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CP,BTH和PHC对桃果(Prunus persica L.)采后衰老的调控作用及诱导抗病机理的研究

1-MCP,BTH和PHC对桃果(Prunus persica L.)采后衰老的调控作用及诱导抗病机理的研究

胡东燕[1]2004年在《分子标记技术在桃花品种系统分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作者12年来在对国内桃花品种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叁年来从日本农林水产省筑波果树实验场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J.C.若斯顿树木园收集的共51个桃花品种,应用AFLP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形态学特征,进行桃花品种系统分类研究,并建立起桃花品种分类系统及DNA指纹图谱库。 本研究所有实验部分在哈佛大学标本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中英文两个版本的论文写作在美国缅因大学完成。最终定稿于北京林业大学。主要结论如下: 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51个桃(Prunus persica)与山桃(Prunus davidiana)的品种及变种加以研究。6对AFLP引物组合(EcoRI/MseI:ACC/CAT,AGG/CAT,ACT/CAT,ACC/CTC,AGG/CTC,及ACT/CTC)共产生275条有效谱带,其中93%为多态性标记。AFLP分析结果显示,枝型是相当重要的桃花品种分类特征,应该在桃花品种分类系统中置于显要地位。 应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来自桃花和山桃的16个品种(变种)间遗传关系。应用10个ISSR引物(UBC818,UBC825,UBC834,UBC855,UBC817,UBC868,UBC845,UBC899,UBC860和UBC836)产生132条谱带,其中62%为多态性谱带。分析结果表明,ISSR技术可以有效地揭示桃花品种间的遗传关系,特别是阐明来自相近种源的桃花品种内部的组别关系。从目前所有可应用的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0个相对于桃花ISSR反应体系最为理想的引物,建立了适合于桃花ISSR实验的反应体系及操作程序,为今后进一步应用这一技术在桃花品种鉴定、品种保护及登录奠定了基础。 AFLP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共同应用于桃花品种间遗传关系的研究。这两种方法在桃花枝型分析上的结果极为一致。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AFLP还是ISSR方法,在桃花品种种质鉴别,评价品种间遗传关系等方面极具潜力。此前国内外尚未有关于AFLP和ISSR技术应用于观赏桃花研究的报道。 用6个AFLP引物组合建立了桃花品种DNA指纹图谱库。这些分子数据可以用来鉴别或支持桃花品种的描述及登录,证实桃花品种的育种起源,为今后新品种的保护、鉴定和登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桃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专门的桃花品种登录机构。本研究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建立的桃花品种分类系统及DNA指纹图谱库为我国申报桃花品种国际登录权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系统的建立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桃花品种鉴定、保护及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刘卫东, 程宇飞, 王艾飞, 谢玲, 梁文斌[2]2017年在《20个品种观赏桃在湖南的引种适应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丰富湖南的观赏桃品种,以引进的20个同年龄不同株型观赏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大田条件下,对其生长指标及光合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其流胶病抗病性进行聚类,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生长势强弱,绛桃、满天红为一类,综合评判值在0.6以上,综合生长能力最强;生长势较强的有合欢二色、鸳鸯垂枝、绯桃、元春、粉花山碧、照手白、朱粉垂枝、照手桃、菊花桃、黛玉垂枝、粉红山碧;生长势中等的有寿白、洒红龙柱、寿红、二乔;生长势弱的有寿粉、照手姬、洒红。

王富荣, 佟兆国, 赵剑波, 章镇, 姜全[3]2008年在《桃野生种和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文中提出利用AFLP技术对94份野生桃种质资源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64对E+2/M+3引物组合中筛选出9对引物用于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清晰可辨的236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141个,多态性检出率为59.9%。UPGMA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约为0.3267时,普通桃、陕甘山桃、光核桃3个种被聚为一类,与这3个种相近的为新疆桃,其次为甘肃桃,最远为山桃(白花山桃、红花山桃)。在遗传距离0.2178处,五月鲜扁干、白黏胡桃和珲春桃3份材料各自聚为一类。在遗传距离约0.1997处,普通桃又可明显分为4个组:组I包括原产于南方和西北地区的地方品种,且大部分南方蟠桃主要聚在此类;组II仅有油桃(甘肃酒泉)一个野生材料;组III包括野生毛桃和大部分原产于北方的地方品种,北方硬肉桃主要聚在这一类;组IV由白碧桃和白花山碧桃2个观赏桃品种组成。

