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地区论文,产业发展论文,现状及论文,对策研究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03)01-0097-04
一、东北地区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资源型产业总量大、比重大。东北三省的资源性产业在全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资源性产业的产值规模看,东北三省采掘业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三个行业上。2001年,东北三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工业产值1094.22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39.36%(其中黑龙江、辽宁、吉林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分别为28.63%、8.69%、2.04%)。煤炭采运业工业产值172.96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11.3%(其中黑龙江、辽宁、吉林的煤炭采选业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分别为5.02%、4.84%、1.44%)。木材及竹材采选业实现工业产值77.12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68.78%(其中黑龙江、辽宁、吉林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分别为39.26%、29.52%)。
东北三省的资源性产业在各省工业经济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2001年黑龙江的工业总产值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33.11%、煤炭采选业占3.296、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占1.83%。在2001年辽宁的工业总产值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5.39%、煤炭采选业占1.66%。在2001年吉林的工业总产值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3.01%、煤炭采选业占1.17%、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占1.76%。
2.资源产业分布广。东北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而多样,石油、煤炭、铁矿石是东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全国的能源基地和钢铁基地。到2001年,东北三省累计探明的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为277.99亿吨,占全国的2.77%;探明的石油资源约为80亿吨;吉林已探明母页岩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2以上。东北地区的铁矿石资源储量为64.79亿吨,占全国的14.18%,其中辽宁的铁矿储量为55.59亿吨,占全国的12.16%。辽宁菱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围绕东北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形成了重要的资源基地和拥有较强生产能力的大型矿产资源产业企业。东北经济区有大庆、辽河、吉林三大油田,在全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经济区的鸡西、鹤岗、双鸭山、阜新、抚顺都是国内特大型煤矿之一。东北经济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位居全国三大林业基地。2001年东北三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5.3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0.26%,其中辽宁为1.7亿立方米,吉林为8.6亿立方米,黑龙江为15亿立方米。
3.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东北经济区的城市进程。东北经济区由于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和勘查开发的成功,先后建起一批资源型城市,有煤炭型、石油与天然气型、黑色金属型、有色金属型和非金属及森林型等。如辽宁省现有矿城9座(5座地级市、4座县级市,简称“五大四小”),GDP总量约占全省1/5,市区总人口占全省市区人口的1/3,占全省总人口的1/7。
4.资源开发性产业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一)资源型产业通过矿业开发成为向国家提供矿产品和矿产加工制品的主体。如大庆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和石化工基地,开发建设42年来,累计生产原油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累计出口原油为国家创汇497亿美元。(二)资源性产业是地区产业链条展开和延伸的源头。东北三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史表明,采掘工业是东北三省重化工业崛起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矿产资源采掘业提供着原材料工业的食粮,因而矿业的巨大后续效应不仅影响到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经济格局,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资源型产业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国家财力增强作出重要贡献。如大庆累计上缴利税3103亿元,为同期国家投资总额的46倍。铁法市5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铁法煤矿,有力地促进和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
二、东北地区资源性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资源产业走向衰退期。东北三省从整体上看,资源性产业发展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矿产资源产业的整体萎缩已经相当明显。辽宁的资源产业枯竭和衰退主要体现在煤炭有色金属矿山上。辽宁现有的煤炭保有储量70%分布在铁法和沈阳矿区。全省7个矿区除铁法区外都是萎缩矿区,煤炭产量逐年下降,目前已降到全国第7位。10年之内煤炭生产能力将由现在的3681万吨逐步减少到2676万吨,因而辽宁煤炭产业的转型问题已迫在眉睫。黑龙江省也同样面临着资源产业萎缩的问题。大庆油田是世界特大油田之一,已连续24年稳产在5000万吨以土,而今占全国石油年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仅为7.45亿吨,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在目前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省内4个年产量1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关井的局面。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已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的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吉林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较早,煤炭行业老企业多,已有营城、蛟河煤矿等12个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煤炭企业实行了矿井关闭和企业破产。由于长期过度消耗森林资源,吉林东部长白山林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森林资源砍伐殆尽,采运业及林业经济衰退。
