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琳#183;汉森今何在?——保琳#183;汉森及其一族党的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森论文,历程论文,今何在论文,一族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森其人与“汉森现象”
在1996年3月举行的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 代表澳洲东部昆士兰州奥克西莱选区的独立候选人保琳·汉森(Pauline Hanson)在联邦议会下院赢得了一个席位,从此以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这位来自昆州首府布里斯班市西部伊普斯韦奇区、长着一头“火红色”头发的联邦女众议员就成了澳洲政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保琳·汉森原名保琳·西康柏(Pauline Seccombe),1954年5 月27日出生于昆州,排行家中七个子女的老五,她的现名中沿用的是第二任丈夫马克·汉森的姓。从政以前,她做过小买卖,其间变换过多种职业,其后经营一家卖炸薯条的快餐店,据说生意相当红火。不过,她在家庭生活方面却不很顺利,经历了两次不成功的婚姻,共育有三子一女,但她与第一任丈夫所生两个儿子几乎全无来往。
在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这次联邦大选之前,汉森是一名自由党人,1994年曾当选为伊普斯韦奇区政府委员。1995年11月曾被自由党提名参加奥克西莱选区的竞选,后来被劝退出自由党,原因是自由党害怕其在大选前的竞选运动中所发表的反土著言论会影响该选区对自由党的支持。成为独立候选人之后,她便给一家地方报纸投信,大肆攻击当时的工党政府以及反对党——现执政的自由党/国家党(亦称联盟党)所主张的对土著和谐宽容的政策。在她正式当选联邦众议员之后,她更是利用议会及其他公开场合发表演讲和议论,抨击政府的亚洲移民政策。汉森的一连串举动不但引发了澳国内民众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而且引发了国际上特别是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澳相关政策的关注,这就是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整年给该地区的媒体及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汉森争论”(Hanson Debate)。
“汉森现象”则是笔者直接取自《保琳·汉森现象》( Pauline,The Hanson Phenomenon)一书的书名,这是由来自汉森家乡的海伦·多德(Helen Dodd)所著的汉森传记,已于1997年11月出版。之所以冠名为“汉森现象”,是由于考虑到在“汉森争论”之后,特别是1997年4月11日汉森正式创建一族党( One Nation Party,又称“单一民族党”、“单一国家党”)以来,这成了汉森崛起的转折。如果说以前的汉森是一个在她的家乡也没有多少人知晓的“无名政客”的话,那么这一转折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以西方国家普遍应用的政党运作方式,如竞选拉选票、吸收新党员等就使得她将其施政理念及政策主张等更深入地影响广大民众。其一族党在1998年6 月昆州选举中所获得的佳绩就是一大直接后果,虽然在10月进行的联邦大选中,汉森的一族党失利,汉森也失去了众议院席位,但是这种现象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却不是在短期内能消除的。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就曾说过汉森的政纲使亚洲国家要为此困扰20年才能缓过来。
作为一个政党活跃在澳大利亚政坛上,一族党的政策主张当然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其对外政策还有削减对外援助,用于创造国内就业等内容;对内政策则是强调单一文化;经济上限制外国人拥有财产,如反对政府将澳洲电信(Telstra )全部私有化;恢复实施保护性关税;让澳大利亚制造业重新充满活力;设立小企业及农业资金项目;进行税收改革,积极采取步骤解决由于政策偏差造成的诸如教育、卫生、失业、犯罪以及歧视等问题。由此可见,在对待亚洲移民、土著居民以及多元文化主义这几个方面,一族党的政策是偏右的,而在澳大利亚经济全球化、澳大利亚对公共财产所有权以及关税这些方面则倾向于偏左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
澳洲真的有被亚洲人淹没之虞吗?
