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和《晋书》看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西晋的统一
郑文琦 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 三国的灭亡和西晋的统一是由众多原因造成的,其中,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的不同对魏蜀吴三国以及西晋的兴衰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运用《三国志》、《晋书》等历史文献记载对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魏晋的更迭和三国的一统是儒家士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斗争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社会阶级;士族政治;西晋统一
一、魏蜀吴三国统治者的社会阶级及对其兴衰的影响
众所周知,东汉以王朝是由以刘秀为代表的南阳豪族所建立的,在东汉后期这些豪族和新兴起的士族由于长期在朝为官,形成了众多门阀势力,号称“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就是士族门阀的代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打击了东汉王朝以及士族势力,因此以曹操为代表的寒族趁势兴起。
曹氏出身于寒族,并且与阉宦以所关联。《三国志·魏志一·武帝纪》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1)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为东汉末年的大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操家族是阉宦阶级,在当时属于寒族。曹操从小便“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表明了曹氏家族不同于名门士族,不以儒学为业,而名门士族是“服膺儒教”的。曹操的寒族出身就为当时的士族所不屑,《三国志·魏志六·袁绍传》记载官渡之战前,袁绍命陈琳所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提到“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缯缴充蹊,坑藊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蹈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2)这段话虽然也有言过其实,诬陷之嫌,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的出身以及他所实施的政策正是代表了非儒家士族的寒族。儒教士族在实施政策时重视名教,而曹操重视法术,《三国志·武帝纪》说曹操“閴申、商之法术”。《晋书·傅玄传》记载傅玄之言“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兴起于汉末的曹操希望摒弃儒家教义,而转求以法术治理天下。陈琳檄文“细政苛惨,科防互设”反映的就是儒家士族对曹操重视法术的反对态度。
儒家士族希望其统治地位能够长期巩固,因而主张依照门第提拔官员,而曹操的用人标准是唯才是举,且重视节俭,《三国志·魏志一二·毛玠传》记载“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3)毛玠作为曹操的东曹掾,主管选举和提拔人才,“务以俭率人”正是贯彻了曹操的主张。曹操重视节俭,《三国志·魏志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三国志》崔琰传还记载曹操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穿了绣着华丽花式的衣服被曹操看见,便已违背制度规定而赐死。由此可见节俭不仅是曹氏的风尚,且被写入了制度规定,即使是曹操的家人违反规定也不被赦免。曹操厉行节俭,一是曹氏出于寒门,不尚奢侈,而是当时由于战乱,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需要推行节俭,更重要的是,曹操希望借此摧毁豪族的奢靡之风。曹操希望在汉末取代刘氏,最重要的是摧毁儒家的重名教,尚奢侈的精神壁垒,只有取代汉代传统的儒家思想,才能获得成功。
曹操在选举人才时不但崇尚节俭,而且重视才华,曹操曾经三次颁布求才令,根据《三国志·魏志一·武帝纪》的记载: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春:
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4)
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十二月: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
(2)提高高技术产业内部的创新能力,注重创新技术的开发,增强创新技术的竞争力。高技术产业之所以获得快速的成长,主要依靠的是创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主体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其关键就是创新技术。
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5)
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6)
曹操的唯才是举不仅得到了众多寒族的支持,也得到了部分有才能的豪族士大夫的支持。荀彧,荀攸就是其中的代表,荀彧本来跟随袁绍,袁绍为东汉末年豪族代表人物,其根基远非出身寒族的曹操所能相比,但袁绍重视繁文缛节“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因而荀彧认为袁绍不可能有所作为,便转投曹操,并且为曹操引进了不少士大夫阶级的人才,官渡之战后,曹操胜,袁绍败,这正是儒家豪族被非儒家的寒族所压制的体现,官渡战后,儒家豪族不得不暂时隐忍屈服,曹操死后,曹丕在陈群建议下实行九品官人制,儒家士族再次兴起,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儒家豪族最终从曹氏手中夺回了权力宝座。可以说,曹魏政权的兴起于=与衰亡,正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反复斗争的结果。
东汉末期,战乱频繁,曹魏、蜀汉、孙吴、西晋正是在士族与寒族,本土与外来、南方与北方的争夺中兴起与衰亡,而魏晋时期统治者的社会阶级对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最终义司马氏北方士族战胜了曹魏蜀汉代表的非士族政权和以孙吴为代表的南方世家大族,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城市燃气即是指天然气,主要是通过城市燃气官网进行输送,结合相关调查研究来看,轻微的燃气泄露并不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当其燃气泄露的浓度超过15%之后,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具体表现为因缺氧引起的中枢神经损害,进而出现昏迷或是死亡。同时,燃气易燃易爆炸的特性使得其燃气泄露成为城市火灾的主要引发原因之一。此外,燃气泄露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7)
对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测定时,要结合实际,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仪器的合理利用,这样才能够保证最终的实验结果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对该实验进行具体操作时,主要利用WFZ UV-2000自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进行。除此之外,还会涉及很多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仪器,如DS-1高速组织捣碎机、HJ-3恒温磁力搅拌器等。
