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产品竞争新优势--黑龙江省应对WTO农业对策探讨_农业论文

构建农产品竞争新优势--黑龙江省应对WTO农业对策探讨_农业论文

构建农产品竞争新优势——黑龙江省农业应对WTO的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龙江省论文,农产品论文,对策论文,优势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黑龙江省如何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其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从哪里来呢?

主要农产品竞争力分析

(一)大豆

到2000年,全球大豆产量已达到16199万吨,消费量15667万吨,呈供大于求的态势。我国是大豆主要生产国之一。1992~2000年,年均产量1384万吨,消费量年均1461万吨,供求缺口77万吨。目前,全国大豆需求量在1800万吨左右。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基地,种植面积4000万亩左右,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33%,大豆商品率达到70%以上,1987年出口量曾达到100多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80%,近几年已明显萎缩。

我国承诺,加入WTO以后,对大豆进口无数量限制,关税不超过3%,豆粕不超过5%,不实行关税配额管制;豆油关税配额开始时为170万吨,2005年增至330万吨,私营公司份额将从50%提高到90%,税率9%。按我国大豆出油率15%推算,进口330万吨豆油相当于进口大豆 2200万吨,已远远超过国内大豆的总产量,无疑对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大豆生产造成极大的冲击。

竞争劣势:一是成本和价格。美国农业生产具有规模优势,成本比黑龙江省低15%左右。2001年11月份美国二等大豆到岸价每吨2050元,虽然黑龙江省大豆收购价在1700元上下,但国内市场价位仍在2200元左右。二是产品质量。美国进口大豆水份在12%以下,杂质1.5%以下,含油率在18.5%~9.5%之间;而黑龙江省由于没有实现专品种种植、专品种收购和储藏,大豆水份在16%以上,杂质2%~4%,含油率在16.5%~17.5%之间。三是政策扶持。美国、巴西等国在70年代就制定了国家大豆发展计划,成立了国家级大豆中心和大豆协会,建立健全了大豆育种、栽培、收购、营销等一系列服务体系,制定了大豆保护政策,保证大豆生产者能获得平均利润。相比之下我国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加工方面,没有形成大规模、高层次、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加工产品主要是油脂和传统豆制品。

相对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区域内黑土带适宜种植大豆,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措施得当,有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的空间;二是蛋白含量高,适合种植专用品种,用于加工植物蛋白和高品质豆制品,且无转基因之忧。

结论及竞争对策:在一般用于榨油为主的商品大豆方面,黑龙江省无优势,无力与美国大豆争国内市场;但在高蛋白加工领域大有可为,可采取让一块、抢一块的战略战术与美国大豆竞争。要抢占国内豆制品和植物蛋白加工原料市场,这一块国内每年需求量超过600万吨; 利用亚洲食品偏好,抢占日本及其他东南亚市场;守住本省大豆加工阵地,以龙头企业带基地的形式,实现加工转化;以绿色特色品牌抢占国内市场。

实现以上竞争目标,必须做到:加快大豆良种的引进、培育、推广步伐;实行专品种种植、收购、储存、销售和加工,真正做到优质优价;尽快改造、培育、完善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大豆的产业化经营。

(二)玉米

2000年,全球玉米总产量5.93亿吨,占谷物总量的28.8%;总产量较高的前4个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玉米生产大国,到2000年种植面积已达3.6亿亩,年产1.06亿吨;全国玉米总需求量1.24亿吨左右,其中饲料玉米9900万吨左右,其他用途玉米2500万吨左右。黑龙江省种植玉米300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1200万吨左右。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10,仅次于吉林和山东,居全国第三位,玉米商品率高达50%,每年销往省外或出口在300 万吨以上。

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从2000年开始,我国玉米的进口配额增加到450万吨,税率为1%,私营比例达到总配额的25%;到2004年,玉米进口配额增加到720万吨,税率为1%,私营比例达到40%,并且承诺不再对玉米出口提供补贴。在这种大格局中,国际市场面临美国的威胁,国内市场将遭到吉林和山东的挤压,黑龙江省玉米不容乐观。

