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本质的新认识--以资本裂变为视角_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本质新认识:基于资本裂变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本质论文,资本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体上对企业本质的探讨是沿着两条路径进行的,其一是西方企业理论,其二是马克思的企业制度理论。这两条研究路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两个理论体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融合及怎样融合是企业本质新认识的基础。

一、现代西方企业理论的主流观点、总结性评论及其逻辑悖论

1.现代西方企业理论的主流观点

古典和新古典理论把企业简化成一个技术“黑箱”而没有看到企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组织,现代西方企业理论逐步形成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企业理论的代理理论、企业理论的产权理论以及演进经济学的企业观。

2.现代西方企业理论主流观点的总结性评论

综观诸企业理论流派,其主要成就在于:其一,对经济不确定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对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合约不完备的认识,并进一步引起对市场功能和企业(内部计划)制度的重新评价和制度安排(主要是经济行为人之间产权关系安排)的讨论;其二,人力资本性质和特征的不断发现。这一发现过程表明了企业运行的内生机理取决于对稀缺生产要素所有权的追求:(1)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之前,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所有权是对经济权利的优先权;(2)产业革命时期,市场竞争导致财务资本成为最稀缺生产要素,因而财务资本所有权成为经济权利的优先权;(3)科学技术与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人力资本成为当代最重要生产要素之一,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日益居于中心地位。作为高度专业化信息载体及其处理主体的人力资本特征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特征,它进一步解释人力资本的差异性、特异性(特质性)、非流动性、决策非完全理性、在分工合作同时对企业剩余支配权的合理要求。

另一方面,西方企业理论流派只不过是以某一选定的因素为核心作为理论起点,用选定的分析工具展开理论构建的。也就是说,西方企业理论的某一流派仅是集中讨论某一种因素而已。如新古典企业理论重点关注市场中的企业的生产维度,以产权理论为核心的企业理论关注要素市场中企业的交易维度,代理理论关注市场中企业的信息、风险和激励维度。若依此逻辑推导,是否会存在基于竞争维度的企业本质研究?事实上,理论界已经出现相应学术成果,如唐要家等(2003)认为市场里的企业本质在于策略性效应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就是说,这些企业理论流派虽然已经从多个侧面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企业的本质,但由于都是局限于某一特定视角而尚不足以认识企业本质的全貌。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沿袭了科斯的企业与市场简单两分法的研究范式,没有系统地看待两者关系。

当然,从逻辑上看,上述各理论流派由于都是发端于科斯的企业理论,因而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逻辑相关性。也就是说,不管各流派遵循着怎样的研究视角来看待企业本质问题,但在对待企业组织方式上都持有相同的观点,即认为企业是依靠契约组织起来的。这一理论具有三个特性:(1)企业的契约性; (2)契约的不完全性;(3)由此导致的所有权的重要性(张维迎,1996)。

3.西方主流企业理论的逻辑悖论

主流企业理论仍然是企业的契约理论,而契约的不完全性是其核心。该理论认为,企业股东的契约是不完全的,而其他合约则是完全的,因而股东应该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即企业所有权。然而,Rajan和Zingales(1994)研究发现,控制权的实施不但有成本更有价值。Zingales(1994)论证了企业契约组合中的其他所有成员并未得到契约的完全保护,而只有股权契约是完全的,因为其他成员自愿放弃对控制权的争夺本身就是一个“契约”。这是一个明显的“悖论”。

这样,企业控制权应该在契约不完全者之间分配才对。然而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取向的差异性会妨碍一致的、有利于整个合约组合的决策,企业决策效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受到冲击,这是一个“集体行动”难题(即“搭便车”)。Rajan和Zingales(1998)认为企业控制权应该集中配置于有更大谈判力的契约成员。这等于否定了利益相关者契约不完全的理论基础。同时,大量的实证研究又证明普遍存在经营者控制企业,而股东成为“消极所有者”,还有员工持股,分享剩余等。大量研究文献进一步证明,企业共享利益制度作为一种较好实现激励相容原则的企业制度安排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方面的事实表明现代公司的经营者已经不仅仅是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还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至少是重要的控制者之一。

契约不完全性是借助于“风险性”来论证“资本雇佣劳动”理论的,即股东资本由于“可抵押性”不能通过契约完全得到保护,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而人力资本由于“非抵押性”而不承担企业风险。但是,“劳动雇佣资本”支持者(方竹兰,1997;周其仁,1996)从否定人力资本的“非抵押性”出发,论证了人力资本承担企业的真正风险。