“澳洲有被亚洲人淹没的危险,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宗教,并形成聚居地,他们不融入澳洲社会……”
——摘自汉森于1996年9月10日在联邦议会的首次演讲
我们都知道,澳大利亚为一移民国家,在1788年欧洲人首次踏上这片国土之前,那里可是土著居民的天下。后来由于白人殖民者不断蚕食土著人的土地,残酷掠杀土著人,使澳洲土著居民的数量急剧减少,白人定居者不断增多,他们主要来自英国和爱尔兰。只是到了19世纪50年代维多利亚掀起“淘金热”时,才吸引了少量的亚洲淘金者——主要是中国广东省沿海的华工。此后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之前,澳政府一直实行的是“白澳”政策。这一时期澳大利亚的较大规模移民主要来自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只是到了70年代之后,澳政府才改变了“白澳”政策,放松了对亚洲移民的限制。80年代至今,随着澳实施“融入亚洲”政策,特别是90年代以后,亚洲移民的数量才逐渐增多起来。尽管在这一时期澳洲总人口构成当中,亚洲移民占同期来澳总移民数的40%,但在截至1997年12月31日澳洲1860万总人口中,亚洲人的数量不足90万,所占的份额不足5%。有人做过预测,即使按照澳大利亚目前的每年1%至2%的出生率以及移民数,就是到2041年, 亚裔移民人数在澳洲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不过7.5%。因此,淹没之说无从谈起,相反, 亚裔移民给澳洲带来的巨大收益,恐怕也是当初实行放松政策的澳领导人想不到的。
移民为澳大利亚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就像多年前澳大利亚看不惯来自意大利、希腊的移民一样,现今相当一部分澳大利亚人也对亚洲移民颇有烦言。殊不知,当年的意、希移民聚居地现在却成了澳大利亚许多游客的参观景点。今天,澳大利亚城市里的唐人街也同样引人注目。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移民聚居地也是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点所在。占澳总人数的17%的人能熟练掌握运用除英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这对澳大利亚开拓其产品的全球市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大有好处。据统计,仅在1993年和1994年澳所接受来自马来西亚、台湾、南非三地的投资移民就带来了3.6亿澳元投资,同时创造了3500个工作职位; 每年所吸收的海外留学生签证给澳带来的收入达2.5亿澳元, 若再算上他们到澳入学后所缴的学费等,给澳带来的收入则达30亿澳元左右,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另外,旅游收入是澳政府岁入的一大项,为130亿澳元,其中来自日本、韩国、 新加坡及台湾等地的游客数近几年一直排在前七位。
1997年7月~1998年6月澳移民来源地区国家一览
地区移民数
占移民总数
的比例(%)
大洋洲 1779223.0
欧洲、苏联 1950125.2
中东、北非
5790 7.5
东南亚
970012.5
南亚 5333 6.9
北美 2049 2.6
中南美、加勒比海地区 667 0.9
非洲(北非除外)
6256 8.1
东北亚 1021413.2
总数77327
国家(地区)
移民数占当年移民
总数的比例(%)
新西兰 1472319.0
英国 919311.9
中国 4338 5.6
南非 4281 5.5
香港 3194 4.1
印度 2786 3.6
菲律宾
2769 3.6
越南 2311 3.0
波黑 2135 2.8
印尼 1917 2.5
资料来源:澳大利亚移民及多元文化事务部(MIMA)1998。
澳洲人口构成比例(占总人口百分比)
来源母国 英国裔 爱尔兰裔 意大利裔 希腊裔 前南斯拉夫裔
比例(%)40 2510 4 4
来源母国 匈牙利裔 波兰裔亚裔
比例(%)4
4 4.95
资料来源:〔澳〕《东华日报》1998年6月25日。
汉森及其一族党崛起的原因
澳大利亚所实行的多元文化主义,广义上讲应该包括来自欧洲的移民在内的各族群的共存以至融合。这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其他弱势文化的消融,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澳对其土著居民进行的长期同化政策到本世纪60年代以失败而告终可看出这点。尽管这种消融过程是一个自觉和不自觉的进程,具有与欧洲移民截然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亚裔和土著居民与澳主流社会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土著居民,在欧洲人踏上澳洲之前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承传下来的是在广袤的土地上游牧生活所形成的自由散漫的天性以及“图腾”崇拜(文化),现在突然遭到一种完全异质的文化入侵,要他们坐在课堂里学习他们祖先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还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自然就处于不利地位,加上由于历史上与白人所形成的严重隔阂,所以又处在一种恶劣的种族歧视环境中,因而尽管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城市里,但基本上从事的是脏累苦及工资低的职业,其余的散布在西部、北部土地广阔但较贫瘠的地区。澳目前的土著居民人数大约为20万,有90种语言,可传承下来的约30种。
汉森的一族党主张取消政府的土著及托雷斯海峡岛民事务委员会(ATSIC),废除《原住地法案》,认为土著人享受多种津贴, 加重纳税人负担,这又是在澳大利亚实行另一种歧视政策,她索性攻击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建一土著国家。澳大利亚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取消对土著同化政策(1967年举行全民公决时土著人获得了选举权),代之以自决政策。应该说,这以后的30多年中,澳政府在扶持土著居民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1990年建立的土著事务部,负责约60亿澳元的资金,用于改善土著居民生活条件、教育培训等项目。但由于多年积留问题的原因,政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比如目前还有100 个以上的土著居民社区无下水道、电以及充足的水供应,土著失业率是全国最高的族群,达30%以上,年轻人中文盲比率很高,16岁青少年中有一半离学,相当一部分就根本没上过学。由于有超过35%的土著民家庭父母无工作,而孩子又需要照顾,因而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一些津贴,数额也仅够他们日常生活之需。另据《悉尼先驱晨报》1998年2月14日的报道,在1994/1995 年度,土著居民的卫生费用只占到政府卫生总支出的1.2%。
