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型论文,党建工作论文,基层论文,党组织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5)03-0023-0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部署和“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的明确要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基层领导和执政的基础。在新形势下,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重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载体,以党建工作信息化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既是应对日趋复杂执政环境的有效手段,又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新时期进一步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党建工作信息化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一)党员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要求基层党组织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工作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个人利益从整体利益中分化出来。拥有个人利益的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由党组织“替我做主”或“代我做主”的模式,而是不断增强“由我做主”的意识。特别是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历史性地拥有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便利途径,公众知情和参与的渠道得到拓宽,其表达、知情、参与的要求更加强烈。在反映利益诉求和发表意见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将信息化媒介作为首选表达渠道。与这种变化相呼应的是,广大党员要求对党内事务和社会事务有更多的发言权。党员参与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增强,要求基层党组织转变“居高临下、半开半闭”的传统领导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更加开放、民主、互动的服务环境。 (二)党员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日益频繁,要求基层党组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服务有效覆盖 随着人口流动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党员在更广阔的空间以不同的方式谋职创业、工作学习生活,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常态化。据统计,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过去“单位人”占95%以上,而现在这个比例下降到30%左右[2]。这种社会身份的变化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使城市社区许多党员处于远离党组织甚至与单位党组织失去联系的状态[3]。党员户籍的变动、单位的变动、居住地域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党员流动性越强,“集中统一式”组织活动越难有效开展,易导致“党员活动到哪里,党的组织活动无法跟到哪里”的尴尬局面。信息化载体具有全域、实时、便捷等优势,是服务流动性社会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服务模式,为处于流动状态中的基层党员服务。 (三)基层党员队伍的老龄化趋势,要求基层党组织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服务功能 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3%;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0%;到2050年将达到31%,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60岁以上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5.7%,46岁至59岁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9%,两项相加,46岁以上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达到54.7%。这意味着,今后几年,党员队伍也将面临快速老龄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进程的加快,离退休党员在整个党员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离退休党员具有居住分散、年龄偏高等特点,因而存在着管理难度大、参加组织生活难度大等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基层,有能力、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大多外出务工,也使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的培养变得困难。培养对象的缺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老化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新媒体独特的技术特性,为应对党员队伍老化问题提供了有效帮助。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加强对信息化这一服务新载体的运用,打好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有备之仗。 二、基层党组织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方面,对信息化手段“不敢使用、消极使用和过度使用”的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不敢使用信息化手段。一些基层党员对党建信息化心存顾虑,有的对网络民主、在线监督进行回避,认为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有时会给自己和领导找麻烦,喜欢把基层群众意见进行“内部处理”;有的不同程度地存在“恐网”心理,觉得“在基层开展服务还要凭土办法”,在遇到网络事件时经常惊慌失措;有的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学用有困难”,对信息化手段心存畏惧。二是消极使用信息化手段。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用与不用对实际工作影响不大。“还是面对面地开展服务管用”的认识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由于认识不到位,所以,他们往往对党建网络建设工作支持不够,工作随意性较大,缺乏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只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要求。三是过度使用信息化手段。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党务工作者不是积极地与基层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而是过度依赖网络手段,习惯用QQ对话、用视频走访、用邮件解疑,工作虽然方便了,但与群众的感情却疏远了。 (二)在建设管理方面,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标准不统一、维护不到位”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发展不均衡。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使“数字鸿沟”“数字差距”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信息化程度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基层党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也呈现出“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的不均衡态势。一些偏远基层党组织反映,实现党建信息化还有相当大的困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是标准不统一。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搞信息化时忽视长远规划,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管各的网,各吹各的号,你一套我一套”“平台重复建、大家一起凑热闹”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与地方之间网络建设参差不齐、标准欠缺、管理混乱,成为当前制约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三是维护不到位。突出表现在重建设、轻管理,“建设时热火朝天,建成后束之高阁”,工作信息化流于形式。