陈晓燕[4]2014年在《桃仁、桑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桃(Prunus davidiana (Carr.) Franch.)是蔷薇科(Rosaceae)桃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多个省份。桃属植物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及其苷类、甾体和萜类、酚酸类、类胡萝卜素类、赤霉素类和糖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糖、降胆固醇、抗肿瘤、抗炎和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桑是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植物,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桑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已有较多研究,化学成分主要以酚类化合物为主,包括Diels-Alder型加合物,芪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此外,尚含叁萜、香豆素、多羟基生物碱以及氨基酸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血糖、细胞毒、降血糖活性。本论文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技术,并结合化学方法,对桃仁和桑叶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其粗提物及单体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筛选。从桃仁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2个化合物,分别为Prupersin A (1), Prupersin (2), Prupersin B (3), Prupersin C (4), Prupersin D (5), Prupersin E (6), ethyl amygdalinate (7),4-hydroxymethyl-2-methoxyphenyl6-O-benzoyl-β-D-glucopyranoside (8), benzyl-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9),苦杏仁苷(Amygadalin)(10),(7R)-mandelic acid7-O-β-D-glucopyranoside (11),苯甲酸4-0-β-D-吡喃葡萄糖苷(12), Benzyl-β-D-glucopyranoside (13), vanilloloside (14),1’-O-香草酰基-β-D-葡萄糖苷(1'-O-vanilloyl-β-D-glucoside)(15),草夹竹桃苷(androsin)(16),2-β-D-glucopyranos-yloxy-2-phenylacetic acid amide (17), prunasin和;ambunigrin (18), R-mandelamide (19),(-)-secoiso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 (20), 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O-β-D-glucopyranosides (21),蔗糖(sucrose)(22),尿嘧啶核苷(uridine)(23),腺苷(adenosine)(24), β-D-葡萄糖乙醇苷(enthyl β-D-glucopyranoside)(25), ethyl α-D-fructofuranoside (26),甘油(glycerol)(27),油酸(oleic acid)(28),亚油酸(linoleic acid)(29),过氧化麦角甾醇(30),β-sitosterol (31), β-daucosterol (32)。化合物18和21是差向异构体的混合物。分离得到的32个化合物中,包括19个芳香苷(1-19),2个木脂素(20-21,),2个脂肪酸(28-29),2个核苷(23-24),7个其它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5为新化合物。从桑叶95%乙醇提取物氯仿和丙酮部位共分离并鉴定了70个化合物,分别为2”-(1”’-羟基异丙基)-二氢呋喃-(4”,5”:8,7)-黄烷(1),2’-羟基-4’-甲氧基-2H-(2”,2”-二甲基-3”-羟基)-吡喃-(5”,6”:8,7)-黄烷(2),(2R)-4’-羟基-2’-甲氧基-8-(2”’-羟基乙基)-黄烷-2'-O-β-D-葡萄糖苷(3),2-甲氧基-4-烯丙基苯基-1-O-p-D-[6’-O-[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葡萄糖苷(4),(-)-conicaoside (5), Moralsin (6), benzyl2-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2,6-dihydroxybenzoate (7),2,4,4-trimethyl-2-oxazoline (8), ethyl (16R)-hydroxyl-9-oxo-(10E,12E,14E)-octadecatrienoate (9),(2S)-1-O-hexa decanoyl glycerol (10),(3E,5E,10Z)-7-hydroxy-6,10-dimethyl-pentadecatrien-2,14-dione(11),(3R)-3-羟基-β-紫罗兰酮(12),(6S,7E,95)9-hydroxy-megastigma-4,7-dien-3-one (13), dehydrovomifol (14),(3S,9R)-3-hydroxy-7,8-didehydro-β-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 (15),(6R,9R)-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 (16),(E)-6-[9-(β-D-glucopyranosyloxy)butylidene]-1,1,5-trimethyl-4-cyclohexen-3-one (17),(Z)-6-[9-(β-D-glucopyranosyloxy)butylidene]-1,1,5-trimethyl-4-cyclohexen-3-one (18),(6S,9S)-3-oxo-a-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 (19), blumenol C9-O-β-D-glucopyranoside (20), icariside B1(21),(3S)-O-P-D-glucopyranosyl-6-[3-oxo-(2S)-butenylidenyl]-1,1,5-tri-methylcyclohexan-(5R)-ol (22), icariside B2(23),(6S,9R)-roseoside (24),(E)-4-((1S,3R,4R)-1-hydroxy-4,5,5-trimethyl-7-oxabicyclo[4.1.0] heptan-1-yl)but-1-en-3-o-ne (25), Morusin (2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7),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28),山柰酚(29),槲皮素(30),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3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2),芦丁(33),山柰酚-3,7-双-O-β-D-葡萄糖苷(34),槲皮素-3,7-双-O-β-D-葡萄糖苷(35),(2S)-7-methoxyl-8-hydroxyethyl-4'-hydrolflavane-2'-O-β-D-glucopyrano-side (36),(2S)-7-hydroxyl-8-hydroxyethyl-4'-methoxylflavane-2'-O-β-D-glucopyrano-side (37),7-Hydroxycoumarin (38),东莨菪内酯(39),滨蒿内酯(40),茵芋苷(41),东莨菪苷(42),菊苣苷(43),5,7-二羟基香豆素-7-0-β-D-吡喃葡糖苷(44),(+)-松脂素(45),(-)-Syringaresinol-β-D-glucoside (46),5,5'-Dimethoxy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 (47),板蓝根木脂素A(48),叁十二碳烷(49),正叁十二烷醇(50),(9R)-羟基-(10E,12Z,15Z)-十八碳叁烯酸(51),(2E)-十二碳烯二酸(52),2,5-Dihydro-5-oxo-5-furanoctanoic acid (53),1-Glyceryl linolenate (54), 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β-D-glucopyranoside (55),熊果酸(56),金色酰胺醇酯(57),5-羟甲基-2-呋哺甲醛(58),毛地黄内酯(59),1H-indole-3-carboxaldehyde (60),(-)-丁香树脂酚(61),反式咖啡酸(62),丁香油酚葡萄糖苷(63), Benzyl-β-D-glucopyranoside (64),苯乙醇-8-O-β-D-葡萄糖苷(65),MulberrosideF(66),过氧化麦角甾醇(67),(6R,9S)-Vomifoliol-9-O-β-apiofuranosyl-(1"→6')-O-β-glucopyranoside (68),4-O-Feruloylquinic acid (69), Eucommin A (70)。其中化合物1,2,8,11是外消旋体。分离得到的70个化合物中,包括黄酮类化合物15个(1-3,26-37),紫罗兰酮类化合物15个(12-25,68),木脂素类化合物8个(5,45-48,55,61,70),香豆素类化合物7个(5,45-48,55,61),脂肪酸类化合物6个(9,10,49-54),其它类化合物17个(4,6,7,8,11,49-50,56-60,62-67,69)。其中化合物1-4,6,7,9,11为新化合物,另有33个化合物(5、8、12-22、25、40、45-48、50-55、57、58、60、63、65、68-70)首次从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显示:1.抗氧化活性:在抑制Fe2+-半胱氨酸诱导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模型上,测定了山桃仁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16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样品浓度10-5M时,10个化合物有抗氧化活性(抑制率>50%),分别是化合物1-5,7,10,15,29和19。