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马街卫生院 672104
摘 要 目的:探析基层医院呼吸内科感染的控制措施及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总结、分析基层医院呼吸内科的感染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感染的措施,比较预防性措施实施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呼吸内科感染的控制情况,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差异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51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5.29%,观察组51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9.80%。总结、分析得出: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服用激素及抗菌药物等是发生感染主要的高危因素;应用预防、控制措施后,对照组感染率降至15.68%(8例),与预防性措施实施前比较有显著改善。结论:预防性措施能有效降低基层医院呼吸内科的感染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基层医院;呼吸内科;控制与预防;感染率
呼吸内科是基层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之一,患者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有:病原菌的种类多、治疗的操作较多及接受侵入性检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引起菌群失调,甚至引起真菌感染[1];此外,呼吸内科患者的年龄偏大、自身抵抗力较差、病程较长且病情复杂,住院期间易发生感染。为进一步预防与控制基层医院呼吸内科感染,笔者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发生感染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感染的措施,明显降低了呼吸内科感染率,取得满意效果,现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02例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排除入院前感染。其中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50±4.62)岁;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13例,年龄25-88岁,平均年龄(51±5.2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对102例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感染基本情况,并对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实施控制及预防感染的措施,对两组患者感染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及观察组感染率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感染率(%)
组别 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对照组51 18 35.29
实验组51 5 9.80
2.2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比较 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服用抗菌药物及激素等均是感染的高危因素[2],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较长者易发生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2 两组患者感染高危因素比较
相关因素 对照组观察组
侵入性操作(例) 24 16
使用抗菌药物≥2种(例)12 14
使用激素(例) 21 28
3.讨论
呼吸内科感染是基层医院各科室中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之一,由于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与治疗的操作较多,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引起菌群失调,控制感染的难度大。有研究显示[3],中老年患者是呼吸内科感染的高危人群,与本组研究结果一致。中老年患者易发生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有:随年龄的增长,呼吸系统的形态会一定程度的改变,体质虚弱,免疫功能及肺功能下降、易同时患多种疾病且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等,部分危重患者长期服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体内敏感菌株,致使中老年人发生呼吸道感染;在患病后老年患者易产生抑郁、焦虑不安心理,不能很好配合医务人员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另外,基层医院病房整体环境、管理不到位等均是呼吸内科感染潜在发病因素,须提前预防、控制。
本次研究调查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102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感染,总感染率为22.54%。发生感染的因素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检查时侵入性操作、服用抗菌药物及激素药物等有关,并针对高危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主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有以下几点:
⑴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高度责任感,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熟练掌握常用消毒隔离技术。对一次性废物的严格控制与妥善处理。
⑵加强病人及病区管理[4]。①保证病床的间距符合要求,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查房,保证病区空气质量达到标准。②高度重视病人的管理与消毒,注意病人物品的摆放,病区卫生管理。对治疗室内各类物品和各房间要有固定的消毒时间,坚持每月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培养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③供应室人员要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每锅消毒物品都有监测和登记,无菌物品经严格检查后方可发放、下送,保证无菌物品合格率达到100%。④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最低限度减少陪护人员。
⑶增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宣教。定期组织医院内感染知识学习,实行考试、评分,加强医护人员对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认识。
⑷合理使用抗生素[5] 对使用抗生素进行登记,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二重感染。严格观察用药前、中及后的反应,根据反应状况及时与医师联系,调整剂量或给药次数,尽量防止各种不良反应发生。
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基层医院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后感染率显著降低,由原来的22.54%(23例)降到实施后的7.84%(8例)比较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有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基层医院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姜保芹,戴青梅,吕新华,李法云.基层医院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04)
[2]王碧琼,李雪梅.多方位全程干预措施在ICU 感染控制之中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3):110-112.
[3]王力红,赵霞,张京利,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警模型的建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68-3369.
[4]苏丁绪,周崇安,李明波.浅析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
[5]刘东,田志军.呼吸内科病区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04) a
论文作者:普家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患者论文; 感染率论文; 内科论文; 医院论文; 呼吸论文; 基层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论文;