可以看出,契约不完全性存在着“悖论”及逻辑矛盾。如何解释这些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企业契约角度研究企业本质只是充当了论证“资本雇佣劳动”即“股东至上”的工具,根本目的是解决代理人对委托人利益的“侵蚀”现象。而当企业产权结构由古典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企业契约理论没有进行本质性发展,只是将“两权分离”说加入原有理论,背后仍然是股权资本所有者权利至上的逻辑。

二、马克思企业制度理论及其与现代西方企业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认为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制度的演进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马克思企业制度理论的基本框架是: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多方面的利益,但在此过程中也会招致流通费用;劳动力成为商品和最低资本额是顺利利用这种好处的前提,追求最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企业的目的。马克思企业理论的重点论断包括:(1)资本在增值的冲动下成为联结分工合作的纽带,并在规模上有一个最低要求而在规模扩张上有一上限,它们是服从利润最大化原则的,这就表明企业本质具有生产性一面;(2)将企业看作是由契约结成的经济利益的矛盾统一体,并且分析了股份公司内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某些特征和重要意义及企业中各类人员在企业中的不同地位及其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3)企业制度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相一致,因此,企业制度的选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层次;(4)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基础是私有财产制度;(5)现代公司制是实现产权分离的较好组织形式,并论述了人力资本出现的重要条件。

显然,在企业理论上,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与西方主流企业理论框架在研究同一问题时使用了不同的范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同时也蕴含着某些相同的结论。因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虽然是从提高劳动生产力角度研究企业产生的,但可以体会出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马克思首先考察了协作,认为协作可以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力。接着考察了工场手工业,认为工场手工业以两种起源而形成:一是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各个彼此独立的手工业具有企业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则是一种市场行为;二是有机的工场手工业,这种工场手工业把原来分散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发生这种替代的原因在于工场手工业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马克思通过分析工场内部的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差别,阐明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工场内部本质上是一种行政从属关系,受一个统一的所有者同一计划的调节,而社会分工由于各个分工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遵循价值规律及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工场手工业存在于社会分工之间,但同时又对其有反作用。诚然,马克思并没有使用交易费用这样的概念去分析企业本质,但是他用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分析了市场机制存在巨大的运行成本,并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因而构造了工场手工业来消除这一巨大运行成本。只是在其研究过程中没有对工场手工业所必需的组织成本予以充分估计。另一方面,马克思的企业制度理论与西方企业理论在研究企业本质上使用了两个不同的范畴,一个是资本概念,一个是契约概念(研究发现,契约概念更多地是基于产权分析,因而该理论更多地被称为“交易费用—产权”学派,其中所定义的产权是私有产权)。资本概念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其一般性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性而特殊性又主要表现为微观性,而契约概念很明显是资本制度给定的情况下利用契约去硬化、明确、调整产权关系以使市场机制更为有效,因而是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研究。这样看来,使用资本概念与契约概念研究企业本质的范围是不同的,前者能较好地从整体性角度协调看待企业与市场关系,从而实现企业本质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因为这样就能够用统一的资本概念实现企业与市场之间顺畅的理论联结。而后者较机械地就契约角度看待企业与市场关系,很难建立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这也是造成西方企业理论流派众多的原因之一。

三、企业本质界定:不完备要素使用权资本化交易合约履行过程

企业契约理论比较静态地分析了企业本质,没有从动态角度看待企业制度。然而在企业演进过程中,契约组合所涉及的诸多利益相关者是不断变化的,契约当事人之间交易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动的,并且契约还必须与其所处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及伦理道德规范等制度环境相适应。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企业契约组合本身必然是动态的。

基于交易费用而构建的契约理论,以市场与企业的简单的两分法分析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替代作用,忽视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功能,关键是没有找到企业与市场两者之间基于同一概念的理论联结,这就导致对企业性质认识上的不完整或片面性,表现之一就是过于重视企业的交易性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创造财富,而创造财富的根本路径又是企业生产及对生产的管理(包括商品与资本两维度)。

通过对照分析马克思的企业观与西方企业理论,本文认为,以企业的契约性为逻辑起点,利用资本概念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研究企业本质问题。也就是说,契约理论接近于回答了什么是企业本质。但由于契约理论更侧重于企业契约形成时点的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带有片面性,而利用资本概念可将市场与企业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企业本质分析框架中,在认识到企业本质的同时深刻揭示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区别。选择资本概念作为分析工具是因为资本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能够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角度诠释“企业是什么”这一命题。