2.抗炎活性:采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生成模型来测定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同时细胞毒性观察用MTT法测定。桃仁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16个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地塞米松(浓度10-6M)相比,2个脂肪酸化合物28和29在浓度10-5M显示出一定的活性。3.降糖活性: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药理模型上,测试了桃仁粗提物和桃仁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16个化合物的活性,结果显示桃仁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水部分和化合物29显示出一定的活性;测试了桑叶中分离得到的70个化合物的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1,31,51有相对较好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4.抗肿瘤活性:采用MTT法,测定了桃仁中16个化合物对五种人癌细胞(HCT-8:人结肠癌细胞;Bel-7402:人肝癌细胞;BGC-823:人胃癌细胞;A549:人肺腺癌细胞;A2780:人卵巢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各化合物均无明显的抗肿瘤活性(ICso>10μM)。采用MTT法,测定了桑叶中70个化合物对八种人癌细胞(HCT-8:人结肠癌细胞;Bel-7402:人肝癌细胞;KETR3人肾癌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BGC-823:人胃癌细胞;A2780:人卵巢癌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A549:人肺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67有HELA肿瘤细胞毒活性(IC50<10μM)。5.神经保护活性:在去血清、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药理模型上,测试了桑叶中分离得到的48个化合物的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在去血清模型上有活性,化合物9,51,67在鱼藤酮模型上有一定的神经保护活性。

李述刚[5]2017年在《新疆扁桃核仁蛋白质及其加工功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扁桃(Almond,Prunus dulcis)又名巴旦木和美国大杏仁,是树坚果品种的重要成员,全球的主产地在澳大利亚、美国(加州)、西班牙和中国等地,是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扁桃在中国的栽培主要集中于新疆,其栽培面积近100万亩,占我国总量的90%,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新疆扁桃仁营养与功能方面研究刚刚起步,尤其是扁桃仁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功能文献报道较少,因此,深入研究新疆扁桃仁蛋白质组成及功能特性,对新疆扁桃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新疆地区几种典型扁桃品种为对象,比较分析了其营养特性,并对不同品种的扁桃仁蛋白质组成、功能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所试5个品种新疆扁桃仁营养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脱脂粉和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扁桃仁营养丰富,蛋白质总量较高,氨基酸组成较为合理;其脱脂粉和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结果显示:SC-1脱脂粉持水率和持油率最高,SC-MP扁桃仁分离蛋白持水率最高,而SC-1扁桃仁分离蛋白持油率最高;所试各品种扁桃仁脱脂及分离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大小与其溶解性大小基本一致。(2)研究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机械压榨和溶剂萃取法3种脱脂处理对新疆SC-1扁桃仁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其热变性温度分别为68.4℃、48.1℃、63.4℃,溶解性分别为50.63%、36.51%、41.77%,持水性分别为259.55%,242.16%、230.86%,持油性分别为314.35%、315.28%、338.24%,乳化性分别为60.42%、56.14%、59.55%,乳化稳定性分别为37.50%、49.39%、28.03%。结果说明,扁桃仁蛋白质脱脂处理方法对其功能特性影响显着。其中经超临界流体萃取处理的扁桃仁蛋白质热变性温度最高,其持水性、溶解性和乳化性更好,经机械物理压榨脱脂处理的扁桃仁蛋白质的乳化稳定性更好,而经有机溶剂萃取法脱脂处理组的持油性更好。(3)通过LC-MS/MS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新疆SC-1扁桃仁的全蛋白质组进行了测试分析。一共鉴定出434种蛋白质,其中绝大多数蛋白质均为首次获得实验鉴定的蛋白质。