水稻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危害种类很多。因此,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的危害,对确保我省水稻高产稳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吴国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魏、蜀的统治者就有所不同。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的强宗大族拥立江东地区拥有战斗能力的豪族而建立的,因而东吴的政权的政治社会势力完全掌握在地方豪族的手中。东吴的建立者孙氏家族是江东地方上的豪族,虽然不像其他世家豪族一样以文化见称,但拥有较强的武力。而孙氏家族得到了江东地方上有文化的士族名门顾、陆、朱、张四性的支持,双方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孙吴政权,可以说,在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上,不同于曹魏和蜀汉出身于寒族,孙吴与后来兴起的司马氏相同,都是地方上的世家豪族。
二、司马氏的社会阶级与西晋的统一
司马氏是东汉河内郡的豪族,是儒家的信徒。根据《晋书·宣帝纪》记载: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8)
(1) 《三国志·武帝纪》
由此可知司马氏自东汉司马钧以来,世代作为将军、地方上的太守、司尹。西晋的始创者司马懿是京兆尹司马防的儿子,出身于名门士族,信仰儒教。司马氏家族兴起于司马钧征伐西羌,司马钧是武将,到了司马防时就已经服膺儒教,成为士大夫阶级了。
表7显示的是普通教师心理健康的教段差异, 从健康均分可以看出,不同教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高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从各因子得分看,除了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等两个因子上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它7个因子都有显著差异。其中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方面,高中教师显著高于小学教师(P<0.01, P<0.05);在敌对、恐怖方面,高中教师都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教师(P<0.01),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没有显著差异。
服膺儒教,就是尊奉君臣,父子等名教思想,行为准则必须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西晋皇室从宣帝司马懿到武帝司马炎都重礼、重孝。史书记载西晋皇室“居亲丧皆逾制”也就是服丧都超过了当时丧礼制度的规定,这正是重孝的表现。西晋三大孝何曾、王祥、荀凯都被司马氏拜为三公,他们都是出身于儒家豪族,之前是曹魏的官僚,后来都成为了司马氏的党羽。
清楚了魏蜀吴三国与西晋司马氏的统治者社会阶级,用魏晋时期统治者的社会阶级分析魏蜀吴三家归晋的原因就容易了,首先,汉末魏晋时期是世家豪族政治兴盛的时期,但是汉末的战乱,寒族曹操的崛起和官渡之战,使得儒家士族和豪强受到了打击和压抑,曹丕代汉后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得不推行九品官人制,重新任用士族豪族,被压抑的士族找到同是世家大族的司马懿,拥护其夺取曹魏政权。由于曹操实行打击世家豪族的政策,而司马氏对待世家豪族较为宽松,因而世家豪族多依附于司马氏,帮助其夺权。
诸葛亮认为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官员“专权自恣”的状况,因而在他的治理下“刑法峻急”。这是出身于寒族的统治者的折纸主张。
蜀汉的灭亡则是由于其内部的斗争,蜀汉的政权是由三大政治集团组成的,即益州本地的士人豪族组成的“益州集团”,刘焉入蜀时带入的部下所组成的“东州集团”以及刘备由荆州带入益州的部下组成的“荆州集团”刘备入蜀后所重用的关、张、赵、诸葛亮、庞统、法正、蒋琬、费祎等人不是来自于荆州集团就是来自于益州集团,少有益州集团的人士,这使得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统治怀有不满,再加上诸葛亮治蜀与曹操类似,刑法严峻,损害了地方豪族的利益,再加上诸葛亮发动北伐,连年征战,劳民伤财,使得本来弱小的蜀汉更加贫弱,最终蜀汉就在司马氏的进攻和内部利益集团斗争中灭亡。
有一次,大林临时不值班,回家没看见一朵。电话打过去,原来一朵带着孩子在妈妈家。大林是想打牌了。他说,快点回来,有事。一朵说,正在吃饭呢,什么事?大林说,回来打牌,今天可以了。母亲问,大林的牌瘾怎么这么大?天天值夜班还没打够?夫妻之间打什么牌!
三、结语
与魏国的统治者相似,蜀汉的统治者也是出身于寒族,刘备虽然自称为汉室,但由于缺乏其世代的记载,因此也是属于寒族。《三国志·蜀志二·先主传》记载刘备早年“不甚乐读书”“好交结豪侠”与曹操的任侠放荡相同。诸葛亮出身于没落的士族,且崇尚法家治国,与曹操推行法术治国较为相似。《三国志.蜀志五.诸葛亮传》中裴松之所引《蜀记》记载:
注释:
2.培养特性 37℃培养24 h后,所采的病料在鲜血琼脂平板pH=9.6肉汤上形成大量圆形、不透明、表面光滑、隆起的灰白色直径为1~2 μm的小菌落,菌落周围形成2~4 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无色的β-溶血环。在普通平板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单个菌落均表现生长贫瘠。10%鸡血清肉汤中培养48 h后,可见管底形成絮状沉淀,上液澄清,无菌膜和菌环。
吴国的灭亡最晚,且略不同于曹魏、蜀汉。世家大族对于孙吴政权的建立以及巩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随着孙权重用江东本地士族以及其锁位“江东化”改造进程的加速和完成。世家大族的势力急剧膨胀,孙权既担心北方流窜至江东的地主士族势力强大而夺取其政权,又对江东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位高权重,实力雄厚感到忧虑,因此在东吴政权后期,南北士族之争加剧,最终导致政权内部的分裂,政权高层争权夺利使整个政权陷于内耗而动摇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这给了新兴的西晋政权以可乘之机。最终晋国灭吴,三分归于一统。
(2) 《三国志·袁绍传》
GenBank登录号是MH256113,将菌株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上的其他16S rDNA序列进行Blast分析,做进化树(图2)比较结果显示,菌株MBM-7与Arthrobacter protophormiae strain DSM 20168(NR_026195)相似性为99.9%,将该菌鉴定为放线菌目下的原玻璃蝇节杆菌(Arthrobacter protophormiae)。经RDP进行分类,其分类地位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节细菌属(Arthrobacter)。
(3) 《三国志·毛玠传》
(4) 《三国志·武帝纪》
(5) 《三国志·武帝纪》
(6) 《三国志·武帝纪》
(7) 《三国志·诸葛亮传》
(8) 《晋书·宣帝纪》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何兹全.三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郑文琦(1992-)男,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