由于国内新的资源区产量增加,以及国外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加大,导致国内众多品种的资源性产品由过去的短缺转为过剩,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性产业地位的下降,并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滞缓和社会稳定。部分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支撑力减弱甚至断层,将引致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资源型产业一般占居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支柱产业鲜明而单一。如从盘锦市2001年重工业内部结构看,采掘、原材料、加工业三者的比例为8∶3∶1。东北经济区一些矿业城市所拥有可供开发的后备矿产资源已经不多,由于矿业城市过分依赖采矿业,产业结构递进速度慢,一旦资源枯竭就会对矿业城市发展及社会稳定造成全方位的不利影响。如阜新工业一直以煤电为主,近年来由于占主导地位的煤电产业逐步萎缩,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经济总量极小。2000年,阜新地区人口占全省的4.6%,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价)3386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1%,全市财政极为困难。尽管阜新注重了接续产业的发展,但目前除煤、电外,最大的电子行业年产值只有4.5亿元,无论从经济规模方面看,还是容纳劳动力等方面看,都无法够得上支柱产业。可见由于矿业城市经济对资源过度依赖和资源减产的不可逆转性,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许多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就业主要是围绕着资源型企业而就业的,一旦资源型企业进入转型调整,就业矛盾就会非常尖锐。以阜新为例,2002年6月底,该市就有下岗职工、失业人员15.55万人(其中矿区占45%),占市区总人口的1/5。同时大量矿城或矿业职工处于贫困状态,如鸡西市困难户就达38123户,其中特困户12951户。阜新矿务局10万多名职工,有1/3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线”156元/月的水平。
三、延续东北地区资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1.制定适合区情省情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战略。鉴于矿业或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WTO规则,研究制定资源产业30年(重点前15年)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提出产业结构、供需平衡、生产布局、技术创新、矿城转型等发展战略,以及宏观调控体系和政策保障,从而有利于把握行业发展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矿山、矿城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科学制定新兴矿业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综合规划鼎盛期矿业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实事求是地制定老年期矿业城市经济型战略。
2.资源产业的适度开采。矿业城市要注意妥善处理矿业开发强度与矿业经济规模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矿山拥有的可采资源量把年度开采量定在一个适当的限度上,在矿山规模效益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进行适度开发。在矿业开发管理中,认真贯彻“十分珍惜、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基本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矿业开发规划。要建立有效的资源产业制度,实行资源的有偿开采和使用制度。要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方向租效率。如开征低效率资源利用税,可制定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征收资源利用税,即资源废弃物排放税。同时对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和循环利用进行鼓励,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要杜绝粗放型采掘,科学延缓矿产资源的耗竭速度。要建立和加强资源利用方面的强行设备报废制度和检修制度,同时鼓励对资源产业使用的设备提前进行技术更新。推进科学创新对资源的适度开采具有重要意义,资源产业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矿产品深加工的科技含量,增加单位矿产加工的附加值。既要加强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又要吸收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有效延长矿山的寿命。
3.加强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程度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的深度挖掘。矿山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是矿业城市向多功能综合性城市转化的初期性产业之一,是开辟矿业城市新的产业的最重要途径。我国现有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40%,低于国际水平10—20个百分点,这是资源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共伴生矿产储量相对丰富是东北经济区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深度挖掘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对有效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实现矿产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意义。要按产业化形式开展矿山二次资源利用,其投资机制应因地制宜,广开渠道,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出资,公民参与,吸引外资等多种形式解决。要系统地制定二次资源利用的政策法规、技术保障措施等。