采用GO(基因本体)分析技术对鉴定出的434种蛋白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扁桃仁蛋白质主要参与以下生物进程:代谢进程(67.5%)、细胞进程(54.1%)、单生物进程(43.3%);扁桃仁蛋白质的主要分子功能是催化活性(48.0%)、结合力(45.4%)、结构分子活性(11.9%);蛋白质的主要分布是细胞(59.9%)、细胞器(44.9%)、细胞膜(22.8%)。(4)采取Osborne蛋白质分级方法从新疆SC-1扁桃仁脱脂粉中分别提取得到了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并对这叁种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SC-1扁桃仁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这叁种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24.56%、32.22%、39.96%;清蛋白中的总巯基含量最高,为161.64μmol/g;谷蛋白活性巯基含量最高,为54.29μmol/g;通过荧光和紫外光谱分析可知:SC-1扁桃仁谷蛋白分子表面存在的Trp和Tyr残基含量最多;SDS-PAGE结果显示,SC-1扁桃仁清蛋白亚基分子质量分布在245 kDa-21.1 kDa之间、球蛋白亚基分子质量分布在219 kDa-11.4 kDa,而谷蛋白主要亚基分子质量为11 kDa;这3种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β-折迭和不规则卷曲,此外还有少量的α-螺旋和β-转角。(5)对SC-1扁桃仁2S-清蛋白进行了分离制备和特性研究。扁桃仁清蛋白质粗提物在SDS-PAGE上由7个明显的亚基条带组成,其中9 kDa、18.5 kDa和20 kDa3个条带组分含量高。采用Q Sepharose FF对扁桃仁清蛋白粗提物进一步分离,经纯化后主要由18.0 kDa和19.5 kDa两个亚基组成。对纯化后的扁桃仁2S-清蛋白进行了17种氨基酸分析,其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和精氨酸(Arg)含量较高;经HPLC-MS分析,扁桃仁2S-清蛋白的准确分子量为31.40 kDa;该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β-折迭占到65.9%,α-螺旋占9.7%,β-转角占4.5%和不规则卷曲为19.9%;纯化后的扁桃仁2S-清蛋白羰基含量为4.45nmol/mg、活性巯基含量为39.95μmol/g、总巯基含量为57.11μmol/g、表面疏水性为23.45μg;变性温度为43.3℃。

郝峰鸽[6]2015年在《桃抗根癌病QTL定位及SAR抗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桃根癌病是严重影响生产的病害,抗性品种和砧木的应用是控制该病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桃抗根癌病种质、抗性遗传规律不明等问题,对不同地域来源的38份野生种质和189份地方品种进行田间接种评价,应用连锁及关联分析方法定位抗性性状相关QTL,并对桃防御根癌病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反应(SAR)进行探索。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同时期,以筛选出的根癌土壤杆菌强致病力菌株AT4-3接种中桃抗砧1号实生苗,观察病症出现情况,结果表明:田间接种一般5月下旬至7月中旬均可进行。2.通过对不同抗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确定最大瘤直径为抗性鉴定的指标。田间鉴定结果表明,在175份地方品种中,不存在对根癌病免疫的种质,也无高度抗病及中度抗病种质,只有中度感病材料16个,分别为张黄9号、吐-2、红根甘肃桃1号、扁桃、白沙、临白10号、鸳鸯垂枝、张白5号、迎春、毛桃变油桃、甜仁桃、肥城白里17号、新疆蟠桃无花粉、爱保太小花、粉寿星、早上海水蜜,其余均为高度感病种质。在野生资源中,每份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性分离。其中,伏牛山望10表现高度抗病性;广元1号、蒙古扁桃、四道岭野生李和寿粉等4份材料为中度抗病,其余33份材料为中度或高度感病。通过对红根甘肃桃1号自花授粉群体及杂交BC1群体的分析认为:红根甘肃桃1号的抗性是可遗传的,并受多基因控制。3.利用红根甘肃桃1号与贝蕾的BC1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经过连锁分析定位到Cg11和Cg41两个抗根癌病QTL,分别位于第1和第4连锁群上,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10.4%和13.7%。4.以分布于桃基因组上的52对SSR标记,基于114个地方品种所组成的自然群体的抗性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与标记UDP96-008和UDP98-405关联的位点2个,分别位于第3和第7连锁群。对66个地方品种所组成的自然群体的表型数据与SNP标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1个关联位点,其中有9个位于第2连锁群,其余的22个位于第6连锁群。5.以抗病品种红根甘肃桃1号与感病品种PDPP13-1为材料,比较抗、感材料在根癌土壤杆菌侵染过程中的解剖结构差异,系统获得性抗性(SAR)途径信号分子水杨酸(SA)含量的变化及标志基因PR1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接种病原菌后,红根甘肃桃1号的发病较PDPP13-1晚,但没有观察到解剖结构的差异;供试的两个品种SA含量均升高,在接种后35d,仍保持较高水平。由此认为,根癌土壤杆菌侵染激活了两个桃品种的SAR反应。Pp PR1 801、Pp PR1 803、Pp PR1 805、Pp PR1 806、Pp PR1 810、Pp PR1 813、Pp PR1 820、Pp PR1 821等8个上调表达的Pp PR1基因,可作为桃抗病研究的分子标志。