有的平台长期没有更新,有网络无服务,有提问无答复,成了看上去很美的“花瓶摆设”;有的平台“千网一面”,提供的信息重复单一,使用价值不高,根本谈不上对群众的吸引力,更谈不上开展服务。 (三)在能力素质方面,部分基层党员“不会用网、不深用网、不善用网”的能力不足问题比较普遍 一是不会用网。由于相当一部分基层党员、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中老年党员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存在不懂计算机或不会用网的问题,在以党建工作信息化推动服务时往往力不从心。二是不深用网。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基层党员没有上网的意识和习惯,运用网络仍停留在浏览网页、即时通信、传送文件等层面,与党务工作有机结合不深,运用和应对新媒体能力不强,导致“看似天天上网,其实离网很远”的尴尬局面。三是不善用网。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党员、引导舆论、组织活动的能力不强,不善于利用网络推动党建工作。特别是在一些网络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不仅不能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而且缺乏与媒体沟通的经验,结果导致小事变大,使工作陷于被动。 (四)在工作保障方面,信息化建设中“缺资金、缺人才、缺机制”的问题有待改善 一是缺资金。信息网络设备维护、更新需要投入,但基层党组织的经费来源相对短缺,上级支持资金有限,党费也不宽裕,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心无力。二是缺人才。在经济发展程度方面,多数农村基层与城市的差距明显,导致农村大量党员外出经商打工,农村空心化、党员老龄化问题严重,更缺乏既懂网络又通党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缺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关制度还不够健全,影响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在应对基层重大网络舆情时,相关应对机制的缺乏导致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随意性较强;考核奖惩机制的不到位,导致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前提,夯实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的思想认识根基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它应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是树立信息化理念。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树立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理念,自觉适应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趋势,准确把握信息化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网络信息意识,进一步强化“网络党建”工作理念。人们把互联网称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不会上网等于“现代文盲”。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在工作中要不断增强网络信息意识,强化信息化理念,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利用它为党的建设服务。要带头推动指导和部署本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二是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信息网络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广泛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基层干部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信息化条件下,许多以往管理中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继现出。这需要基层干部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积极地了解网络、学习网络、运用网络,以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网络为民意表达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基层干部要开放、包容地对待来自网上的声音,不仅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虚心接受网民的批评监督,而且要对“民怨”有包容的雅量,并及时化解“民怨”。 (二)加强统筹管理,站在全局高度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 统筹管理不到位,是当前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的根本制约因素。在纵向上,要加强中央和地方的统筹谋划,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推进合力。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大局进行总体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议中央层面深化系统研究,抓紧研究制定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在整体布局、目标定位、实施步骤、建设规范、管理机制、效果评价等方面,提出具有战略价值的指导性意见。地方层面根据中央精神,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差异发展的思路,研究制定区域性建设规划。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有效解决建设步调不一、兼容共享不够、应用范围不广、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在横向上,要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当前,要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管理资源、建设要素有效整合,在各级抓紧成立党委部门牵头,工业、法制、信息化等部门参与的管理协调机构,推进专项立法、规划落实、分片推进、绩效评价等具体工作,帮助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要严格责任落实,把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各级党委抓基层党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年度考评的专项内容,形成硬约束,确保信息化手段能够得到充分使用。 (三)提高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搭建基层党组织高效服务新平台 1.整合各级党建网站,打造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 找准信息技术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按照区域化统筹的思路,打造开放共享、集约集成的全媒体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各地根据实际,配套建立区域性基层党建信息平台,与全国性平台有效链接,允许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通过端口登录查询共享信息、办理权限范围内的党务事项,使各地能够依托信息化平台,对党务决策、支委选举、人事安排、经费使用及其他非涉密信息,实时、全程发布,打造信息时代的“阳光党务”。允许各地针对网络中存在的误导公众的虚假信息,准确、及时、详细地在网站上公布所掌握的信息,以确保公众所掌握信息的公正性、客观性。 2.开发网上学习资源库,打造丰富便利的学习教育平台 一是发挥资源共享优势,进一步充实基层党建工作资料库。扩大信息源,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查询下载,使党建网站对工作和学习起到实际指导或参考咨询作用。二是按照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工作的部署要求,开设主题教育活动专栏,及时发布党建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引导干部群众关注理论热点,及时调整、充实党建网站内容,加强相关数据库的积累和建设。三是利用党建网站,不断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针对党员流动频繁化、需求多元化的趋势,灵活运用新媒介,打造“全天候、开放化、菜单式”的党员教育新模式。开设网上党校、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等栏目,将培训通知、教育计划、讲课教材直接发往农村基层,通过选学课件等形式开展基层党员网络教育,实现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网上自主学习。 3.提供在线一站式服务,打造畅通高效的沟通参与平台 开设党员论坛、博客、领导信箱,开展理论研讨、信访咨询、问题举报、恳谈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畅通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交流渠道,以此拉近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距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展网上意见征集、问题调查、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交流活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变。