1.企业本质的一个分析模型

在上面提出的西方主流企业理论的逻辑悖论中,我们论述了在企业中不止一个要素提供者可能会成为企业实际控制者。权威者的确立来自于市场法则。因为企业是市场的组成部分,更准确地讲,微观上企业与市场存在替代性,而在宏观上两者相互促进。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三种可能的基本逻辑,即资本逻辑、劳动逻辑及管理逻辑。应该选择哪种逻辑呢?通过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我们这里给出的结论就是本质上是资本逻辑。这样,基于资本逻辑并观察单个具体企业及市场与企业关系,企业的具体形态可以描述为如下简单模型:

对上述模型的基本内容分析如下:

(1)在市场范围内,各种要素所有者在预期收益的指引下,通过决策来选择是依靠市场机制还是企业机制来实现自己资本保值基础上的最大化增值。这一过程体现为选择怎样的交易契约形式来达到预期收益目标,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物的角度看,资本表现为静止不动的现金或生产要素;其二从权力角度看,资本是不断追求价值增值的权益及控制权的过程。这样,这组合约的最明显特征是其资本化契约过程。通过成本—收益对比分析,若选择企业契约形式,则按市场游戏规则签订契约而投入多种资本形态(有形的与无形的,流动的与固定的等)。这表明资本的增值是借助于企业这一契约联结点而实现的,也就说明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兼有生产功能与交易功能。应注意的是,这里的要素所有者只是让度了投入资本的使用权,所有者各自对这些资本拥有完整的产权,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两权分离”情况下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很明显,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目的在于未来实现增值,它依赖未来的因素,而未来总是不确定性的,契约履行所需的决策信息对不同的要素所有者而言,不但有不对称性,而且都是不充分甚至是非常缺乏的,因而,契约组合是不完备的。

(2)要素所有者投入要素的增值只有借助于企业这种组织才能实现。虽然企业与市场均是资源配置方式,但企业这种契约组合的最根本功能在于通过其生产功能的发挥以创造财富,这也是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区别。各种资本形态进入契约理论所说的法律虚构后,相应地转化为各种资产并以货币计量形式记录于企业簿记中,形成了以“法人”身份拥有法律上的所有权的企业资产。由于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不完备性,要素所有者依据交易契约拥有对以企业资产为主构成的实体的未来收益的索取权和控制权。只是由于不同的要素所有者有着不同的投资偏好进而决定着契约内容,也就决定了未来收益索取权与控制权的范围。企业契约中的未来收益索取权分为两类:合同索取权与剩余索取权。其中合同索取权是指按事前的契约约定领取固定合同收益的权利,如正常情况下债权人拥有合同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指相对于合同索取权而言的企业全部收益扣除所有固定合同支付后的剩余收益的要求权,如正常情况下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这样,资本化的要素所有者投入要素的增值最主要的就是依靠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了。

(3)企业资产增值能力的实现机制。然而,企业资产增值与否首先要对付由奈特所定义的市场不确定性,因而,决策能力与生产组织协调能力成为企业资产增值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这就需要经营者才能的发挥,这也是企业资产增值能力的真正来源。然而,根据资本概念的内涵,经营者才能可以定义为经营者人力资本,也就是说,经营者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因而它也有着自己完整的产权。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其资产保值增值与资本化要素所有者的资本保值增值有着不同的价值导向,而且由于存在可能的经营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可能被打上很大问号。这体现了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实现与否的博弈性。另一方面,资本概念保值增值的本质又反映着资本化要素所有者与经营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的终极目标。这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合作性。这样,资本化要素所有者投入要素的资本保值增值最终取决于资本化要素所有者与经营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合作性与博弈性的均衡。而均衡的实现体现为企业制度安排,是关于人力资产与非人力资产具体配置的契约。显然,这一契约使用的是管理协调机制。

(4)资本保值增值的市场化。资产增值能力表现为资产价值的转化能力及转化结果被市场接受程度。也就是“企业”作为法人之间及其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关于资产与服务交易的契约。从技术角度而言,在“企业”这种法人内部,根据生产要素本身的物理性质及技术组织条件等,生产过程表现为投入产出价值链系统。该系统向企业外部的市场输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资产与服务,是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由于资产与服务交易的契约是以直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它获得的是资产与服务的现时的效用,这种效用的衡量是利用现时市场价格机制作为标准的。因而,资产与服务交易的契约使用的是价格调节机制。