竞争劣势:一是供大于求,1988年就出现了阶段性过剩;二是品种质量较低,普通品种多,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较高、适合于食品加工和工业加工的特用玉米如甜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较少,且玉米水份含量高,玉米色泽差、商品质量低;三是深加工转化滞后,虽然已形成了200万吨左右的深加工能力, 但是这些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对基地和农户尚未全面形成产业化经营的体系。特别是作为畜牧大省,饲料加工业发展滞后,对玉米的转化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对优势:一是本省需求大。黑龙江省是畜牧大省,按目前的牛、猪、禽出栏数计算,每年仅饲料转化玉米即可达600万吨以上。 二是具有地域优势。黑龙江省靠近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在品质改善的基础上,可争取东北亚区域的国际市场。

结论及竞争对策:从宏观上看,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吉林、山东,黑龙江省玉米均无竞争优势,做好加工和过腹转化增值,抢占周边国家市场是较现实的选择。其主要对策,一是采用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建设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群体,特别是要加快发展饲料加工业,变卖玉米为卖饲料;二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种植绿色、特色玉米;三是严禁越区种植,解决“水玉米”问题,同时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改善品质,提高商品玉米的竞争力。

(三)小麦

全球小麦产量稳定在5.9亿吨左右,我国产量居第一位,年产1.1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0%;其次是美国和印度,年产分别为6900万吨和6600万吨。小麦贸易是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主角,年度贸易量在1 亿吨左右,占全球谷物贸易量的近一半。

我国各地都有小麦种植,其中,冬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84%,春小麦面积约占16%。小麦是我国历年来进口最多的农产品, 1978 ~2000年共进口20191万吨,年均878万吨,占同期粮食进口总量的80%。由于我国小麦连年丰收,供需大体平衡,基本满足11700 万吨的需求量。我国进口的品种主要是优质麦,对国内市场进行调剂。

根据《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加入WTO以后, 我国将撤销实施长达30年之久的不允许进口美国西北部7个州小麦的禁令, 并承诺小麦关税配额由200万吨增加到730万吨,2004年再增至930万吨, 其中私营公司占10%。由于我国小麦商品率低,进口的只是优质麦,总量相当于国内总产量的6%,因此,不会给国内小麦生产造成大的影响。 对黑龙江省而言,过去国内市场份额就小,进口压力不大。

结论及竞争对策:从长远看,黑龙江省适合种植小麦区域1500多万亩,科研部门已培育出一批如4083等强筋品种,是生产专用粉的优质原料,商品量逐年增加。即使不抢关内市场,也可占领本省市场。前提是,加快改造面粉加工企业,改革其经营体制;实行资产重组,采取扶持政策,支持已具有一定实力的九三、大庆、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拜泉等骨干企业,通过专品种种植和加工为本省小麦在国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四)大米

2000年全球稻谷产量为5.99亿吨(折大米4亿吨)。大米消费量4亿吨左右,供给略大于需求。世界稻谷的主产地集中在亚洲,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8%。按产量大小,前5名依次为中国、印度、印尼、 孟加拉国、越南。全球大米贸易呈上升趋势,据预测,21世纪头10年,全球大米贸易总量将达到3000万吨。

稻谷是我国粮食作物中产量最高的品种之一,其产量超过全球总产的1/3以上,从总体上看,90年代后期,我国稻谷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量的增长,总量供大于求,产需差在170万吨以上, 但优质粳稻产量只有2647万吨,仅占总产的13.3%,且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稻米基地。近几年,年均出口25万吨左右。

入世对黑龙江省稻米生产及贸易的影响:按照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大米的初始进口配额260万吨,最终配额530万吨,私营部门比例要达到50%。入世后大米的进口配额只相当于国内产量的2%,因此, 按配额进口不会对国内大米产生太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削减补贴,美国大米已不具备价格优势,泰国香米由于价格太高出口也受到限制。特别是日韩两国逐步开放市场,有利于黑龙江省大米的出口。从总体上看,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加入世贸组织将给黑龙江省大米生产及大米市场带来发展机遇:

一是国际市场空间扩大。日本和韩国均是以大米为主食,喜食粳米,并且距离黑龙江省较近,地缘优势十分明显。

二是以质取胜,国内市场看好。据农业部谷物测试中心化验结果表明,黑龙江是生产优质米的最佳地区。目前已选育出龙粳8号和龙粳9号等一批新品种和新品系,在日本被评为国际优质米品种。黑龙江省五常的“长粒香”米、穆棱“七彩米”、庆安“七河源”绿色食品大米,在国内市场十分畅销。