尤其是对一些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广大基层党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通过“热点讨论”的方式,进行正确的阐释和引导,使工作更加灵活多样、深入有效。利用信息化载体问需于民、求计于民,尤其是对涉及基层发展、关系群众利益等事项,利用在线建议、在线讨论、在线表决和在线反馈等途径,使党员群众对基层党务更有发言权。运用信息化手段,因地制宜设立“网络支部”,推广“电子党证”,在线开展党务办理、党费收缴、党内生活、党员教育、效果评价等,实现远程管理、开放式运作。 4.开发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拓展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平台 借助信息化手段,逐步将党员的服务管理从“现场”拓展到“线场”。逐步开发党内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联接省、市、县、乡、村几级的信息技术,录入全部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发挥党员组织关系网上转接、党内生活预警管理和实时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配套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形成集查、建、联、管、用于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离家不离党。开发党员动态管理系统,让党员能够参加其他基层党组织、党员服务中心的活动,推动组织生活开放化。以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支撑,开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热线、流动党员服务网,开设党员服务网页,采取热线、网页和服务中心三方联通、相互联动的方式构建关爱服务网,实现基层党员管理服务“零距离”。 (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深入开展 1.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建议从中央到各省市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财力,适当加大对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地基层党组织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争取将党建信息化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通过中央划拨、地方跟进,形成以财政为主,党费、社会筹措等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增加投入,组建基层党建研发队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减轻农村基层党组织上网的费用和农村党员上网的费用。对偏远农村和“两新”组织等,还可通过党费返还、党建经费税前列支等,补充工作经费。 2.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党建信息部分涉及机密,必须制定分级管理办法,根据党建工作的性质、原则、范围、保密程度等综合考虑保密与公开的边界和措施。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保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将其与正常的网络监督区分开来。研究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方案,明确应急处理的领导组织流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增强他们的信息安全和遵纪守法意识,努力遏制网络宣传低俗化、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等现象,对那些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伤害他人的人,以及对网络监督进行压制、打击、报复的领导和个人,都要依据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管制或惩处。 3.建立网络化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 根据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同时进入党建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促进党建工作方式由单向指挥向民主互动转变;根据互联网多样性的特点,运用电子邮件、视频对话、网上聊天、博客留言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各种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随时互动交流,促进党组织议事决策由封闭神秘向开放透明转变。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建立网络舆情控制机构,形成以分析研判为前提,疏导教育为导向的实践管理模式。 4.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化能力提升机制 基层党员的信息化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的有效落实。要抓紧研究制定信息化能力建设目标体系,把信息化基本能力作为基层党员素质建设的刚性内容,列为基层党务工作者上岗履职的必备条件。要分期分批、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人员网络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信息素质。切实加强网络基础知识教育培训,重点搞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培训,使党员干部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开展工作;加强网站管理人才培训,确保党建网站维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进一步强化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网络信息意识,不断提升基层党员网络基础知识、网络语言运用、网络舆情分析、网络危机处置、网络政治参与等能力。 5.完善民意回应机制 信息化手段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党员、群众最有发言权[4]。要通过新媒体认真搞好民意调查,及时了解群众的呼声、愿望,在民意分析研判、快速响应、办结通报等各个环节,着力构建多级联动的服务网络,确保群众需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探索加强新媒体服务阵地建设,发挥党建网站、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渠道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效能,使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向更宽领域、更广大群体延伸。完善网络诉求处理,按照网上接转、网下办理、网上反馈的模式,主动回应党员群众的思想波动和利益诉求。 6.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 首先,要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和指标,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注重对服务能力、措施、业绩的考核,坚持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量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对确实难以量化的内容,进行定性分析,提炼出准确的考核指标,努力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由标准模糊的“软任务”转变为责任量化的“硬指标”。其次,要进一步改进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方式方法,不断优化考核流程,减少查看资料台账、听取汇报的环节,注重考实事、查实绩、看实效,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把网民意见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提高群众满意度指标所占比重,切实增加群众在党员干部考核评价中的话语权,形成组织评价和群众评价有机统一的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再次,要科学运用考核结果,把党组织运用网络进行服务的成效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服务作风好、服务业绩突出、群众评价高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给予奖励、予以提拔重用,鼓励和保护那些为民服务的“老黄牛”,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标签:党建论文; 党组织关系转接论文; 党组织论文; 党建工作计划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