4.实施矿产品的后续加工,以延长产业链。资源产业依托矿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原料矿业”转化为“成品矿业”,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是资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如油城可以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及石化产品深加工业,煤城可以实行以煤发电、以电炼铝,煤电铝一条龙等,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也可使产品大幅度增值。林产工业以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方向,研制、开发多层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各种地板块、高档优质家俱和其它资源节约型产品,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形成木加工产业链。
5.实施集团经济战略。为了合理开发与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适应加入WTO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需要通过改革、改组和改造,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矿业集团来参与国际竞争。要按照“政策引导、企业自愿、政府推动”的原则,推动跨省区矿业企业集团的建立。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保证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和促进企业发展入手,充分考虑市场、运输条件和生产布局,推动矿区资源储量充足、技术先进、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好的同行业资源型企业联合、重组,建立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集团,如东北经济区可组建区域性的石油开发集团、森工集团等。政府在资产经营、税收、融资和剥离企业不良资产、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6.矿业城市替代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在依托矿业而兴起的矿城发展初期,就应及早地注意选择、培育与发展替代产业,实行“矿业与非矿产业并举”的多元发展战略。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最晚也要在矿业鼎盛期启动,未雨绸缪,及早考虑接续产业发展问题,以争取主动,在矿产资源枯竭之前形成非矿的主导产业,把矿业城市转变成其它类型的城市,实现矿业城市的“再城市化”。如抚顺市工业结构已经初步实现主导产业由煤炭开采向石油加工的战略转移,抚顺矿务局的非煤产业收入已占全局总经营收入的48.4%,形成了煤与非煤并驾齐驱的局面。要以完善城市功能为基础,加快由矿区型城市向综合型现代化城市转变,从而保持矿城兴旺发达,不致于矿竭城衰。
7.资源的战略储备及其对国外资源的利用。面对东北矿产资源不断递减的整体形势,应尽快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矿产资源全球战略,以实现东北地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安全保障。(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矿产资源的国际交流程度和规模,从而保持一定的资源储备,特别是战略资源储备。要广开资源供应渠道,力争在国外建立一批稳定的供矿基地。要根据国际市场资源的供求与价格变化,合理调节进口与国内资源开采的关系,从而保护国内的战略资源。(二)要大力引进国外的资本和先进技术,走“引进来”勘查开发国内矿产资源之路。目前,中国矿业与其他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引资额度相比,差距甚大,应尽快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法规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外商投资勘查开发的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入资本、技术,参与东北经济区矿种的资源勘查开放和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以此推动东北经济区资源开发产业的发展。
8.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特殊扶持政策。矿业城市的兴衰固然受资源丰度和采掘程度制约,但与国家宏观指导是否得当和政策支持力度大小也有关。国家应对矿业城市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首先,矿业城市的结构调整、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应作为国家新世纪发展战略中的一个特殊问题来加以研究;第二,国家应制定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扶持政策,从宏观上对矿业城市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社保政策和城市政策等从多方面给予综合指导和支持,推动矿业城市的结构调整与城市转型。(1)借鉴国外经验,对矿业产业制定合理的税赋政策,切实减轻矿山企业的税赋,在税前为矿山“买保险”。要建立资源型企业的补偿机制,可在矿业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暮年矿山的反哺基金,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矿城的留成比例并建立补偿基金,为矿山闭坑转产与人员分流再就业和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补助与支持。(2)建立资源型产业发展基金。矿业建设投资多、风险大、建设周期长、回报率低。为了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根据我国实际,可通过政府投入、企业积累和多方筹集,吸引社会资金等渠道组建资源型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地质勘探、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城市转型等。(3)要明确产业援助政策,加大国家财政对资源的转移支付力度,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项目及替代产业的培育给予税收、信贷、引资方面的政策支持。第三,实行国家与地区的资源分享政策。目前,为了防止产业替代过晚带来的问题,建议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扶持政策,在东北资源性地区或产业内实行资源分享政策,如允许东北的石油大部留在地方使用。
标签:煤炭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东北经济论文; 煤炭储量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石油开采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能源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