三是大米商品率高,生产成本较低,有价格优势。目前黑龙江省水稻斤粮成本在0.45元左右。日本每生产1公斤稻谷合人民币20.34元,是黑龙江省生产成本的21.5倍。而日本稻谷国家收购价格为黑龙江省的11倍,因此,黑龙江省大米不仅具有与国外大米抗衡保护国内市场的能力,还有价格优势抢占国际大米市场。

四是种植面积大,商品率高。黑龙江省水稻面积大,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一般水稻的商品率在69%~73%,这是任何国家和地区所不可比的。

结论及竞争对策:加入WTO以后, 黑龙江省大米在国内外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应采取如下措施乘势而上,巩固和扩大竞争优势地位:按照国际国内市场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大米品牌;进一步改造骨干加工企业,解决大米色选、抛光和包装问题;组建大的营销集团,统一对外,形成黑龙江省大米营销合力。

(五)猪牛羊肉

2000年,世界肉类产量达到2332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为9090.9 万吨,牛羊肉产量为7152.7万吨,禽肉产量为6651万吨。1999年世界肉类进出口贸易总量达4494.6万吨,贸易额达863.7亿美元。其中猪肉贸易额为182.6亿美元;牛肉为312.0亿美元,羊肉为42亿美元,禽肉量188.1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2000年产量为6125.4万吨,占全球总量的26.3%,比美国高62.7%,是印度的12.7倍。黑龙江省近20年,肉类产量平均以9.7%的速度增长,2000年肉类总产160万吨,2001年占全国总量的2.6%,居全国第14位,处于中上水平, 但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入世后黑龙江省猪牛羊肉优劣势分析:畜牧业属劳力密集型产业,而我国最大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按照入世承诺,到2004年,我国畜产品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普通税率45%,优惠税率25%降至12%;按照中美双方达成的《农业合作协议》,我国将向美方批准的企业出口肉类发放许可,非关税壁垒将消除。

竞争优势:成本和销售价格较低。我国初级畜产品除肉鸡以外,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市场水平。猪肉生产,日本每公斤成本为30元人民币,欧美为12元人民币,我国平均为7.0元人民币,而黑龙江省为6.6元人民币。按现行市场价格,我国猪肉、牛肉及羊肉分别较国际市场价格低50%、80%和54%。与美国相比,我国出口猪肉价格每吨是1886美元,美国为3264美元,价格差为42.2%;我国出口牛肉平均价格为每吨1709美元,美国平均为3593美元,相差97%,接近一倍。

竞争劣势:质量和品牌信誉较低。黑龙江省和全国相比,畜牧业分散经营比重大,饲养品种比较低劣,产品整齐度不高,精深加工比重较低,而且生产标准、品种类型及包装、风味与国际市场要求相差很大,畜产品很少有国际知名品牌,即使相同的质量、较低的价格,也难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竞争。

结论及竞争对策:黑龙江省猪、牛、羊肉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具有现实和潜在的竞争优势。为了巩固优势,化解劣势,通过公平竞争来稳定国内市场,逐步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通过大力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饲料安全工程项目,控制动物疫病、饲料品质和生产过程,使畜产品达到无疫病、无污染、无激素和药物残留的标准,按照国内绿色食品标准和国际通行的有机食品标准组织部分产品生产,扩大营养、安全和高档产品生产规模,把竞争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二是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化大企业和国内名牌产品,组织基地生产,在规模、质量、效率与品牌上与国际同类产品相竞争。三是要针对国内市场特点,实行分级生产,牢牢控制中低档产品市场。