(5)资本保值增值的分配。各要素所有者要根据交易契约从企业的生产成果中获得相应的份额作为要素收入。这种分配份额可以称为要素的租金。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本身就是各类要素实现租金的一种方式。这其中生产成果实现的金额确认与计量则需要契约组合中的会计准则契约。要素收入分配所要解决的是分配给谁、分配什么、分配多少及因什么权利以什么形式参与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基础是要素所有者将要素投入到企业时所签订的契约,该契约的关键内容之一就是要明确要素未来的增值如何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解决企业收益索取权的配置问题。这里的收益索取权定义为要素所有者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获取收益的权利,包括固定契约收益与剩余收益两部分。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企业收入分配关系,既有先前的契约规定又有市场化的激励性内涵,因而这一契约表现出了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的组合,只是不同企业制度下两类契约呈现出不同组合比例而已。

(6)契约履行状况的全过程评价,企业契约组合的正确履行还取决于信息反应机制,以便能够判断契约的执行状况。在这方面,会计系统有着先天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会计系统所生产的会计信息与契约的关系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契约当事人订立契约的基础之一;构成契约的一个因素;监督契约执行和评估契约执行结果的手段。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者桑德(2000)所言:“会计作为一个履行合约的系统,或是一个会计责任系统,必须在一个既不完善、又不完全的信息环境下有效地运行。在不确定而且更为复杂的不完全信息环境下,会计不仅提供有关其他人的事项和行动的信息,而且提供有关游戏的结构以及该游戏中其他参与者的有关情况的信息。”当然,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契约,本身也是不完全的,会计所体现的契约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企业契约特征。

2.一个探索性总结

从抽象的“投入—转化—产出”这一循环来看,企业联结着要素市场与资产及服务市场,将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与资产及服务交易合约连接在一起,成为要素所有者与最终消费者连接起来的一座桥梁。这体现出企业是复杂的契约组合,在契约组合的中心,就是詹森和麦克林(1976)提出的“认识到大多数组织只是法律虚构这一点是重要的,作为这种法律虚构其功能就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联结点(NEXUS)”。然而,我们在上面也谈到,企业这一契约联结点要形成稳定结构必须要有核心契约起到“粘合剂”作用,以实现企业处于稳定的联结状态,否则必将被淘汰。那么,在企业理论及企业制度的整个演进过程中,怎样的契约关系会承担起核心作用呢?

我们认为,核心契约选择的理论逻辑在于资本所体现出的权力关系。资本权力关系会为契约组合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秩序和规则。资本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企业契约组合中,要素所有者的终极追求目标就是取得最大化的增值,而要素不断转化为未来的价值的过程就是资本化,资本化在于追求未来价值的不断增值。所以,要素所有者拥有的生产性要素从要素市场通过相应的契约形式进入企业后就被资本化了,也就是带着最大化的增值预期而来的,否则要素所有者的投资行为就不会发生。

这样,要素市场中的资本物将其资本意志反映于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并对企业契约组合施加影响,也就是说,这一契约是决定着企业资产增值效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从动态宏观视角系统地看待企业与市场时,终究是生产方式决定着交易方式(包括微观企业的交易方式)。而且,权力结构与效率结构之间的冲突又对企业资产增值契约提出挑战,这构成了企业制度绩效的根源。由于会计契约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企业资产增值与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所蕴含的资本保值增值并不完全一致,因为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与资本保值增值核心理念存在差异。因此,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必须按市场契约(市场价格机制)的要求进行还原以明确资本保值增值的实现程度。而这一过程就是资本回归市场。

基于上述分析,企业本质应界定为不完备要素使用权资本化交易合约履行的过程。

四、模型的扩展及启示:基于资本裂变的视角

上文关于企业本质的研究模型及六个方面的解释是以上资本概念作为分析工具来展开的,研究结论就是在企业契约组合中,核心契约选择的基础是资本权力关系。很明显,业主制与合伙制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所使用的资本概念体现着传统资本内涵,即财务资本提供者(表现为物质资产提供者)为企业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在企业外部的要素市场中,还主要是物质资本的提供者被资本化了,其他生产性要素如管理、劳动等仍然从属于资本要素。

