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载难逢、千方百计研究魏清源、白桦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读魏清源、白桦的“中国政治制度史”_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从千载难逢、千方百计研究魏清源、白桦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读魏清源、白桦的“中国政治制度史”_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读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千锤百炼论文,精益求精论文,中国论文,政治制度论文,韦庆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韦庆远、柏桦两位教授编著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今年2月出版发行。可喜可贺!

这是一部经过千锤百练、精益求精的高水平中国政治制度史专著。早在1989年5月,该社曾出版同名书按朝代顺序编写的版本,今天出版的是它的第2版。此外,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还出版过由韦庆远、王德宝主编的按行政、立法、司法、军事、财政、监察、文教、礼仪等系列单行制度的发展为线索的版本。其中上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由韦、柏两位先生亲自编著。这两部主题相同而体裁有别的著作,在十多年使用期间,都曾重印多次,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又对许多重大问题重新深入发掘与研究,在上述著作的基础上提高、充实,大幅度的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奉献给广大读者。

首先,体裁益臻完善。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按朝代顺序排列,还是按专题排列?韦、柏两位先生经过长期实践,反复对比研究,将各种专门制度分别作为专题叙述,精简其重复内容,重点论述它的发展、变化和异于前代之处。同时又不割断其嬗变的渊源和影响,并使不同朝代的重要施政措施也在论述单行制度时有充分体现。

这种选择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发展的大体趋势。如台湾学者曾繁康所著《中国政治制度史》(1983年2月新2版),即是按专题立章,虽然章下的节、目,仍按朝代叙述,但在朝代叙述之后,另加节、目,对上述朝代的某种制度加以概括和评述,已显现出这种体裁比较灵活的优势。韦、柏两位先生新著,采用的是彻底的专题式体裁。除绪论之外,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和中华民国政治制度上、下两编,编下各设若干章、节,全部以专题式体裁论述。

专题式体裁的优点甚多。诸如: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论述问题;便于将呆板的政治制度纳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阅读志趣的读者等等。最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总结历史上创建、推行各项典章制度的经验教训、利弊得失,便于当今制度改革参考。

其次,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新著洋洋86万余字,较1992年版本增加近一倍。其中新增章、节,如:上编新增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概述了从三皇五帝直到晚清中国政治制度萌芽、形成和演变情况;下编新增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均使读者对每编先有一个完整而简明的认识。绪论和各章、节都有新的补充。充实最多的是法律制度,该章68000余字,约为1992年版本的5倍多。

再次,对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过去出版的中国政治制度史,或对中华民国不予涉及,或将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权一一列出。韦、柏两位先生新著将1912年至1949年称为中华民国时期,看作一个历史时代,突出这个历史时代政治制度的中心内容;认为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开始,应当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中论述。政党制度中还设专节论述“国共两党合作制”,指出:“它是两个政党为了完成共同的现实或历史重任在政治上的联合,其方式,或共同掌握政权,或在统一的前提下实行‘一国两制’”。作者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便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原则。纵观全书,从体裁设计、章节排列到观点把握、内容论述,完全形成一个整体,一气呵成。不仅是一部优秀教材,也堪称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韦、柏两位先生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年深日久,功底深厚,又长期合作,共创佳绩,成为师生合作、老中青结合的典范。本书的成功是其必然结果。

读后有两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参考:其一,第244页,清初地方督抚大员“多半由满人担任”。清初满人、旗人不分,如此说未尝不可。但严格区分,其中满人极少,多半是受满族统治者信任的汉军旗人。其二,第245页,明中叶后“丞相制度名废实存。”鉴于此前作者已于第210页认定“中枢辅政实际成为内阁和司礼监双轨制,而司礼监的实权却高于内阁。”即使有时内阁职权高于司礼,也不稳定、不合法。因此,似乎不提“名废实存”为好。在一部近百万言的大作中,类似细小商榷之处实属难免,当然是瑕不掩瑜的。

标签:;  ;  ;  

从千载难逢、千方百计研究魏清源、白桦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读魏清源、白桦的“中国政治制度史”_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