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论文_吴作为

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论文_吴作为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的要点以及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此次选定本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所收治的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病患作为参考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采用的三维DSA与MRI或CT检查,并进行影响融合分析,进一步为患者制定出最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根据术后情况对患者跟进3~5月的随访观察。结果 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共有41例采用三维DSA 与 MRI 融合诊断,9例采用三维 DSA 与 CT 融合诊断,从融合图像中可以清晰显示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具体血管分布、神经结构构造以及畸形团大小。诊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团直径处于3~6cm之间,39例患者颅内动静脉畸形团直径小于3cm。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融合诊断及治疗情况良好,经术后观察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症状。结论 术前进行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诊断可以帮助医者有效了解患者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造影;融合;三维DSA;MRI;CT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发病表现多为自发性颅内出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一定致死概率。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及康复效果一般存在个体差异,与颅内血管的构筑条件关系较大。针对患者不同病况,术前进行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诊断是十分必要的,融合影像技术可以更全面地检测患者病情,为相关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减少信息缺乏为手术带来的风险。本文就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的要点以及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展开探讨,相关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用了本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所收治的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病患作为参考病例,均通过DSA检测最终确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50例患者中,男性病患32例,女性病患18例,年龄分布在9~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56±8.37)岁。纳入的患者中有41例存在脑出血病史,8例未出现症状,1例存在癫痫病史。患者术前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有1例9分,2例10分,其余47例评分均≥13分。入院时有11例患者伴随有肢体活动障碍的症状,34例患者头部剧烈疼痛,9例临床表现出不完全失语症状。Spetzler-MartinAVW评分为:1分15例,2分20例,3分8例,4分7例。

1.2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

三维DSA:应用德国西门子DSA机以及Seldinger 技术,以5F导管穿刺股动脉的方式进行全脑DSA检测,可同时完成三维旋转造影以及对目标血管的诊断。对比剂一般选用 320 mg I /ml的碘克沙醇,三维采集时需以3 ml / s的流率注射21ml碘克沙醇,先后进行蒙片和造影图像的采集。二维采集需以5ml / s的流率注射7ml碘克沙醇,控制采集速度为4 帧 /s。

MRI:应用德国西门子1. 5 T MRI机对目标进行薄层扫描,扫描厚度和间距分别为3mm和1mm,横断面T1和T2的加权成像序列为主要加权成像序列。欲实现MRI血管成像需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对图像进行投影重组。最后成像序列采用MRI成像序列以及T2加权成像序列。

CT:采用德国西门子CT机进行常规CT扫描时,应从颅底至颅顶进行依次顺序扫描,扫描方式应采取常规的螺旋扫描法,扫描厚度5mm,扫描间距5mm。常规CT扫描结束后应进行CT血管成像,首先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需维持4mL/s的流率持续注射80ml碘克沙醇,结束后再以4mL/s的流率注射40 ml

等渗盐水。扫描方式采用团注示触发扫描,以颈动脉分叉部为触发点进行扫描。

1.2.2 影像融合技术

对采集到的三维 DSA 图像数据、MRI 或 CT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导入SAZB双平板和“DSXW”处理站,通过处理工作站中的融合软件进行图像融合分析,该融合方式可通过三点、自动或手动的方法对患者的骨性标志进行精确配准,最后合成融合图像。不同切面的切换可以进一步调整图像的窗位和窗宽,从而显示出血管、软组织等的精确图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随访

融合图像得到后,医者通过患者的各方面综合资料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最适合病患的治疗方案,一般的治疗方案包含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显微外科切除术、介入栓塞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根据AVW的不同位置进行显微外科的切除手术,其手术入路可分为枕下后正中入路、颞顶部入路、额颞顶部入路等。术后患者康复出院后进行为期3~5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方式可采用电话随访或复查等方式。

2.结果

2.1影响融合结果

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中有41例采用三维 DSA 与 MRI 融合诊断,9例采用三维DSA 与 CT融合诊断。诊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团直径处于3~6cm之间,39例患者颅内动静脉畸形团直径小于3cm。41例采用三维 DSA 与 MRI 融合诊断的患者诊断结果显示:可以准确观察到患者颅内动静脉畸形情况和神经分布,并能确定畸形团所在位置,术中结合影像信息便可准确切除病变结构。并能清晰观察血管构筑情况,有助于术中规避出血风险。9例采用三维DSA 与 CT融合诊断的病情较严重患者也可通过此类方式对下一步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

2.2治疗结果

以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图像融合诊断结果作为指导,其中46例患者接受了显微外科切除手术治疗,3例病患实施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例患者进行了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46例患者切除手术进行十分顺利,畸形团得以成功切除。3例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出现颅内出血症状,也无并发症出现,恢复良好。1例进行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患者由于畸形团生长位置较深,手术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只能采取进一步保守治疗。

3.讨论

显微外科切除手术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针对不同颅内动静脉畸形病患的血管构筑情况所经常采用的治疗手段。临床实验证明,复杂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病情使得医者在确保患者病情稳定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前提下,需要全方位地了解病患病情,以防手术事故发生,因此高效精准的融合检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是目前最为常见的颅内动静脉畸形检测技术,三维DSA是其中最为基础以及必要的诊断技术,该技术可以精确显示出颅内动静脉血管构筑状况,并能监测出血流改变状况,但遗憾的是其欠缺对颅内畸形团的位置及大小测定技术。MRI诊断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出畸形团的位置及大小,但是无法有效检测血流改变情况,并且难以检测出直径5nm以下的畸形团。CT检测图像可以清晰呈现出畸形团状况和异常血管,在病变血管检测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但是病灶检出几率不高。

本次诊断中,有41例患者采用维 DSA 与 MRI 融合诊断技术,检测图像中可以清晰观察到病变畸形团以及血管构筑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可以在手术进行过程中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另外9例采用三维DSA 与 CT融合诊断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虽然此项扫描技术存在一定信息却是风险,但仍旧可以为患者病情提供大部分有效信息,便于医者制定进一步保守治疗方案。多项病理结果证明,有效的术前融合诊断技术可以为手术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减少手术事故发生,对重症患者病情也存在一定指导意义,可以有效减少误诊情况的出现,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风险。综上所述,术前进行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诊断能够精确检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在同期其余检测手段中存在一定优势,能够有效排除显微切除手术的危险影响,并能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导意义,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向伟楚,杨铭,李俊等.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1(02):65-70.

[2]孙荣辉,徐国政,杜浩等.MRI与DSA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对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手术的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18(07):403-406+409.

[3]张翔圣,张鑫,张庆荣等.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09):449-455.

[4]张翔圣,张鑫,张庆荣,等 . 三维 DSA 与 MRI 或 CT 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9):449-455.

[5]赵曰圆,李俊,陈刚,等 . DSA、CT 与 MRI 融合影像对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的诊治价值(附 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7):407-409

论文作者:吴作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论文_吴作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