汤燕姗[7]2012年在《桃梨离体保存及桃SOD基因的克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Prunus persica Linn.)和梨(Pyrus spp.)均是我国重要的木木果树,其种质资源所面临的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对二者种质资源保存的研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作为植物抗氧化机制的第一道防线在植物的种离体保存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鉴于此,本试验首先进行桃梨离保存研究,并进一步从桃愈伤组织中克隆出SOD基因,以期为研究离体保存中SOD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桃离体保存的研究1.1桃胚性愈伤组织离体保存研究本试验以“台农甜蜜桃”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蔗糖、PP333、甘露醇、肌醇对桃胚性愈伤组织离体保存的影响。结果得出:最佳的蔗糖浓度为40g/L,最佳PP333浓度为10mg/L、,最佳的甘露醇浓度为20g/L,最佳的肌醇浓度为0.1g/L。在MS+1.2mg/L2,4-D+20g/L甘露醇+0.1g/L肌醇+30g/L蔗糖+6g/L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能将桃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时间延长到60d。1.2桃成熟胚试管苗培养与保存以白桃成熟胚为试材,进行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试管苗离体保存的研究。筛选出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mg/L6-BA+0.0mg/L IBA+30g/L蔗糖+6gg/L琼脂,增殖系数为3.45。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4MS+0.0mg/L IBA+0.4mg/L NAA,生根率为82.22%。诱导生根数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5mg/L IBA+0.0mg/L NAA,生根系数为5.96。在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3g.L-1的甘露醇有利于白桃试管苗的短期保存(<5个月),不利于其长期的保存。2梨离体保存培养研究2.1梨离体再生体系建立以黄花梨成熟的种胚为材料,进行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萌发培养基为1/2MS+0.4mg/L6-BA,种子的发芽率为93.02%。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mg/L6-BA+0.2mg/L IBA+0.2mg/L GA3,增殖系数为4.72。诱导生根率最佳培养基为:1/4MS+1.0mg/L NAA+1.0mg/L IBA+20g/L蔗糖,生根率为65.79%。诱导生根数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0mg/L NAA+1.0mg/L IBA+40g/L蔗糖,生根数为3.96。2.2梨保存体系的优化及试管苗种质资源的保存以黄花梨试管苗为试材,研究黄花梨离体培养保存,并筛选出最佳保存培养基。结果显示:最佳保存培养基为MS+0.5mg/L6-BA+0.1mg/L IBA+6.0g/L琼脂+30g/L蔗糖+6mg/LPP333+5g/L甘露醇。以此为培养基,对保存了6个月的10份种质资源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并统计其存活率,结果表明野生种的存活率高于栽培品种。3桃胚性愈伤组织SOD基因家族的克隆本试验在离体保存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T-PCR和RACE法从“台农甜蜜桃”胚性愈伤组织中克隆出SOD基因家族中Fe-SOD、Mn-SOD、Cu/Zn-SOD3类型22条不同的mRNA转录本,其中的21条为cDNA全长。3.1Fe-SOD基因的克隆本试验得到“台农甜蜜桃”胚性愈伤组织Fe-SOD基因8种不同的转录本,cDNA全长在1220bp-1235bp之间,G+C含量的大小顺序为5'UTR>3'UTR>ORF。进行序列特征分析显示8种不同的转录本存在2种不同的转录起始位点(TSS)与3种不同的Poly(A)加尾位点,推测出Fe-SOD基因存在可变剪切现象。8种不同的转录本共编码两种蛋白,蛋白长度分别为319与32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两种蛋白理化性质基本一致,具有卷曲螺旋结构,均为酸性、跨膜、亲水性非分泌型蛋白。蛋白的二、叁级结构也类似,都是主要由a螺旋与不规则卷曲组成,但二者在磷酸化位点上有所区别。3.2Mn-SOD基因的克隆本试验得到“台农甜蜜桃”胚性愈伤组织Mn-SOD基因10种不同的转录本。cDNA全长在960bp-1200bp之间,G+C含量的大小顺序为3'UTR>ORF>5'UTR。序列特征分析显示这10种不同的转录本具有4类不同的3'UTR与3类不同的5'UTR,不同类型的3'UTR与5'UTR所对应的碱基基本一致但是长度不相同,说明“台农甜蜜桃”胚性愈伤组织Mn-SOD基因其3’UTR与5’UTR长度均具有多态性。