然而,企业制度具有动态演进性特征。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制度是基于财务资本提供者为企业所有者基础的契约组合,而劳动则从属于财务资本。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则对传统观念造成了冲击,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力资本化命题正被理论界广泛重视与实务界推广试验。Raian和Zingales(1998)指出“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都是权力的一个来源”,而其中的“关键性资源”可以是非人力资本,也可以是人力资本。本文在遵循企业主流理论的契约观点上用资本概念贯穿市场契约与企业契约组合的全过程。随着对资本观念认识的深入,对企业本质的看法也会更加统一或称单质性。

现代企业中资本范畴演进的逻辑是由一个变成多个,其所有者各自对这些资本拥有完整产权,即所有权和控制权。也就是说,传统资本范畴伴随着资本结构性进化而出现多个资本主体。这些资本主体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产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权分离”,即将所有权所包含的权利分解为名义所有权 (Nominal Ownership)和实际控制企业财产的权利,把控制权从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至经营者手中,而应是周其仁(1996)指出的,大企业股东拥有自己财务资本完全的产权和控制权,他们通过股票的买卖保护产权,经理拥有对自己管理知识的完全产权和支配权,他们通过在人才市场进行交易保护自己的人力资本产权。

纵观企业制度变迁历程,不管是业主制、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股份有限公司制还是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型组织,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契约组合中资本权力关系的配置上。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制度的特征归结为资本的演进程度及核心资本的不同。具体来说,资本范畴裂变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四类。首先,不管要素市场中生产性要素体现出怎样的物理性特征,其都是用货币化表示的表现为追求最大化增值的权益,只是这其间比较特殊的是人力资本问题。其次,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在不同的经济学文献中都有所提及,只是尚未把它们整合到一个逻辑一致的企业理论体系中。

谢德仁(2002)认为,组织资本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素投入形成的初始联合创造的新资本,它无形地融入企业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中。Atkeson和Kehoe(2002)将组织资本定义为组织储存和积累的、不同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影响生产技术的知识。虽然组织资本的特性和生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但学界对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有着较强的认同。Atkeson和Kehoe(2002)等人还从实证的角度作了量化研究,结果是组织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为4%,组织资本的总量价值相当于物质资本存量价值的2/3。组织资本依附于各种有形契约组合,能够为各种有形契约组合的执行带来高于一般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它不能单独存在且不能清晰界定是由哪些具体的有形契约而来的,因而它的产权由其他资本共享。可以肯定的是,组织资本的存在会通过其“粘合剂”作用来提高企业制度效率进而减少企业内交易费用,可以推理交易费用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契约组合履行质量的提升,同时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尽可能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且使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率。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指的是资本的社会属性及扩大的、总和的个人资本。在西方经济学中,尽管有大量文献从多个角度对社会资本作了界定,但尚未形成共识。比如 Putnam(1993)和Jamess(1988)对社会资本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现有文献看,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改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如共同的规范和局部的处罚为经济主体间信息的共享、行为的配合及集体决策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机制。本文将经济学角度的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企业视角的社会资本与经济的不确定性相关联,一定程度上,企业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而形成的这种能力正是为了应付经济不确定性的一种制度选择。换个角度也可以说社会资本是企业取得自身之外投入的有形或无形资源的能力。相应地,社会就有对企业的控制与剩余的分享权利。

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三种资本概念之间具有协调发展性。人力资本以向组织资本贡献多种不同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而成为组织资本的基本来源和基本要素,而组织资本是人力资本转化为财富的基础,人力资本只有经过组织资本的整合才能上升为有效的知识资本,而丰富的企业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必然增加组织对于组织外部所可能具有的价值,增强了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能力,社会资本相应得到提升。同时,社会资本的提升又使得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扩大了发挥和回旋余地,从更直接角度看,社会资本更多地体现为人力资本的一种补充的特征。本文将这三种资本统称为知识资本,因此,在知识资本内部也就表现出了一种可能的层次性,三层次资本的整合是企业长期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这样,资本概念与企业契约理论就浑然一体了。不管现代企业契约组合中的契约外在表现形式怎样,从价值角度都可以描述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一个不完全契约组合(从这个角度看,哈耶克将“资本”视为人类合作的秩序由以扩展的手段之一观点,是对多种资本概念不完全契约组合的高度抽象)。这一说法是对上述企业本质定义从价值角度给予的一种抽象解释,有助于加深对企业本质的理解。

标签:;  ;  ;  ;  ;  ;  ;  ;  

对企业本质的新认识--以资本裂变为视角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