汉森所攻击的土著居民问题及亚裔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澳洲在60年代以前所实施的“白澳”政策曾与南非1993年以前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一样地臭名昭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汉森现象”是白人至上主义的沉滓泛起。现在执政的联盟党联邦总理霍华德在1988年在任自由党魁时也曾对亚裔移民有过类似的言论。因此,“汉森现象”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简单的偶然现象。首先,只要种族、肤色这一致命的差别存在,那么这种现象在澳洲就永远不会消失,这在世界各地有移民的国家具有普遍性。从国际上看则是由于近几年全世界新法西斯极右势力重新出现对澳的影响,如德国的光头党、法国的民族阵线以及美国的一些准军事组织等,它们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各自国家的移民,如果再往前追溯就是本世纪30年代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据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就有三K党在活动,在一族党1998年的参选活动中, 这些极右翼的活跃分子就极力想挤入一族党。
经济方面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50至60年代,澳是世界上实施经济管制最严的国家之一。80年代初霍克工党政府实行澳元自由浮动,削减关税,解除对银行的管制,由此才开始了其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澳洲面对高科技密集的欧美,显然难敌对手,又面对成本低廉的亚洲经济的挑战,因而进展不很顺利,大批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加之8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萧条沉重打击澳洲经济,自1990年8月以来, 失业率居高不下,一直在8%以上,1996 年上台的霍华德政府实施的基本上是前工党政府的政策。目前,澳洲约30%的人口,主要是工薪家庭、蓝领阶层等年收入在官方公布的人均贫困线以下,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如犯罪、自杀、家庭破裂及精神病等也逐年增多,所有这些问题使人们对两大党(工党和联盟党)积累了许多怨气,这对1996年工党在选举被拉下马起了很大作用。在那次大选中,许多传统的工党选民把选票投向了联盟党。
所以,与此相关连,工党在一族党的兴起过程中功不可没。以基廷为首的工党政府以为自己在带领国民走向新世纪时,在种族及多元文化、在宽容与土著修好、接触亚洲、男女平等以及不歧视同性恋等问题上取得了成功,而在大选失败后才意识到他的政府在许多方面脱离了广大选民。也就是在工党执政期间,在新南威尔士州工党委员会的坚持下,基廷政府砍掉了新来移民头两年的福利补贴,而同时工党又在系统地推进多元文化主义和“认同”观念,这本身就有种族肤色划分族群之意。许多选民关注的是失业和经济的困苦,不断下降的生活水准,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恐惧,与政治的疏离,对政治家的不信任,因而产生了非理性主义,使得汉森的一族党得以充分利用选民这股思潮,以攻击土著和亚裔移民为突破口,在后来的昆州选举中得以崛起。
“汉森现象”消失了么?
1998年10月举行的联邦大选,汉森参选落败,她失去了联邦众议员职位,于是就有人认为“汉森现象”及其一族党将从澳政坛消失。维多利亚州总理肯尼特在联邦选举结束后发表的讲话中就是这么说的。澳土著事务委员会主席加蒂耶·迪杰尔库拉称“希望一族党是澳政治中最拙劣的插曲的终结。”不少亚洲人也在暗自庆幸汉森的落选。
汉森及其一族党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在澳大利亚经济已经高度国际化的今天,要想回复到过去经济上闭关自守的老路上去,这显然是其巨大的现实利益所不能容许的,也与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相悖。拿一族党所攻击的澳政府对外援助来说,澳每年花约15亿澳元用于外援,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2%~0.3%,离联合国所定的发达国家须拿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外援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但以双边及多边等形式所进行的外援项目还有巨大的后续追加行动,又给澳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况且通过对外援助(尤其是对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岛国)巩固并加深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减少了潜在的紧张和敌对,减少了国防开支。从这次大选中各党派所获得之席位(自由党55席、工党65席、自由党15席、一族党0席)就可以基本看出大多数选民的意愿。
尽管一族党在联邦众议院选举中落败,但同是来自昆士兰州的另一名一族党人赫德·希尔却在联邦参议院中赢得一席,因此,几乎陷入绝境的汉森面对这一境况不免又为之一振,她在祝贺希尔当选联邦参议员时就大声高呼:“我们一族党永远不会完结,我们才刚刚开始!”联邦议会选举落选后汉森表示以后将用更多时间加强一族党的组织建设,准备将其总部从悉尼迁回其发迹地伊普斯韦奇,加强对一族党的控制,大有意欲在下一届联邦大选中卷土重来、大干一场的架势。可见,现在就预言它会消失还为时过早。
作为一种以极端种族主义为基础而显山露水的“汉森现象”,由于种族差异的长期客观存在而似乎永远不会消失,今后肯定会有无数个“汉森”们来承传这一事业。往往在国家经济发生困难时期,这种现象就会抬头,少数族裔就会成为替罪羊。这一现象在世界上很多移民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与多年来追求各民族种族平等、和平相处的世界潮流所不符的。
标签:移民论文; 移民欧洲论文; 澳洲移民论文; 移民澳洲论文; 澳洲政治论文; 澳洲投资移民论文; 澳洲移民政策论文; 联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