这10种不同的转录本只编码一种蛋白,蛋白长度为260个氨基酸。生物生物信息学显示没有卷曲螺旋结构,均为碱性、跨膜、亲水性分泌型蛋白。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56.15%的α螺旋、5.38%的延伸链和38.46%的不规则卷曲组成,叁维结构主要由α螺旋与不规则卷曲组成。3.3Cu/Zn-SOD基因的克隆本试验得到“台农甜蜜桃”胚性愈伤组织cu/Zn-SOD基因4种不同的转录本,cDNA全长在860bp-900bp之间,G+C含量的大小顺序为3’非翻译区>ORF>5’非翻译区。序列特征分析显示Cu/Zn-SOD基因存在3种不同种类的3’UTR序列。编码一种蛋白,蛋白长度为223个氨基酸。生物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没有没有卷曲螺旋结构,为酸性、跨膜、疏水性分泌型蛋白,其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9.42%的α螺旋35.84%的延伸链和54.71%的不规则卷曲组成,叁维结构主要是由β-折迭与不规则卷曲组成。

陈茂铨, 叶伟其, 刘卓香, 钟汉春, 柳旭波[8]2012年在《12个桃品种的花芽休眠需冷量和开花需热量》文中研究表明在浙西南地区研究12个桃品种花芽休眠需冷量和开花需热量生态指标。犹他模型测定结果显示:12个桃品种中,花芽休眠需冷量低的品种为春蜜、超红、中油11号、中油7号、中油4号,约为550~650cu;其次是丽油5号、仓方早生、燕红、丽油3号、早凤凰,约为650~800cu;需冷量高的品种为新川中岛和赤月,约为900~950cu。同一地区不同品种需热量差异较大,同一品种年际间差异相对较小。以生长度天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开花需热量低的品种为赤月和丽油3号,大约400~500d·℃;其次是新川中岛,大约500~600d·℃;春蜜、丽油5号、早凤凰、中油4号、中油7号、仓方早生和燕红大约600~700d·℃;需热量较高的是中油11号和超红,约为700~800d·℃。12个桃品种花芽休眠需冷量与开花需热量之间呈乘幂函数曲线显着负相关。

刘红霞[9]2004年在《1-MCP,BTH和PHC对桃果(Prunus persica L.)采后衰老的调控作用及诱导抗病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华寿桃(Prunus persica L.cv.zhonghuashoutao)和久保桃(Prunus persica L.cv.jiubao)为试材,从控制桃果采后衰老和腐烂两方面入手,筛选了1-MCP有效控制中华寿桃采后衰老的最佳应用条件;研究了0.5μL/L1-MCP及其重复处理对久保桃采后生理代谢、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作用;研究了200mg/L BTH和500 mg/L PHC对久保桃的采后抗病诱导作用、对采后品质的影响作用;并探讨了1-MCP、BTH和PHC提高久保桃采后抗病性的抗病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有效控制桃果采后衰老、减轻采后病害发生、减少化学药剂在园艺产品上的使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中华寿桃采收后立即用0、0.1μL/L、0.5μL/L及1 μL/L的1-MCP处理12h、24h和48h(20±2℃;85%-95%RH),然后将果实冷藏(2±1℃)。实验结果表明,0.1 μL/L~1 μL/L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贮藏期间(2℃)桃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抑制果实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以1μL/L 1-MCP处理桃果12h、24h或48h的结果显示,处理桃果24h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12h或48h处理。20℃下用1-MCP处理中华寿桃的最佳剂量是0.5μL/L×24h。 0.5μL/L 1-MCP重复处理久保桃(20±2℃;85%-95%RH)能有效抑制桃果实的乙烯释放量,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高峰被1-MCP重复处理推迟4天出现,单独处理推迟2天出现;0.5μL/L1-MCP处理可有效抑制果实硬度及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延缓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1-MCP重复处理比单独处理能更有效地抑制果实后熟,保持果实品质;1-MCP可明显降低损伤接种桃果实的青霉病病斑面积和自然/接种发病率,诱导果实体内PAL和POD酶活性的上升,侵染点附近酚类物质及木质素含量的增加。而乙烯处理则加重损伤接种桃果实的青霉病病斑面积,提高果实的自然/接种发病率;1-MCP在接种前6天内明显促进了果实体内O_2和H_2O_2含量的升高,降低了SOD和APX活性,提高了GR活性及AsA和GSH含量。而乙烯处理未对果实体内的活性氧水平产生明显影响,乙烯处理果实中的CAT、GR和APX活性升高,AsA含量下降。 久保桃采收后立即用200mg/L BTH或500mg/L PHC浸泡处理并对果实进行损伤接种。结果表明,BTH或PHC处理能有效降低果实的自然/接种发病率,显着抑制果实的病斑扩展、诱导桃果实接种点附近组织中总酚及木质素含量的合成和积累、促进绿原酸、咖啡酸、儿茶酸、香豆酸、阿魏酸和肉桂酸等6种酚酸含量的升高和果实中PAL、POD和PPO活性的升高;桃果实接种2天时,明显促进ROS含量的急剧升高,尤其是H_2O_2含量高出对照果实37.0%和14.9%;延缓果实中SOD活性的下降,抑制CAT和APX活性的上升,促进POD和GR活性上升,提高AsA和GSH含量;诱导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上升;在果实抗病防御反应早期(0~5天),明显延缓果实硬度下降,延缓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果胶含量上升。