提高主要农产品竞争力的政策取向

国家应该调整农业宏观政策,建立符合WTO规则的扶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政策体系。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提高农产品单产和总产水平、改善农产品品质,这是加入 WTO以后提高农业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努力实现的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不受WTO规则约束,属“绿箱”政策, 对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国家应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税收减免,以适当补贴的形式支持农业生产。一是一般服务补贴,包括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推广和咨询、检验检疫、营销促销;二是基础设施补贴,包括土地整治、水利设施、能源设施、交通运输设施、环保设施;三是结构调整补贴,包括农民转产、转业、由于结构调整引起的损失;四是收入稳定补贴,包括一些农产品保护价收购、生产保险、合作组织、价格或收入的稳定基金、农民社保;五是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包括受国家委托、农业粮食储备、农民或合作组织粮食储备;六是国内食物援助补贴,包括对农村贫困人口、城镇失业人口如鳏、寡、孤、独、残人口及中小学生的食物援助;七是贫困地区援助补贴;八是环保补贴,包括森林、草原、土壤、水资源、野生动物、濒危动物、珍稀动物、湿地等保护支出;九是农业投入补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农贷利率;十是农业限产补贴,包括为保护草原而限制牧民养畜补贴、对农业生产者固定种植面积的补贴等。补贴对象可以是农户,也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事业单位、农场、产业化经营组织及其他法人。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国家应在以下方面发挥组织攻坚的作用:一是加强农业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技术储备;二是加强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的推广,特别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高科技的攻关研究与开发,推进和实现农业高科技产业化,不仅要取得技术上的超前与领导还要努力实现农业产值上的高度附加,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立并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制度,促进农产品生产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模、质量、等级和安全、卫生要求;农产品、种子的试验、检验、包装、储运、使用方法和生产、储运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农业方面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已开始制定并颁布农业行业标准,今后,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区域开发、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经营,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加强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尤其是对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督监测;积极开展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研究,重点研究和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兽医局(IOE)和国际动植物保护联盟(IPPC)的标准。我国应尽快加入农产品有关国际组织,重要的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要取得原产地命名(AOC)。 取得这种国际“身份证”以后,可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灵活运用WTO规则,保护国内农业生产。 一是制定有利于我国的“游戏”规则。在新一轮WTO农业多边贸易谈判中, 增加一些对发达国家的约束,限制发达国家使用农产品出口补贴,充分体现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的利益,为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目前,我国动植物检疫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小麦、柑橘等农产品放开后,其入境检疫尤为重要。要提高动植物检疫标准,提高检疫装备水平,引进先进的口岸速检设备和检测试剂,加强国外疫情监测,严格把好入境口岸关,保护国内农业安全。三是合理使用“特殊保障措施”。当国外农产品进口过量将发生损害我国农业的情况时,申请使用“特殊保障措施”,以把损失降到最小限度内。

在国家采取以上宏观政策的同时,黑龙江省应采取措施,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带动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首先,应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以市场为导向,缩减质量差、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粮食生产要加快调整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对有竞争优势的品种实行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相对规模优势,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集中,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大力发展畜牧业,不断提高畜产品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快良种繁育、检疫防疫、草原改良、监测检测等四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奠定基础;二是要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为畜产品出口创造条件;三是加快畜禽产品开发,通过引进、改良、自繁自养,生产高蛋白、低脂肪鲜肉产品;改善饲养环境,开发生产绿色食用肉制品、传统肉制品、风味特色肉制品;开发利用副产品、加工生产生物产品,提高畜产品的综合开发水平。

第三,培育龙头企业群体,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一是大豆要采取先榨后浸和低温脱溶浸出工艺,生产绿色食品豆油、食用蛋白、药用卵磷脂,延长大豆加工生产产业链。重点研制生产保鲜豆奶,精制营养大豆油、从豆粕中提取蛋白、从油脚中提出卵磷脂。二是小麦加工推广应用小麦扒皮技术设备和配粉工艺,生产等级面粉,专用粉;对优质小麦实行订单种植、定点收购,单品保管,加工生产专一品牌面粉;开发麦米、麦片、谷朊粉、麦芽及麸皮等产品,实现小麦制品的系列化、专用化、多样化。三是水稻加工重点改造初级加工工艺,增加色选、抛光、精包装设备,生产精制大米、免洗大米、特色营养大米;改进包装,实行定量的大中小型包装配套,把真空包装、精包装产品打入国内国际超市。把虎林的“珍宝岛”、庆安的“七河源”、“庆泉”、五常的“常吉”、宁安的“响水”等有机品牌叫响,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知名度。四是玉米加工要有计划有重点改造玉米加工设备,搞好玉米精深加工,开发玉米胚芽产品,玉米蛋白产品、玉米酿造产品燃料酒精以及医药、化工产品。

第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黑龙江省开发建设时间较晚,由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具备开发和生产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大。从国内市场看,在大中城市形成了对绿色食品的旺盛需求,绿色食品售价高出普通食品50%至1倍以上。从国际市场看,市场需求巨大。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年增长率将达到20%至30%,甚至50%。因此,要抓好《黑龙江省2000~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目标,构筑黑龙江农业的新优势。

标签:;  ;  ;  ;  ;  ;  ;  ;  ;  ;  ;  ;  

构建农产品竞争新优势--黑龙江省应对WTO农业对策探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