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戒毒康复中心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运用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70例)予以认知行为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社会功能(51.20±3.23)分等生活质量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DS(20.18±1.02)分、SAS(19.63±1.23)分等心理状况显著更优;与对照组睡眠时间相比,实验组(0.45±0.69)分等睡眠质量改善状况显著更优(P<0.05)。结论: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认知行为;生活质量;心理状态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Yang Xi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Drug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Center Affiliated Hospital, 61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0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7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60 cases)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70 case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linical care effect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ocial function (51.20 ± 3.23)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SDS (20.18 ± 1.02) and SAS (19.63 ± 1.23) (0.45 ± 0.69), and the sleep quality improve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 <0.05)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It is worthy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gnitive behavior; Quality of life; Mental state
冠心病属于一种较为复杂且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反复发病等特点,故患者极易引起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1.2]。为明确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现具体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男,年龄35-60岁,平均(45.00±3.89)岁,病程5-11y,平均(8.00±2.31)y;实验组(70例)男,年龄30-60岁,平均(43.00±3.93)岁,病程5-12y,平均(8.50±250)y;两组上述基线资料中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按时服药、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实验组予以认知行为干预,方法为:①放松锻炼:一方面,教会患者进行呼吸锻炼,呼吸时应肌肉松弛、均匀、缓慢,以减轻患者抑郁、恐惧等心理;另一方面,与患者进行交谈时,语气需柔和且面带微笑进行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情绪疗法:首先,积极为患者寻找发病的原因,如脾气易发怒、饮食习惯不良;其次,协助患者正确认识发病因素,从而让患者了解自身不良的饮食习惯及脾气,均能够引发该疾病;最后与患者交流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观点,若有其他不合理理念,需及时引导患者并逐渐纠正。③健康教育:宣传内容包括:药物、饮食、保健、疾病等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予以患者足够的照顾与关心。
1.3观察标准与评定标准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QOL)[3]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60分,评分结果与生活质量成正比。依据抑郁自评量表(SDS)[4]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抑郁与焦虑情绪进行评分,SDS的分界值为≥53分,SAS分界值为≥50分,其分值与患者心理状况呈成反比。依据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对患者睡眠进行评分,评分方法为:内容包括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每项目按0-3分计算,分值与患者睡眠质量呈反比[5]。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标准差“±s”表计量资料,t行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行组间比较,P<0.05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QOL评分显著更高(P<0.05),详见表1:
2.3两组睡眠质量对比
对照组睡眠时间(2.01±1.20)分、睡眠障碍(2.98±1.23)分、睡眠效率(3.87±0.69)分、睡眠质量(3.77±1.20)分,实验组分别为(0.45±0.69)分、(0.59±1.32)分、(1.00±0.89)分、(0.68±1.00)分,对照组较实验组睡眠质量差(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长,冠心病于临床中发病率不断上升,其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发作期间可出现濒死感觉。由于该病反复发作,使患者经济负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临床需加强患者认知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身心健康。为明确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患者中的护理干预效果,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130例患者予以对比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社会功能(51.20±3.23)分等生活质量更高,与周岩、韩会、王晴[6]结果相似,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患者中,可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一方面,应用健康宣教与情绪疗法改正其不合理理念,从而协助患者进入合理理念状态,进而促使患者养成健康的心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对患者不良的饮食结构进行宣教,让患者意识该习惯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嘱咐患者可采取多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等饮食原则。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DS(20.18±1.02)分、SAS(19.63±1.23)分等心理状况更优,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患者中,可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一方面,患者对疾病发生易产生不合理性的认知观点,致使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包括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均可引发与加重该疾病。护理人员及时对每位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性格、生长环境、文化程度,从而可针对性予以心理疏导,改善患者不合理信念[7]。另一方面,应用认知干预,包括示范法、松弛训练、行为阻断;促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等情绪。再一方面,鼓励家属与患者互相沟通,因家庭鼓励与支持、语言沟通是纠正患者不合理理念的有力手段;护理人员需向家属讲述该疾病的诱因,共同协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与对照组睡眠时间相比,实验组(0.45±0.69)分等睡眠质量更优。于患者午休时或晚上睡眠时,进行护理操作时或查房等,应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操作轻等四轻,从而可将病房噪音控制到最小[8]。受时间等外部限制,关于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患者中的护理满意度未分析,待临床进一步分析予以补充。
综上所述,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能够改善其心理状况与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咏梅.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13-16.
[2]金川,刘洵.冠心病患者康复中适宜运动强度的相关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6):544-547,552.
[3]陈佳洁,江澜.冠心病患者心理障碍双心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z1):78-80.
[4]张焱,周勇杰.伴不同焦虑和(或)抑郁障碍的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情况及舍曲林的应用效果[J].广东医学,2017,38(14):2219-2223.
[5]朱继芳,李远琼,陈朝容.特殊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3):1801-1803.
[6]周岩,韩会,王晴."生命网"健康行为能力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9):2368-2372.
[7]孙佩伟,李运田,宋成运.运动康复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长期随访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5):491-495.
[8]吕娜,陈玉娟,朱丽萍.认知重构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感知控制态度、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3):3347-3350.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戒毒康复中心附属医院
论文作者:杨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下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5
标签: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实验组论文; 认知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下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