曲丹[10]2015年在《南京地区观赏桃资源园林价值综合评价及应用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观赏桃属于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是我国重要的园林观赏植物,具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发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目前有关观赏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调查、品种分类、引种驯化和繁殖栽培等方面,而对观赏桃资源的园林价值综合评价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南京地区26个观赏桃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5年研究评价了包括生态价值、观赏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内的园林综合价值,以便在植物应用配置中根据功能需求不同提出更为合理的方案,为城市园林建设,特别是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南京地区观赏桃资源园林价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权重排序:生态价值>观赏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因子层包括上述准则层中对观赏桃园林综合价值有代表性的16个具体评价因子,因子层权重排序:固碳释氧>花>降温增湿>吸滞粉尘>文化内涵>果>果实经济效益>水分利用效率>科学价值>叶>姿>易繁殖性>应用类型>教育价值>适应力>药用保健价值。其中准则层中生态价值的权重比例最大0.4995,占总权重的一半,也是本次研究最主要的研究重点之一。其次是观赏价值,是衡量观赏桃外在表现的重要指标。经济价值在准则层中所占权重最小。因子层中,固碳释氧、花和降温增温的权重较大,权重值都在0.1以上,是影响观赏桃园林综合价值的主要因子。对观赏桃园林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影响较小的指标是适应力和药用保健价值。(2)得到了南京地区观赏桃资源园林综合价值评价结果。观赏桃资源园林综合价值得分排序:'满天红'>'菊花桃'>'金霞油蟠'>'花玉露'>'寿星桃'>'黄金美丽'>'五宝'>'红叶蟠桃'>'白芒蟠桃'>'红粉佳人'>'红叶桃'>'筑波6号'>'洒红桃'>'白花山碧桃'>'筑波5号'>'紫金红2号'>'瑞光19号'>'柱形桃'>'蓓蕾实生'>'野鸡红'>'洛格红叶'>'黄肉蟠桃'>'垂枝桃'>'金童6号'>'帚形桃'>'绛桃'。根据各品种园林综合价值得分,分为高(Ⅰ)、较高(Ⅱ)、一般(Ⅲ)、低(Ⅳ)、较低(Ⅴ)等5个等级。综合园林价值高,Ⅰ级以上的品种有2种,所占比例8%;综合园林价值较高,Ⅱ级以上的品种有20种,所占比例77%;综合园林价值一般,Ⅲ级以上的品种有4种,所占比例15%;没有观赏桃品种的综合园林价值价低和较低,即Ⅳ级和Ⅴ级的观赏桃品种。其中'满天红'、'菊花桃'、'金霞油蟠,、'花玉露'、'寿星桃'、'黄金美丽''五宝'和'红叶蟠桃'等品种,可在广大的园林绿地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分子标记技术在桃花品种系统分类中的应用研究[D]. 胡东燕.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2]. 20个品种观赏桃在湖南的引种适应性评价[J]. 刘卫东, 程宇飞, 王艾飞, 谢玲, 梁文斌. 经济林研究. 2017

[3]. 桃野生种和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J]. 王富荣, 佟兆国, 赵剑波, 章镇, 姜全. 果树学报. 2008

[4]. 桃仁、桑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陈晓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5]. 新疆扁桃核仁蛋白质及其加工功能特性研究[D]. 李述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17

[6]. 桃抗根癌病QTL定位及SAR抗性机制研究[D]. 郝峰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7]. 桃梨离体保存及桃SOD基因的克隆[D]. 汤燕姗.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8]. 12个桃品种的花芽休眠需冷量和开花需热量[J]. 陈茂铨, 叶伟其, 刘卓香, 钟汉春, 柳旭波. 林业科学. 2012

[9]. 1-MCP,BTH和PHC对桃果(Prunus persica L.)采后衰老的调控作用及诱导抗病机理的研究[D]. 刘红霞.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10]. 南京地区观赏桃资源园林价值综合评价及应用建议[D]. 曲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1-MCP,BTH和PHC对桃果(Prunus persica L.)采后衰老的调控作用及诱导抗病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