,附近的城市和农村将遭受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九五”时期,我们必须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中下游地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尽快达到防御建国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标准。

第二件,大力发展灌溉事业,减轻干旱损失。目前,全国可灌溉的农田只占耕地面积一半左右,另一半耕地则丰歉在天。雨水多的年份,收成好一些;遇到干旱年份,则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从各地的实践看,解决干旱问题,要走开源和节流相结合的路子。一方面要兴修水利工程,包括南水北调那样的大型水利工程,也包括小型水利工程。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我国水资源本来非常紧缺,浪费又很严重。大部分地区由于植被稀少,雨水经地表流走或蒸发掉。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尚不到8%,而日本达到30%,以色列则高达85%。今后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必须实行蓄水、节水、管水并举。一是搞好蓄水。通过造林种草、坡地改梯田、修建水塘坝、小水库、小水池和小水窖等办法,尽可能把雨水蓄积起来。前一段我到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考察,看到有些山坡地改成梯田,加深了活土层,一年降雨三、四百毫米,基本上都蓄在地里,粮食亩产比坡地提高一倍以上。我国山坡地占耕地面积1/3,在这些地方发动群众多搞一些梯田,对所有山沟、河流都因地制宜搞一些拦水工程,加上其它措施,把有限的雨水蓄积利用起来,是解决干旱问题的有效措施。二是搞好节水。这方面的潜力很大。现在我国灌溉用水利用率只有40%左右。搞渠道防渗,利用率可提高到70%。实行管道灌溉,利用率可提高到90%。搞喷灌、滴灌,利用率还会更高。全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约4000亿立方米,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利用率提高到50%,就可节水400亿立方米,相当于修建80座库容5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三是搞好管水用水。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水作为商品,用水不收费或低价收费。今后应考虑根据水资源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促使人们珍惜水、节约水,并做到以水养水。

第三件,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要改变我国许多地方水土流失,沙化面积扩大的状况,必须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加快造林绿化的步伐。林业兼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肩负优化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我们要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认真实施造林绿化纲要,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速森林资源的培育。在大江大河上中游和林木稀少地带,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加快消灭宜林荒山、荒滩步伐,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尽快控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在加强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快农用工业的发展。我国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无论数量、质量都还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每年需进口约2000万吨化肥,不仅耗用大量外汇,而且常常受制于人,有时甚至贻误农时。因此,国务院决定“九五”时期建设一批大化肥厂。同时,安排一批其他农用工业骨干项目。

六、大力推行科技兴农战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从农业来看,加快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现在,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农产品科技含量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大。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首先要建成农业科技强国。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争取在三个方面有大的突破。

一是在种子革命上有大的突破。种子是先进技术的载体。从农业发展史看,每一次种子革命,都带动农产品产量、质量大幅度地提高。根据国内外经验,推进种子革命,必须建立良种研究、选育、引进、繁殖、精选、加工、包装、销售体系,使种子的生产和供应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美国的先锋公司就是这样搞的。他们繁育的玉米种子,产量高,品质高,纯度高达99%以上,不但畅销国内,而且销往国外186个国家和地区。去年销售的玉米种子,占美国玉米用种量近1/2,占世界玉米种子市场销量1/4,销售额14.8亿美元,纯利润3亿多美元,每年拿出一亿美元用于种子科研事业,不断培育新的品种。美国采用该公司的种子,加上先进栽培技术,玉米亩产由260斤提高到1300斤。先锋公司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启示。我国农业、科研、经销、化工等部门也应联合起来,建设种子产业化体系,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销售社会化。这个问题准备专门开会研究。

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有大的突破。农、林、牧、副、渔各业,只要把现有的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开,就可大幅度提高产量和效益。据国家科委反映,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问世,推广应用的只占30-40%,大部分成果滞留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不能及时推开,是很大的浪费。我们务必把现有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今年开始,年年选择一批增产效益显著的实用技术,下大力推广普及。这就必须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现在,有些地方农技站“网破、线断、人散”,要尽快恢复起来。鼓励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搞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各种实用技术,力求用几年的时间,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三是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要有大的突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包括生物技术研究。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大发展的世纪。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如果有重大突破,将会引起农业生产一次大的革命。因此,从现在起,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就要把加强生物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的研究,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一个战略问题,统筹谋划,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同时,要抓紧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九五”期间,准备从国外引进一批技术项目,已组织力量进行论证,争取早日引进和应用。

七、坚持两手抓,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治安如何,对全国关系极大。因此,农村工作必须坚决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下功夫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要深入开展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改变陈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树立良好的村风。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打击犯罪活动,开展群防群治,使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地好转起来。

坚持两手抓,关键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是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到农村调查可以看出,凡是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强的村,不但经济发展快,农民收入高,而且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好,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相反,有的党支部软弱涣散甚至瘫痪的村,村里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不但经济发展慢,而且人心散,秩序乱,什么工作也上不去。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按照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要求,下大功夫,花大气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奔小康的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使党支部能够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委会能够管好本村事务,其他村级组织都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抓好以增强服务功能为重点的经营体制建设,使集体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发挥为农户服务的功能。抓好以民主管理为内容的村级制度建设。村里的大事,都要由村民和代表会讨论决定。村民关心的事情,都要公诸于众,便于群众监督。这几项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配套抓上去。

实践证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般号召不行,必须派大批干部到村里帮助。这不仅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锻炼干部、改进机关作风的需要。干部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要求什么,反对什么,想问题,办事情,时时为群众,对改进作风是十分必要的。去年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后,各地选派45万名干部深入农村,主要是贫困村、落后村,帮助村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群众的欢迎。这种做法,应坚持下去。下去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调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与他们一起开展学习孔繁森、焦裕禄、张鸣岐的活动,提倡解放思想,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提倡艰苦创业,反对奢侈腐化;提倡说服教育,反对强迫命令;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艰苦奋斗,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标签:;  ;  ;  ;  ;  ;  

蒋春云同志的农业发展思想与对策(下)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